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322 一九六八年
民國五十七年 四十二歲
一月七日
•「壽山佛學院」舉行第一屆畢業典禮,受到媒體的關注與大篇幅報導,稱之為「台灣首批佛學士」。計有慈嘉、慈怡、心如、依嚴等二十名畢業生。翌年元月,壽山佛學院遷移佛光山,大師並將之更名為「東方佛教學院」,同時設立沙彌學園。
一九六八年一月七日,東方佛教學院(按:當時尚名「壽山佛學院」)舉行第一屆畢業典禮。翌日,《中央日報》曾以「台灣首批佛學士」為標題,大大報導了一番,這在當年佛教不很普遍的台灣,真是一件令全體佛教徒都為之振奮的事情。(《往事百語•我們都在寫歷史》)
五月廿八日
•大師當選中國佛教會第八屆常務理事。
七月十五日
•大師率領東方佛教學院應屆畢業生三十二人,組成「環島布教團」,展開為期二十五天的環島布教。
【註】二十五天期間,大師一共做了十二場講演,分別是:
◎七月十五日
地點:岡山壽天宮
講題:從山上到天上1.發揚佛陀救世的悲心2.效法佛陀度世的熱心3.學習佛陀處世的愛心
◎七月十六日
地點:台東海山寺
講題:佛教與育樂
◎七月十七日
地點:台東監獄
講題:懺悔發願
◎七月十七日
地點:玉里佛教蓮社
講題:銅磬與銅佛的故事
◎七月十七日
地點:玉里協天宮廣場(又稱關帝廟)
講題:生死問題
◎七月十九日
地點:花蓮東淨寺
講題:如何莊嚴東方淨土
◎七月二十一日
地點:宜蘭雷音寺
講題:信仰對人生的重要
◎七月二十四日
地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館
講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佛教?1.需要一個人生的佛教2.需要一個團結的佛教3.需要一個統一的佛教4.需要一個動員的佛教
◎七月二十五日
地點:新竹中正台
講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佛教?1.需要富貴幸福的佛教2.需要救苦救難的佛教3.需要解脫煩惱的佛教4.需要光明智慧的佛教
◎七月二十六日
地點:台中縣妙音禪寺
講題:幸福快樂的法門1.要有感恩的心2.要有認錯的心3.要有知足的心4.要有忍辱的心
◎七月二十九日
地點:彰化縣八卦公園康樂廳
講題:人生三把幸福鑰匙1.不要緊2.說好話3.不怨恨
◎八月二日
地點:馬祖宮廣場今之北港朝天宮)
講題:佛祖與馬祖
九月十六日
•大師在第二次週會上,以「讀書如何有進步」為題,指導東方佛教學院的學生如何用功讀書。
十二月一日
•在大師指導下,佛光山組織、成立「宗務委員會」。
佛光山將設一宗務委員會,宗務委員會由宗長領導,現已有的事業是「一院三大寺」,一院即東方佛教學院,三寺即佛光山寺、壽山寺、雷音寺。這一院三寺均以發展教育、文化、慈善等佛化事業為主要任務,因為教育、文化、慈善等事業才是佛教慧命的所寄之處。現正研究如何加強組織,以利佛化事業的進行。……(《覺世旬刊》第四一六號/一九六八/十二/一出刊)
十二月十五日
•「東方佛教學院」院舍落成,是為佛光山第一棟建築。
東方佛教學院是全山最早的建築,當時有二十八間教室(現在已是三層的大樓),教室前兩旁共有十八棵榕柏,當初栽種是表示紀念壽山佛學院(東方佛教學院前身)第一屆學生有十八位出家眾,現在這十八棵榕柏已與院舍齊高。(一九九三/八/十四《星雲日記》)
•萬佛大悲殿開工興建,是為佛光山第一座殿堂。
自從大專佛學夏令營活動一開辦,消息傳播出去,不斷地就有遊客上山來。但是,我們只有一所學院,並沒有正式的佛殿,有的只是一間設在懷恩堂裡的臨時佛堂,不得辦法讓信徒拜佛。因此我又再想,還是要有佛殿才好,於是就選擇現址建了萬佛大悲殿。不過在當時實在沒有多餘的經費,佛殿建築可是要花費巨資的,錢從哪裡來呢?我也不曉得從哪裡得來的靈感,就在《覺世旬刊》上刊登啟事:歡迎大家捐獻一尊觀音,每尊五百元。
我想,名曰「萬佛大悲殿」,要是有萬人來發心護持,我就有五百萬元,那麼,建設上的支出就沒困難了。想不到,萬佛殿的號召力非常大,連台北的計程車司機聞訊後,都寄錢來捐獻。等到建成之後,先總統蔣中正先生就派人通知我說,擇日他要上山禮拜;但不多時,他為了中日斷交心情大受影響,兼程趕回台北處理政務。後來在上陽明山的路上發生車禍,終其一生,也就沒有上佛光山了。而他的公子蔣經國先生,從擔任行政院長到總統任內,四度來訪佛光山,大概也是因為大悲殿觀音、大雄寶殿佛祖的關係吧!(《百年佛緣•道場篇1•我建佛光山的因緣》)
【註】大悲殿奠基之後,因為經費拮据,並未積極動工;直到翌年第一屆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舉辦過後,打響了佛光山的知名度,遊客上山日愈增多,大師這才想辦法加快速度興建,而於一九七一年落成。
•由吳大海居士捐建的「大海之水」水塔建設完成,此為提供佛光山全山大眾用水的重要設施,不但具有實質的功能與貢獻,其背後更蘊含深遠的意義。
早期,這個山區是沒有水源的。沒有水,樹木花草不能存活,人又怎麼能生存呢?好在當時位在佛光山西山的深溝裡,有一道泉水,從石頭縫裡不斷地流出,我們住在山上的茅草屋裡,要用一點水,就走到山下,把水一桶一桶地接上來,如此上上下下,當然沒有多久就精疲力盡了。後來有人建議從山外打深井,再用機械把水打到山上,這麼一來就有水可用了。不過,打深井要有設備,要有水管,要建設水塔,這需要花很多的費用,在當時,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哪裡還有力量打這一口深井呢?
不可思議的是,正當山上一磚一瓦都沒有的時候,有一位在嘉義開晉安藥廠的吳大海居士,忽然開車上山來探訪。我和他談到要開山,這麼大的一片土地要有水,但水從哪裡來?他聽了之後,就自告奮勇地說:「讓我捐獻做這個工程!」由於吳大海居士的因緣,佛光山於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在東山的大覺寺與男眾學部之間建造了第一座水塔,我將它命名為「大海之水」。除了紀念吳大海居士的發心捐贈,也希望佛光山未來的弘法,能像「大海之水」一樣留芳百世。(《百年佛緣•道場篇1•我建佛光山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