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10 一九六七年

民國五十六年 四十一歲

四月八日

•為慶祝佛誕節,中國佛教會高雄支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有二萬多人參加遊行,場面熱烈,被新聞界譽為歷年來全省民間活動所僅見。當天活動除了「迎佛遊行」,並舉行「花車比賽」,結果由大師領導的壽山寺「太子象」花車獲得最高分。

五月十日

•大師應中國佛教會屏東縣支會圓融法師之請,假屏東市公園內籃球場舉行二天的布教大會。


【註】以往每年大師都會應屏東信眾邀請,到屏東民眾服務處禮堂講說佛法,因聞法信眾踴躍,每次都是人滿為患,因此今年特別改假縣立籃球場舉行。

五月十六日

•大師出售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房屋,購得高雄縣大樹鄉麻竹園二十餘甲山坡地作為建寺用地,於五月十六日奠基興建,定名「佛光山」,立意要讓「佛光普照」,再為佛教開創新局面。


我在宜蘭弘法十多年後,一九六四年時年三十八歲,先在高雄創辦壽山佛學院,接著購買了大樹鄉麻竹園的土地,就此開創佛光山,想為佛教創造歷史,開創另一個佛教的新局面。(《合掌人生•人生路》)

當初為何要命本山名為「佛光山」呢?那時,我來台灣已經十多年,一直受到政治的迫害、社會的排擠。尤其因為蔣夫人宋美齡歧視佛教,大家都不敢講「佛」,哪一個人要是說他信佛,政府就不錄用他,當然也不能升官,更不能出國。所以,當信徒問我這裡要取什麼名字的時候,我心裡想的是要向蔣夫人挑戰,於是就慷慨激昂地回答:我這裡叫「佛光山」!為什麼?名正言順,我就是要佛光普照,何必躲躲藏藏?我一個出家人不把佛擺在前面,要擺什麼人在前面呢?世間上沒有比佛光更可愛,沒有比佛光照耀更美好的了。

當時,我一心一意就是要打起「佛光」的旗幟,跟基督教對抗,……後來也有很多寺院以佛為名,可以說「佛光山」是開風氣之先。‭(《百年佛緣•道場篇1•我建佛光山的因緣》)

•開山之初,大師即訂定「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等四大宗旨,同時制定「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等佛光人工作信條,祈願四眾同心,化理想為實踐,共同推動「人間佛教」,光大佛法。

初建佛光山時,我知道自己應該要進入為佛教創造歷史的階段,於是為佛光山訂定四大宗旨:1.以文化弘揚佛法;2.以教育培養人才;3.以慈善福利社會;4.以共修淨化人心。

我同時也為隨從的弟子們,制訂佛光人的「工作信條」,我希望他們能在工作生活中,確實奉行「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原則。我把童年的性格和信念,逐漸加以實現,我把青少年時期醞釀在心中的理想,慢慢落實,所謂「國際化、人間化、生活化、藝文化」的人間佛教,就這樣確立了。(《合掌人生•人生路》)  

•佛光山所在地原名「麻竹園」,是一座荊棘叢生,刺竹遍野的荒山。經過大師塹山堙谷,墾草築屋,終於建設成為今日殿宇輝煌、舉世聞名的佛教勝地。其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背後,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與艱辛的過程。

一九六七年,褚柏思夫婦將全部資金投資在高雄大樹鄉的一塊丘陵地上,想要開建一所海事專科學校,結果和合夥人意見不合而作罷。但這塊地因土壤貧瘠,麻竹遍布,高低不平,到處兜售都無人肯買,褚氏夫婦一家老小的生活,甚至債務,頓時面臨問題。我知道以後,為了替他們解危,立即讓售高雄市中山一路三十四號的佛教文化服務處的房屋,以所得款項買下這塊丘陵。‭(《往事百語•學佛要學吃虧》)

決定籌建佛光山時,也聽到不少反對的聲音,信徒們認為,既然已經有了宜蘭雷音寺、高雄壽山寺可以聽經禮佛,又何必要千辛萬苦另拓道場?於是我特地包了一輛大巴士將大家帶往現場,以便實地說明心中的理想,沒想到他們見到刺竹滿山,野草沒徑,更加害怕起來。大家不但不肯下車,還說:「這種鬼地方,有誰會來?要來,師父您自己一個人來吧!」我獨自下車,信步繞山一匝,思惟良久後,篤定地對自己說:「我,非來此開山不可!」

開山時,篳路藍縷的困苦艱辛,日夜不休的擘劃經營,層出不窮的洪水天災,聲勢浩大的悍民圍山都非筆墨可以形容,然而就在無比堅定的勇氣之下,一石一土的堆積,一血一汗的揮灑,荒山成為今日的佛光山勝地。當年不肯下車的信徒,後來都成了朝山的常客。‭(《往事百語•勇敢的一面》)

檢查我的一生,我並沒有很大的志願,說要復興佛教、福利天下,我不敢承擔這許多慈心悲願。但是,自我出家以後,念念於心的,確實就是「為了佛教」。……「為了佛教」,教育最為重要!……不過,凡事都要因緣具足,如同佛陀講經要「六成就」,而我的因緣、我的六成就在哪裡呢?在諸多條件不具備的時候,我的心願並沒有減半,先是在高雄壽山公園裡建了一間壽山寺,雖然只有五層樓高,一百一十餘坪大小,我還是這麼辦起壽山佛學院來了。

一九六五年開學,學生聞風而至;隔年第二期招生,人數更是超出名額;到了第三期,實在沒有容納師生的地方了,功德堂、納骨堂也都用來做為教室。但是壽山寺畢竟不是維摩丈室,沒有容天容地的能量,想到還要辦第四期、第五期……如果把空間全都讓給了學生使用,那麼當初信徒護持建寺,用以拜佛修行的希望不就落空了?

於是我商之於心平、慈莊、慈惠、慈容等青年,他們四人基於辦文化的地方容易找,而辦教育必須要有大片土地,就將一間價值不小,輾轉從台北三重埔移到位於高雄市中山一路三十四號的「佛教文化服務處」房屋給賣了,以便將所得費用再買一塊大一點的土地辦教育。(《百年佛緣•道場篇1•我建佛光山的因緣》)

六月十八日

•「東方佛教學院」院舍暨「西方安養院」(佛光精舍)舉行奠基典禮,大師特別邀請中華佛教文化館館長東初法師主持。


當初我規劃建設佛光山,並不是先從大雄寶殿建起,而是先建設「東方佛教學院」。因為我知道,未來的佛教要靠青年、靠知識分子來傳揚。(《百年佛緣•道場篇1•我建佛光山的因緣》)

佛光山開山建設,初意是想設立佛教學院,為佛教培養弘法人才。後來基於發展中的需要,除了安僧辦道以外,並且創辦各種佛教事業,諸如養老育幼的慈善事業,以及幼稚園、初級中學、高級中學的設立等。(《合掌人生•人生路》)

【註】大師在奠基典禮時曾明白表示,泰國及日本均有許多佛教大學,而我國迄今連一所由佛教主辦的大學也沒有,為了順應時代需要,同時也為融合東西方思想及啟發人類智慧,因此特別籌辦「東方佛教學院」,以供世界佛教人士參學研究,並計劃日後擴充為佛教大學。可見大師創建佛光山的初意,是為了辦學,後來才由教育而文化、慈善、共修,慢慢發展成為全方位的弘法道場。

七月

•一位署名「佛遴居士」的讀者,在《覺世旬刊》第三六六號(一九六七年七月十一日出刊)發表〈星雲的啟示——佛家文藝創作的提倡〉一文,表達他閱讀大師的著作《玉琳國師》後,對大師提倡佛教藝文化,藉由文藝創作來弘揚佛法的作為深表讚佩。他感歎當代佛教界因為缺乏文藝性與生活性的弘化,致使佛教與一般人的生活產生極大隔閡,他希望青年的學佛者能向大師學習,多多創作一些佛教的文藝作品與青年結緣,期使佛教青年化。


【註】大師曾如是說:我十二歲開始讀書,大概是十四、五歲的時候就有「佛教需要文藝化,佛教需要電影化,佛教需要人間化,佛教需要國際化」的想法,因為──

1.佛教文藝化:過去我在佛學院一段時期,感覺到大家普遍看不懂佛經,但是就看得懂小說。所以我想應該要把佛教一些思想透過白話文藝方式傳達出去。

2.佛教電影化:看電影的人很多,現在電影則是非常普遍的傳播媒介,佛經不是只給少數人看而已,應該要大眾化,要讓大眾接受。

3.佛教人間化:佛教教主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在人間,度眾在人間,皆是以人為本。因此,佛教不能捨棄人間,要與人間生活打成一片。

4.佛教國際化:佛經應該從事多種語言翻譯,使得各地中外人士均能沒有語言的障礙來學習佛法。如此一來,佛教才能真正走入人間社會,為廣大信眾接受。(《與大師心靈對話》)

七月十二日

•大師接辦宜蘭基督教創辦的「私立仁愛救濟院」(今蘭陽仁愛之家),免費收容無依老人百餘人,由宜蘭縣議員余簡玉嬋女士擔任首任院長,為佛光山慈善事業中,第一個提供老人安養的機構。同年也在佛光山興建「佛光精舍」(後於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一日落成啟用),並於一九九五年承辦「公辦民營」的鳳山老人公寓「崧鶴樓」,對長者之照顧一直不遺餘力。


「仁愛之家」原名「仁愛救濟院」,係基督教董鴻烈先生於一九六二年創辦,一九六七年因經費困難,經前縣長林才添先生轉請我接辦。政府立案後,重組董事會。一九七一年由東方佛教學院畢業的依融、紹覺發心前來服務,至今剛好二十年,這份菩薩發心,非真菩薩難為也。(一九九一/一/卅一《星雲日記》)

記得一九六七年,余簡玉嬋女士競選連任宜蘭縣議員,結果以四十二票之多,勝於張學亞先生,贏得連任。但當時國民黨希望男士當選,所以在開票第二天發表張學亞先生當選,引起余簡玉嬋女士強烈不滿,要一狀告上法庭,不肯罷休。這時,因為余簡女士是佛教徒,宜蘭縣黨部找到我,希望我能想辦法勸退,為了顧全大局,我答應盡力一試。當時,我剛好接管耶穌教的「仁愛救濟院」(後稱「宜蘭仁愛之家」),本來屬意李決和居士擔任院長,但因同意協調這件不平之事,我就將院長一職請李居士讓給余簡女士。張學亞、余簡玉嬋二人雙方各得其所,一場戰爭才化為烏有。(《往事百語•排難解紛不是閒事》)

七月二十日

•壽山寺「普門幼稚園」舉行第一屆畢業典禮。此為繼宜蘭慈愛幼稚園、高雄佛教堂慈育幼稚園之後,大師所創辦的第三所幼稚園,後遷回佛光山,繼續培育菩提幼苗。


七月廿九日

•壽山佛學院第一屆學生組成「弘法布教團」,在大師帶領下,前往澎湖弘法布教四天。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