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55 一九七三年

民國六十二年 四十七歲

一月

•師範大學教授徐照先生,有感於大師不遺餘力的宣揚佛教,尤其對溝通國際佛教文化素極重視,因此發心將其精心英譯的《金剛經》與《百法明門論》二英譯本版權贈送給佛光山。大師如獲至寶,表示將會印行流通,分享海內外人士。


【註】徐教授為國內知名學者,不但中英文造詣極高,對佛學、文學、哲學均有高深研究,十餘年前曾參加佛教文化服務處中英對照佛學叢書編譯工作,素為中外佛教學者所敬重。

三月十六日

•「朝山會舘」落成,由慈莊法師擔任第一任舘長。這是佛光山早期最現代化,也是具有革新佛教意義的一棟建築。因其提供來山信眾食宿之便,對佛光山後來的發展,貢獻至大。


朝山會舘是佛光山早期最現代化的一棟建築,大家來到佛光山,可以在這裡吃飯、住宿。

當初要建設朝山會舘時,台灣的五星級飯店還不是很流行,我想讓佛教趕上時代潮流,就特別做了一些設計規劃;這裡雖然不能和五星級飯店相比,但是在那個年代,並沒有被淘汰,朝山會舘的設施還是很現代化的。

過去的寺院,信徒要來掛單,大多是讓他們住在比較陰暗、簡陋的地方,我認為不應該如此,寺院應該要像西方極樂世界,七重行樹、七寶樓閣、黃金鋪地、八功德水,有微風吹動,處處都是空氣清新,冷暖合宜,因此要有空調設備。所以在我的規劃裡,是希望把朝山會舘的環境,建設成像極樂淨土一樣的方便,一樣的莊嚴堂皇。

早期朝山會舘是佛光山對外的客堂,專供信徒來這裡朝山吃住之用。信徒組織朝山團上山,經常一次就是數百人、數千人,從不二門前開始三步一拜,慢慢拜到大悲殿或是大雄寶殿。一直到現在,不但人來朝山,有時連神明也來朝山……總之,由於朝山會舘的國際化、現代化,也就促成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本山結下了緣分。

佛光山所有的建設,都是以提供大家最好的服務為考量,尤其十方賓客、善男信女,往往在我們熱忱的食宿服務、說法開示後,心中懷有謝意,之後便不斷地給我們許多幫助。也由於這樣的因緣,佛光山開始有了一棟一棟的房子,一間一間的分別院,一處一處的建設,甚至還辦了幼稚園、中小學、大學等各級學校。所以,朝山會舘對於佛光山的發展,貢獻是很大的。(《百年佛緣•道場篇1•我建佛光山的因緣》)

六月十六日

•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先生暨台灣省政府主席謝東閔等一行蒞山,對佛光山的建設及文化、教育等成就,至表讚揚。


去年,在佛光山開山六週年的慶祝活動期間,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先生暨台灣省政府謝東閔主席、高雄縣林淵源縣長,前來致賀和參觀。這不僅是佛光山的光榮,整個佛教界更應該感到歡欣,因為正信佛教的寺院及各種弘法事業,已經獲得行政長官的重視和肯定。

當蔣經國院長參觀佛光山時,發現住眾很多,不禁關心我們生活經費的來源。我覺得佛教除了仍靠信徒有限的贊助之外,應該力求自謀發展,創辦生產事業,如創學校、辦醫院,出版圖書、雜誌等。如此不僅可以維持教團本身的生存,也能帶動社會國家的繁榮。總之,要讓正法久住,要讓佛教走在時代的潮流裡,必須邁向企業化,才能達到自力更生、自給自足,也才能永續經營。           (《百年佛緣•一九七四年新春告白》)

【註】蔣經國先生後於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三日第三度到佛光山,參觀接引大佛工程。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八日,於當選總統並舉行就職典後的第八天,四度蒞山,親臨大雄寶殿上香,並盛讚佛光山莊嚴宏偉,對現代佛教的弘揚貢獻卓著。

八月十三日

•為革除民間對中元節的錯誤觀念,大師於壽山寺首開盂蘭盆「供僧法會」,倡議每年七月十五日為「僧寶節」,同時訂定七月為「報恩孝道月」,灌輸社會大眾正確認識「供僧」的意義,並且破除對農曆七月的迷思。


過去的「中元普度」,佛教道教混淆不清。為了改革「拜鬼」的觀念,匡正社會一般民間錯誤荒謬的習俗,特地在佛光山壽山寺首次擴大舉行盂蘭盆法會。一方面仰仗出家人修持的功德,回向先亡,使他們早日得度或增高品位,一方面也讓信徒了解盂蘭盆法會供佛齋僧的意義和功德。我也倡議中國佛教會應訂定農曆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為「僧寶節」,七月為「孝道月」。(《百年佛緣•一九七四年新春告白》)

佛陀在世時,就有供僧儀式的傳承,「供僧」在中國社會民間是頗受注重的一件大事。三十多年前我就一直倡導佛教徒要向政府爭取佛教的國定假日,如四月八日為佛寶節,七月十五日為僧寶節,十二月八日為法寶節,並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讓僧信四眾多一些聯誼的機會,同時藉由供僧,供養「僧服」,讓僧眾服裝統一、禮儀統一、規矩統一、稱呼統一,在一切「統一」之下,自然佛教界的力量就能凝聚,而不再為表相的不同而自我分裂,削減力量。……

三十年前,我在宜蘭雷音寺、高雄壽山寺時,便已推動孝道、功德、供僧、道糧等活動。近幾年來,齋僧大會上已形成一種模式,其籌辦內容只是動員各方人力、物質,把一些在家信徒、義工訓練幾個月來發心服務;僧眾則舟車勞頓,南北奔波,吃一頓飯,受供養金,領紀念品。事實上,「供僧」的意義在於:

1.是供養一年,不只供養一天。

2.是供養未來,不只供養現在。

3.是供養十方,不只供養一人。

4.是供養學道,不只供養熱鬧。

經云:「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又云:「殊勝妙寶大德僧,長養眾生功德種,能與人天勝果者,無過佛法僧三寶。」

供養僧眾的方式除平常的十供養、四供養外,更有:

1.說好話的供養:多說佛教的好話、出家眾的好話。

2.獻時間的供養:撥出時間來為佛門服務,發心幫忙掃地、燒菜、種花等。

3.接引人的供養:對初機接觸佛法者,要給予愛語指引。

4.心香一瓣的供養:對佛教有心,是無上的功德。(《佛教叢書•儀制•寺院巡禮篇》)

從古到今,每逢七月,一般寺廟大都會啟建盂蘭盆報恩孝親法會,而信徒則為供僧、祭祖而大行布施功德,所以佛光山一直提倡七月是乃僧信孝親報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功德月」、「報恩月」、「孝道月」、「福田月」、「僧伽月」。經過長期的宣導,現在社會大眾已能普遍認同,並且接受七月為「孝道月」的觀念,甚至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會長吳伯雄先生更提倡七月為「慈悲月」。‭(《迷悟之間•話說七月》)

九月十八日

•大師感於國內缺乏正式培養佛教人才的高等學府,因此創辦「佛光山叢林大學院」。這是全國第一所佛教大學,後更名「中國佛教研究院」,分研究部、大學部,今名「佛光山叢林學院」。


由於國內缺乏正式培養佛教人才的高等學府,有志深研佛法與融通世法者,多閉門摸索或遠赴海外。有鑒於此,去年九月,創設了「佛光山叢林大學院」,原有的東方佛教學院仍予保留,其歷屆畢業生,也准予進入叢林大學院補修學分。

大學院裡設有教理、實踐、教化、藝術、語文五個學部,並分設有唯識、佛史等二十五個科目。我想唯有從普通教育邁進淵博專才,讓有志深研佛法,獻身佛教工作的青年學有專長,才能讓佛教教育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教育理想。(《百年佛緣•一九七四年新春告白》)

【註】大師從年輕時代就希望佛教能辦一所大學,但礙於政府法令不許可,所以權便取名為「佛光山叢林大學院」。

九月廿三日

•大師應道安法師邀請,前往松山寺為參加「大專佛學講座」之三百餘名大專青年開示,講題是:「‭ 為什麼?」

十月十四日

•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系主任程兆熊教授,率領「山地落葉果樹資源調查研究隊」隊員陳澤亞教授、蔣永昌主任、裘曙舟先生等人到佛光山參訪。程教授應大師之請,以「開場、開路、開心、開悟」為題,為佛光山叢林大學院同學作了一小時的講演。

十月十八日

•大師當選「中日佛教關係促進會」會長。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爆發了,美麗的河山在日本鐵蹄的蹂躪下變得殘破不堪,溫馨的家園付之一炬,家父也在經商途中失蹤,根據研判,應該是犧牲在日軍的槍口下。

十一歲時,我曾隨著寡母四處尋父,所經之處無不是瓦礫殘垣,屍首遍野,更加深我心中的仇日意識。及至成人,我雖然有數次赴日深造的機會,終因國仇家恨不共戴天而毅然放棄。

一九七三年,在政府的一再邀請下,為了促進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我強忍多年來心頭的痛楚,出任「中日佛教關係促進會會長」一職。畢竟「冤家宜解不宜結」,過去的歷史固然不容抹殺,一味的尋仇,只有加深恨意,唯有前瞻性的記取教訓,防微杜漸,根本上促進彼此了解,互助合作,才是長久相安之道。(《往事百語•忍耐就是力量》)

十一月四日

•中國文藝協會假佛光山召開會員代表大會,大師應邀開示,與會文藝作家被大師深厚的文學素養所折服,讚嘆之餘紛紛表示,今後有研究佛學的必要。

十一月廿五日

•大師應中華民國女童軍台灣省第三次全省大露營籌備會邀請,前往高雄澄清湖營地,以「人生的快樂之門」‭ 為題,為女童軍作專題講演。

•曾任教育部部長、內政部部長,現任國立歷史編譯館主任委員黃季陸先生偕同夫人,由省立鳳山高中鄭捷校長、高雄高中朱長沂教務主務、樹德女中張佩玉校長等人陪同,到佛光山參觀「叢林大學院」,大師親自簡介大學院創建理念與經過,黃主任對大師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深表讚歎。

十二月十八日

大師應高雄師範學院大慧學社之邀,前往該校以「禪門教育法」‭ 為題作了一場專題講演,院長薛光祖、教授黃靜華等全院師生出席聆聽。

十二月二十日

•大師應高雄醫學院慧燈學社之邀,前往該院作專題講演。大師以「談心」為題,用禪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要,剖析「肉心與真心、凡心與佛心、動心與靜心、有心與無心」之佛法心要,希望幫助大家從佛法裏找到安心立命之處,進而尋回自己的本來面目。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