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40 一九七一年

民國六十年 四十五歲

一月一日

•台灣郵政總局批准成立佛光山郵政代辦所,設於香雲堂。此項便民措施是佛光山在大樹開山建寺後,對地方所作的諸多貢獻之一。


佛光山開山之初,我即本著為民謀福的心念,請公路局第三工程處倪思曾處長為大樹鄉鋪柏油路,並且三次翻新重整。此外,我還請電信局金局長設置自動電話,請自來水廠陳廠長安裝自來水,請郵政局在當地設立郵政代辦所,請客運公司興立站牌。接著又創建幼稚園、中學,解決附近孩童就學問題;成立佛光山慈悲基金會,以施棺、施診、冬令救濟等來嘉惠鄉民;甚至我們提供工作機會,帶動地方經濟繁榮;年終舉行聯歡晚會,讓大家共享福利。‭(《往事百語•生氣不能解決問題》)

四月十一日

•大悲殿竣工,舉行落成典禮暨佛像開光法會,由當時內政部長徐慶鐘先生剪綵。此為台灣佛教界首座採用中國宮殿式的建築,當天與會僧信多達十萬人,可謂盛況空前,此亦台灣社會前所未見。


一九六九年春開始興建的佛光山第一座殿堂「萬佛大悲殿」,在去年四月落成。是日,內政部徐慶鐘部長親自蒞臨到佛光山剪綵,諸山長老,如靈源、月基、煮雲、倫參、真華、成一、慧峰、聖印、獨峰法師等六十餘人,以及信眾十萬人躬逢慶典,場面熱鬧歡喜又祥和莊嚴。剪綵的同時,並有萬尊觀音聖像、彌勒聖像的開光典禮,「觀音放生池」首次放生典禮,龍亭、香光亭落成典禮,寶橋通行典禮,以及開山紀念碑剪綵典禮等盛事。(《百年佛緣•一九七二年新春告白》)

•彌勒佛像舉行安座典禮,從此守護在佛光山頭山門,以慈悲攝受來山大眾。

第一屆大專佛學夏令營結束之後,有六個學生主動留下來畫極樂世界圖,記得其中一位叫屠國威,另外一個學生叫作朱朝基,他說:「我要做一尊彌勒佛給佛光山,作為回報。」他們都是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的學生。……朱朝基很了不起,他一個人每天在現在覺華園的位置工作,不久就把彌勒佛塑造出來了;雖然還是學生,但所塑的彌勒佛相貌很莊嚴。後來覺華園這個地方不能安奉彌勒佛,要改放到頭山門,我們向港務局借來了一部二十噸的吊車,沒想到卻吊斷了;再找來四十噸的吊車,也吊斷了,這才曉得原來彌勒佛是這麼地重。沒有了四十噸的吊車,怎麼辦呢?四處訪查之下,聽說兵工廠有八十噸的吊車,我們才把彌勒佛請到現在山門口的位置安座,直到現在都不曾再移動。(《百年佛緣•道場篇1•我建佛光山的因緣》)

•幾經與大自然搏鬥始建築完成的「觀音放生池」,首次舉行放生。

觀音放生池興建之時,正值炎夏,工程屢遭豪雨洪水沖毀,但我與弟子們「濡血護池」,拿棉被床單等覆土,並多次與本山護法陳罔市、潘孝銳、董榮芳等居士和洪水不屈不撓地奮戰,才終於讓水土保持工程如願完工。

池中有一座小島,取名「和愛島」,是紀念一位人稱「愛姑」,後來剃度出家,法名「微和」的比丘尼,因為他的慈悲,熱心贊助放生池工程,並於臨命終時囑咐將全部遺產捐獻放生池工程,才順利建成。(《百年佛緣•道場篇1•我建佛光山的因緣》)

•龍亭、寶橋、香光亭等設施同時落成啟用。

過去有人說,佛光山這座山的右面是「白虎」,左面是「青龍」,在這條長長的山上建一尊大佛,即所謂「龍抬頭」。我個人並不講究地理風水,不過既然有此一說,我們在龍頭上也要有所建設,於是就在大佛的旁邊立了一座亭子(按:當時「大佛」尚未興建),取名為「龍亭」。

佛光山的地形,就如同蘭花瓣,又如張開的五根手指,以「五指山」作為別號,真是不為過了。這五座山丘,靠近東山接引大佛一帶的,是佛光山男眾修道區;中間朝山會舘一帶是信徒的活動區域;走過寶橋,則屬女眾修道區域;再往西邊走去,便是養老院、育幼院等社會福祉區域;最西邊,也就是可以遠眺大武山的普賢殿和普賢農場了。

從佛光山的地形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當初朝山會舘前方一帶是一處深溝,至少填了幾千輛卡車的泥土、砂石才成為平地。……面對朝山會舘的左邊因為水溝太深,填土不易,所以就造了一座長約五十公尺的橋,橫跨在兩山之間的翠谷之上,連接朝山會舘和大悲殿,取名為「寶橋」。

香光亭是佛光山開山後的第三年,我們舉辦第一屆大專佛學夏令營的學員捐建而成,位於不二門廣場南面。這座香光亭看似簡單,也有它啟建的因緣。當初開山時,我們一無所有,便想到要建一個亭子在路口,讓人走累了可以稍做休息。

「香」,代表心香一瓣,供養十方,與大家結緣;「光」,表示佛光普照,給人溫暖、給人光明。所以建造這座亭子的用意,是希望每個人來到這裡,都能感受到佛光人帶給人的心香一瓣和溫暖光明。(《百年佛緣•道場篇1•我建佛光山的因緣》)

四月十二日

•為慶祝大悲殿落成,佛光山首次傳授「萬佛在家菩薩戒會」。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為了續佛慧命,並答謝各界護法大德的支援,首次傳授萬佛在家菩薩戒法會。這次戒會,依照大陸有名的律宗道場「寶華山」的戒規傳授,禮請到台南慧峰法師為羯摩阿闍黎,鳳山煮雲法師為教授阿闍黎,我則擔任得戒阿闍黎,會性、倫參兩法師分任開堂、陪堂和尚,可說集佛門僧傑於一堂。並有來自台北、苗栗、台中、嘉義、高雄、屏東、花蓮、宜蘭等地,及旅居外國三百餘位華僑參加。戒會圓滿後,更編印了《萬佛在家菩薩戒同戒錄》,方便戒子們互相聯絡,但更希望大家能在佛道上彼此共勉,切磋砥礪。(《百年佛緣•一九七二年新春告白》)

四月廿六日

•佛光山頭山門奠基開工。

五月一日

•經濟部長孫運璿等六人到佛光山訪問。

七月一日

•興建於深谷幽壑之中的「朝山會舘」,進行填土整地。


朝山會舘的舘址,在興建之初只有一半的土地可用,因它與男眾部相隔一道深溝,本來的設計是於二者之間搭橋連結,但為了會舘工程,土地能充分利用,於一九七一年著手推土,將男眾部及上雲水的土推下來將深溝填平,不足處又自外購三千多卡車的泥石,才開始打地基。(一九九三/八/十四《星雲日記》)

七月九日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西德青年何吉理(Gerhard Hereog ),為撰寫碩士論文,到佛光山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參訪。

九月一日

•澎湖馬公鎮民郭自得,將其珍藏多年的《大藏經》一部(百冊),捐贈佛光山。

十月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對這突如其來的轉變,全國人民震驚不已,一時人心惶惶。大師呼籲:身為佛教徒,更應加強自身的修持與信仰,提高佛教僧團的素質,發揮宗教安定人心的力量;因為愈是動盪的時候,我們愈是需要有固若磐石的大智慧與大定力。

十一月廿一日

•佛光山第四期佛學講座開班,佛教學者張澄基博士特地來山,於懷恩堂演講。翌日並與東方佛教學院高級班同學在三慧堂座談。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