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11 一九七四年

民國六十三年 四十八歲

一月

•佛光山發起「冬令救濟會」,嘉惠山下的興田村村民。之後,每年固定舉辦「冬令救濟」,並陸續擴大範圍,從興田村到全國各鄉鎮。後來更成立「急難救助會」,成為常態性的慈善救濟,大師並揭櫫「救急重於救貧、救心重於救人」為慈善救助的原則與宗旨。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和壽山寺念佛會聯合組成「佛光山冬令救濟會」,在寒冬中,送暖十方。‭   ‬(《百年佛緣•一九七五年新春告白》)

所謂「救濟」,應該是「救急重於救貧,救心重於救人」,所以佛教應以弘揚佛法為本,以傳教為重;因為唯有宣揚教義、淨化人心,才是宗教的主旨所在,才是究竟的救濟之道。因此,最好的慈善事業,應該是與文教合而為一。(《佛教叢書•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事業》)

二月一日

•印度中華佛寺住持廣清法師將其珍藏的佛陀涅槃塔上的梵文磚塊,贈送大師,作為大雄寶殿鎮地寶物。同時將其在印度請回的佛陀真身舍利,供養大師。

三月二日

•為健全人民團體的組織功能與業務推進,中國國民黨高雄市黨部與高雄市政府聯合於佛光山舉辦講習會,出席人員包括士、農、工、商、漁、勞、水利、婦女等百業人民團體負責人一百餘人,大師應邀為這群多數為各行各業的理事長開示,勉勵大家:團體第一,個人第二;責任第一,名利第二;精神第一,物質第二;事業第一,生死第二。

三月七日

•大佛城奠基興建,翌年十一月落成。上方矗立一尊一百二十尺高的「接引大佛」,為當時東南亞最高佛像。

三月廿九日

•高雄市府會黨政首長暨全體市議員,包括市長王玉雲、議長孫土池、黨部主委許引經等人,利用青年節假期,携家帶眷到佛光山舉行「自強活動」,大師應邀開示。大師表示,黨政府會的工作人員及民意代表和佛教界人士一樣,都是服務人群的,因此提出「四大」,希望服務人群應該「以大眾為目標、以大公為宗旨、以大忙為樂事、以大心為依歸」。

四月七日

•大師以「中日佛教關係促進會」會長身分,率團員心平、煮雲、慈惠、依嚴法師等一行二十三人赴日本訪問。


台灣光復初期,與日本人的書信來往還不太方便,但是我在日本買的佛教書籍,都能順利的收到。……這段期間,國民黨政府注意到台灣和日本的佛教應該要有往來,所以國民黨社工會蕭天讚主任親自到山上拜訪我,要我代表台灣擔任「中日佛教關係促進會」的會長;日本方面,則由日本曹洞宗的管長丹羽廉芳老禪師代表擔任「日華佛教關係促進會」會長,我們還相約每年組團相互訪問。(《百年佛緣•道場篇1•我與日本佛教的友誼》)

四月廿七日

•高雄市黨部、市政府、市議會、救國團及記者公會,聯合假佛光山舉行「新聞記者聯誼活動」,大師應邀開示。大師以「不動」為題,勉勵新聞從業人員要能不為「八風」所動,也就是不為金錢、感情、威力等外境所動。

五月卅一日

•大師領導佛光山叢林大學院師生展開《法苑珠林》分段及新式標點工作。

七月

•佛光山「萬壽園」經台灣省政府社會處批准立案。自此,大師立意要「讓每個人的一生,從生到死,都能在佛光山完成」的願心,終得成就。後於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廿七日,「萬壽園」附設「萬壽堂」落成啟用,並為提倡「臨終關懷」,於萬壽堂內設置「安寧病房」,提供臨終者在家人的陪伴與佛號聲中,安詳走完人生最後旅程。


萬壽園是在一九七四年經政府核准設置的,經十多年來的間續工程,七層的萬壽塔已近竣工階段,其設備除奉厝靈骨龕位之用外,應目前社會環境的需要,新增設有「往生堂」多間,專供臨終時使用,內有廚房、衛浴設備和供臨終者的眷屬休息所用房間,以及「奠儀場」多處,供殯葬、祭悼、奠禮之用。另有免費提供貧苦無依者安厝靈骨之用的「普同塔」。期望這塊解決人生最後安息的歸屬地,在有規則、有系統的規畫下,能成為全國示範墓園、示範靈塔、示範佛事的場所。(一九九○/二/二《星雲日記》)

人的一生,有兩個問題,一是「生」,二是「死」。……死時的殯葬、告別式、火化、安葬……,為人子孫者要跑好幾個地方,才能完成這人生最後一件事。

佛光山有鑑於此,為了圓滿解決人生最後的問題,特於一九八三年興建完成萬壽園,並做有系列的整體規畫,三樓至六樓為奉安靈骨與牌位之用的「萬壽塔」;一樓「功德堂」主要供殯葬奠禮用,共有「九品廳」、「蓮華廳」、「圓滿廳」、「福壽廳」等四間大小奠悼廳做為停靈、憑弔告別祭奠之用,另有東西兩個客堂,可供信徒洽詢及亡者家屬休息。

二樓「如意居」則專為病危者及看護的家屬居住用,內有廚房、浴廁、醫務室等設備,同時可供六位患者使用,分別是「如意居」、「有德居」、「菩提居」、「般若居」、「福慧居」、「和悅居」等。臨終者的家屬可以陪著一起住進來,全心全意的照顧臨終病人。如果病人好了可以回家,一旦往生,彌留時,有法師為其助念。接著後事的辦理,從入殮、告別式、火化、進塔,都由佛光山一貫作業,圓滿後事。

一般的喪事,從生病往生到安葬,家屬都疲於奔命,而佛光山對一個人生的完成︰從生到死,則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務,且每天早晚除課誦外,並在春秋兩季舉行超薦佛事,不僅生亡兩利,也淨化了喪禮奢靡的風氣。(《人間佛教問題座談/佛教對「臨終問題」的看法》)

七月三十日

•大師當選中國佛教會會員大會代表。

九月

•大師首創「朝山列車」,每週定期開辦「佛光山朝山團」。此活動對佛光山日後的發展,助益甚大。


台北普門精舍推展朝山活動,自去年九月起,定期舉辦每週的「佛光山朝山團」,讓大家在工作忙碌之餘,有一段到寺院聽經聞法,充實生命的時間。(《百年佛緣•一九七五年新春告白》)

佛光山開山之後,我開始舉辦「朝山團」朝山活動。那時候,往來都是行走省道,台北的信徒一早出發,經過七、八個小時車程,經常要到黃昏才能抵達,中途必須停下來吃中飯。不得已,便想與哪一家寺院商議,希望以長期訂約的方式,讓南來北往的朝山團能得以前去用餐,並且給予最大的布施供養。但是,竟然沒有一家寺院願意承擔。……就這樣,幾經考量,加上徒眾的建議,於是決心在位於台灣鐵路、公路,山線、海線的中心點建立一座道場,這就是彰化「福山寺」的由來了。(《百年佛緣•道場篇1•我建佛光山的因緣》)

【註】一九六七年大師在高雄創建佛光山,經過三年的拓荒,東方佛教學院成立,巍峨莊嚴的大悲殿相繼竣工落成。

此後北部信徒回山禮佛的人數日益增多,由於南北交通諸多不便,大師因此於一九七四年,委派慈莊法師在台北羅斯福路四段設立「普門精舍」(佛光山在北部創設的第一所正式的弘法道場)。

同年九月,正式開辦「朝山列車」,每週六固定有交通車從台北出發,把信眾載送到佛光山朝山。每次朝山團抵達時,大師總是率領所有知客法師列隊歡迎,並且鳴放鞭炮,佩掛花圈。

很多遊客、信徒,一生不曾受過如此隆重的貴賓式迎接,無不感動莫名。尤其在一天一夜的朝山行程當中,知客法師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帶領巡山,以及大師給予佛法開示,總是令大家滿懷法喜賦歸。於是回到台北後,大家口耳相傳,主動廣為介紹,使得朝山的人數日益增多,而且盛況歷久不衰。

由於當時朝山團的成功推動,不但為佛教增加了無數信徒,也為佛光山初期的建設帶來所需淨財,所以大師說:化緣要化心,要讓人心生感動而心甘情願的歡喜布施,這才是真正的「喜捨」。

十月十五日

•大師為讓佛光山叢林大學院的學生認識叢林生活及發揚禪宗的教育精神,特邀請教界耆宿東初長老,蒞院作專題講學,講授「叢林制度與禪宗教育」,為期六天。另於十月二十六日,邀請名學者南懷瑾教授講說「叢林制度」。

十一月九日

•世界各國駐華使節團一行五十餘人,在外交部次長蔡維屏及台北市長張豐緒夫婦等人陪同下,專程參訪佛光山,大師致詞歡迎,並親自陪同參觀。


【註】使節團一行計有:美軍協防司令施奈德將軍、菲律賓大使拉普茲夫婦、越南大使阮文矯、韓國大使金桂元夫婦、巴拿馬大使賈理夫婦、約旦大使納蘆貝、哥斯黎加大使桑傑士夫婦、中非共和國大使季邦達、泰國大使代表侃尼夫婦、烏拉圭大使代表布俠刺、沙烏地阿拉伯大使代表夏博克希夫婦、尼加拉瓜大使代表達比亞、哥倫比亞大使代表李嘉鐸夫婦等人。

當天大師致詞表示:佛教雖發源於印度,但光大於中華,現已普及世界各國,它不僅改善人類的生活,而且增進精神上的昇華與快樂。今日世界上,佛教更重要的任務,是溝通國際間的友誼,增進全人類的融洽,促進世界和平的希望;而佛光山未來國際化的叢林,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理想目標而努力。

大師的開示,經由慈惠法師、心定法師與美籍的普魯典教授,分別以日語、英語及西班牙語翻譯;當場,尼加拉瓜大使代表達比亞聽完後無比感動,他表示自己也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今天在佛光山看到這麼莊嚴的道場,內心有說不出的高興,於是率先捐出二百元,贊助佛光山的弘法建設,隨即獲得所有大使代表們紛紛響應,大家歡喜樂捐,臨行前並一致表示:下次有機會,一定再來!

十一月十六日

•為紀念棲霞法脈一代高僧,大師在佛光山啟建「宗仰上人紀念館」。


佛光山大智殿設有「宗仰上人紀念堂」,是為了紀念棲霞法脈的一代高僧宗仰上人。宗仰上人在民國締造之前,曾經加入國父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同盟會,捐助很多的資金,幫助國父完成革命,當初他與孫中山先生往來的書信,都被妥善的保存至今。(《星雲大師講演集(三)》〈佛教的忠孝觀〉)

十二月十五日

•由鄭銀發居士發起、來自恆春的一百二十名信眾到佛光山朝山,大師期勉大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解並重,福慧雙修;百善為先,萬行忍最」。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