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81 一九九六年

民國八十五年 七十歲

一月一日

‧大師與佛光山叢林學院在家眾同學「座談接心」,勉勵大家:「學佛」不一定要「出家」,重要的是先要「健全自我」,尤其要學會「做人」。


在佛光山我已退居,無行政工作,所以最關心的,除信徒外,就是叢林學院學生。應學部在家眾同學請求,與大家進行「接心時間」。

「接心」重在講清楚說明白,要說一些內在真正的話,才能拉近彼此思想距離。對同學們的問題,我的回答是──

1.學佛並不一定要出家,除非性格適合出家。在家性格偏向喜歡社會、漂亮、自由、習氣重、想過婚姻生活;出家性格則喜淡泊清苦,不一定要人家關心而要去關心別人,具慈悲、忍耐、發心、喜捨等特性。一味想要人家來愛護,表示還沒長大,沒有力量。

2.樹長大了,眾鳥就會雲集;海洋寬闊,龍、蝦、魚類也才會聚集。所以自己要先健全,才能作他人的依靠。本身健全就能產生能源力量,而能量則來自於反省、能明理、不在乎委屈、凡事朝好處想、把別人的毀謗都化為自己進步的肥料、廣結善緣、服務他人,這些都可增加能源。

3.如何寫好文章?文章是魔術,重在熟能生巧。文字是兵將,平時就要培養,屆時才能運用。每星期要讀千字《策論》,以訓練理路,啟發思想。筆是越寫越銳,寫好文章的不二法門,在一「勤」字。

4.凡事成功不必在我,一切都是為佛教、為芸芸眾生做事。一個不團結、沒有正義感的團體會被社會看不起,會讓歷史唾棄,所以佛教徒應該要團結起來,不僅要為佛教,更要為社會、國家,貢獻自己的一分心力。

5.「看法」代表一個人的思想見解,從言談中可以感受到一個人的內涵。一些偉大人物,令人景仰之處,不在於他們的豐功偉業,而是發生在他身邊的一些感人的小故事。偉大的人,一生中都會經過幾十次的辛苦遭遇,不可能凡事一帆風順,故擔當辛苦的毅力,不可不備。

6.犯錯時,不敢承擔悔過,且常找人護航說情,則永遠不會進步。

7.一個人的本領不在於能力強,而在於能與人溝通協調。太執著於我想、我要、我認為、我覺得,會使工作無法展開,是很大的阻礙。

8.人只要明理、理路通,做起事來就會很順利。做事要不計名義,只求成果;「名義」是別人對我們的定位,而非我們自己要如何。

9.學做人,要學做讓人家接受的人,不要只做孤芳自賞的人。(一九九六/一/一《星雲日記》)

一月二日

‧大師為佛光山新出家徒眾開示「持戒」的正確觀念,並且倡導「人生三百歲」,勉勵大家「學佛要先學無我」、「一個人能忍耐多少、承擔多少,成就就有多大」。透過「師徒時間」,上下交流,接心印心。


傳燈會會長依嚴等多人,代表一百多名尚未受戒的徒眾,要求我能滿其心願,給予受戒。感念大家的發心,常住擬定明天為這些新出家的弟子,傳授沙彌(尼)戒法,今特撥空與他們舉行「師徒時間」。

過去在大陸,出家與受戒是一起舉行的,出家而不受戒,就沒有「身分」,也就是說沒有受戒者,不算是出家人。我十二歲出家,十五歲受戒,當時並未想要受戒,自認為沒有資格,因依法二十歲才准受戒,但師父要我受沙彌戒。受戒是一種發心,心一發,任何邪魔外道都會遁形。關於「戒」有幾個觀念,必須要知道──

1.在佛門對破戒的可以懺悔,破見則不能懺悔。為了怕犯戒而不受戒是見解上的愚痴,罪過很大。

2.佛教對戒的基本精神在於清淨,尤其是心地上的清淨,而非形象上的。有些戒條已不合時代,雖然做不到,但是要遵守。做不到只能算是不清淨,而非要改戒條,在「小小戒可捨」的原則下,能持多少就盡力去做。

3.戒如城牆、舟航、光明、指南、水囊,能清淨受持,自有大力量、大功德,但對戒的精神要有正知正見,這比持戒更重要。

4.佛門有「布薩」、「羯摩」等懺悔法門,讓犯戒者可以經懺悔的洗滌,再重新受戒。佛門戒律不難持、不可怕,有很寬容廣大的天地,非不通人情的明知做不到還硬要強制規定,故對受戒的恐怖、顧慮是沒有必要的。只要對佛法的信心不變(尤其是四不壞信),犯了戒可准予再受,為的還是要將戒律受持清淨,以保長遠心。

接著回答大家的發問──

1.我每天忙於弘法度眾,課徒著作,深感時間不夠用,所以最近倡導「人生三百歲」。我十二歲出家,今年已七十歲,這期間不曾放過假,也不知放假是何滋味。從二十歲任白塔國小校長起,預計再過十年,就八十歲,這期間我工作了六十年。這六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每天的工作量,可以抵得過五個人,這樣算起來,我的壽命就有三百歲了。

一個人如果怕做事、偷懶,如何會有成就?出了家,就要將身心奉獻給芸芸眾生及常住,應盡心盡力去工作。人之所以會起煩惱、心不安,都是因為不懂得用功,時間太多所致。

2.在學院讀書,正是學習一個出家人應有的威儀、舉止最好的時機,要好好用心學習。常住對徒眾的教育永不灰心,但大家要知苦惱、肯懺悔,感謝這段得之不易的因緣。

3.任職事的條件為何?任何工作除了要考慮興趣、專長外,更要有忍耐力、尊重他人,要從卑賤、吃苦、耐勞中做起,以折服我慢,不要讓一起工作的同事嫌棄,不要給主管「退票」不採用,所以工作態度一定要發心、勤勞、盡責,讓主管歡喜、肯定。

4.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獻身佛門,不要天天只想到「我」,除了「我」以外還有大眾、還有常住、還有佛教、還有國家、還有世界。心胸要擴大,「要學佛法先無我」、「一切煩惱皆因我」。一個人能忍耐多少,承擔多少,成就就有多大。(一九九六/一/二《星雲日記》)

一月七日

‧佛光山台中「光明學苑」開光落成;啟用前一日,大師以「人間佛教的人情味」做了一場講演。


台中是台灣的文化城,為提升信眾的文化品質而設立此道場。因明天要舉行佛像開光及落成啟用典禮,今晚先由我和此地信眾結緣,希望在台中地區有緣的信眾,日後能多護持光明學苑。我以「人間佛教人情味」為題,為大家介紹六種可以從娑婆此岸到達彼岸的得度法門。(一九九六/一/六《星雲日記》)

上午十時,主持佛光山光明學苑的佛像開光及落成啟用典禮。……台中是淨土法門的勝地,今天又是彌陀聖誕,光明學苑擇於今日為西方三聖開光,頗具紀念性。歡迎信眾能經常帶三、五好友,來此法座談佛法,將光明學苑視為生命旅途上的精神加油站、獲取知識的學校、購買智慧糧食的百貨公司、準備往生西方的移民局。希望光明學苑能成為信眾滋養法身慧命不可少的道場。(一九九六/一/七《星雲日記》)

一月八日

‧人權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柏楊先生及夫人張香華女士訪問佛光山,大師與其暢談「人權」。


柏楊先生對人權的倡導不遺餘力,尤其是在推行人權教育方面,他認為一般人都把人權認為是政治性的,但事實上,人權是生活的、倫理的、家庭的、社會的,這項權利是與生俱來,跟生命等值。人類生而有自由、平等和尊嚴的權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甚至在法律之前,都有完整獨立的人格。……柏楊先生又說,現代人講的人權,指的是人權的平等、尊嚴,因為只有沒有尊嚴的人,才會去傷害別人的尊嚴。

我認為,世間上講理、講法、講情是行不通的,世間上沒有所謂的公平,一定要超越情、理、法才會勝利。而尊嚴在情、理、法之中,也在情、理、法之內。例如:小孩子生長在不同的家庭──教育家庭、政治家庭、黑社會家庭,雖然小孩的本質相同,但日後其行為必定有很大的不同。

佛門中有很多簡單的道理,都很注重人的尊嚴。如五戒中,不殺生是尊重他人生命的自由,不偷盜是尊重他人財產的自由,不邪淫是尊重他人身體的自由,不妄語是尊重他人名譽的自由。自我的尊重要有包容性,沒有包容性如何有尊嚴。

佛教是一個最倡導人性平等的宗教,如:「人人皆可成佛」、「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成佛」,都是一種人格的尊重。就像觀世音菩薩又有一名號稱「施無畏」(布施給人,使其不要害怕),不要讓對方怕我們,就是尊重對方尊嚴的具體實踐。沒有尊嚴者就沒有羞恥心。

佛教除了尊重人權外,更尊重生權。凡一切有生命、生機的,對他們的生活空間也都給予應有的尊重,如警世的護生詩偈──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元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

 苦惱從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閻羅斷,自揣應如何?」

除護生外,對大地的花草樹木,也都很尊重其生存的權利,因為我們是生存在一個同體共生的世界裡。(一九九六/一/八《星雲日記》)

一月十一日

‧為了雷音寺重建工程,大師前往三興建設公司,在潘總裁親自接待下,聽取建築師對重建的規劃報告,大師則說明其理想中的寺院建築與功能。


雷音寺的重建工程,是一棟十二層樓高的大樓,除了地下室兩層,及十一、十二樓仍為雷音寺使用外,其他皆是佛光大學城中區校舍。我希望這棟大樓是具有古典及宗教特色的外觀,且能成為宜蘭地區的指標。

在寺院設備上,我不喜歡有辦公室,因為法師是信徒與佛祖間的橋梁,要主動招呼來訪信眾,並常常解決信眾要求,不宜躲在辦公室內;為方便婦女們到寺院禮佛,寺院內應有育嬰室、幼兒室等親子教室的設備,讓婦女們能安心參加寺院的活動。宜蘭的地理環境有別於一般的縣市,機車的停車位之重要性不亞於汽車停車場,希望雷音寺的建設,能集寺院優點及大樓特色於一身,為宜蘭市的建築樹立新的里程碑。(一九九六/一/十一《星雲日記》)

一月十二日

‧大師應邀前往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參加《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新書發表會,現場接受記者訪問,談其個人感想。


這本日記主要是郝資政在擔任參謀總長期間,親近經國先生七年的日記紀錄,天下文化公司選擇在經國先生逝世八週年前夕出書,別具紀念性。

過去蔣公與佛教的因緣很深厚,他從小住在雪竇寺,母親經常禮佛誦經,蔣公因而對佛教很護持。

經國先生任職江西及上海特派員時,專打老虎的英雄氣慨,令人心生嚮往,感其救國救民的勇氣。來台後,對台灣的十大建設更是貢獻良多。民國六十七年(一九七八)經國先生當選為總統時,第二天就上佛光山參訪,他先後到佛光山四次,雖然這些不關政治大事,但對佛教及佛光山而言,則很重要。經國先生是第一位如此關心佛教的國家元首。

對郝資政親近經國先生晚年的日記發表,我深表敬意。我個人最感念郝資政的是──

1.郝資政在國防部長任內,曾邀我到三軍官校、外島各軍中傳播佛法,可見其對三軍的愛心,是從心理建設、精神武裝著眼。

2.「江南案」在美堅持不下,江南的夫人崔蓉芝女士是我的皈依弟子。當時雖與郝資政沒有因緣關係,但我拜託他解決,才能將此案急轉直下,煙消雲散,深感其有魄力。

3.三年前,我跌傷了腿,當時任行政院長的郝資政,專程上佛光山探病。

4.台北道場落成時,佛光山所舉辦的活動,郝資政多次賞光參加。

這些點點滴滴的公誼私交,都很令我感動。(一九九六/一/十二《星雲日記》)

一月十五日

‧大師應「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許文彬律師之請,到土城看守所與死刑犯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懇談,為他們提供「如何面對人生逆境」的妙方。大師勉勵他們,「因果不會冤枉人」,希望他們不要絕望,應該抱持希望勇敢的活下去。


基於人道關懷,元月份,我在「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許文彬律師的協助下,前往土城看守所,探視蘇建和等三位年輕人,他們受到冤枉而被宣判死刑,此事備受各界關注。人活在世上,可能會受欺負,但是因果不會辜負我們,我鼓勵他們不要絕望,抱持希望勇氣的活下去。我關心此案已久,深深感受到他們的委屈,期盼有關單位重視生命的可貴,毋枉毋屈。(《百年佛緣‧一九九七年新春告白》)

我勉勵蘇建和等三人要放寬心,人在受難的時候,也有尊嚴,不要被外境打倒。世界上有不少偉大聖賢,都受過牢獄之災,不要因此感到挫折。在佛門有一句話說「大死一番」,這種體驗可以讓一個人的人生觀有新的突破;沒有這段過程,則只會想到自己。苦難不是只有自己才有,整個社會都是如此,因此更要積極向上努力,尤其在困境時,心中要有力量。出家人在修持的法門中有所謂「閉關」,所以在生活中要自我訓練,把這段不自由的時間當成是一種閉關,來探求內心世界。此時此刻,信仰的力量很重要。我提倡人間佛教,但在宗教裡確實有很多不可思議,不管是信仰基督教的禱告,還是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都有助於我們內心的平靜,尤其在苦難時,靠佛力很重要。最後我還是重述:人活在世間上什麼都可能欺侮我們,但因果是不會欺侮我們的。(一九九六/一/十五《星雲日記》)

‧針對「蘇建和案」,大師接受媒體採訪,從佛法的觀點表達對此事的看法。

九時抵土城看守所,在所長黃榮瑞先生陪同下,探視了蘇建和等三人,並回答在現場一些記者們的發問。

國父說:「佛法可以補法律之不足」,又說:「法律制裁犯罪於已然,佛法防範犯罪於未然。」

一個人在一生中,有時也會被冤枉,在佛門而言,冤枉也是一種業力。法律的判決不一定是公正的,記得日本楠木正成在受冤屈臨執行時,寫了「非、理、法、權、天」五個字。非(是非)、理(道理)、法(法律)、權(權利)、天(因果)的意思是,是非不能勝過道理,有理若不合法,理也不能勝過法;法不能勝過權,因有權利的人,可以改變法,但最後權利仍抵不過因果。也就是說,在法律中有時會冤枉人,但因果是不會冤枉人的。

人在受冤枉時,在法律面前要勝訴,一定要有反證。政府常常獎勵破案,此方式有利有弊,除要積極破案外,還要查究真相,什麼事情都有其結果,但「因」一定要找出來。

在美國對死刑犯很講究人道,更何況上天有好生之德,對人生的掌握,對生命的裁奪,一定要很慎重。此案涉及三位年輕人的生命,法律對其判決不應講求往例、常規,而失去威信,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一九九六/一/十五《星雲日記》)

【註】蘇建和等三人於一九九一年因被控殺人而於翌年被判死刑,之後經過纏訟二十一年,歷經六次死刑判決,直到二○一二年八月卅一日,台灣高等法院做出再更三審宣判,合議庭以沒有證據顯示三人涉案為由,第三度做出無罪判決,全案終告定讞。三人前後共遭羈押四一六八天。期間,包括現任總統馬英九在內的四任法務部長,都以全案仍有疑點,不願簽署死刑執行令。後來人權團體紛紛加入聲援行列,大師因接到許文彬律師的信函:「大師請您本著慈悲胸懷,為三位年輕人,受冤枉判決死刑的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仗義執言,登高一呼。」大師於是在土城看守所黃榮瑞所長陪同下,探視三人,給予開示勉勵。

一月廿一日

‧為了設校興學,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起「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委員會」,大師親為此事撰寫「緣起」。


因時節因緣的成就,佛光山除西來大學、佛光大學外,緊接著的嘉義南華管理學院(按:即今之「南華大學」)及大陸武漢弘道大學(按:後來因故中斷;數年後,又陸續創辦澳洲「南天大學」及菲律賓「光明大學」)都已陸續開辦,日前和心定、慈莊、慈惠等宗務委員提及,為籌募這筆龐大的建校基金,擬發起「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委員會」,希望關心教育事業的佛教信徒及佛光會會員們,大家都一起來共襄盛舉。……

「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委員會」緣起──

佛陀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導師,佛教也承擔起社會教化的功能。佛光山尚未開建以前,我們即已開始設立佛教學院,三十年來,於僧伽教育之努力,已在海內外設有十六所佛學院。今為進一步實現教育培才的理念,更擬爰用此辦學經驗為基礎,創建佛光大學,於台灣宜蘭及嘉義創建兩所學區;宜蘭學區(即佛光大學)已獲開發許可將動工興建,嘉義學區(即今之南華大學)也已建有教學大樓、學生宿舍等,且將於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夏招生開學。

教育乃百年大計,需群策群力,方能竟其偉業。尤其建校耗資龐鉅,若無數十億元之經費不以為功。此非本山或少數人能力所及,故發起「百萬人興學委員會」,期以百萬「大學委員」每人每月捐資一百元,三年為期,藉此凝聚百萬人之心力、連結百萬人之善緣,使百年樹人之建校功德,得以圓滿。(一九九六/一/廿一《星雲日記》)

一月廿六日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第一屆「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來自十個國家地區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宗教信仰與現代社會的關係」。大師於開幕典禮中致辭,說明佛教的特質。


為提升國際間宗教文化的交流並共同探討各宗教的互動關係,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文建會、佛光山寺、中興大學、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協辦,佛光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一屆「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今下午二時三十分,在佛光山東禪樓舉行開幕典禮。

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比利時、加拿大、香港、韓國、雲南、貴州、四川等十個國家地區的專家學者,如:研究中國佛教的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鎌田茂雄、原始佛教阿毗達磨戒律的研究專家平川彰教授、美國天普大學教授傅偉勳、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吳汝鈞、四川聯合大學宗研所的陳麟書及台灣各大學教授,共三百多位學者參加。將以四天的時間,在十二場會議中,發表八十篇論文。論文內容各站在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儒家、道教、伊斯蘭教及一些新興宗教等立場,來探討宗教信仰與現代社會的關係。

在開幕典禮中,我致辭道──

1.佛教本身就是一個種類複雜的宗教,在佛教裡,有人喜歡參禪打坐,叫「禪宗」;有人喜歡念佛修行,叫「淨土宗」;有人喜歡持咒者,叫「密宗」;喜歡研究教理者,又有顯教、密教及南傳、北傳、上座部、大眾部等多種派別。佛教以五乘佛法來包含所有宗教,如:儒家講三綱五常,較注重人文精神,佛教將其歸入人乘佛教;基督教講永生,信仰上帝才能進入天堂,佛教也講天堂地獄的觀念,然佛教雖認為天界享樂無窮,但未能斷除煩惱,終非究竟,因此把基督教歸入人天乘佛教;道家主張清淨無為思想,偏重遁世潛修自度自了,佛教將其歸入聲聞緣覺二乘佛教;菩薩乘是將聲聞緣覺的出世思想和人天乘的入世精神,融和為一體,不僅自利,更要利人。

五乘的佛法,將世界所有宗教大融和,任何宗教在佛教裡都有其定位,不會將誰排斥在外。

2.佛教的基本精神和別的宗教不同的是,佛教肯定人人皆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成道時即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不認為自己是權威的,是最高最大的。佛與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所以佛收攝弟子的基本原則是:四姓出家同為釋姓。佛教主張生佛平等,是一個互尊互重、彼此包容的平等宗教。

3.佛教教理講的是因緣果報等法則,緣起是具有因果性的,世界上一切的存在,皆是因緣條件的相關生起,離開各個結合的關係,就沒有實法可得。所以說宇宙世間,基本上只有一個「緣」字,緣起性空,因果之間,「緣」將其調和起來,故佛不認為自己是創造者,一切皆是因緣所成。

4.佛教是心物合一的宗教,世間上有不少人講「唯心」,也有不少人講「唯物」,科學家重視物質生活,哲學家重視人文精神。佛教講究的是將物質與精神合一,也就是色與空的關係。在十法界中,除四聖、三惡道外,中間則以人為本,由此可知,佛教是主張以人為本、心物合一的宗教。

在此次國際宗教會議上,為大家報告的是:(1)佛教是尊重包容五乘佛法的融和宗教;(2)佛教是主張一切皆有佛性的平等宗教;(3)佛教是提倡宇宙因緣果報的真理宗教;(4)佛教是以人為重、心物合一的人本宗教。‬(一九九六/一/廿六《星雲日記》)

一月廿八日

‧佛光山舉辦八十五年度(一九九六)冬令賑濟,大師親自引領受益民眾於大雄寶殿誦經祈福,並作佛法開示。當天除物品賑濟之外,並有醫師義診;甚至從本島到離島,全省分別院總動員,把關懷與祝福送給每個需要幫助的人,祈願為他們植下得度因緣。


把關懷和溫暖送到低收入戶手中,讓他們也能在寒風中,度過一個溫暖的新年,是佛光山自開山以來,每年所要舉辦的冬令賑濟活動。

今年的賑濟活動,在慈悲基金會的安排下,一大早就派了三十部專車和百名國際佛光會的義工,前往高雄縣十四個鄉鎮,接送一二○○戶低收入戶到佛光山。

在發放物品前,由我引導大家在大雄寶殿誦經祈福,並勉勵所有受益戶:「大家今天來到佛光山,所領取到的不僅是一份財物的資助,在佛前更是領納了一份福田。好的田經過開發,就會有好收成。大家在誦經、禮佛中,種下了菩提種子,已蒙佛光加被,這些便是福田裡的資糧,經過努力耕耘,日後便能成長富貴,增福進德,將來也會有能力幫助其他的人。」

除賑濟品的發送外,慈悲基金會亦專程請高雄榮總、高醫、海軍八○六總院、民生醫院、凱旋醫院、原祿骨科、市立中醫醫院等多所著名醫院的名醫,如余家政、閻山根、黃傳勝、吳族偵、蔣炎輝、楊雄麟、林素芬、林振樑、蔡松靜、何清源、翁朝居等醫師,為低收入戶們免費醫療和健康檢查。

除高雄縣外,台南、嘉義、桃園、宜蘭、澎湖等各別分院,也同時舉行賑濟活動,而佛光山台東日光寺,及佛光會台東各分會則於上個星期陸續以海、空運將賑濟物品送抵蘭嶼,在蘭嶼成功水產職校蘭嶼分部活動中心,將禮金和賑濟物品,送給兩百戶低收入人家。

一份物品,代表我們的關懷;一個合掌,象徵我們的祝福。祝福每戶受益人家,除了福田外,更有健康的身體,將來也一樣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一九九六/一/廿八《星雲日記》)

二月

‧大師著作《星雲百語》系列之一《心甘情願》,繼英文版之後,德文、日文版相繼問世。

二月二日

‧佛光山信徒總代表陳履安先生宣布競選總統,特到台北道場向大師說明他的競選主軸將以「和平救台灣」為口號,大師建議他以「良心和平救台灣」更為貼切。


台灣首次舉行民選總統,前監察院長陳履安先生是佛光山信徒代表,他決定參選爭取為民服務的機會。我基於同一信仰,第一個表態立場,全力支持。我常感嘆被稱為「政治和尚」,其實,何謂政治?如果真的有政治頭腦,明知不可為,又何必在這是是非非的世界中如此表明立場?正因此乃宗教家而非政治家之舉也!

我在台灣生活四十多年來,覺得自己愛台灣而非愛某一個人,是盡己微薄之力,主張人我共尊,消除族群的地域情結,從歷史、文化、經濟,建立自他共榮、平等和諧的社會。(《百年佛緣‧一九九七年新春告白》)

二月七日

‧由桃園縣政府社會局主辦、桃園講堂承辦的「青少年生命探索營」在佛光山舉行,大師於閉幕典禮中為青少年開示。


我這一生最感到富貴的是我知道感恩,希望大家這幾天在佛光山,不要入寶山而空手回,下山回家以後要:1.帶回一些不同的價值觀念回家。2.有得道的體驗,今後知道惜福惜緣。3.心靈上的成長,會關心家庭,孝順父母。4.生活上有威儀,說話有禮貌,重新有一個「我」。(一九九六/二/七《星雲日記》)

‧大師利用跑香時間,巡視各院會辦公室,同時回答徒眾的問題。

1.人不要有仇恨心。很多不好、不稱心、不順遂的環境,都是在教育我們,保有一顆「受教」的心,自然就不會起瞋恨。

2.佛教若完全只辦善事,那是佛教的沒落,宗教應該重在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

3.有無並非形象上的,而是指超越金錢以外的智慧、品德、良心,這些比金錢更有價值。

4.宗教因有信仰,其生命的歷史比較長久。

5.會善用時間,就是會處理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安排在最好的階段。

6.身為佛光人,本來就很辛苦,「偉大」是由許多辛苦所莊嚴起來的。

7.大丈夫要爭千秋,不要爭一時,要禁得起一次次的考驗,不輕易向挫折妥協。

8.對私人道德不侵犯,對常住、對大眾的利益要有正義感。

9.感謝因緣的人才會富有,才有人緣;浪費因緣,不惜因緣者,是貧乏的人。

10.人不要太自私,多顧念大家一點;「大我」的觀念提升一點,比較不會苦。能隨緣隨眾,可以減少一些麻煩。

11.一個人要成功,必須要有時間觀念;時間有一時的時間,有一日的時間,有一分一秒的時間,要知道如何去運用。

12.沒有「舉過」風氣的地方不像教團,但有檢舉之後,也必須要有人輔導。‭(一九九六/二/七《星雲日記》)

二月十一日

‧李登輝總統二度造訪佛光山,於大雄寶殿獻花,並致辭感謝大師弘揚人間佛教,關心國家社會。


李總統登輝先生在連戰院長、許水德、吳伯雄、鍾榮吉、宋楚瑜、王金平、蕭萬長等多位長官陪同下,蒞臨佛光山。我和心定率全山僧眾、普中教職員、學生、佛光會會員、信徒等三千多人,於大雄寶殿前齊列歡迎。李總統等人在歡迎人潮的包圍下,進入大雄寶殿向佛陀獻花。隨即轉往佛光山文物展覽館和禪淨法堂參觀,並於如來殿大會堂,和歡迎的信眾講話。

李總統致辭說:「佛光山自從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開山以來,星雲大師就領導信徒同心協力,提倡人間佛教,以生活佛教的理念,來培養人才,淨化人心,除了致力於佛法的弘揚,更關心國家發展,在此表達敬意。

國家各方面推展,影響最深者,是憲政的改革成功,為今後更民主自由的社會,願與大家一起共同來努力。」(一九九六/二/十一《星雲日記》)

‧針對李登輝總統訪問佛光山一事,大師應各報社記者要求,於如來殿會議室舉行記者會,簡略回答記者的發問。

1.李總統是國家元首,到佛光山來,當然要熱烈歡迎,不要泛政治化,好像除了選舉外,就沒有其他的事可談似的。

2.民主是各人做各人的主人,不要為了選舉,讓原本是好朋友的卻對立起來,希望我們社會能淡化選舉。

3.佛光會會員中各黨派人士皆有,所以各有各的理念和想法,宗教團體雖然關懷社會,但不涉及選舉,我們崇尚尊重與包容。

4.選舉要有很多族群來擁護,才可能增加票源,不可能靠一個團體或一個社團,那力量是不夠的。我一向與人為善,希望皆大歡喜。可惜我只有一票,若有四票,每組人選各投一票,那就可以皆大歡喜了。‭‬(一九九六/二/十一《星雲日記》)

二月十三日

‧《台灣時報》一連三天,以整版全篇幅刊載不實報導詆毀佛光山,引起廣大信眾憤慨,全台信徒出於護寺、護僧之心,每晚以靜坐、念佛的方式,包圍《台灣時報》辦公大樓,希望喚醒媒體的道德良知。

二月十四日

‧針對「台時事件」,大師有感而發,特以慈航法師的話,呼籲全體佛教徒要團結合作,勇敢護教。


佛光山三十年來,弘法利生、栽培人才、精研佛法、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無我無私、一切公開化、透明化,難道有心人士連這塊信眾心靈寄託的淨土,也容不下嗎?

一個新聞媒體,為了其背後私利,公器私用,擾亂社會大眾視聽,加深社會消極面,偏離大眾傳播的正義公理和良知良能,真不知居心何在?但願「台時事件」能喚起各寺院各佛教徒的共識,大家要團結起來。

如何面對欺壓宗教的惡行?印象中記得,慈航法師曾寫過一篇文章〈我對於在家學佛的一點希望〉(收錄於《慈航法師全集》裡),內容提到──

報答佛恩的方法很多,而我認為真要報答佛恩,莫過於「護法」,因為佛的本願就是要度眾生;要度眾生就要有人信仰三寶,而三寶中又以僧寶為要。有人信仰僧寶,當然就有人信仰佛寶和法寶。……佛教在興盛時,我們就講慈悲主義,若是在衰落被人侮辱的時候,我們就要講護法主義。不然,就會給一般野心家拿佛教的「慈悲」來做他們侵略佛教、侮辱僧眾的一種口實,一開口就是:你們佛教不是講「慈悲」講「忍辱」嗎?為什麼也會反抗?如果真是這樣,只好任他們宰割欺侮,連頭給人家割下來也要「慈悲」、「忍辱」。我以為這不是「慈悲忍辱」,簡直是「懦弱愚蠢」……而這種抵抗工作,則要由三寶弟子,在家學佛的「護法團」去專負責任。……(一九九六/二/十四《星雲日記》)

二月十五日

‧經過三天的靜坐抗議,《台灣時報》副社長蔡信璋出面道歉,接受信徒代表遞交抗議書,並允諾查明真相,事件終告平息。


《台灣時報》副社長蔡信璋,在接受信徒代表抗議書後,表示:「本報連日來對佛光山的報導,一定會查明。若在報導上被誤為對佛教信徒的不敬,那是非常遺憾的;若報導有所疏失或錯誤部分,本報一定會作適當的處理,除作更正外,並表示抱歉。」

由於《台灣時報》允諾查明真相,佛光山信眾持續三天的抗爭活動,今晚暫告平息。(一九九六/二/十五《星雲日記》)

二月十八日

‧今日為農曆除夕,海內外信眾紛紛回山圍爐,大師在「普佛」後,為與會的三千多名僧信開示「過年的意義」。


寺院,是信眾滋長慧命的第二個家,不少信徒今天都回到山上來共度除夕。有來自韓國、奧地利、東京、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拉達克、新加坡、南非、美國以及遠至南美巴西、烏拉圭等地信徒,香港的鄭佩佩、羅維夫人、鄒美儀等也專程回山,共計一千多人。

吃完年夜飯,普佛後,全山大眾及前來過年的信眾共計三千多人,於如來殿大會堂話家常。

全世界不管哪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歡樂假期,唯一相同的假期是過年。每個人一年到頭都在為生活忙碌,利用過年期間,以另外一種輕鬆方式來生活,也很有意義。除了長一歲外,過年的意義尚有──

1.忙。過年期間,大家都很忙,忙吃、忙穿、忙整理、忙拜年、忙招呼客人,人生的意義在一個「忙」字,人的快樂和歡喜都是從忙中而來。

懂得忙的人,其生活是快樂、幸福、歡喜的;不忙,沒事做自然就會有煩惱、痛苦。出家學佛非避安閒,有句話說:「未著袈裟嫌事多,著了袈裟事更繁。」從忙中去認識佛法,從忙中與眾生結緣,從忙中去修福修慧。

2.三百六十五天為一年,人生有多少的一年又一年?故在此更新之際,要徹底檢討,以除舊更新。佛門對年關(過年關)的看法,有一種是「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知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僅不認識人,更不認識自己;不了解父母未生我之本來面目,所以如喪考妣。另一種是「大事已明如喪考妣」,悟道了,了知過去多少年華歲月,已無聲息的過去了,到如今才認識自己,是多麼稀有難得。不管是哪一種心態,在此年關交接之際,不得不靜下心思,好好反省。(一九九六/二/十八《星雲日記》)

‧應信徒之請,大師親書「平安吉祥」四個字向大家賀歲,住持心定和尚將之印製成數萬張春聯跟大眾結緣,拿到的信眾無不歡喜,認為這是春節最好的吉祥禮物。從此之後,每到過年,大師總是循例題寫一句祝福的話,諸如「祥和歡喜」、「圓滿自在」、「安樂富有」、「千喜萬福」、「世紀生春」、「善緣好運」、「身心自在」、「共生吉祥」、「春來福到」、「諸事圓滿」等,以為普世大眾祈福,祝禱大家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註】中國人貼春聯的習俗雖然由來已久,但在佛教界,大師可謂首開風氣之先;經過大師的率先帶頭,台灣各寺院道場紛紛在過年時自製春聯贈送信徒。此中尤以大師的春聯不但富含吉祥、祝福之意,而且極具佛法深意。尤其二○○八年起,大師更依當年歲次生肖的特性來題寫春聯,例如:二○○八年戊子鼠為「子德芬芳,眾緣和諧」,二○○九年己丑牛為「生耕致富」,二○一○年庚寅虎為「威德福海」、二○一一年辛卯兔為「巧智慧心」,二○一二年壬辰龍為「龍天護佑」,二○一三年癸巳蛇為「曲直向前」,二○一四年甲午馬為「駿程萬里」,二○一五年乙未羊為「三陽和諧」,二○一六年丙申猴為「聰敏靈巧」,二○一七年丁酉雞為「名聲天曉」,二○一八年戊戌狗「忠義傳家」,二○一九年己亥豬「諸事吉祥」,二○二○年庚子鼠「行道天下,福滿人間」,二〇二一年辛丑牛「花開四季,耕耘心田」,二〇二二年壬寅虎「處世無畏,和平共存」等。


大師的春聯,已經成為信徒每年期待,並且爭相珍藏的傳家之寶。

二月廿四日

‧台灣每逢選舉,總會造成社會人心的極大波動;由於總統大選將屆,大師感於人心浮動不安,特於台北道場的大悲懺法會開示中,勉勵大家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共同珍惜台灣。


總統大選將近,處處鑼鼓喧天,好不熱鬧,然而根據報載,國人目睹政治環境的暗濤洶湧,紛紛用「腳」來投票──移民國外,真是令人嘆息。佛曰「一切唯心造」,如果不從淨化心靈做起,何處是歸程?今天雖然是大年初六,前來台北道場參加大悲懺法會的信徒仍然非常踴躍,見之心喜,不禁有感而發,為大家開示──

1.台灣是一條船筏:老歌〈綠島小夜曲〉中,有一句歌詞說:「這綠島像一隻船,在月夜裡搖啊搖。」的確,台灣像一隻船,我們就是船上的乘客,所謂「慈航普渡」,若欲航行安全、航向正確,就必須以觀世音菩薩「悲智雙運」的精神來導航。

2.台灣是一座仙島:過去大家都稱台灣是「蓬萊仙島」,身在此處的我們,不免引以為榮。然而,曾幾何時,如潮水般的欲望吞沒人們的真心,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大家變得短視近利,從而罪惡叢生,「貪婪之島」的惡名不脛而走。曾有人懷疑地問我:「現在台灣佛教興隆,為什麼社會風氣還是這麼壞?」我以為:還好台灣有這麼多佛教徒樂善好施,否則社會的亂象更加嚴重。凡我佛子任重道遠,大家應繼續努力修福修慧,改造社會。

3.台灣是一塊福田地: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歷史幾乎都是用戰亂的血淚堆積而成,所以中國有句俗語說:「寧為太平狗,不為亂世人。」這五十年來,台灣由於沒有經過戰爭的摧殘,經濟得以迅速起飛,生活水準也日益提升,一部分原因應歸功於佛教徒勤修福慧,造福人民。

4.台灣是一處歡喜地:台灣數十年來之所以安和樂利,與佛教由衰弱到興盛、信徒由迷信到正信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歡喜不由外覓,唯有從信仰、慈悲、尊重、包容當中得到法喜,才能影響他人,留傳後代,長存世間。

總而言之,大家參加大悲懺法會,持咒禮佛,功德無量,但最重要的莫過於解行並重,若能將觀世音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實踐在日常生活當中,則處處是好地,時時是好時。(一九九六/二/廿四《星雲日記》)

三月二日

‧大師於西來寺法堂,主持《禪藏》贈書儀式。


上午十時,在法堂主持《禪藏》贈書典禮,共有二十七所大學教授代表該校圖書館參加受贈儀式,他們分別是柏克萊大學蘭卡斯特、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周鄺美筠、亞利桑那大學吉米若、西北大學格魯洽、賓州州立大學喬安柏、加州大學聖塔克路茲、普林斯頓大學詹姆士強生、印地安那大學瓦思福特、韋特大學歐布萊恩、哥倫比亞大學蕭本格、俄亥俄州立大學陳宗明、麥吉爾大學黃文興等,每一位教授學者都鄭重地從我手中接過《禪藏》。他們高興的表示,《禪藏》是一部歷史,更是圖書館禪學方面的珍貴資料。

禪不是佛陀專有,也不光是屬於佛教徒的,禪是我們的真心,禪是我們真正的生命,禪將我們與敏銳的智慧合而為一,經過思考參究,提升自己。

禪是心,贈送《禪藏》,提倡文教事業,一直是我多年來的真心意願。(一九九六/三/二《星雲日記》)

三月三日

‧為響應大師在去年國際佛光會發表的「尊重與包容」之大會主題,世界總會繼「新年祈願世界和平法會」、「環保救地球資源回收」等大型活動之後,又假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體育館舉行「點亮希望的燈」獻燈祈福活動,大師親臨會場,開示「點燈」的意義。


生活在這個世間,最需要的就是光明,沒有光明的地方,一片黑暗、一片荒寂。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中,我們靠著一座燈塔給我們指引航行的方向;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日光燈、家用燈,給予我們方便,讓大家在漆黑的夜晚也能像白天一樣生活得自在逍遙;街道上的紅綠燈,適當地給予指揮,讓車輛行駛暢通,以利交通安全。如今在美國,居住著各種族人士,最重要的是能有一盞佛燈,照耀著我們平安幸福,照耀著我們光明吉祥。

這次國際佛光會舉辦「點亮希望的燈」獻燈活動,是希望在我們每個人心裡點亮一盞慈悲的燈,點亮一盞智慧的燈。一個人即使物質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會變得充實、富有。

此外,我們還要點亮一盞歡喜的燈,點亮一盞信仰的燈,假如內心有了歡喜、信仰,比世界上有形的財富更為重要。我們更要為社會、為全世界點亮一盞和諧的燈,點亮一盞彼此尊重的燈,大家仰仗著這盞燈,互相尊重,同體共生,如此一來,居住在這個地球上是件多麼美好的事!

我也希望藉這次活動,能為世間點亮一盞和平的燈光,讓國家與國家和平相處,讓種族與種族和諧友愛。當我們有燈光時,並不覺得它的重要,一旦周遭一片黑暗,就會感到非常恐慌。平常我講佛是什麼,大家並不知道,也不容易看得到,其實,佛好比光,光能破除黑暗,給予溫暖,轉生成熟。同樣,佛的光能破除我們內心貪、瞋、痴、煩惱無明的黑暗,溫暖我們的心,圓滿我們的人生、人格、未來,成就一切功德。

在中國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十五上燈,十八落燈,十九算帳,二十動身。」台灣的民俗裡,有廟會燈、元宵上燈、提燈;我們的佛教,有光明燈、平安燈。因為有光才能溫暖,有光才有熱量,有光才能照耀。每年在西來寺,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平安燈,平常的日子有光明燈。父母為子女點燈,希望子女聰明乖巧;子女為父母點燈,希望父母身體健康。有的人為自己點燈,希望自己未來順利;也有的人為世界點燈,希望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人生最美、最有價值的事,就是心中有一盞明燈。因此,在今天「點亮希望的燈」獻燈活動中,我呼籲大家能在希望的燈下找回自己,讓每個人都覺得:我今天找到了自己,我要把真正的自己帶回家,把點亮希望的燈帶回家,把佛光平安帶回家,把大家給我們的所有因緣帶回家。(一九九六/三/二《星雲日記》)

‧國際佛光會首度在美加地區舉辦的「點亮希望的燈」獻燈祈福活動,莊嚴的壇場與閃爍的燈海,吸引了三千五百餘人參與盛會,不但貴賓雲來集,民主黨全國財務委員會副主席黃建南更帶來美國副總統高爾先生的祝賀。

高爾表示,一九九一年擔任參議員時曾上佛光山拜訪,直至那時才對佛教產生欽佩,尤其是看到全美洲最大的佛教寺院西來寺對佛教文化的推廣,更是感動不已,他希望今天當政的領袖能像一盞明燈,給予智慧明確的決策,讓大家生活在美滿幸福之中。(一九九六/三/二《星雲日記》)

三月十五日

‧大師應邀前往華盛頓白宮,會見副總統高爾先生。


下午一時,在慈容、慧軍、依法、夏鈴律師、黃健南先生的陪同下,到白宮會見副總統高爾先生。

一九九一年,高爾參議員訪問佛光山,我看到眼前這位英挺的青年人時,對他說:「你將來可以當美國總統。」他聽了十分興奮,說道:「如果我當選美國總統,我會再來看你。」

時隔數年,我們再會面時,他已經貴為美國副總統了。我邀請他到西來寺訪問,並且告訴他我這段期間一直在西來寺。他說:「早知道大師在西來寺,我就親自到西來寺拜訪了。」

藉此因緣,我為副總統介紹西來寺的工作內容:

1.促進各宗教合作,創造祥和社會(宗教對話、聯合祈願)。

2.促進各種族合作(各種族團體互相訪問、對談)。

3.帶動各項社會福利服務和救助。

4.舉辦各項文化、教育活動。

5.幫助華人融入美國社會。

柯林頓和高爾政府在聯邦預算中照顧貧窮的社會大眾,這種大乘菩薩的精神,實在令人感佩。我很感謝高爾副總統對中華民國的友善,並對華人諸多照顧。同時,我也很感謝民主黨支持少數族裔並且保護宗教,因為移民可以促進美國文化的多采多姿,及增強社會的活力,而宗教可以淨化社會及福利社會。我向高爾副總統鄭重地推薦夏鈴律師和黃健南先生,因為他們均為難得的亞裔優秀人才。

臨走前,高爾先生將他的大作《瀕臨失衡的地球》贈送給我,據說這本描述環保意識的書,因為言之有物,是暢銷排行榜的常客,高爾先生才華橫溢,可見一斑。(一九九六/三/十五《星雲日記》)

三月十七日

‧大師主持洛杉磯協會「白塔分會」和「青年分會」成立大會。


佛教講究因緣和歷史。我和「白塔」的因緣相當深厚,從小在山明水秀的宜興「白塔山」大覺寺出家,也擔任過「白塔小學」的校長。初到美國弘法,在Maywood(梅屋市)買了一座基督教的教堂,屋頂尖尖的,有如塔狀,因而命名為「白塔寺」。當時,有許多優秀的青年在白塔寺定期共修,並且擔任義工。有一次,居然有八位博士在幫忙掃地。如今他們都事業有成,從事醫生、律師、企業家等職業,同時持續不斷地護持佛法,真是令人欣慰。……

我走遍世界各地,凡是有青年分會的協會,都能增加一份力量。青年的活力、熱情和衝勁,永遠給人一股活潑的朝氣和無限的希望。欣見青年分會在洛城成立,佛教需要青年,青年也需要佛教。釋迦牟尼佛在三十五歲證悟成道,之後,行腳五印度,度化無數的眾生;而中國文化史上最偉大的聖者玄奘大師,他在二十六歲時發願到印度取經,以青年的悲願壯行豐富了中國佛教,提供後代無數的文化遺產。所以說,有志不在年高。……(一九九六/三/十七《星雲日記》)

三月十八日

‧大師前往世界日報社,為《聯合報》系故創辦人王惕吾先生誦經悼念,感念惕老生前「正派辦報」及相知相惜之情。


《聯合報》系將華文報紙發行全球的功德無量,可以這麼說,凡是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聯合報》系的報紙,無論弘法到世界各地,都不愁沒有中文報紙可讀;我們能夠如此坐享其成,讀到一份資訊豐富又正派的報紙,惕老功不可沒。

感念《聯合報》系「正派辦報」的精神,提供資訊給社會大眾,以及去年我在榮總開刀時,惕老兩度探望的隆情厚誼,特地率領徒眾為他做一場佛事,祈祝他能往生佛國淨土。

一般的人,出了家,就口口聲聲要了生脫死。有的人,埋沒於山林之中,不理俗事,以致於佛教被誤認為無益於社會。依我的觀點,一場佛事,能令生者安慰,死者冥福,就是了生脫死。而人在世時,立德、立功、立言,造福人民,福利社會,最後能含笑而終,也是了生脫死。‬(一九九六/三/十八《星雲日記》)

三月十九日

‧大師關心徒眾的道業修行,特別針對「如何做個出家人」為大家開示、期勉。


1.出家人要做出家人之事:凡有關佛、法、僧、眾生之事都是出家人要做的事情。「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是僧事;「維護常住,服務大眾」是僧事;「早晚課誦,鐘鼓不斷」是僧事;「給人信心,給人歡喜」是僧事;「辨別是非,明因識果」是僧事;「促進和諧,尊重和平」是僧事,希望大家從做僧事裡將佛法的精神發揚光大。

2.出家人要修出家人之道:出家人修道要修難行能行之道,要修難忍能忍之道,要修能出世也能入世之道,要修利人克己之道,要修苦行之道、精進之道、正常之道、菩薩發心之道,此外,更要修萬緣放下解脫之道、隨喜隨緣自在之道。

3.出家人要發出家人之心:佛教講究心的根本,要我們能夠找尋真心,明心見性。世間上,有心人做事才會成功;同樣的,出家人要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要發四弘誓願、四無量之心;要發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之心;要發先人後己、先眾後我之心。佛教裡面有一句話:「沒有自然的釋迦,也沒有天生的彌勒。」可見諸佛菩薩是靠願心而成就。因此,我們要發慚愧心、慈悲心、感恩心、菩提心、熱忱心,以及對三寶的堅定信心、對修持的精進恆心,希望大家從發心中圓滿人格道德,成就無上佛菩提。

4.出家人要行出家人之法:出家人所作所行,無論是想法、做法、方法,都要能合乎佛法,希望每一位出家弟子要行六和敬之法、行八正道之法、行六度四攝之法、行禪淨中道之法、行自他兼濟之法、行忍辱柔和之法,舉凡入世法、出世法,一切法都能融入佛法,讓佛教的正法永存於世間。

5.出家人要動出家人之念:古德云:「一念覺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墮入輪迴。」天台宗也強調我們的心「一念三千」,因此身為出家人要動出家人之念,凡是我們的起心動念都要能保持正念,遠離顛倒妄想,心中常存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並且憶念眾生,發大悲心,利益一切有情。

6.出家人要交出家人之友:人之所以能生存,是靠眾多因緣關係而來。在家裡,父母照顧我們;當一個人出門在外,就必須仰賴朋友給予我們的協助。同樣的,在佛門,我們要結交善知識,在修道上給予我們指引和幫助。何謂善知識?必須具備正知正見、通達經教、事理圓融、慈悲樂說、應機示教、給人信心等條件,有善知識的提攜和引導,將會加速我們學佛道上成長的步伐。‬(一九九六/三/十九《星雲日記》)

三月廿一日

‧中國大陸一級畫家史國良先生,請求在大師座下披剃,大師為其題取法名「慧禪」。


史國良先生為中國大陸的一級畫家,他曾於一九八九年參加法國第二十三屆蒙地卡羅國際藝術競賽,以一幅〈刻經〉的畫作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大獎。此藝術大獎被譽為美術界的「奧斯卡」,肯定了他在畫壇上的地位。

他潛心於西藏風情的畫作,十分專注,而且非常有成就。談話中,他提到對西藏的感受,每次他到西藏,都感受到一種磁場,深深地吸引著他。在那裡,他可以看到每個人的心,都有虔誠的信仰,雖然物質欠缺,生活不富裕,但是他們都不以為苦,因為他們的精神有所寄託;西藏濃厚的宗教氣氛,令人感動。

他要求跟我出家,我為他取名「慧禪」,希望他能福慧雙修,解行並重,成為佛門的龍象。(一九九六/三/廿一《星雲日記》)

三月廿四日

‧西來寺舉辦「佛教青年生活營」,大師和參加的學員座談。


這次參加「佛教青年生活營」的學員共有九十二名,來自二十四所不同的大專院校,年齡從十五歲到三十歲不等,有的專程從溫哥華、愛明頓、奧克拉荷馬、亞利桑那、北卡、德州等地搭機前來,應學員要求,再與大家舉行座談──

1.媽祖是屬於哪一個宗教?

媽祖是觀音的弟子,也是觀音的化身,是一個介於佛教與道教之間的人物。

2.佛教裡哪一尊佛第一?

在阿彌陀佛發願文中第一句「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這裡並不是指阿彌陀第一,釋迦佛第二,藥師如來第三。在佛教裡面,每一尊佛都是第一,沒有第二,因為佛各有各的第一。兜率淨土,彌勒佛第一;極樂淨土,阿彌陀第一;琉璃淨土,藥師佛第一;華藏淨土,毗盧遮那佛第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第一。

3.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正信的宗教必須有教主、教義、教士。而且要具備真理的條件,若符合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恆性,這才是真理。像佛教的因緣果報、性空緣起等,均具有以上的條件。

4.請大師談談對目前台灣與大陸的看法。

保持現狀。台灣獨立已不可能,自古以來,國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南北朝五胡十六國到清朝、明朝,一直都是分分合合,但是精神上「一個中國」的思想從未改變。現在兩岸統一並不是時候,大陸在文化思想、法制章程、宗教自由等方面,都需要時間重新建設。

5.如何引導行為暴戾之人?

要比對方更高明,所謂以力制力,不一定拳頭就有力量,信仰、慈悲、關懷、愛的鼓勵更有力量。

6.犯錯想改,但再一次面對挫折該怎麼辦?

更改的決心要堅定,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我從小接受的是無理的教育,很感慨現在的青年,什麼都講理,理由太多,常為自己說理,事實上在無理前低頭認錯才會有進步。

7.與其他的社團理念不合,怎麼辦?

同行相輕,越親近的人越是敵人。儘管社團的性質不同,層次不同,但不可隨便批評。進入佛門的因緣,先是抱著拜拜祈福的心態,也有的是由慈悲救濟而接觸佛法,或以般若智慧進入佛門;其中有的人只接受慈悲救濟,不一定接受佛法。但是佛教的青年要發大願心,以捨我其誰的精神實踐佛教、弘揚佛法。(一九九六/三/廿四《星雲日記》)

三月三十日

‧梵蒂岡協談委員會主席安霖澤致函大師,慶賀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函中除了肯定佛教對舉世人類的重要與貢獻,並對大師平日「致力於宗教交流與融和,以祈共同促進世界和平」,表達敬佩與支持。


敬愛的星雲大師:

欣聞佛光山教團今起將慶祝開山三十週年,願藉此機會向可敬的大師及佛光山全體大眾致上祝賀之意。

梵蒂岡與佛光山近數年來的交往,更能肯定佛教的弘傳。天主教亦在文告中告示:「佛教以多元化的形式,確認這變遷中之世界,有其基本上之缺陷。它出示一種康莊大道,即人們以虔誠和自信的精神,藉著自身的努力或在神佛的協助下,可證得絕對自由或至高無上的開悟。」

謹代表梵蒂岡宗教協談委員會,願分享佛光山今日的喜悅。在一個被分歧與鬥爭、貧窮與不義、暴力與戰爭、精神價值腐蝕與自然毀滅所撕裂的世界裡,佛光山誠為個人與社會轉型邁向世界和平的指標。以滿懷感激之情,憶及去年七月在貴寺舉辦「佛教和天主教對談會議」期間,貴寺所提供之慷慨款待,有效率的合作方式,及對參與者的誠摯尊重,那次的對談會議,為雙方的宗教交流立下新的里程碑,其意義甚為殊勝。

再度向佛光山教團致上賀忱,並祈求天主庇佑大師,在有生之年協助締造世界和平。願天主賜福大師及佛光山教團全體大眾。

梵蒂岡協談委員會主席安霖澤 謹啟(一九九六/三/三十《星雲日記》)

三月卅一日

‧大師前往榮總介壽堂,主持東吳大學校長章孝慈先生的告別式。

四月一日

‧為慶祝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紀念,中央電影公司導演王童親自執導,為佛光山拍攝影片。大師希望藉此讓廣大信眾了解,佛光山到底做了些什麼,以及如何看佛光山。


如何看佛光山?我覺得大家看佛光山,要看佛光山的制度化、人間化、國際化、未來化,不只要看外表建築的輝煌,還要看內部的精神意義。

佛光山是仿照大陸四大名山的道場建設的,即普陀山的觀音菩薩、五台山的文殊菩薩、九華山的地藏菩薩、峨嵋山的普賢菩薩,以此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四無量心為目標來弘揚佛法。(一九九六/四/一《星雲日記》)

四月六日

‧為慶祝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紀念,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所屬全省各地分會,分別於今明兩日,假高雄市立中山體育場及台北林口體育館,分兩個梯次擴大舉行「慶祝佛誕節浴佛法會」,大師親臨開示法會的意義。


舉行盛大的浴佛法會,有幾種意義──

1.今日社會可說人心不古。平常我們身體髒了可以用水洗淨,衣服髒了也可以用水洗清;但人心的汙穢黑暗,則要佛的法水洗滌。我們在此舉行浴佛法會,實際上是藉此來洗滌我們的心靈。

2.在佛門中有南北傳、顯教、密教等各宗各派,各寺院也供奉不同的佛菩薩聖像,信眾可以依自己所修持的法門親近不同教派,或禮拜與自己相應的佛菩薩。但佛陀只有一個,是各家各派都要共同尊敬的對象,故藉此浴佛的節日,來凝聚佛教徒的力量。

3.基督教徒對其教主的聖誕都非常重視,每逢聖誕節舉國上下都狂歡熱鬧。今後希望佛教徒,對佛陀的聖誕,也要舉辦很多活動來紀念,如:講座、花藝展、園遊會、聯誼會等等,並集合信眾一代代將信仰的燈,傳承下去。

4.在韓國「佛誕節」是國定假日,回教國家的馬來西亞也有衛塞節;很希望我們的政府,讓「佛誕節」通過法令,也成為我們的國定假日,讓廣大民眾以浴佛來淨心,對社會一定有很大貢獻。(一九九六/四/六《星雲日記》)

四月七日

‧大師於台北道場海會堂,會見前來參加「國際電子大藏經研討會」的五十多個國家代表。


EBTI(Electronic Buddhist Text Initiative)是指「佛典文獻電子化技術交換」,此組織創於一九九三年,目的是藉由共同研究,把浩瀚的佛教經典全部電腦化,負責人是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蘭卡斯特(Lewis Lancaster)及日本京都花園大學教授艾普(Urs App)。

以目前社會的需要,佛經在流通、修改、保存等等因素下,必須要電腦化。但對於不同文字的經典,尤其是中文,電腦化都遇到「造字」的困擾,在EBTI未成立時,許多國家佛經電腦化的研究都因缺乏聯繫、往往耗費很多時間在相同問題上,加上各行其事,結果使佛經在電腦上無法流通。唯有建立共同造字法則,才能讓佛經在網路上流通。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很歡迎來自各國的資訊及佛學經典專家們,到台北道場開會,為不同文字的經典尋找流通的技術。科技的發明,將經典用在電腦、光碟上,以現在的眼光看起來很稀奇,但從佛法上看,還是很平常,「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就是最好的解說。(一九九六/四/七《星雲日記》)

‧韓國海印寺贈送《高麗大藏經》光碟片及木刻複製品《心經》給大師,由宗林法師代表贈送。

四月十一日

‧大師應邀到香港東蓮覺苑,為信眾開示。


回憶在棲霞山寺出家時,得戒和尚若舜長老在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前,就代表中國佛教會到東蓮覺苑訪問,與東蓮緣分實屬深厚。能在此開示,備感親切。和信眾開示的內容──

1.每一個人都希望過得幸福、快樂,但事實上人生並不可能盡是如此,唯有在勤勞、努力、工作中才能享受到。

2.人間佛教主要是重視在家人的學佛,佛教不主張生天,因在人間修行容易成道。

3.掌聲、讚美、鼓勵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尤其讚美的音聲不怕多,人我之間不要吝於啟口讚美別人。

4.如何修行可以得到快樂?修行的法門很多,不外念佛、禪坐、持戒、助人、禮拜、喜捨、布施、正心、正念、行正道等。

5.對世間上是非善惡、萬法萬物,要能接受、擔當、處理,才能生存在這世間上;能如此,自然對宇宙萬法、好好壞壞,就不會太計較。

6.在世間上要圓滿人生,必須福報具全,任何因緣都會散失,只有福報是散失不了的。且福報是修來的,不是別人給的。

7.多行善,多講好話,多散播歡喜的種子,自會有善美的果報。

8.心內擁有愛的寶藏,是取之不盡的財富;心有多大,擁有的世界就有多大。

9.好名聲,不是人家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要去樹立自己的形象,自然會有好名聲。

10.真正的修行,是心有眾生的存在,且肯為眾生做馬牛,為眾生服務。

11.一個團體的成就必須靠法制才能生存,在法制重於人制的規劃下,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一九九六/四/十一《星雲日記》)

四月十二日

‧大師一年一度的紅磡香港體育館「佛經講座」,今年講題為「《阿含經》選講」。三天的講座之外,圓滿當天並舉行一場「三皈五戒」,共有三千多人發心皈依及八百多人求受五戒。


上午九時二十分,於紅館為三千多名發心皈依的信眾,主持一場皈依三寶典禮,並和心定、慧龍為八百多名求受五戒的戒子傳授五戒戒法。

一般人認為,三皈依不是戒,事實上三皈也是戒。因為「戒」是禁止的意思,三皈依之後,也有三種禁止,即:皈依佛,盡形壽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盡形壽不皈依外道邪說;皈依僧,盡形壽不皈依外道門徒。故皈依三寶,本身就含有一種戒的特質。

受持五戒之所以殊勝的原因,是因為:1.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2.五戒是倫理的基本德目;3.五戒是了生脫死的正因;4.比丘是由五戒昇華的境界;5.一切戒都是由五戒分支開展而出。

通常講「布施」,是以身外之物利人,稍有施捨心者,皆可做到;「持戒」是以「止惡行善」的戒行來達到自心之清淨,比布施更可貴。所以佛常讚五戒為「五大施」,此不侵犯他人之功德,比布施還大。

在香港能有八百多名信眾一起求受五戒,實在是一項殊勝的因緣,願藉這個因緣,使佛法在香港深入信眾家庭,讓人人在生活中都能承受法喜、法樂。(一九九六/四/十四《星雲日記》)

四月十三日

‧大師於紅磡體育館主持國際佛光會澳門協會及香港銅鑼灣分會等十二個分會的聯合成立大會。

四月十五日

‧繼大師的「佛經講座」之後,香港佛光協會再於紅館主辦一場「梵音海潮音音樂會」,由佛光山叢林學院一百二十多名學生演唱「佛教梵唄音樂」,這是香江地區首見的大型佛教音樂會。


此次應邀到香港舉行佛經講座,佛光山叢林學院一百二十多名學生,也藉此因緣來參學,並將有一場「梵音海潮音音樂會」的演唱。

中午,在佛香講堂和學生們見面時,勉勵大家,出門參學,到一個新環境,對當地的人文歷史要了解,尤其是九七之前的香港,要有願心,站在佛教立場關心香港佛教,了解香港佛教的歷史。(一九九六/四/十五《星雲日記》)

四月十七日

‧大師應國際佛光會泰國協會之邀,於佛光山曼谷道場舉行一場佛學講座,講說「六根的修行」,並為新成立的五個分會授證。


一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造作的善業、惡業,都要自己去負責。我們常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同樣的,在如是因、如是果的法則下,所有身口意自作的行為,一樣都要自我承擔。所以對自我六根的修行,在感情上要不執不捨,面對五欲要不拒不貪,對世間要不厭不求,對生死要不懼不迷。(一九九六/四/十七《星雲日記》)

四月十九日

‧大師利用弘法空檔,和曼谷道場住眾進行「師徒時間」,對徒眾的修行弘化,給予叮囑、勉勵。


泰國的佛教有其歷史傳統和規範,而我們則是到此國度來傳播不同的教派,對其社會民情、風俗習慣、人情關係等要深入了解,以方便應機接引。

佛光山曼谷道場也是大乘佛教在泰國的菩提種子,肩負的責任非常重大,勉徒眾要──

1.在殿堂不可以把教化的責任推給佛祖,信徒到道場來,要代表佛祖給信徒佛法、信仰、歡喜,並接應十方民眾。

2.做事要有輕重緩急的次序觀念,依序完成。一次可以完成的工作,不要分段完成,浪費時間。

3.世界是大家的,彼此不合作,就無以生存。佛門講究的是因緣,要有很多因緣聚在一起,才能成就一件事;不懂得結緣,或斬斷因緣,如何辦事?

4.一個人的瞋怒、喜樂不宜太強烈,易造成爭端。對不悅或心儀的事情,保持平常心,和平一點,才能與人共事。

5.身為主管對屬下不要只有命令,沒有鼓勵,對人眾不要太苛求,凡事要集體創作,不要自我設限。

6.一項事業的成功,除了要眾緣所成之外,如果本身發心不夠,如何感動龍天護持?何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九九六/四/十九《星雲日記》)

四月二十日

‧大師應新加坡大專畢業生佛友會邀請,以「佛教的真理是什麼?」主持一場佛學講座。


早在三十年前,我就曾到此弘法,最近的一次是在十多年前,之後因緣一直不具足。今天能再和新加坡的信眾結法緣,內心感到很高興。……我認為佛教的真理是:1.無常的緣起觀。2.三世的因果觀。3.自力的業報觀。4.包容的空性觀。(一九九六/四/二十《星雲日記》)

四月廿一日

‧大師應邀前往馬來西亞,假馬國最大的莎亞南露天體育場,主持「萬人皈依典禮暨萬人獻燈祈福弘法大會」,並以「人間佛教人情味」舉行一場佛學講座,有八萬人參加盛會,為世界佛教弘法之創舉,也為馬來西亞佛教史上寫下空前未有的一頁。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與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共同在吉隆坡莎亞南體育場,舉辦「萬人皈依典禮及萬人獻燈祈福弘法大會」,竟有高達八萬人前來。

根據馬來西亞聯邦憲法規定,回教為大馬國教,佛教活動始終受限於寺院之內。此次盛會,馬來西亞交通部長拿督斯里林良實醫師、內政部部長黃家定先生、能力資源部長拿督林亞禮先生、文化藝術暨旅遊部長鄧育桓女士、大馬工委會主任拿督梁偉強先生、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會長寂晃長老,以及廣餘、明智、達摩難陀等多位長老都前來給予護持,實屬稀有難得,也銘感在心。

看到許多不同信仰的部會首長、朋友、信徒,無分彼此共襄盛舉,在回向祈福時,我不禁說道:「慈悲偉大的佛陀!希望在座的佛教徒,將心靈的燈光獻給佛陀;在座的耶穌徒,將心靈的燈光獻給上帝;在座的回教徒,將心靈的燈光獻給阿拉。」

事後,許多人十分訝異我的開明,他們說:「從來沒有一位佛教法師,敢公開教人去尊奉其他宗教的神明!」其實,佛說眾生平等,假如當初的佛陀出現在這裡,我相信他也會如此作的。(《百年佛緣‧一九九七年新春告白》)

四月廿二日

‧大師前往雪蘭莪州的仁嘉隆,主持「東禪寺」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


回想起「仁嘉隆」與佛光山結下的佛光緣,首先要感謝的就是洪建成居士的夫人郭建鳳女士。由於十年前他發心捐贈祖地的因緣,才有七年前的奠基典禮、兩年前的啟建工程,以及今天的開光啟用。

這座命名為「東禪寺」的佛光山馬來西亞分院,占地十四英畝,以寺中的「東禪佛教學院」作為寺院發展重心。很感謝馬來西亞各傳播媒體的報導,讚譽這個佛教學院為:「全馬第一座佛學院」、「它的創建象徵著大馬佛教將邁入一個新紀元」。

東禪佛學院除了特別重視生活教育以及身心的陶煉,未來在硬體上的設備,也因應時代的需求,建設現代化的圖書館、視聽中心、電腦教室、禪堂等各項設施。

興建東禪佛教學院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從馬來西亞千里負笈前往佛光山叢林學院就讀的學生,與年俱增,往往又由於簽證等各種問題,不得不中途輟學,心裡很為這批有志未能伸的青年學生感到惋惜!當下發願,有朝一日如有因緣,一定要為馬來西亞以及東南亞等各國的佛教青年,創建佛教學院,來完成這些現代青年為佛教奉獻、服務人群的心願。

馬來西亞這片寬廣的土地,沒有嚴重的空氣、水源汙染或垃圾處理等諸多問題。這裡的華僑,熱情、聰明、耐勞苦、不服輸,如同本地的氣候一般:熱力四射。尤其擅長各種語言:華語、馬來語、廣東話、福建話、客家話、英語。佛光山在世界各國設立道場,馬來西亞的徒眾一直都是站在第一線上打前鋒,也可以說是佛光山國際弘法的功臣。追溯起來,特別要感謝馬佛總、馬佛青的諸山長老、居士護法們,多年來在這片土地上默默的耕耘、播種,成果斐然。比起其他各國,馬來西亞華僑追尋佛法真理的熱忱,可說世界第一。(一九九六/四/廿二《星雲日記》)

四月廿四日

‧國際佛光會第二屆第一次理事會議假亞洲最大郵輪「寶瓶星號郵輪」(Star Aquarius)召開,與會人員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巴生港的西港登船,途經檳城,最後在新加坡的世界貿易中心碼頭下船,圓滿為期三天的會議。大師在此次會議中,提出「佛法本土化」的思想,希望佛光會員都能「立足當地,胸懷法界」。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在閉幕典禮中,我希望佛光會員們,一定要承擔起「佛法本土化」的責任,將佛法推展到世界各地。就像一棵移植的植物,一定要用心協助它,與當地的環境同化,才能生根發芽。希望大家多培植本土化的因緣。

佛法以法界眾生為所緣對象,所以宇宙大地都在我們心中,我們每一個佛光會員,都要主動去關心眾生的疾苦,並且要立足當地,胸懷法界。(一九九六/四/廿四《星雲日記》)

四月廿九日

‧美國副總統高爾先生專程訪問西來寺,大師親率寺眾歡迎。高爾是美國史上第一位蒞臨佛寺的副總統,大師讚譽他為人隨緣、包容、樂觀、進取,代表了美國人的精神;高爾則致辭感謝大師邀請,他以能訪問西來寺為榮。


一九八九年,高爾以參議員的身分訪問佛光山時,受到隆重熱烈的歡迎,對佛光山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也因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今年三月十五日,我應副總統之邀到白宮與他會面,再敘情誼。我誠懇地邀請他到西來寺訪問,他也很豪爽地答應了,才有今日共聚一堂的盛會。我們彼此都很珍惜這段難得的因緣。

民主黨主席唐‧菲勒先生和國會議員Bob Matsui先生致辭後,由副總統高爾先生致辭,茲摘錄如下──

很感謝有這個機會拜訪西來寺,接受這麼多法師和信眾的歡迎。美國有一句名言:「當某人發自內心真誠的言語,令我們感動肺腑時,就是一種祝福。」剛才,我就有這種感覺。這種感受和七年前拜訪佛光山的感覺是一樣的。

幾個星期前,當我在白宮與星雲大師見面時,承蒙大師的邀請,當下心中便決定要來西來寺。我們美國人很歡迎來自其他國家的人士。今天,當著大家的面我要說幾句話。

美國人有一句名言「許多就是一的集合」。這種感覺和我剛才受到的歡迎是一樣的。所有的人等,雖有宗教、種族、政治的不同,但是在精神上是合而為一的。二二○年前,我們的祖先為遠離宗教的迫害而到美國,因為美國包容不同的宗教。美國充滿著未來的希望,因為我們就是美國的一分子,我們有包容力。

有一位黑人種族專家Mr. John Hope Franklin曾說過:世界上雖有種族的不同,但是要彼此尊重。只要大家相互尊重,所有的種族問題均可迎刃而解。

亞太地區的人士已逐漸加入美國的核心。我們彼此之間有太多地方需要相互學習,我們應該尊重彼此的傳統。很榮幸在這裡受到中國人的歡迎。希望大家攜手合作,共同為美國奉獻我們的心力。(一九九六/四/廿九《星雲日記》)

‧高爾被譽為是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副總統,他能訪問西來寺,極具歷史意義,大師特別集眾說明。

高爾副總統來訪西來寺的兩大重要意義──

1.歷史意義:從美國開國以來,華人不斷移民美國,這是美國國家副元首第一次到華人團體訪問,這表示美國承認了我們的佛教。漢明帝時,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中國也才有了佛教。而過去佛教的弘揚傳播,一般都由帝王而平民;由於受到國家重視,許多太子、公主亦紛紛出家傳教。在泰國,佛教也一直維持了全國宗教的領導地位,可見帝王對國家、對佛教的重大關係。佛法西來不到二十年,美國副總統能蒞臨佛教寺院訪問,意義非凡。這是慈容法師來美國拓展的力量,也是大家於西方努力的成果,應當好好珍惜。

2.促進中西文化融和:《普門品》云:「應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身而為說法。」同理,應以副總統身得度者,即現副總統身而為說法;高爾副總統的訪問,讓華人受到更多的肯定,更是華人移民史上的一大盛事。從參訪一事,讓我想起因緣的不可思議,記得七年前,我在佛光山對高爾說了一句「你可以選總統」的話,造就了今日的因緣。今年四月,我與慈容、慧軍、夏鈴等人去白宮探望他,並邀請他到西來寺。此後,高爾副總統凡是看到華人便問:「有西來寺的法師來嗎?」一看到出家人,便恭敬合掌,處處散發佛性的光輝。相信高爾副總統這次的來訪,不但提升了華人在美國的地位,更促進了中西文化的融和。(一九九六/四/廿八《星雲日記》)

五月

‧為了實現大師「佛經現代化、白話化、藝文化」的理想,佛光山繼《宗教百問系列叢書》後,再度委託大陸學者百餘人撰寫的《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一三二冊陸續出版,為佛典的翻譯寫下新頁。


佛法猶如黑夜中的明燈,為人類帶來幸福與光明。可惜的是,佛典卷帙浩繁,常使忙碌的現代人望而生畏。有鑒於此,自一‭ ‬九九一年起,佛光山即著手編纂一三二冊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取各經精華,將傳統的大藏經白話化、現代化。其內容包含阿含、般若、禪宗、淨土、華嚴等經典,每冊均有題解、源流、解說等章節,另有原典、譯文、註釋等單元,使讀者能一目了然,深入妙諦,是一部兼具通俗文藝與學術價值的叢書,為佛教史上的開創之舉。(《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印刷》)

在長久的弘法過程中,經常有人告訴我,他沒有學佛的原因,是因為他看不懂佛經,假如有一本白話文的經典,那他學佛就不難了。為此,我邀約兩岸的佛教學者,共同將經律論中重要的著作,做有系統的整理,翻譯成白話文,在一九九七年出版了一三二冊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以白話文來闡述經典,是一個嘗試性的突破,可是這個工作由於人才的不足,成果並未能盡如人意。儘管如此,當初能有這樣白話版本的發行,確實相當困難,也可以說為佛典的翻譯史寫下新頁了。(《百年佛緣‧文教篇1‧我的文字編寫因緣》)

【註】《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先後分四批出版;一九九六年五月為第一批,之後於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陸續出齊全套一三二冊。

五月一日

‧「美洲徒眾講習會」假西來寺上課,大師勉勵徒眾要重視文教,要肯定文化傳播的力量。


文教是佛法的慧命。佛光山以文教起家,創辦了許多佛學院、大學、出版社等,為續佛法慧命,投注許多人力和心力。為推動佛教國際化的工作,應該發展國際翻譯中心,做長遠的計劃;設立外文圖書館和視聽中心,便利美籍人士來使用;統一編製英文教材,有系統地教授英文佛學課程……佛光山的徒眾要肯定文化傳播的價值,文化千古事,其影響力超越時空,無遠弗屆;對文化的傳播要有責任感、使命感,才能擔當弘法的重責大任。(一九九六/五/一《星雲日記》)

五月十四日

‧再過二天就是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慶,《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皆以大篇幅報導佛光山與人間佛教。內容對於「佛光山到底做了什麼?」「如何認識佛光山?」有很精闢而深入的報導,大師特以二天的日記轉錄全文。


……回顧三十年前,佛光山星雲大師早已前瞻到世界的潮流,首先提出「人間佛教」的宗風,當時不僅不為人認同,甚至受到各種排斥、譏諷。到了三十年後的今天,台灣佛教界紛紛加緊步伐,也提倡「人間佛教」。甚至從亞洲到歐、美、澳、非各洲,凡有佛教的地方,都慢慢覺醒,一致響應「人間佛教」。無形中,「人間佛教」就成了「現代」、「文明」、「進步」、「實用」的代名詞。

「平等」是民主自由國家努力以赴的目標,但是很少人知道,釋迦牟尼佛遠在二五○○年前就已經發出「眾生佛性平等」的宣言,而佛光山可說是最能實踐「平等」教義的僧團。

由於自古以來的寺院僧團多半僻居山林,以致不能充分發揮佛陀慈悲濟世的本懷。有鑒於此,星雲大師率領弟子走入社會,辦理多種佛教事業,度人無數。就例如:佛光山首創雲水醫院,出家人親自率領醫師、護士將醫藥送到窮鄉僻壤,並且為老病患者清理環境;提倡將道場寺院建於十字街頭,便利大眾,更於各個鄉鎮設立布教所,方便信眾前往聽經禮佛。民國六十四年(一九七五)開始,佛教傳統的大座講經活動步入國家殿堂,座無虛席,星雲大師目睹後到的聽眾無法入座,索性邀請他們一齊坐在台上,此舉讓信眾們感到無比溫馨。

多年來,星雲大師一直提倡「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這可不是一句口號而已,每當法會人多時,大師總是率先將自己的寮房讓出來給信眾休憩,功德主會期間,經濟部顧問高呈毅先生就曾經在他的房間安榻數日,自此感念不已。最了不起的是,他突破窠臼,以制度來保障緇素二眾平等的權益。凡是入室的在家弟子,男眾稱為「教士」,女眾稱為「師姑」,大師不但手擬規章,讓他們與出家弟子擁有一樣的權益,更明訂「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必定要有在家徒眾參與其中,共同開會擬定各種決策。

大師退位以後更將全副精神放在信眾身上,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起,他在全球遍設佛光會,並且極力推行「檀講師」制度,成立各種講習會,讓信眾能從弟子晉升到講師,從而擁有更多的空間提升自我,奉獻佛教服務大眾。國際弘法──促進國家的交流,增進人類一家的「地球人」理念。

佛光山寺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對於佛教國際化的追求,不遺餘力,除了成立國際佛光會外,還有國際佛教促進會,該會的工作包括國際間各教會、教派、教團的聯繫,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發展,加上編譯書刊、承辦國際會議,以及一年五百餘位國外重要貴賓的接待。

在海外創建道場,備極艱辛,佛光山寺目前在海外十九個國家共設有六十三座道場,其中,在美國洛杉磯的西來寺,還被譽為「西半球第一大佛寺」、「西方的紫禁城」,澳洲的南天寺,則是「南半球的第一大佛寺」,南華寺為「非洲第一大佛寺」。

佛光山寺並且和亞洲二所具有代表性的佛寺締盟為「兄弟寺」,其一是韓國的通度寺,另一所是泰國的法身寺。佛光山創辦的普門中學,也和美國、韓國結盟,另外在香港、馬來西亞、南非設立佛學院,在美國、大陸創設大學。……(一九九六/五/十四《星雲日記》)

五月十六日

‧為慶祝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將有長達一整年的系列慶祝活動。今天首先展開的慶祝內容有:開山紀念碑的揭幕典禮、百位名家碑牆落成、佛光山三十週年收藏展,及功德主會議。


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五月十六日的此時,佛光山舉行奠基典禮,今年已進入三十年。人生三十而立,正值青年期,由於在國內政治、經濟各方面皆能迅速成長,才有今日規模的人間佛教及世界佛教。(一九九六/五/十六《星雲日記》)

‧鐫刻佛光山三十年來大事記和功德主芳名的「佛光山開山紀念碑」揭幕,由大師和總統府祕書長吳伯雄先生、佛光山信徒總代表陳履安先生共同主持。典禮中,吳祕書長代表李總統致贈「傳燈萬方」匾額給佛光山,並且致辭肯定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帶動國家社會繁榮與發展。

吳祕書長致辭時說:社會非常肯定佛光山三十年來「一步一腳印」,把佛教帶入現代化,使靜態的佛教走入社會,讓僧眾的佛教走入家庭,從山林佛教走入人間,除此佛光山最偉大的還是從事社會心靈淨化工作,讓台灣的土地充滿希望。尤其在世界各地興建的道場,都成為當地最宏偉的建築,讓中國人在海外揚眉吐氣,大師領導的人間佛教讓台灣不但是外匯存底最高的國家,更是最有道德、公德心、愛心的國家。(一九九六/五/十六《星雲日記》)

‧座落於佛光山如來殿一樓「佛光緣美術總館」外牆的「書法名家百人碑牆」落成,由大師親自主持。

【註】「書法名家百人碑牆」乃收集歷代書法名家之作,以及佛教格言偈頌、大悲出相圖等,鐫刻於黑花崗石上而成。此為國內及教界首座碑牆。由於碑牆上的名家書法深具藝術之美,所寫的詩偈辭句富含「佛法」意義,發人深省,所以經常吸引無數信徒、遊客佇足欣賞,確實達到大師「以藝術弘揚佛法」的初衷。

‧佛光緣美術館即日起展出「佛光山三十週年收藏展」,內容有:大陸國寶秦銅車馬、歷朝十一種藏經版本真跡、明鎏金古佛、清代玉如意及水晶柱、黃興寫給國父孫中山的字函、張大千觀音畫,以及明方孝孺、清左宗棠、文徵明、何紹基等名人真跡,還有素人洪通遺作、近代名家高爾泰敦煌名畫、大陸一級畫家史國良畫作等。

‧一連二天的「佛光山功德主會議」於如來殿舉行,大師說明「功德主」的意義,並介紹功德主與佛光山的因緣。

今天是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紀念日,來自全世界五大洲五千多位功德主,藉此因緣回山開功德主會議。


所謂「功德主」,是以發心服務、貢獻智慧、接引信眾、宣揚佛法、捐獻各項弘法事業來護持佛光山。如果以一個董事會來譬喻,功德主是董事,佛光山千餘名僧眾則是服務員,也就是說功德主是佛光山的老闆。佛光山所從事的弘法利生事業,一切都是「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可以說,沒有功德主就沒有佛光山。(一九九六/五/十六《星雲日記》)

三十年前在公路局第三工程處服務的倪思曾處長,到佛光山禮佛,準備添油香時,我要求他要添油香就添多一點,希望能把磚子窯到佛光山這一條路,鋪上柏油來做功德。

就為這一句話,三年內李處長為這一條路先後鋪了三次柏油,才到達高級路面的水準,實在要感謝李處長,讓來朝山禮佛的信眾方便不少。

佛光山到麻竹園開山以後,除了貢獻公路外,也由手搖電話改成自動電話,加設郵政代辦所、自來水、施診施貧,設立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都是在各位功德主護持下完成的。(一九九六/五/十七《星雲日記》)

五月二十日

‧大師應邀於桃園巨蛋體育館,參加中華民國第一屆民選總統李登輝先生和副總統連戰先生就職典禮。

五月廿五日

‧由佛光山和《中國時報》共同主辦的「還原歷史真相──高千穗丸沉船事件的回顧與省思」座談會,假台北道場舉行,大師和《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先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任黃富三先生共同主持。


一九四三年三月十九日上午九時三十五分,在台灣基隆外海,有艘日本客輪高千穗丸,船上坐有一四○○人,正從日本駛向台灣,快到基隆澎佳嶼附近時,被美國的魚雷擊中船尾,幾分鐘後,船就沉下去了,只有在甲板上的兩百人遇救。

事發五天後,官方才發布新聞,但語焉不詳。而據生還者林祖煥的口述報告,他們全部被官方警告,只能照著官方說法講,於是一場上千人的船難,真相並沒有適時被報導出來。

事經四十年後的今天,《中國時報》和本山共同主辦「還原歷史真相──高千穗丸沉船事件的回顧與省思」座談會,由我和《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先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任黃富三先生共同主持。中研院台史所黃婉窈博士、台大歷史所吳密察教授列席報告,主要來賓有高千穗丸生還者林祖煥、郭維祖、吳祖超和大和丸生還者黃允祿,罹難者家屬與事件關係者鄭貴子等十多人出席,以及上百名關心此事件的民眾,也都參與座談會。(一九九六/五/廿五《星雲日記》)

五月三十日

‧大師前往台北榮民總醫院做健康檢查,並探視因病住院的天主教羅光主教。


得知天主教羅光主教,也在榮總住院,中午專程到他病房探望。有一年羅光主教和我一齊參加由省政府主辦的宗教會議,彼此同是主席團之一。會中,羅光主教當著大家的面說:「為配合時代趨勢與需要,希望大家多學習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可見羅光主教的胸量非常廣大。

八十六歲的羅主教,因口帶氧氣罩,不方便開口說話,用書寫方式和我交談。內容大致如下:「深謝道駕,我患氣喘病已住院四個月,現在漸漸好轉,您現在法身健康如何?法師揚佛六大洲,到大陸真辛苦,在國內大家所景仰,我只是寫了幾冊書。羅光‭  ‬八十五年五月三十日」。(一九九六/五/三十《星雲日記》)

五月卅一日

‧大師母親李劉玉英居士於美國西來寺往生,高壽九十五歲。由於母親生性淡泊,生活簡樸,臨終遺言:「不驚動外界,一切從簡。」大師遵母遺囑,謹以訃聞敬告十方師友。


世事的無常與聚散,總是在瞬息間。去年五月,我九十五歲高齡的母親李劉玉英夫人,在美國洛杉磯捨報往生了。我搭機趕到西來寺,撫著他皤皤的銀絲白髮,安詳的面容猶如沉睡一般。心理上,雖然我早有預備,但仍免不了濃濃的懷念。

想起我十二歲出家,二十三歲到台灣,關山迢遞,大海茫茫,兩岸阻隔了四十年,才與母親再度見面。一個七十歲的老人還有母親可以叫,徒眾們都替我歡喜。如今感嘆時光不能倒流,無法再盡為人子的義務,心中只有默默念著:「娑婆極樂,來去不變母子情;人間天上,永遠都是好慈親。」

母親在民國前十年(一九○二)出生,從清末民初到文化大革命,以及兩岸關係解凍,走過近百年的大時代動盪,猶如一部現代歷史寶典。因此,我為母親的一生寫照作了一偈:「歷經民國締造、北伐統一、國共戰爭,吾母即為現代史;走遍大陸河山、遊行美日、終歸淨土,慈親好似活地圖。」他常說,一生做得最對的一件事,就是允許我出家,把兒子奉獻給眾生、給佛教。我深知歲月難以復還,色身也無法久長,對母親的思念及感恩,過往點滴的片段,只有留存心中慢慢重溫。(《百年佛緣‧一九九七年新春告白》)

母親居住在西來寺外寮,衣食生活絲毫不改過去的簡單澹泊,所以遵照母親的遺囑,不驚動外界,一切從簡。當即口述了一則敬告十方師友的訃聞──「星雲敬告各方師友:家母李劉玉英居士於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日凌晨四時二十分,於念佛聲中,安詳往生於美國洛杉磯惠提爾醫院,享年九十五歲。子孫及星雲之弟子多人在側,是日,隨即移柩玫瑰崗,並擇訂於六月三日上午九時遵儀舉行殯葬奠禮。六月九日上午十時,於佛光山美國別院西來寺法堂舉行懷恩法會,六月十六日則於佛光山本山舉行。靈骨奉厝於西來寺。遵母囑,不受輓幛、奠儀、香花、禮品等。曏昔多承各方師友信徒關懷,謹此奉聞。星雲合十。」(一九九六/五/卅一《星雲日記》)

六月九日

‧大師於西來寺法堂為母親舉行「懷恩法會」,會後並親述母親行儀,以此感懷母恩。


母親一生歷經憂患,且具有相當的特質和美德,我分六點來說──

1.母親非常勤儉:小時候家裡非常貧窮,但是母親安於貧窮的生活,即使有錢也不會添置衣裳、家具等物質,他重視的是精神層面的提升。平常吃飯,只以豆腐乳和醬瓜佐餐。往生後,西來寺的徒眾為他準備豐盛的供菜。我告訴徒眾,不如供養豆腐乳和醬瓜,更合家母的胃口。他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日常瑣事都自己料理,絲毫不願意麻煩別人。

一天早上,我推著輪椅,帶他到西來寺的佛殿。當香燈師獻上一炷香時,他說:「佛祖不要我們的香,也不要我們的花,佛祖只要我們的一點心。」

2.母親注重威儀:在我的記憶中,母親非常重視威儀,他的坐姿端莊,即使坐在床上,也從來不靠枕頭、棉被。平時坐凳子,也是腰桿挺立,只坐凳子的一半;即使衣服破舊,也總是穿著整潔。家裡時常保持窗明几淨。

3.母親非常機智:文化大革命期間,家裡被歸為「黑五類」,公安人員將母親抓去,盤問我的行蹤。他說:「我生一個兒子,沒有享到福,反而惹得一身霉氣。我勸你們不要養兒子。」

數年前,我接他到台灣時,曾有記者問他:「奶奶,大陸好還是台灣好?」對於這樣的問題,我當時在旁邊,為他暗暗捏了一把汗,沒想到他神色自若地答道:「台灣人民生活富裕,經濟發達,但是我年紀大了,在大陸住得比較習慣。」

他雖然沒有受過教育,但是經常以詩句教人,例如:「待人以寬,律己以嚴。」「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雖然沒有學佛,但是他很有佛法。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不要被境所轉,要能轉境。」

4.母親注重恩義:唐山地震時,唯恐揚州受到波及,我們到上海表哥家避難一陣子。地震過後,母親對於表哥的照顧,念念不忘。我與他相逢這十八年來,他一直要我送表哥收音機、電視機、電冰箱等電化製品,以回饋當年的恩情。古人所謂的「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母親力行不渝。為了讓母親安享晚年,我特地在南京購置雨花精舍。母親卻從來不說這是他的,而說南京下院是常住的,一直要我們派人去當家。

有一次我回家探親,三、四十位子子孫孫前來濟濟一堂,圍著母親談天說地,他笑著說:「萬朵桃花一個根。」樹有根,水有源,飲水思源,注重恩義,才是正道。

5.母親非常慈悲:母親總是處處為人著想,時時流露出慈悲的精神。四個人吃飯時,他總是煮六人份的飯菜,隨時預備客人來訪,可以有現成的飯菜享用。

文革期間,她經常到運河邊挑水回家,將水煮沸後,分置於碗裡,方便鄰近學校的學童放學後,可以解渴。後來大家都一致稱他為「老奶奶」。

他最大的慈悲是把我布施給佛教,讓我能安心向道,廣度眾生。

6.母親體諒他人:有一次我講《金剛經》,母親聽後說,我講得太高深了,他認為「我相要空,人相要有」。因為我們與人相處,心中要有別人的存在,時時尊重別人,處處為人著想。否則大家都無視別人的存在,豈不是要天下大亂了?

每當去看他時,只要別人告訴他「二太爺(母親對我的暱稱)還沒吃飯」、「二太爺該去睡覺」或「二太爺要去會客和開會」,母親都非常體貼人意地催促我:「快去、快去。」

有一年我在澳洲弘法時,他在美國跌斷了腿,堅持不准別人通知我。這次病重,也交代家人不可以讓我知道,因為他要我為眾生忙碌,不要只為他一個人忙碌。

千言萬語也無法道盡我們對他的感恩之情。

永念親恩云何為報,

長思母德怎能忘懷。

……家母一生的嘉言懿行,可以用一首詩偈來表達──

般若禪心堪稱世間大菩薩,

慈悲方便尊為人中老奶奶。(一九九六/六/九《星雲日記》)

【註】後來大師應《講義雜誌》邀稿,以〈母親,大家口中的老奶奶〉撰文發表在第一一二期的《講義雜誌》上。現收錄於《合掌人生》一書中。

六月十五日

‧由彰化國際女青商會和彰化縣政府聯合主辦,邀請大師假彰化縣政府禮堂舉辦為期二天的「佛學講座」,宣講《般若心經》。第二天並主持一場皈依三寶典禮,有八百多人發心皈依。

六月十六日

‧應台灣地區信眾要求,大師於佛光山為母親舉行懷恩法會。教界長老靈根、悟一、浩霖法師等人,以及政府首長、貴賓,如:許水德、吳伯雄、吳敦義、余陳月瑛、余政憲、陳履安、王清峰和國際佛光會各地區代表等近千人蒞臨拈香。總統李登輝先生、副總統連戰先生、總統府祕書長吳伯雄先生、大陸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致送輓聯。天主教羅光主教專函弔唁。

六月十七日

‧一連三天,佛光山舉行派下各別分院「僧眾講習會」,大師為與會徒眾開示。


雖然各人負責的工作不同,但本山任何單位,都與徒眾有關,因緣一來,很可能就會輪到自己去負責,故任何活動、任何事務,每一樣都要主動去關心、了解、接受,凡事不知道、不深入,則不能為大眾服務。

佛光山為社會大眾所認可的利生事業很多,如淨化人心、慈善事業、文化弘法等等,其中以佛教學院培養人才為最重要的長遠計劃。

人間佛教不外生活佛教,重在行住坐臥、衣食住行的自我規劃,也就是說生活要律儀化,沒有律儀規範的放逸態度,是不如法的修持生活。

有健全的人事制度,才有健全的團體,佛教必須靠教團來發展,制度則要靠大家來維護。

在思想上,如何與佛光山相應?不外集體創作、四眾平等、行解並重、福慧共修、以退為進、你大我小、教育文化、自尊自重、與人為善、有威儀、有道德、有前瞻性、講究倫理規矩。

人學習的方式,最方便的不外從模仿中去學習,故上位者,身教言教的影響很大。但人若沒有自覺,是永遠不會進步的。

待人接物不懂得體諒別人是很自私殘忍的,能互相體諒、彼此信賴,就是很美好的世界。

喜歡人家對自己的厚待、恭敬,要先去厚待別人、恭敬別人,尤其是對後學者。

人彼此不互助,易同歸於盡,要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謙虛、尊重、包容,才是共事之道,因為敬人者人恆敬之。

有懷才不遇的情愫者,中間必定缺少一份「緣」,要知苦惱、知慚愧。愚者也有一得,認識清楚自己的長處、缺點、過失,並刻骨銘心的去改過。只要有條件不怕沒有伯樂欣賞,就怕自己不是千里馬。

一個人只要有真心、熱心、慈悲心,一定可以贏得人心;對人沒有記恨心、嫉妒心,就是佛心。

受教育就是要明理,不明理,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

「仁」即是指人有二個,心中要有另外一個人的存在,才是「人」。不鬧情緒、不冤枉人、不欺侮人,能包容人、尊重人、服務人,才像個人,千萬不要做「半人」。

在寺院道場,最親信的朋友,不外是信徒,要把信徒當親友,而非只是義工、雇員。

為眾生服務者,必能開悟。(一九九六/六/十七《星雲日記》)

七月

‧大師籌設創辦的嘉義「南華管理學院」,正式參加大專聯考招生,今年開辦一所二系,分別是哲學研究所、資訊管理系、傳播管理系。


一九九六年,嘉義某管理學院雖申請立案,但沒有經費開工建築,不知如何是好,探詢佛光山有沒有接辦的意願,那時我們正在宜蘭礁溪林美山探勘地形,籌建佛光大學,無論在財力、人力、物力等方面都十分吃緊,許多人勸我:「如果另外再接辦一個大學,恐怕十分困難。」但是我仍然堅持己見,付費接管,一面接下待建的工程,一面和教育部進行申請開學事宜,一年不到,嶄新的南華管理學院成立,二、三年來,不但辦學風評甚佳,而且已經舉辦了多次的國際學術會議。這又證明了,只要你心存正念,即使「吃虧」,也沒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往事百語‧學佛要學吃虧》)

七月二日

‧歷史學家德剛教授、《傳記文學》社社長劉紹唐先生、台灣制聯名家張佛千先生,以及江南遺孀崔蓉芝女士等人,在老報人陸鏗先生帶領下,到佛光山拜會大師,大師親自陪同大家參觀「佛光山三十周年收藏展」,並請他們和全山大眾講話。


下午一時三十分,特集合徒眾及叢林學院學生於大會堂,請張佛千先生等人,和大家見面,並說幾句話─

張佛千先生︰「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後,內容變得更深廣。宗教如果不能與藝術結合,就不易發揮,很多外來的宗教到中國不能發展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不能跟藝術結合。文學是藝術的一項,中國文學把佛教表現得更真、善、美,比方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精神內涵與唯美象徵,這是不懂中國文學的外國宗教,無法跟佛教比擬的。

我到佛光山看見各殿堂的建築藝術,它雖不會言語,卻有一股吸引人的力量,讓你不由自主的想拜佛,想讚歎佛光山的偉大。我最近剛從北京回來,對紫禁城印象深刻,紫禁城的氣勢是世界上所沒有的,房子雖不大,也沒有人,但是那種雄偉的氣勢,足以預見中國將來必定會領導世界的。

佛光山本是一片荒山,星雲大師赤手空拳建造這麼一座美好世界,其派下各別分院遍布全世界五大洲,這是平常人辦不到的事。雖然星雲大師已退位不再管行政方面的事,但是在世界各地分布的道場,都能在當地不斷發展擴大,這是很合乎科學的,就如同一個細胞,會不斷發展出許多新細胞。

我讀過歷史上各朝各代的高僧傳,沒有一位大師能創造這樣的奇蹟。我非常羨慕在座各位,能依止在星雲大師座下學佛,同時幫助大師共同創造如此美好的佛世界,我很高興在過九十歲生日的時候,能到佛光山來禮佛。」

張佛老已年屆九十歲,在文化界被尊稱為國寶級大師,他的學問是沒有話講的,不過他最受人歡迎的還是「嵌名聯」的功夫。所謂「嵌名聯」就是把人的名字嵌在一副對聯裡,這需要很大的學問才能做得到。……

劉紹唐先生︰「我有不少國外朋友來臺時,都一定要我陪他們到佛光山。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收穫,佛光山如此多元的佛教事業,實在是前所未有。……(一九九六/七/二《星雲日記》)

七月十二日

‧大師在台北道場的「工作會報」上,勉勵徒眾要「樹立領導中心」,要立志成為「弘講師」,一個人只要肯「發心」,就是一種「特長」。


一個團體最重要的是,要樹立領導中心。在工作中要能依法不依人,為共同目標奮鬥,凡事以集體創作為要;在精神上彼此要讚揚、體諒、互相提攜。

既名為「道場」,要懂得去表現「道」,表現「學」。……平常除忙於弘法度眾外,也要懂得利用時間,多留一些時間在禪堂、佛殿、圖書館用功,立志在一年內考取弘講師資格,以鞭策自我不要懈怠。

能幹的人,只會在做事上認真,並自我評估一個月的工作成果、一年內的工作成果,絕不會在情緒上計較。從事佛教事業者,發心有多大,成就就會有多大。不擅長講說者,可以用筆,將理想意願訴之於文字;不會講又不會寫者,可發心於作務上。一個人無特長,但肯發心奉獻,就是一種特長。(一九九六/七/十二《星雲日記》)

‧大師於日本大阪道場,與徒眾進行「師徒時間」,針對「如何度日本信徒?」「如何提高信眾的素質?」給予開示、指導。

日本本身就具有佛教基礎,且有非常完整的架構,所以佛教本土化,在日本並不合適。為日本的信徒服務,維持中日佛教界的融和,是最基本的原則。為應信眾的需要,道場活動的內容可以分為:屬大眾共修的聚會、專題講座、家庭普照,以及多舉辦可以發表彼此學佛心得的法會,以滿足信眾的普遍需要。對在日本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弟尤其要加強輔導,如此,中國文化的傳承、語言,才不致流失。(一九九六/七/十二《星雲日記》)

七月十三日

‧大師親臨日本大阪道場主持大雄寶殿的「上梁典禮」。之後並主持一場皈依三寶典禮,有一百多位信徒發心皈依,其中日籍信徒三十六人。隨後與大阪地區信眾「座談接心」。


日本人的風俗,對重要行事,都會採用佛教儀式來舉行,就像是上梁、奠基之類。所以一些較古老的寺院、佛像在翻修時,在天花板上或角落隱密處,或佛像肚子裡,都可以發現幾百年前,該寺在奠基或開光時,所儲放鎮寶之用的手抄經、功德主芳名、高僧真跡等,因本身已具有歷史價值,故珍貴無比。

今大阪道場舉行上梁儀式,慈怡也準備了一根特選的木梁,作為鎮寶之用,木梁的四面,由我親自寫下──

佛法僧道場上棟 日本大阪佛光山

佛光普照三千界 法水長流五大洲

佛光世紀三十年七月吉日

平成八年七月吉日 星雲(一九九六/七/十三《星雲日記》)

七月十四日

‧東京佛光協會主辦「供僧法會」,大師出席應供、開示。


「供僧法會」源於《盂蘭盆經》所載──

「盂蘭」是「倒懸」之意,喻亡者之苦,如倒懸痛苦之極;「盆」是「救護之器」,「盂蘭盆」指的是「救倒懸解痛苦」。《盂蘭盆經》的內容說的是:「佛的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於佛,佛示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十方佛僧,即令其母脫離苦難。」演變至今,很多信眾為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都舉辦供僧法會。也有信徒在特別節日裡,舉行不限人數,大家一起來受供的「無遮大會」。

感念東京佛光會員及信眾,舉行此盂蘭盆供僧法會,願此功德,令見者、聞者皆能產生信心、恭敬心,蒙受佛法的恩澤,也祈祝大家事業順利,平安吉祥。(一九九六/七/十四《星雲日記》)

‧大師於東京別院主持皈依三寶典禮,發心皈依信徒七百多人,其中日籍人士占了五分之三。

在日本有一習俗,即往生時,做佛事要用皈依的法名,而在日本求受戒法的費用很高,非一般人負擔得起,所以今天有很多父母是代替子女來皈依的,以求取「法名」。更有些孕婦,是為胎中嬰兒報名皈依,真是天下父母心。(一九九六/七/十四《星雲日記》)

七月廿二日

‧佛光山西來寺住持慈容法師,應美國總統柯林頓邀請,於世紀飯店會晤。柯林頓十分肯定大師創建西來寺,對促進東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貢獻。


一九九六年七月廿二日,柯林頓總統本來約好前來西來寺,因臨時多場活動,因此改請慈容法師到世紀飯店見面。席間,柯林頓總統除了稱讚西來寺為西半球最莊嚴的佛教寺院外,並肯定西來寺促進東西文化交流所扮演的角色。(網路《佛教人物‧慈容法師》)

七月廿五日

‧大師於加拿大溫哥華講堂,接受《民報》記者張文慈先生訪問,針對「兩岸問題」表達看法。


我個人贊成和平統一,但和平統一必須在「平等共尊、和平共榮」的原則下統一。尊重別人,其實就是尊重自己;能友愛相處,求其觀念理想的溝通,才能求取和平統一。

兩岸領導人見面是遲早的問題,但在見面之前,兩岸領導人都應調整觀念;若能以全中國人的角度思考,才有可能化解僵局,否則見面也無濟於事。

兩岸是否會發生軍事衝突,全在領導人的一念之間。台灣中生代已開始接班,一般而言,較具國際觀。也希望大陸的領導幹部,多到國外參訪,一旦觀念接近,溝通障礙較易排除,兩岸經由和平談判,才有可望走向統一。(一九九六/七/廿五《星雲日記》)

‧大師於溫哥華講堂,與佛光會淨華分會會員座談。

由演藝界人士組成的佛光會淨華分會會員王萊、恬妮、姜大衛、葛小寶、漣漪、巴戈、鄧志鴻、李琳琳等二十名幹部,在會長王釧如小姐的帶領下,在講堂和我座談,就大家發問的「如何證明有今生前世?」「人生的階段如何突破?」「什麼條件下才可以受五戒?」「何謂定業?」簡略為大家說明。(一九九六/七/廿五《星雲日記》)

七月廿七日

‧佛光山「愛民頓講堂」落成,大師主持佛像開光典禮,並為信眾開示「道場」的意義,以及「佛像」的起源。


一個道場的設立,就如同燈塔,在茫茫人生大海中,可以給我們方向、指引、依靠。「講堂」是指講經說法之處,「寺院」在早期是外交部招待外賓來訪的招待所,「叢林」則是供學者研究參學的地方。

佛陀成道後,為母上忉利天說法,信徒很懷念佛陀,尤其是優填王,於是目犍連就利用神通力,請雕刻師到忉利天依佛的樣子,用檀香木刻了一尊佛的聖像,以滿足信眾對佛陀的思念。

三個月後,佛陀回到人間,檀香木的佛像,還起立向前迎接佛陀。佛陀說:「很好!很好!末法時代的眾生,還要靠你來度化。」這是佛教史上第一尊「佛像」的因緣。

加拿大很開放,有天主教、基督教等國際性宗教,希望佛教將來也能成為加國的一部分。一個國家正信宗教越多越好,更可以顯得多采多姿。願愛民頓講堂,今後能成為信眾學習佛法的學校,求取內心財富的百貨公司,消除煩惱的清涼所,帶給大家力量和慰藉的加油站。更期盼佛教在加國生根,與社會融和在一起。為極樂淨土的創造,願大家一起來精進共修。(一九九六/七/廿七《星雲日記》)

七月廿八日

‧大師為溫哥華地區的信眾主持「三皈五戒」,共有八百人皈依,五百八十人求受五戒。會後為求受戒法的信眾說明「五戒的意義」。


1.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生命。大至殺人,小至殺死蚊蟲,都是殺生。不過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所以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殺人。殺人為波羅夷(極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懺悔的。殺死蚊蟲,是犯突吉羅(輕垢罪),屬於惡作,雖然一樣有罪,但跟殺人不一樣。

此外,浪費時間、破壞東西,也屬殺生。因為生命是時間的累積,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同樣的,浪費物品也是殺生。

戒殺生主要是在長養我們的慈悲心,有人說植物也有生命,為何可以吃?佛教認為動物有心識的反應,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應,因此吃素不算殺生。

2.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不是自己的東西,未經許可便占為己有,就是偷盜。根據戒律,盜取價值五錢以上的偷盜行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時順手取用公家信紙等,乃至借用東西不還,叫做不清淨行為;雖不是犯根本戒,但還是要負因果責任。凡將無主以外的東西,私自據為己有,就犯了偷盜戒。

3.不邪淫:邪淫是指合法夫妻關係以外的男女行為,如強姦、嫖妓、重婚、誘拐、販賣人口、妨礙家庭、強迫別人從事賣淫等有傷社會風俗行為,都犯了邪淫戒。夫妻堅持不邪淫戒,家庭就會和樂,社會就會守禮。

4.不妄語:就是說虛妄不實的話,包括挑撥離間的兩舌、惡毒傷人的惡口、欺瞞不實的妄言、阿諛奉承的綺語等。而妄語又有分:

(1)大妄語:指沒有證果的人說證果了,沒有神通說得到神通,這種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是大妄語。

(2)小妄語: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是說非,非說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皆屬妄語。

(3)方便妄語:即善意的欺騙,為別人利益著想或不想麻煩別人而說的妄語,即方便妄語。

5.不飲酒:雖然明指為酒,但凡能刺激神經,使人失去理智,敗壞德行的東西,如大麻、鴉片、安非他命等,都是不飲酒戒所要戒除的。‭(一九九六/七/廿八《星雲日記》)

七月三十日

‧大師於多倫多佛光寺主持一場「三皈五戒」,計有皈依者三百多人,求受五戒者二百八十名。會後並為大家開示「受戒」的意義。


戒如良師可以引導我們,戒如城牆可以保護我們,戒如光明可以照亮我們,戒如軌道可以規範我們,戒如燈塔可以指引我們,戒如大船可以運載我們,今日受戒之功德非做善事可比。

五戒可以健全我們的人生,做一個好人善人很容易,做一個受了戒而懂得福慧雙修、行解並重者不容易。寧可受戒持不圓滿,不可不受戒而犯戒。向正、向好、向慈悲的心不變,才會有正見,見解不正不對時,即是殺生。(一九九六/七/三十《星雲日記》)

八月四日

‧「國際佛光會第五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於法國巴黎會議廳舉行,大師發表主題演說「平等與和平」。美國總統柯林頓、副總統高爾、法國總統席哈克、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等致賀電。有來自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地區,六十三個總、協會代表五千人與會。大師期勉所有佛光會員都能泯除國界,人人以「地球人」自許。


「國際佛光會第五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假巴黎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主題為「平等與和平」。有來自美、加、德、英、法、巴西、阿根廷、挪威、瑞典、丹麥、莫斯科、澳、日、韓、泰、新、南非等三十多個國家代表,五千名佛光會員參加。貴賓有法國國會議員高樂加雅馬庫士先生、美國國會議員馬丁尼茲女士、僑務委員長祝基瀅先生、法國佛教協會會長傑克馬丁會長、歐洲佛教協會會長丹尼喇嘛、巴黎機場最高總裁比爾馬希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邱榮男先生等多人,也感謝美國柯林頓總統、高爾副總統等捎來祝賀的電函。

國際佛光會以促進家庭和諧,乃至於人民與人民間、種族與種族間、國與國間的和平。此次會議可說是歐洲佛教史上首見的盛會,當地許多越、棉、寮等華僑感動落淚。他們表示,移居海外多年,沒有住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不知道自己是哪裡人,現在看到這麼多共同信仰的人聚在一起,不禁百感交集。

我告訴他們,我在台灣弘法數十年,有三分之二的生命都在台灣度過,如果說我不是台灣人,我是哪裡人呢?但是我在台灣,也沒有人承認我是台灣人;當我回到大陸,當地人又說我是台灣來的和尚。我走到哪裡都不被認同是當地人,後來我安慰自己,我是「地球人」。這是我後來的覺悟,只要地球不捨棄我,我就做個「地球人」。(《百年佛緣‧一九九七年新春告白》)

開幕典禮中,有幾封賀辭,分別是──

美國柯林頓總統賀辭,請美國州參議員馬丁尼茲女士宣讀,文如下:

祝賀所有在巴黎參加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第五次代表大會的與會人士。人類經驗當中,最有利的一種是與具有共同目標和主張的人濟濟一堂,自一九九二年,國際佛光會基於了解和相互尊重的理念而創立,並且致力於促進世界永久和平和包容世界各地的多元化。今天,你們組織的力量證明了這種精神的博大,以及你們延續了創立者的精神不斷地努力。祝福你們有一個值得紀念的會議!

台北李登輝總統賀辭,請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祝基瀅先生宣讀,內容大意如下:

欣逢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五週年之慶,國際佛光會會員齊聚法國巴黎,以「追求眾生平等與世界和平」為主題,聯絡會員情誼,研習佛法義理,及討論會務之發展,極具時代意義,登輝謹申致誠摯賀忱……佛教主張慈悲為懷、眾生平等,於此經濟發展功利主義盛行之際,益顯經由精神力量,重整社會道德之重要性,至盼與會諸君,結合全球佛教信徒,動員組織力量,將佛教博愛、濟眾、萬物平等之觀念發揚光大,為建立自由、博愛、平等、安全之人類社會而努力,積極貢獻。敬祝大會圓滿成功,諸君健康愉快。

美國高爾副總統賀辭,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法制長夏鈴女士宣讀,內文如下:

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祝賀每一位參加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國際佛光會的與會人士,請接受我的祝福。美國的成功,大多因為宗教的緣故,當然,我了解宗教機構對我們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是很重要的。我要讚美國際佛光會為促進世界和平和多元化所做的貢獻。我相信國際佛光會的會員,不但信仰堅定,而且會不斷維護社會的安寧。請接受我的祝福,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和有紀念性的會議。我希望國際佛光會在未來能不斷地成功。(一九九六/八/四《星雲日記》)

‧經過「國際佛光會第五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開會決議,佛光山將於明年(一九九七)五月十六日正式封山,加強徒眾的潛修與教育。

我自己一生,沒有星期天、沒有過年、沒有假日,也不懂得要放假,如此過了悠悠七十年歲月。但徒弟和我不一樣,會有聲音。佛光山三十年對社會教化及弘傳工作,至今也該把自己關閉一下,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本山功德主,和全山僧眾,經過共識後,決定於明年五月十六日,佛光山滿三十週年後封山,不再接受觀光、旅遊,但佛光山皈依弟子、佛光會員、信徒、功德主們則不在此限,不過需事先通知預約。(一九九六/八/四《星雲日記》)

‧大師針對「封山」問題,接受記者訪問。

1.十年前選擇麻竹園僻遠地區開山,為的就是志在養眾課徒。

2.過去每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到除夕,半個月皆有封山,作為僧眾自修時間。

3.三十而立的佛光山,應重新調整腳步再出發,過去為弘法度眾,必須要有淨財,現在我們自己生活粗茶淡飯即可,不能為了經費,忘了修行。

4.海內外別分院那麼多,一樣可以負起弘法利生的工作,本山封山,並不影響別分院的運作,封山是為了讓佛光山成為佛教僧才培育的聖地,而非觀光聖地。

5.封山之舉,在加強佛教教育,往後社教工作,可由全世界各地佛光會來服務,對人間佛教的宗旨與推廣並沒有改變。

6.佛光山封山後,只接受佛光會員、皈依弟子、信眾朝山,但要事先登記。對信眾教育,如短期出家、幹部講習會、檀講師訓練、學術會議等如常舉行。

7.封山時,將會有「封山結界典禮」。(一九九六/八/四《星雲日記》)

八月六日

‧「國際佛光會第五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今日閉幕,會中宣布多項重要決議案,包括佛光山即將「封山」,以及將到印度菩提迦耶啟建三壇大戒等。


下午二時,舉行此次大會的閉幕典禮,典禮中宣讀此次重要議案──

1.通過本年度大會主題「平等與和平」。

2.正式成立「國際佛教翻譯中心」,以推動佛教國際化,由各協會提供人才,總會統籌處理。

3.有效解決青少年問題,大會決定由慈惠法師及趙翠慧居士統籌計劃「國際佛光童子團」並於下一次理事會提出方案。

4.展現女性的特質,加強女性內涵,培養女性自信,大會通過一九九六年十月廿五日至廿九日,在佛光山召開「世界佛教傑出婦女會議」。

5.通過一九九七年元旦至元月三日,在佛光山舉辦「國際青年會議」促進國際佛教青年的團結與交流。

6.由本會理事阿難達法師、僧伽桑那法師,配合國際佛光會祕書處共同籌備一九九七年十月在印度菩提迦耶舉行三壇大戒,讓佛陀的聖地重建比丘尼教團。

7.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決定一九九七年五月十六日以後佛光山封山,不接待遊客觀光,只從事僧伽教育、文化及修持的工作,唯佛光會員、信徒不受此限。

8.本會會費自即日起改為隨喜繳納方式,且全世界同步,每年一次募款活動做為會務基金。

9.通過大會呼籲全球佛光會員同心協力捐出一千萬台幣賑濟台灣颱風災害。

10.本次大會四大成就宣言──

(1)要我要你要大家;(2)要尊要敬要平等;

(3)要慈要悲要和平;(4)要光要水要佛法。(一九九六/八/六《星雲日記》)

八月九日

‧大師於倫敦佛光寺接受臺灣中視記者沈春華小姐的越洋電話訪問,針對七月三十一日台灣遭受賀伯颱風侵襲,造成嚴重災害,國際佛光會在巴黎召開世界大會期間,大師發動佛光會捐款救災一事,提供詳情說明。


在巴黎召開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時,聽到國內正逢颱風災害,來自世界各地的協會、分會乃至非漢語系的會員們都很關心,熱烈響應救災活動,紛紛捐獻上百、上千、甚至數萬元捐款。共計有台幣一千一百萬元,預備將這些善款分別請:中視十萬美金、華視十萬美金、台視十萬美金、電視協會十萬美金等代我們發放,表達佛光會對台灣民眾的關心。(一九九六/八/九《星雲日記》)

‧倫敦佛光協會主辦一場「和平對話──宗教與社會的融和」,在倫敦佛光寺舉行。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歷史系主任巴烈特教授(Professor Timothy Barrett)擔任主席,大師和世界宗教代表大會主席布雷布魯克牧師(Rev Marcus Braybrooke)、倫敦佛教協會祕書長梅多士先生(Mr. Ronald Maddox)一同主講有關「宗教與社會的融和」問題。

今日對話是宗教與社會的融和,社會包括金錢、愛情、士、農、工、商很多元化,故很複雜;宗教是單純的一主一佛,複雜的社會需要單純的宗教來調和。我比較主張世界是融和歡喜,宗教與宗教間不同沒有關係,可以互相融和;種族與種族間不同,也可以互相融和;思想與思想間不同、主張與主張間不同,都可以靠互相尊重來融和。我一生信奉的觀念,是將歡喜與人結緣,將歡喜布滿人間。我也主張同體共生,因同體可以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因共生,人我可以做慈悲中人。

我從小就受慈悲的教育,對人間主張尊重與融和。近百年來,中國政治多所摧殘、迫害佛教,感謝基督教提倡的「信教自由」,將之列入憲法,中國佛教才能因而延續下去。也因此我對基督教很尊重,因它幫助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和平」是舉世人民殷切盼望的事,有識之士也積極呼籲要和平。我對東德、西德能統一感到很高興,因彼此有平等的觀念,所以比較能達到和平。

我執是平等的障礙,將個人自私的執著淡化了以後,世界才能和平。今日和平非口號,而是要付諸行動。世界要平等、要博愛,未來才會有希望。

目前世界的環境,宗教要在其中有所突出,必須走出傳統的框框,關心社會問題。如環保,不僅要注重外在的環保工作,更要注重內在心靈淨化環保。

我提倡人間佛教,非常重視家庭、人事方面的和諧,人我的彼此尊重等。海外移民,最重要的問題,除生活賺錢外,也要用心融入當地社會,深入其文化思想,不要有心中只有中國,才不會格格不入,要能本土化,移民在海外才能安住,才能拓展事業。(一九九六/八/九《星雲日記》)

八月十日

‧一連兩天,大師於倫敦體育場為倫敦地區信眾宣講《般若心經》。

‧大師應邀出席「世界華商經貿會議」,為與會的企業家開示。


人生有很多祕密,做人有做人的祕密、處事有處事的祕密,各位經商也都知道,賺錢有賺錢的祕密。經商為業,主要為了賺錢,但除賺錢外,最好是能賺到一個好丈夫、賺一個好太太、賺一些好子女及賺一些歡喜,然而最會賺錢的人是能賺到一個好人生。

平常家居生活,上等先生回到家中,會幫忙太太做家事;中等先生回到家中會隨口讚美;下等先生回到家中,只會嫌東嫌西。在子女方面,上等兒女是能打能罵的;中等兒女是要打要罵的;下等兒女是不能打不能罵的。所以教育子女,必須先懂得其根性,很多教育上的偏差是源自於對兒女的不夠尊重,不夠了解。我們要以鼓勵代替責備,讓兒女有一個「安全感」的家,不再去家外找家。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會賺外在的財富,更會賺內心的財富;會賺一時的財富,更會賺永久的財富;會賺物質上的財富,更會賺精神上的財富。除此之外,還賺有恩愛的伴侶、乖巧的兒女、真心相交的朋友、健康的身體、和諧的家庭、成功的事業,那就真的是賺到了人生。(一九九六/八/十《星雲日記》)

八月十一日

‧應倫敦地區信眾要求,大師假倫敦體育場主持一場「三皈五戒」,計有二百多名信眾皈依,一百三十名信眾受五戒。典禮中並致贈《禪藏》給大英圖書館、布力斯托大學、劍橋大學、達熱漢大學、愛丁堡大學、蘭卡斯特大學、歷滋大學、牛津大學、斯勵奧刻學院、倫敦大學亞洲學院以及巴烈特教授等單位及人士。

八月十二日

‧由國際佛光會英國曼徹斯特協會主辦,邀請大師於曼城市政廳(市政府所在地),為曼城地區信眾舉行一場皈依三寶典禮及佛學講座,宣講「佛教的真理」。

八月十三日

‧大師於柏林文化中心主持一場皈依三寶及佛學講座。講座圓滿前,代表佛光山贈送《禪藏》給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所、柏林國立普魯士圖書館東方部、柏林普魯士圖書館敦煌學研究所、科隆大學現代及傳統中國研究所、馬堡大學漢學研究所、海德堡大學宗教研究所、慕尼黑聯邦圖書館東亞部等八個科學機構。

八月十五日

‧大師假維也納希爾頓飯店禮堂,主持一場皈依三寶及佛學講座,希望藉由佛法,幫助大家充實內心的世界。


今年是奧地利建國一千年,奧國舉國上下、公共場所到處都有舞台劇、音樂會等表演,所到之處,都可以聽到悠揚的音樂。

下午一時三十分,於維也納希爾頓飯店的禮堂,為維也納信眾舉行一場皈依三寶典禮及佛學講座。維也納是一個國際知名音樂之都,有了佛法,維也納會更響亮、更有名聲,因為有了佛法,此地會更有辦法。

我想多數的人來到維也納,並非為了聽音樂,而是為了生活、為了理想。人生本來就如雲水,隨雲隨水到處安住。……人一遇到內心迷惑不可知的未來時,總希望求神問卜,指引明路。然而,因果牽涉了前世業報、今世所為,尤其是福德因緣,豈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破的。

佛與神之不同,在於「佛」是心內求法;「神」是心外求法,遇逆境時佛菩薩可以加持我們的力量,但還是要靠自己;尤其業力是自作自受,因此自己的所作所為可以決定一切。

為何要信佛?藉佛的先知、智慧、法語、開示,來找到自己。一切法皆是佛法,懂得佛法者,可以將一切音聲,包括:罵人的話、不悅的話、難聽的話、不清淨的話化為陀羅尼。也就是說,會聽話的人,什麼話都可以在心中過濾為好的音聲。

由於移民潮使得全世界皆有中國人,但移民的人不一定都過得很好,有些不得志、有些不如意,如何讓佛法充實大家的內心世界很重要。(一九九六/八/十五《星雲日記》)

八月十六日

‧大師於西班牙馬德里接受當地 Telemadrid 電台,以及駐在此地的各報社記者訪問,回答關於「輪迴」、「命運」等佛法問題。


學佛最要緊的是慈悲與給人歡喜。歐洲人的民族性很和善,與佛門講究的尊重包容很相應,所以很容易接受佛教。

輪迴是一種因果,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人因有輪迴,所以帶給生命無窮希望。又,佛門講究的是因緣果報,「業」是我們生命的密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讓我們今生來世流轉不停的,皆是因為業報所致。所以說,人不會「死」,死亡如換衣服,如搬家一樣。

看手相、臉相不如看心相,「心」是我們的主人,要好好看管。世間上的好壞,皆由心為出發點;心生則萬法生,心滅則萬法滅。心外的世界如何改變,無法控制,但自我心中的肯定,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一九九六/八/十六《星雲日記》)

‧大師於馬德里舉行一場佛學講座及皈依三寶典禮,並且主持佛光會西班牙協會及巴塞隆納協會成立大會。西班牙公主特致賀函。

西班牙在印象中,是一個很遙遠的國度,過去一直想來,但因緣都不具足。直到兩年前,我在歐華年會上開示的因緣,認識了王鼎熹夫婦,被他夫婦倆求法的熱情感動,因而促成今日佛光會的成立。

前來觀禮的貴賓有台北駐西班牙大使章德惠先生,並且帶來兩封賀函──

1.西班牙愛蓮娜及克里斯汀娜兩位公主,目前正在美國亞特蘭大城,代表西班牙參加奧運殘障運動會之各項儀式,遺憾不能前來參加佛光會西班牙協會等成立大會,特由西班牙王宮公主顧問Luis Carlos Gara'a Revcuga代表他們預祝大會成功,並祝大師在西班牙有豐碩成果。

2.西班牙駐台北商務辦事處主任,也是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路培基(Santiago Rup'erez),因事錯過此次在馬德里的盛會,預祝大會順利成功!相信在大師的播種下,佛教在西班牙,如同種下一粒種子,日後必定會有豐碩的收穫。(一九九六/八/十六《星雲日記》)

八月十七日

‧「荷蘭佛光山」舉行奠基典禮,大師親自主持。此為荷蘭第一所、也是當地最大的一所中國宮殿式佛寺。


上午十一時,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主持「荷蘭佛光山」道場的奠基典禮,由我帶領全體信眾和阿姆斯特丹的佛光會員們及前來觀禮的貴賓:阿姆斯特丹副市長方德阿先生(Van De Aar)、阿姆斯特丹自由民主黨領袖蒿特曼先生(Hou Te Man)、阿姆斯特爾芬市副市長方登漢菲(Van Den Heuvel)、阿姆斯特丹外資投資處代表布萊林女士(Bruining)及台北新聞處駐荷主任鍾京麟主任等一起舉行奠基典禮。

阿姆斯特丹副市長方德阿先生(Van De Aar)代表荷蘭政府歡迎佛光山來此,對此次道場的籌建,荷蘭佛光會會長文俱武先生,及會員幹部們,都很盡心盡力,讓承辦此工作的政府有關人士非常感動。

阿姆斯特丹街道附近的房子都很有歷史,有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及國籍,在此興建道場可以給這個城市帶來新生命、新朝氣,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觀光,相信阿姆斯特丹的中國城會因荷蘭佛光山的興建,而更具有特別意義。(一九九六/八/十七《星雲日記》)

由於羅輔聞、文俱武等居士的大力奔走,荷蘭荷華寺終於在阿姆斯特丹舉行奠基典禮,未來將成為歐洲第一座中國宮殿式的寺院,可以發揮弘法功能,給眾生一安身立命之處。(《百年佛緣‧一九九七年新春告白》)

八月十八日

‧大師於「瑞士佛光山」,為琉森(Luzern)地區的信眾開示,說明道場成立的因緣,隨後並主持一場皈依三寶典禮。


佛光山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佛光協會、分會或佛光山的寺院,此地道場名為「瑞士佛光山」。……

瑞士可以說是天主教的國度,能准許佛教道場的設立,實在非常榮幸。據佛光會瑞士協會何振威會長表示,三個多月前,他們向瑞士政府申請籌建佛堂及其他相關宗教活動時,問及為何要籌建佛堂的原因,何會長答道:「我們非常羨慕各位,每星期六、日或節日,都能到美麗莊嚴的教堂作禮拜,但在全瑞士還沒有一座佛堂可提供我們參拜,在精神上感到很空虛……」在座詢問的各議員,皆頗認同何會長的請求,一致鼓掌通過,瑞士佛光山的道場,終於可以設立。

在皈依三寶典禮圓滿後,和信眾座談時提到──

人是一種宗教的動物,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離開水而生活;宗教如藝術,人在生活中離不開美感。

沒有宗教正確的指引,人很容易迷信、邪信,或不信,要有正信的信仰,正見則不可少。信仰的對象要具有清淨道德者、有歷史可考者、已自我覺悟者、有能力解決人們困難者。

皈依非吃素、受戒、拜師,是一種對佛教信仰不變的明示,一樣可以拜神明祖先,因禮拜尊敬是一時的,皈依則是一生不變的信仰。

三皈五戒是做人根本,「持戒」就是倡導「自由」,失去自由者,大多是犯法者。五戒就是倡導自由平等的意思,因不犯戒,自然就自由了。一個人受五戒,一個人不犯法;一家人受五戒,一家人不犯法;一國人民受五戒,全國人民不犯法;鼓勵夫婦受五戒,就不必擔心彼此舉止是否犯戒不守規矩。

皈依後,要將初發心的一點信心,如同護禾苗一樣,好好維護,皈依後,每天至少要誦一卷《般若心經》,持之以恆,必能開智慧﹗(一九九六/八/十八《星雲日記》)

八月廿二日

‧大師於美國紐約道場,與佛光會員座談,除了說明佛光會的理念及會務發展方向,並回答大家提問的日常修行與生活問題。


學佛不要只是抱持好奇心,要有平常心,因平常心就是道。平時老實修行、老實參禪打坐、老實作務,就是修行。

人我關係不睦、感情的好壞、經濟的有無,如果都用「無常觀」來欣賞,那麼一切都會很美好。

殺生、吃肉,把自己的口欲建築在眾生的痛苦上,基本上是不平等、不合法的。所以我們應該少吃肉,至少要不殺生。

在修行道上要渡生死之河,不外要有善言、善行、善心,這些善舉善念就如同慈航,可以幫我們渡生死之海、越煩惱之流。

真正有修行的人,並不一定要離開六塵。離開六塵的世界,再去找一個清淨的世界很難,不如在六塵上,不為所動,用身、口、意、行、住、坐、臥等來修行。

佛教的教理是很圓融的。講苦,主要是要給人快樂,因唯有知苦才會去苦,去苦後,自會快樂。

一個人只要有佛法,在處處尊,在人人貴。佛法是當今性靈生活不可少的。

教育不完全教學生認字、講理,主要是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愛清潔、守時、講信用、誠實、對人尊重、有禮貌。一個人在生活中,若有良好的習慣,將來必定會有所作為。

每日一定要有反省自我的時間,做錯事否?說錯話否?對工作盡心否?能如此,才能啟發慚愧心、感恩心、懺悔心。(一九九六/八/廿二《星雲日記》)

八月廿四日

‧大師於紐約道場為近七百名信眾主持「三皈五戒」,並舉行一場座談會。


人,都不希望有缺陷,希望能平平安安,圓圓滿滿的。但是要怎樣才能平安圓滿?不外對一切有情,包括有生機的花草樹木,都不去傷害而好好愛護。除此之外,還要修慈悲喜捨。慈,給人快樂;悲,拔人之苦;喜,給人利益歡喜;捨,不求回報之心。如果能愛護有情,修四無量心的話,那人生自會很圓滿。

對別人的侮辱、傷害、毀謗不要太放在心上,它有時是可以成為我們修行道上的肥料,能成就我們的道業。所謂沒有黑暗哪有光明?沒有罪惡哪有善美?沒有汙穢哪有清淨?所以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娑婆世界上,做一朵清淨的蓮花。

人的邪念如烏雲。邪念一起,朗朗乾坤的天空就被烏雲給遮蓋了;就如同我們的心,原來是清淨、光明、沒有汙穢的,但若妄想雜念一起,就像是烏雲,將內在智慧光明的心性給覆蓋了。

念佛,要念得輕安愉快;參禪,要在禪中得到放曠解脫,如果能有這種修行體驗,自然可以增長信心。

布施,不一定要用金錢,還可以用微笑、行注目禮、舉手之勞、技術傳授、時間布施等。能布施表示很富有,不富有笑容,怎麼笑得出來;不富有語言,怎麼說得出讚美的話;不富有技術,怎麼教人家插花、烹飪、開車。所以能布施的人,都是富有的人。(一九九六/八/廿四《星雲日記》)

八月廿五日

‧大師於西來寺參加由洛杉磯佛光協會等共同籌辦的「供僧法會」。


七月的「盂蘭盆法會」又可稱「報父母恩法會」,此法會緣起於目犍連的母親,因墮惡道,無論什麼東西一到口邊,皆化為火燄。目犍連求助於佛陀,佛陀慈悲指示:「仗僧眾於夏季結夏圓滿後的修持功德,可以救拔。」

深感身為一個出家人,若沒有學問道德,是很難得到信徒誠心供養的。所以我一直鼓勵比丘,一定要能說、能寫或能做一個心理醫師;比丘尼則要懂得護理或做老師,有此能力(自食其力),才可以接受信眾的恭敬供養。

此行我從亞洲、美洲、歐洲一路下來,走了十多個國家,說法、傳戒、開示、皈依、座談會、家庭普照,不下數十場,願以此功德,回向給今日供僧的信眾。(一九九六/八/廿五《星雲日記》)

九月四日

‧大師主持《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紀念影片》首映典禮。


八時,集合全山住眾、學生、員工,以及來山信眾、佛光會員們,大家齊聚於如來殿大會堂,在鍾榮吉副祕書長及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邱順清先生、廠長林鴻鐘先生、導演王童先生的陪同,共同主持《佛光山三十週年紀念影片》的首映典禮。(一九九六/一/十二《星雲日記》)

我希望《佛光山》這部影片,能讓大家在了解佛光山時,不只是看外表,而是從內部去看──佛光山的弘法事業,是以社教活動來接引信徒;在利生方面,則非佛不作,不以事業來標榜,而是以原則為重;在醫療方面,則主張有錢的人出錢,讓有病的人看病。

我重在佛法,並不重個人,人間佛教是至情至性的,非常具有人情味。現代社會要的是佛光人生的佛教、事業的佛教、家庭的佛教、生活的佛教。

《佛光山》這部片子,所要表現的是佛光山這三十年來的精神與內涵,佛光山的清貧思想、開山的辛苦,不要讓子孫們再去受苦,也要為下一代佛光山弟子留下感動。而每一個到佛光山來的信眾、遊客都能因此把佛法、修行、感動、信心、平安、功德帶回去。更重要的是,要讓大家知道,佛光山做了些什麼。(一九九六/一/十二《星雲日記》)

‧大師主持「佛光山封山記者招待會」,對媒體大眾說明「封山」的緣由,及未來的計劃。

佛光山為什麼要封山?封山不是封閉,是遵照傳統的佛教,過去叫做閉關、安居、靜修。三十年來佛光山的弟子們,可以說盡心盡力,不分晝夜的在為信眾服務。現在佛光山派下在台灣已有五十多個道場;國際佛光會在全世界國家地區也有一百多個協會,其中中華總會就已有四百多個分會;而培訓了近百位的檀講師以及上千位督導、會長、幹部,都能在當地代表佛光山照顧信徒,因此,封山就是要讓所有山上大眾,有一個更寬廣的空間,可以靜修學習。

本山對於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一直不遺餘力,除了我們本身遵照傳統制度以外,還有社會的慈善事業、雲水醫院、診所、慈悲基金會、養老、育幼等工作一樣在進行。尤其是九個「佛光緣美術館」一直在帶動信眾往真善美的生活境界上提升。封山後,本山的短期出家修道會、信徒講習會、各種夏令營、禪修學習應該都是一樣,只是對外面的個人或觀光旅遊人士,我們就不再接待了。(一九九六/九/四《星雲日記》)

‧佛光山宗委會監製的《佛光大辭典》光碟版完成,大師特於封山記者會中,對外發布、說明。

籌劃經年的《佛光大辭典》光碟,測試版已出來了,利用此記者會,由負責人陳履碚先生,為大家介紹。

陳履碚先生:「《佛光大辭典》內共有二四四七八個名相,超過七百多萬字,我們把它全部輸入電腦擺在光碟裡面,其好處就是容易搜尋,要查詢裡面的名相或是全文檢索的話,都可以很快的找出來。

如果你不會使用光碟的話,一開機就會有使用方法的指導,而且任何在螢幕上出現的東西都可以列印出來。

此外,不管任何一部經典內的名相,在《佛光大辭典》光碟內都可以馬上找到,對大家閱讀經典,非常有幫助。……」(一九九六/九/四《星雲日記》)

九月五日

‧大師於佛光山如來殿大會堂,主持叢林學院新學年度的開學典禮,為新生開示:如何讀通「人生」這部大書。


到佛光山來求學,入學院進修,不光是來讀書、看經的,來這裡讀書更需要多一分的體認,以下提出四點供大家參考──

1.讀「做一個人」:一個人儘管學問再好,事業再大,但不一定會懂得做人。俗云「仁」,非一個人,而是二個人才能成「仁」。所以生活在社會上,一定要懂得群我關係,要懂得尊敬人,要為人服務,將歡喜快樂給人。所以到佛學院最主要的是要讀「做好一個人」。

2.讀「明一點理」:今日社會大眾,雖然知識普遍提高,但不明理者依舊不少。一個人若不講理就與禽獸無異,因人是講理的,尤其是做人的道理。不明理的人,讀再多的書也沒用。不明理表示無明,不健全,所以我們讀書是為了理路要通順流暢,要以理待人,讀書要明一點理。

3.讀「悟一些緣」:宇宙世界的成就,在於一個「緣」,眾緣所成,在世間上若因緣不具足的話,則無法成就事業。緣起緣滅法中,對人、對事要培緣進而廣結善緣,將因緣讀出來,悟出來,至少每天要有一小悟來修持。

4.讀「懂一顆心」:現在的人會讀書,但不懂得自己的心,平常可以看很多人,但看不清自己的心念。由此可知今日社會學校教導的都是向外追求知識,至於自己的心是如何則一無所知。一念瞋心起,則整個思緒皆為煩惱所獨占,不能作主。故學佛要注重因緣,讀懂自己的一顆心,心明白了,則一切就明白了。(一九九六/九/五《星雲日記》)

九月十四日

‧大師於普門寺主持皈依三寶典禮,皈依前先與大家座談,回答各項提問。計有兩千多人皈依,大專以上程度約占五分之二,且大多以中年人居多,顯示佛教的信仰已為社會中堅人士所認同。


皈依前,除為信眾說明一些儀禮外,並以座談方式,回答大家的問題,部分重點有──

1.人不能解脫自在,是因為有名枷利鎖在束縛我們;有煩惱憂愁、人我是非、得失放不下在困擾我們。唯一解脫之道,不外「放下」,放下榮辱、放下名利、放下得失、放下欲望,就如一個過重的皮箱,老是拿在手上,並不適宜,不用時,還是該把它放下。

2.父母教育子女,要告訴兒女因緣的重要,服務別人也是一種播種。教育小孩,要以不傷害子女自尊心為主,並以鼓勵代替責備,以關懷代替謾罵指責。

3.智慧不是在口中說的,也不是記在書本上的,真正的智慧是在自己心裡。所以要開發自己心地的智慧,也就是禪門所說的要「明心見性」。

4.受人所託,要忠人之事,不可輕諾寡信。帶著一片忠誠的心,把一件事情做好,不是替他人做好,而是為自己把承諾做好,如此一個人的人格道德就會健全了。

5.人常在不順利或違逆的環境下,易消極懈怠,這叫禁不起考驗;面對逆境要越挫越勇,才不會為環境打倒。

6.人之心,重在有所得,領導者要得人心,長官者要得到擁戴,生意人要得到利潤。其實真正的所得,不一定在有形上面,如:謙恭可以獲得尊重,寬厚可以獲得擁護,誠實可以獲得信用,仁慈可以獲得高貴。

7.真正的福德因緣並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己求,要求自己,等自己健全了,一切因緣自會來成就我們。所以求財不如勤儉,求安不如守戒,求名不如隨分,求助不如結緣,求福不如修身。‭ ‬(一九九六/九/十四《星雲日記》)

九月十五日

‧大師應信眾之請,於三重市中正堂,主持一場皈依三寶典禮,三千多人皈依。


昨天才在普門寺為二千多名信徒主持皈依。今晚七時,應三重地區的信徒請求,在三重市中正堂,再為三千多名信眾主持皈依三寶典禮。台北雖屬繁華地區,但佛教的信仰能如此普遍的為廣大信眾接受,實在是社會之福;因佛教是淨化心靈的宗教,只要大家有心,營造一個富而康樂的社會,是可以實現的。(一九九六/九/十五《星雲日記》)

九月廿五日

‧大師前往嘉義,巡視已於今年正式加入大專聯考招生的「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校區。


南華管理學院位於嘉義縣大林鎮,從高速公路大林交流道前往,約二十分鐘車程可達,未來距南二高梅山交流道約十五分鐘車程,在交通上非常方便。南華管理學院占地二十四公頃,地勢高聳,可以遠眺嘉南平原。「全國最高師生比」是南華管理學院落實人文教育的第一步,今年開辦有一所兩系(哲學研究所、資訊管理學系、傳播管理學系),共有一百名學生,但專任教師就有三十多位。在課程設計上是採精緻化、經典化、全人化,目的希望教育學生在專業領域上,能有突出的成就,在待人處世上能有通達博雅的風度。(一九九六/九/廿五《星雲日記》)

【註】「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即今之嘉義「南華大學」,後又於宜蘭創設「佛光大學」(原為「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二○○六年升格為大學);兩校的創建經過與相互因緣,後面的條目(九月廿九日)有詳細的說明。

‧大師為即將就讀南華管理學院的徒眾開示。

佛光山今年有十四名徒眾,就讀南華管理學院的哲研所,這幾天也都在學校幫忙整理環境。中午用餐後,特勉勵大家──

讀書是要靠自己讀,而非坐在課堂上等待老師講解,故沒有事先準備和預習,是沒有資格進教室。

身為學生若不懂得體會老師的包容和辛苦,當然就不會懂得感恩。

功課沒有做完是自己的事,凡事要以公務為重,寧可沒有讀書,也不要失去出家人應有的作息(可以一天不讀書,但不能一天沒有上殿)。

學生最大的缺失,不外乎向外求。想名利、求功名,而養成自私自利的習慣,不知要樹立自己的形象、風格。在大眾中能被人接受,比什麼都重要。

在生活中要律儀化,在思想上盡可能自由化,不要光以讀書為職志,要將人「讀」好。上等的老師是教學生做人,中等的老師是教學生做事,下等的老師是教學生讀書。希望南華管理學院的老師都是上等的師資。因為要成佛,第一步就是先將人做好,所謂「人成即佛成」,做人比讀書重要。(一九九六/九/廿五《星雲日記》)

九月廿七日

‧大師於佛光山大雄寶殿主持「剃度典禮」,共有來自台灣各地及美國、澳洲、香港、印度、印尼、尼泊爾等國的一百四十二名青年男女,在大師座下剃度出家。典禮後並於如來殿大會堂與觀禮的家長、記者們,舉行座談。因時逢「中台山」發生「出家事件」,引起社會大眾紛紛探討「出家」的真義。大師藉此向大眾說明:出家,要皆大歡喜;子女出家並不是出國,只是和一般人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換了一個更寬廣、更平坦的跑道而已。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佛光山每次的剃度典禮,我們都用平常心看待。很感謝家長們,今天上山來觀禮。佛光山是提倡人間佛教,子女出家並不是出國,只是在人生的跑道當中,和一般人想法不同,換了一個跑道,而這一個跑道裡,可能更寬廣、更平坦、更方便。

中國過去的青年,為爭取婚姻自由,不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離家出走,有的為愛殉情,造成很多不幸事件。現代知識青年慢慢提升,要宗教自由、信仰自由;我覺得家長和子女要溝通,自由歡喜必定是好事。我們教育部的官員說,大學生出家是教育的失敗,這是錯誤的觀念,大專學生出家可以提高社會宗教的境界,這是教育的成功,而不是教育的失敗。

出家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一個出家人,尤其要做一個孝順的兒女。本山有一個規矩,不管哪一位徒眾的父母來了,都是我們的父母,要盡心接待。像我自己個人,就有一個心願,要把天下人的父母,當作我自己的父母,所以我覺得我的父母很多。(一九九六/九/廿七《星雲日記》)

【註】所謂「中台山出家事件」,是指當年九月初,埔里的中台禪寺有四十多名青年在參加完佛學夏令營活動後,集體剃度出家。因事前並未告知父母,因此引起家長及社會大眾對「中台山」的交相指責,甚至對佛教「出家」一事產生質疑。

九月廿九日

‧南華管理學院開學,大師主持「開校啟教典禮」,全程以古禮進行。有副總統連戰夫人連方瑀女士、高教司司長余玉照先生、國策顧問余陳月瑛女士、嘉義縣長李雅景先生等,以及來自海內外各地信眾、佛光會員二萬多人與會,大師為大家說明當初建校的因緣與未來的期許。


多少年前,前高雄縣縣長余陳月瑛女士,得知我有心想辦大學,就非常支持,並以行動來表示。有一年春節的大年初一,沒在家過年,反而帶著我在高雄縣附近四處看地,選擇校址。由於那時教育政策對私人辦學尚未開放,故遲遲沒有著手。直到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宜蘭礁溪鄉公所有一塊土地,要我們辦大學,在非常歡喜下,等不及未辦好的手續,就舉行了動土典禮。猶記得動土的地方還有清泉湧出,當時許多報紙都有報導此事,這瑞相增加了我們不少信心﹗

奠基典禮上,我曾允諾在兩年後,佛光大學就能開學,雖然校地都已經合法准許開發,但土地變更手續非常不易,使得進度一再延後,令我耿耿於懷。後來,在巧妙的因緣下,接辦了南華管理學院,這距離我承諾開學只剩半年時間,於是立刻全力以赴的著手工程,今天終能如期兌現開學,實在要感謝多方因緣的成就。

在台灣這三、四十年來,我一直從事佛教教育、文化的工作,建了一百多個道場、十六個佛學院和九個美術館,讓宗教所表達的真善美世界,真正遍布在人間。為了貢獻國家社會,所以進一步籌辦了佛光大學,希望能為現代的大學教育開創新領域。

感謝各位今天來參加開學典禮,和我們結了很好的因緣,尤其是連副總統的夫人方瑀女士,更是我們的不請之友,謝謝各位貴賓給我們指教,希望我們在座的第一屆學生們,將來畢業後,能在社會上以佛光大學管理學院為榮。(一九九六/九/廿九《星雲日記》)

‧「南華管理學院」是國內第一所唯一不收學雜費的私立綜合大學,這是「百萬人興學運動」所有委員為高等教育寫下的歷史新頁,大師期許在龔鵬程校長治校下,能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開創學術領域,以此來回饋廣大群眾。

佛光山從三十幾年前就開始創辦佛教學院,至今在佛光山叢林學院派下的學部有十六個(分布於南非、美國、香港、馬來西亞、台灣),都一律不收學費,還負起一千多名學生的食宿。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體諒尚無就業能力的學生,又不忍增加父母的負擔,所以比照我辦佛教學院的願心,讓每一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不會因付不起學雜費而望門興嘆,故而大學不收學雜費。

本校不收學雜費,有助於──

1.學生「學習品質」的提升,並可扭轉目前大學生「消費者意識」之偏差心態,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之態度。

2.鼓勵學生組自治會,自行管理宿舍、水電等收費問題,培養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及認同學校精神。

也就是說,我們不在學雜費上競爭,而在師資上競爭,不是因為沒有學生才不收學雜費,而是給一些青年受教育的平等機會,並與社會大眾廣結善緣。‬(一九九六/七/十一《星雲日記》)

【註】「南華管理學院」後於一九九九年升格為「南華大學」;另,位於宜蘭礁溪的「佛光大學」,也於二○○○年正式招生開學。

九月三十日

‧大師於台北道場主持「義工座談會」,除親書墨寶贈送每位義工,並為大家開示「義工」的意義。


在台北道場登記服務的義工有一千多名,依個人不同的時段,有的三天,有的二天,有的是利用星期假日,分別輪流到道場來幫忙。最讓人感動的是,還有一星期七天全勤都到道場來發心的。為感謝這些全勤的義工們,特地為每人寫一張毛筆字,送給他們做為獎勵。……

「義工」不同於「志工」。志工,是我願意,但好不好不一定;義工,是發心的,是有情有義的,是以仁義的胸懷在為人服務。

義工的祖師是釋迦牟尼佛,他為眾生服務,沒有拿薪水,而且是自動自發的,也不用人家來招呼,還帶動了很多菩薩大德,為眾生當義工。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隨機說法;阿彌陀佛日夜不歇的接引眾生;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都將慈悲歡喜遍滿人間。

義工就是效法菩薩們的精神,「要為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義工的工作和一般工作性質不一樣,一般的工作是念念在錢,為代價在付出;義工的工作是念念在歡喜快樂和結緣,發心是不同的。

我出家六十年,在弘法利生的工作上,沒有星期日,沒有過年,沒有假日,做了六十年的義工,在工作中得到的快樂趣味和法喜,非金錢可以買到的。一個人如果有一段時間,可以做一些心甘情願的事,那對自我精神領域的揚升,有莫大的助益。

做事若覺得辛苦就會很累,或不情願的話,就會很苦,所以「心甘情願」的服務,其價值是無形的。做義工最主要的,要學習笑容、學習慈悲,讓功德種子播種,將來必定會很有人緣,事業會很順利。(一九九六/九/三十《星雲日記》)

十月十日

‧由於「宋七力事件」引發一連串怪力亂神的現象,造成社會「掃邪」聲浪四起。大師呼籲政府應重視問題產生的背後原因,同時希望佛教徒要關心時事與社會問題。


最近從「宋七力事件」開始,教界一連串的怪異現象,激起社會極大的回響。宗教之所以在台灣如此偏差,實因民眾對宗教太不了解了。很多中年出家,沒有一點佛法基礎的僧眾,只憑自我對佛法的一點觀念,又不深究健全基礎教育,而導人於邪信,有關單位實應該注意此一事件的嚴重性。(一九九六/十/十《星雲日記》)

最近社會上,佛教真是多事之秋,中台山、清涼山、慈明寺、宋七力、妙天等事件接二連三,佛教徒若不凝聚力量,以求得共識,則不易面對這多事的環境,大家應該要有關心時事、關心社會問題的認知。(一九九六/十/十六《星雲日記》)

十月十五日

‧針對「宋七力事件」引發社會一片掃邪聲浪,大師接受警廣交通網花蓮台《東海岸》節目主持人林秀霞小姐的電話訪問,並開放叩應(call in)電話,在節目中隨時回答聽眾們撥電話到節目中所提的問題。


關於「宋七力事件」,都是因為一些民眾對宗教不了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沒有透過智慧的認識,就去參加活動,所以就易為邪教所控制。其實真正的信仰並不是神通、靈異、希求,這些現象容易被邪言所控制。信仰最主要的目的,是發揚自己的慈悲、道德,從心靈淨化中產生智慧、正見。

一個人的錢財、富貴、幸福、平安,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上生出來的,更不是別人給我們的,都是要靠自己做得正、行得正、思想純正,然後才能有幸福平安。也就是說,日常的「所得」皆是行為善惡的反應,自己要去負責。基本上大家都把希望寄託在神權上,這是一種錯誤,也是最容易為人所詐騙,造成自己吃虧上當的結果。

所以我們要鼓勵民眾,從神權的信仰中走出來。要相信自己才是力量的主宰,可以決定自己的一切。更要走出迷信,在正知正見下,才能認清事實的真相。

世界本來就是一半一半的,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的一半、壞的也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也一半;世界上並不是全部都是善的、美的、好的,還有一半是壞的、惡的、醜陋的,要把壞的一半認識清楚,自然就不會上當了。

人常常為神權所控制,那是認為如果不這樣做,就會遭天打雷劈或遭遇不幸,所以就不得不依照神權的指示,看日期、看時辰、看風水、看地理,久而久之就在神權綑縛下,不得自在。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所以佛教提倡「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做人好哪裡都好,只要心安什麼都好。

神蹟、靈異,那是一時的,因感應不是求來的,也不是永久的,更不是用來表演的;若可以表演的話,那就是魔術了。感應是一種宗教體驗,是可遇不可求的,更不可以著相,心一著相就會入迷了。我們不一定要傳播神蹟,反而應該要傳播道德、傳播智慧、傳播信仰、傳播正知正見,傳播合理的、必然的、普遍性的、平等性的道理,讓大家共同遵守,不必只是自己看到,別人看不到,這就不合乎普遍性、平等性的原則,故我們不強調神蹟,但神蹟、感應是可以相信的。

我一向不太願意把自己的感應、靈異告訴別人,因為這是個人有的,別人照我這樣做不一定會有。所以我提倡「人間佛教」,倡導守五戒、守道德、行十善,重視忠孝仁愛,凡事以人為主,並共同遵守道德、法律,以提升做人的境界。人生而平等的境界要把它發揚光大,實踐人間佛教的人,必須要說話正正當當、做人做事也正正當當,凡事都正正當當的,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大家回到「人」的本位來,不要讓神權拐騙了,佛也是人成的,所以要以人為本,人都做不好了,如何成神、成佛?

如何認識宗教?第一要看信仰的對象是不是真實的。第二要看其教義、道理是不是合乎人道。第三要看傳教士本身是否具慈悲道德,形象好嗎?我們買東西,都要選擇材料,講究品質,在宗教裡也有很多品質不同,應該為自己的信仰,小心謹慎地做一個選擇。……

宗教裡面的錢財,要用之十方,而不是用於個人,如果宗教的錢財用於自己或養家活口,那就錯了。宗教的錢財,應用在教育、文化、社會公益上,而且是必然應該要這樣的,否則宗教存在的價值在哪裡?

「宋七力事件」是個案,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種宗教,而且他自己也沒有承認他們是宗教,不要將神格的信仰與佛教信仰給錯亂了。

宗教畢竟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個案」並不能代表全體;就像在大海中倒進一點髒水,就能說大海很髒嗎?其實大海還是很清淨的。社會上的亂象很多,我覺得掃黑外,宗教應該掃邪,掃邪道、邪教。因為正當宗教不興,邪信的宗教才會這麼多。

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讓十方大眾都能夠理解正信的宗教?應該在學校的教育中就必須安排宗教教育課程,讓大家從小就對宗教有正確的認識,可以分清楚正信與邪信。因為人基本上是具宗教性的,除了物質的需求外,還要精神的、心靈的、超越的,需要很多的東西。在家庭、學校,父母、老師都應給孩子正當的觀念,免得長大後因沒有認識清楚宗教而亂信。(一九九六/十/十五《星雲日記》)

十月十六日

‧「佛光山各別分院住持主管會議」一連三天於如來殿大會堂召開,大師以「佛光山有什麼優點?」為題,為徒眾說明佛光山的各種制度。


佛光山的優點很多,如──

1.升等制度:升遷,難免就會有上下、緩急、先後,雖非十分公平,但也是一種制度。其實也非制度不公平,而是人心不公平。凡是有人我之爭、比較、計較、自私者,自然就會有不公平。何況升遷條件,非爭取來的,而是經由評鑑,評鑑的內容除了有學業、道業、事業外,人緣、發心、修持、能力、工作成績、品性、忠貞、待人接物等各方面,也都考量在內,非僅有年資一項而已。

通常在佛門一出家,就被尊稱為「法師」,而出家二、三十年或五、六十年的長者,也一樣稱「法師」,這對有所作為的僧眾是不公平的。羅漢修持有四果之別,菩薩修行也有五十二個階位的高低,故在評鑑的升等制度中,等級有所差別就是平等。叢林四十八單的升等序級制度,值得僧團來發揚。

2.人事調動:出家僧眾到處行腳弘法,所以稱之為「雲水僧」,所以人是流動的,故職務一定要調動,否則就成一灘死水了。「調職」的另一個好處,也是在找尋自我所長,來多方面學習。

佛光山是每一個人的,當然所有單位也是大家的,不要計較要調這裡、要調那裡,為護持常住制度,一切都要歡喜接受,一些常會出軌者,大都是不遵守制度的人。一個人若老是輕易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失去一切;反之,不輕易排斥,而隨順一些因緣,則會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3.徒眾福利:一入佛門獻身佛教,就要有「將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的觀念,當然傳燈會就要負起健全徒眾的福利制度。對在學徒眾,並設有「清讀獎學金」、「勤勞獎道金」等,給予方便,使其安心讀書。其他尚有旅行、留學、參學、醫療、度假、養老、往生奉祀、恩及父母者多項。

4.財務制度:佛光山對金錢管理的方法是,有權者不管錢,有錢者沒有權,「錢」、「權」要分開。而且私人不儲蓄,尤其不與信徒有金錢往來,但並不表示不擁有。「儲蓄」是一種慢慢的積存,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貪心,故不宜提倡。出家修行還是以清淡樸素為要,金錢不儲蓄、不借貸、不往來,金錢太多了,容易埋葬一個人的道業。世俗以擁有為富,出家則以清貧為貴。

任何制度要健全,其過程必定要經過多次修改,才能符合大眾需要。「制度」是從「戒律」中引申綜合而成的,服從制度,就像是持戒,意義是一樣的。(一九九六/十/十六《星雲日記》)

十月廿五日

‧為慶祝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國際佛光會與佛光山宗委會聯合舉辦第一屆「世界佛教傑出婦女會議」,計有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地區,四百多位傑出女性參加。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與國際佛光會為慶祝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在本山舉辦第一屆「世界佛教傑出婦女會議」,除台灣各地佛光會推薦出來的婦女代表外,尚有來自美國的洛杉磯、聖地牙哥、內華達、紐約、丹佛、北卡,加拿大的溫哥華、多倫多,澳洲的雪梨、布里斯本,南美的巴西,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挪威、英國、法國、南非、印度、紐西蘭、泰國、菲律賓、大阪、東京、馬來西亞、香港、斯里蘭卡、新加坡、香港、韓國等三十多個國家地區,四百多位傑出婦女前來參加,平均年齡四十五歲,皆是社會上各行各業的菁英。(一九九六/十/廿五《星雲日記》)

十月三十日

‧內政部主辦的「淨化人心講座」,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大師應邀為三千多名信眾主講「般若與人生」,特別針對社會亂象,說明般若對人生的重要。


「般若」在佛教就是智慧的意思。在目前的社會裡,若沒有般若智慧來處理人生,就會產生很多問題。「般若」在佛門又比喻為光明,有了光明,凡事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目前社會上的一些問題,如:

1.宋七力先生會不會放光

宋七力會不會放光不是重要問題,甚至佛陀放光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內心都有佛性、都有般若,都可以放出般若的光明。現代的人因為失去自信,就往外面追求,希望每一個人聽完般若的講座後,都能放出內心的光明。

2.關於神通的問題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神通,肚子餓了,吃一碗飯就飽了,這不是很神奇嗎?天冷了,加一件衣服就暖和了,這也很神奇。神奇靈異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有,只是我們和它太接近了,反而感覺不出其玄妙。其實,有神通並不能帶給我們利益,反而會有痛苦。如:沒有天眼通、天耳通,有人在講我們的壞話,耳不聽,心不煩;遠處有什麼事情發生,我不會掛礙。反之,有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知道有人不喜歡我,或得知自己不久就要死亡,此刻就開始不自在了,所以在我們生活中,沒有神通對我們比較好。而在佛門擁有神通者,必須具有大智慧、大般若、大自在、大禪定、大戒行。

3.本尊與分身的問題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本尊及分身,不是某一個特定人物才有。像會議應該本人出席,但若派一個代表去參加,此「代表」就是我的分身。父母生了子女,「子女」就是父母的分身;老師教授學生,學生承襲老師的學術思想,「學生」就是老師的分身。所以大家都有分身,不必奇怪別人有分身。

4.關於靈異的傳說

如舍利子在宗教內是很奇妙的事,靈骨即是舍利子,而靈骨塔是供奉舍利子所在,在佛門是很尊貴的地方,受信眾們所景仰膜拜,絕非像一般商人或世俗中之邪道,將之用於詐財斂財。

凡事沒有分別就沒有法,沒有法就沒有倫理、沒有秩序,自然就產生亂象,故宗教內的「法師」、「禪師」、「牧師」、「神父」,一定要有專業資格限制,才不致為人所利用。基本上,所謂妙天、宋七力事件,與佛教根本沒有關係。

資格的限制,就如開車的人要有駕駛執照,教書者要有師範資格,醫生要醫學院畢業者;做法師、任住持的,至少也要佛學院畢業,若沒有資格限制,則人人都可以成為法師、禪師,就像沒有駕駛執照就去開車,怎不危險?

所以,對宗教的層次,若沒有一個資格規範,則人人都可以成為宗教專家。報紙上的「據說」、「某人說」……無名無姓的發表意見,媒體也不求證,個人式的謠言,往往比黑道更恐怖,尤其是媒體的判決,根本就不讓人有申訴的機會。一般法院的判決,就是有期徒刑,也還會讓人上訴,而且也只有少數人知道,其傷害較少;可是一經媒體判決,則舉世皆知,也沒有辦法上訴,這種傷害比法院判決更可怕。

對於目前的社會現象,真是──「政府無法,媒體無德,佛教無辜,信徒無奈。」如果媒體有德的話,可以救台灣;每一個人口中有德,可以救自己。社會上每一個人、每一個團體,都應該自我規範,自立自主,人人有責任感,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可愛。(一九九六/十/三十《星雲日記》)

十一月一日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與南華管理學院共同主辦「亞洲宗教與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旨在探討「宗教與教育之間的關係」,共有來自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韓國、日本、尼泊爾等亞洲知名宗教大學與國內各宗教代表、專家學者一五○人出席。大家針對「二十一世紀宗教高等教育的理想、各宗教辦學理念與實踐方法、辦大學的實際經驗與如何經由高等教育來提升宗教對社會的關懷」等議題進行討論。大師應邀於開幕典禮發表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宗教是沒有地域限制的,其範圍不只限於亞洲地區,因為宗教具有國際性、世界性。

一個宗教的成立,必須有教主、教義、教徒等條件。各宗教教主不必在一起,就如同每個家庭都有父母,並不一定要以別人的父母為我的父母;但各宗教教主,都值得我們尊敬。而宗教教義也不必相同,就如同文章有各種文體,如小說、詩歌、散文等不必要一樣,才會多采多姿。

所以,雖然信仰的宗教不同,但弘法者(教師)、信徒,可以彼此互相往來、聯誼、溝通,隨性隨緣的。有些信徒皈依佛門幾年後,因為因緣改變,可能會再去信別的宗教,這不會有罪過,如同求學時換學校一樣。

現今宗教事件,乃因對於人民的宗教信仰,未能給予正確導引,故容易走入邪道迷信。佛在世時,以三轉四諦法輪來弘法說教,將宇宙真理的關係,說得很明白;而在教育方法上,更以方便權巧、觀機逗教、事理圓融、平等包容等來度眾。

除佛教外,耶穌的犧牲奉獻,帶來了人間的光彩;回教也給苦難的大家一種希望與滿足。各宗教之間應該要互相尊重,彼此學習,雖然各宗教「同中存異」各有理念與教義,但期待能「異中求同」共創世界和平。希望藉由此次會議,能促使各宗教之間了解與溝通,以達到改革社會及淨化人心的功能,讓各宗教如同百花般多采多姿。(一九九六/十一/一《星雲日記》)

十一月八日

‧大師應邀參加行政院主辦的「宗教與社會風氣座談會」,會中建議政府制訂「宗教法」,並提出新擬訂的宗教法草案。


今日於行政院參加由連院長等人主持的「宗教與社會風氣座談會」,會中我表示要制定「宗教法」。律法中,關於宗教者,只有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制定的《監督寺廟條例》和《寺廟登記規則》,但此法於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廢除不平等條約及中華民國行憲後,早已失去法定效力,且其內容亦過於簡單。

早在多年前,我就邀集宗教界和法界人士草擬「宗教法」,由台灣高等法院法官林富村庭長研擬。幾年來不法神壇、寺廟騙財、騙色案件不斷,而現有法令中,實在無法對可以登記為財團法人、社會法人、寺廟、協會的各種宗教團體「一網打盡」,所以經過多位法界和宗教人士會商,認為應制定宗教法。

此草案中明定具禮拜設施的寺、廟、教堂、教會,以及其他同類型之團體都可以登記為「宗教非法人團體」,享有免徵地價稅、房屋稅、土地增值稅、契稅及贈與稅。但設立時應該辦理財產、法物等登記,且在設立、合併或每一會計年度終了三個月內,都應製作財產清冊。

草案中並規定──

1.未成年人。

2.受禁治產之宣告尚未撤銷者。

3.被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判決確定者、褫奪公權尚未復權者。

4.受破產之宣告尚未復權者。

有以上情形之一者,不得擔任負責人、常務幹部、住持或管理人。

此份「宗教法」草案,定案後,將提供行政院和立法部門做為立法參考。我並建議在座中三位長官:

內政部林豐正部長──希望政府頒訂宗教法,以保護正信宗教。

教育部吳京部長──開放設立單一宗教科系,高中以上必須設立宗教通識課程。

法務部廖正豪部長──宗教掃「邪」,並不包括民間信仰,掃邪之際不忘保正(正信宗教)。

期望有關單位,能廣納建言,讓正信宗教發揮更大功能。(一九九六/十一/八《星雲日記》)

十一月十二日

‧由苗栗地區佛光會主辦的「皈依三寶典禮」,假竹南鎮竹南國小大禮堂舉行,大師應邀主持,共有八百多名信眾發心皈依。

十一月十七日

‧大師前往基隆「極樂寺」,為一千五百多名信眾主持「三皈五戒」典禮。

十一月二十日

‧今年已邁入第七年的「世界佛學會考」,再於世界五大洲同步舉行,參加人數超過百萬以上,《中國時報》稱此足以列入「世界金氏紀錄」。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自一九九○年開始,每年舉辦世界佛學會考,其宗旨是推動佛學研究、充實生活內涵、追求靈性世界、提升信仰層次、培養正知正見。會考遍及全球五大洲,試題以二十餘種語言文字印製,並設有無障礙的聽寫試場,及兒童漫畫題庫。至一九九六年,參與會考人數已高達百萬人。(《百年佛緣‧一九九七年新春告白》)

世界佛學會考,是佛光山寺推動國際弘法活動的重要里程碑,六年來,全世界總報考人數從當年的一萬餘人躍升至去年的一百萬人,預估今年的世界佛學會考,至少有二百萬人參加。這項數字,足以列入世界金氏紀錄。(一九九六/五/十四《中國時報》)

十一月三十日

‧為喚起生長在美國的華人青少年重視倫理道德,以及感恩父母師長的教育,同時學習承擔責任的勇氣,西來寺與國際佛光會洛杉磯協會首度聯合主辦「佛光成年禮」,大師親自主持,並開示「成年禮」的意義。共有百餘位青少年參加,近千名家長與貴賓觀禮。


在中國要年滿二十歲才算成人,在美國滿十六歲就可以考駕駛執照,十八歲就有選舉權了。第一次在亞裔人士中辦此「成年禮」,意義非常重大。期勉今天來此參加成年禮的青年朋友們──

1.從今天起你們已經成年了,與少年時期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古禮,年滿十六歲就成「丁」了,壯丁有保護國家、社會、家庭的能力,而成年的人,則更要負起這一方面的責任。

2.從今天起大家要有所承擔,過去在家中受父母保護,在學校受老師教導與保護,而今成人了,就要負起孝順父母、敬重師長的責任,以及對社會盡義務,對朋友盡道義。

3.從今以後,在心理上要自我醒悟,「成人」不僅是年齡上的增加,更是心智上的成熟,不要老認為自己是個小孩子,已是一個大人了。

4.「成人」,顧名思義就是成了一個「人」了,在社會上舉目所見:二眼、二耳、一口的人,不盡然就是人。成為「人」,必須要具有道德、仁義、禮義廉恥、忠孝仁愛等條件,才能夠成為真正的人。

希望今天來此參與「成人禮」的每一位成人年輕朋友們,回家後,能幫父母處理掃地、刷洗等清潔工作,不能再像少年時,天真、無知、吵鬧、不懂事。成人了,要講究成人風儀、責任、擔當、使命,才不辜負此典禮旳意義。(一九九六/十一/卅《星雲日記》)

十二月七日

‧大師應美國國際銀行董事長黃大成先生之邀,在阿罕布拉市舉行的耶誕晚會上,為服務於銀行界的百餘位人士開示。


每年歲末,在東方稱「尾牙」,西方則屬「聖誕節」,新的一年就要到了,先向大家說聲「恭喜發財」。……「恭喜發財」在中華文化裡是很有意思的,把「恭喜」放在前面,也就是說歡喜比發財更為重要。在社會上吃好、穿好就很歡喜,但是在佛法上來說,是不夠的,還要注重精神上的歡喜,如果吃好、穿好、用好而不歡喜,那人生就沒有意思。

一般人的歡喜大都建立在發財上,但財富的意義要擴大,因為財富非僅限於美金、鈔票而已;懂得與人結緣、行慈悲,將好處與人分享、擁有健康的身體、事業順利、出入平安、交到真心朋友,都是令人歡喜的事。

銀行是講究歡喜的,要讓每一個來銀行的顧客,將財富、讚美帶回去很重要!所以說財富不一定只從有形的方面去看,無形的財富更多。

財富在哪裡?在整個社會上,在大眾的口袋中。如何讓這些錢存到銀行來?不外是要幫顧客賺錢,顧客有錢,自然就會來存款。

如果說總行是「本尊」,在銀行內服務的每一個行員,都是總行的「分身」,口說好話、舉止謙恭有禮、顧客永遠是對的,各自依能力發揮其效用,讓本尊與分身的光芒相互輝映,財富必定會隨著歡喜而來。

在新的一年,還是要向大家說聲「恭喜發財」,願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平安、健康、順利、真情、明理等歡喜,及信仰、感恩、勤奮、智慧、滿足等財富。(一九九六/十二/七《星雲日記》)

十二月八日

‧大師於西來寺大雄寶殿主持三皈五戒典禮,共有六百餘名信眾發心受持五戒,其中美籍人士有八十名。大師感於西方社會有人發心受持五戒,是乃難得之事,因此特別期勉這些菩提種子,未來能從每個社區、每個階層去影響周遭人士。

十二月十日

‧大師於佛光山雲居樓,為二千名信眾主持一場三皈五戒典禮。


經過十三個小時四十分的飛行,於台北時間清晨六時零五分抵桃園中正機場。

下午一時於雲居樓,為二千名信眾主持一場三皈五戒典禮。勉前來受持戒法的戒子們,皈依三寶一念的清淨心,縱使沒有修行也不會墮三惡道,所以做好事、培養好因緣,可以增加人的福報。

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不受戒也一樣要遵守。受五戒縱有毀犯,只要有慚愧懺悔心,比不受戒而犯戒者,罪過要來得輕。

三皈五戒就是實行自由平等的最高精神,皈依主要是皈依自己的真如佛性,皈依自己的自性三寶。

三皈五戒是淨化社會的原動力,心中有佛,乃至用佛眼、佛手、佛口,皆可以成就佛事。

受五戒並非束縛,五戒的真正精神是自由的意思。一些在監獄中旳人,大都是因為犯了五戒,所以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夫妻彼此如果都能受持五戒,就不必擔心會有出軌的行為。也就是說,受持五戒,更能確保家庭幸福。(一九九六/十二/十《星雲日記》)

十二月十二日

‧大師於佛光山大雄寶殿,主持「五戒菩薩戒會」的正授典禮。行政院顧問,也是前花蓮縣縣長吳國棟伉儷及其姊妹共六人,在八十六歲母親吳老太太率領下,全家一同求受戒法。


從今年元旦起至今一年來,我在海內外,親自主持過上百場的皈依、五戒、菩薩戒、三壇大戒等法會,得度的皈依弟子及戒子們,也有二十萬人次。每一個人,都是佛門的一顆菩提種子,期待他們在佛法的滋潤下,能夠生根發芽,在世界每一個角落,散播佛法的馨香。(一九九六/十二/十二《星雲日記》)

十二月十四日

‧大師於台北道場主持「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委員座談會」。


記得我從小在家鄉讀私塾,到十二歲出家入佛學院讀書,從沒有交過學費,都是別人成就的,所以一直有個心願,將來有能力辦學時,一定不收學費,以此來回饋大眾,報答社會。

從佛光山開山到現在,海內外共有十六所佛學院不收學費外,九月分才參與大專聯招的佛光山南華管理學院,就是以「不收學雜費」為號召。這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回饋社會的一點願心,同時也要讓青年學子,在讀書求學的時光,不要因為經濟上的問題而去借貸,成為一種買賣式的情意,等到將來入社會服務時,即使有能力也不會感恩或回饋。

承副總統夫人連方瑀女士,在參加南華管理學院的開學典禮中,致辭時讚歎:「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唯一不收學雜費的學校。」不收學雜費對我們辦學的人而言,當然很辛苦,不過沒有關係,因為佛光大學本來就是大家辦的,就讀的都是大家的子弟。

也有不少人認為辦大學要高學費制度,讓有經濟能力者就讀。但我覺得,在佛法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大學面前,也是人人都有機會,不要因為受限於金錢,而讓有為的青年望學興嘆。

很希望社會人士對「價值觀念」能重新考量,什麼東西值得,什麼東西不值得。我覺得不收學雜費,雖然是一種損失,但在無形中收穫更多,如:信眾的支持、社會的肯定、理念的相應、共襄盛舉的成就,這些盛情都是金錢買不到的回饋。

尤其是「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委員會」,結合一百萬人,一個人一個月出一百元,前後要出三年,就可成為大學的建校委員。有人認為,每一個月出一百元很麻煩,既然是要出三年,乾脆三六○○元,一次都繳清。但這種捐款方式我不認同,因為我們是在辦教育,就是要讓大家每一個月都惦記著要出一百元,而且不忘自己是一個大學建校委員。

也就是說,大學生要四年才能畢業,但是你出了三年每月一百元、一百元的功德,其精神上的昇華、心靈上的淨化,內心體會出慈悲喜捨的教育,可能比那四年的大學生更早畢業了,做人方面也更加有成就了。

所以,這「百萬人興學委員會」運動一發起,就有很多信眾響應支持,這種發心,雖是小小一百元的布施,可是在心理上,助人、利人、興學的修養,必定可以讓自己更擴大。希望有緣人,都能來與佛光大學結緣。(一九九六/十二/十四《星雲日記》)

十二月十八日

‧大師於佛光山為參加水陸法會的信眾開示,期勉佛教徒要以「求法、護法、弘法」為己任。


做一個佛教徒的責任是求法、護法,進而弘揚佛法,因為有了佛法才會有辦法──

1.求法:一般人求財、求金錢、求名、求利、求升官、求發財,都比較容易,但是求佛法就不容易。古德「為求半偈佛法而捨身」、禪宗二祖慧可「斷臂求法」、玄奘大師西域取經「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密勒日巴「將身心三業供養師父」的精神,都是求法的最具體表現。

2.護法:有人用口來弘揚佛法,有人用筆寫文章來傳播佛法,有人用錢布施、發心印刷經典來流通佛法,這些都是在護法。

 用法布施來護法方式尚有:

 (1)書寫:書寫經律論以廣為流通。

 (2)供養:尊敬有經典或有佛法之所在。

 (3)施他:為他人說正法並施經典教化。

 (4)諦聽:注意聆聽他人誦念經文。

 (5)披讀:自翻閱經典讀誦。

 (6)受持:受納教法憶持不忘。

 (7)受開演:為他人說教使其信解。

 (8)受諷誦:宣揚經文,使他人產生喜悅。

 (9)受思惟:思惟佛陀所說法義。

 (10)受修習行:修習佛陀所說之法。

護法最大的原則是護道勝過護情,護持大眾為先,而非護持個人。在座大家回來參加水陸法會,用具體的行動來昭告自己對信仰的堅定,尤其在社會亂象、邪教瀰漫的風氣中,這是最好護法、護教的表現。

3.弘法:佛光山一切弘法事業,都是應信眾們的需要而設立的,故弘法工作要靠十方大眾一起來護持。很感謝海內外的信眾們,對佛光山道場的護持。

大家如此虔誠的回山求法,希望把參加水陸法會的功德、歡喜、平安、佛法,一一帶回去。(一九九六/十二/十八《星雲日記》)

十二月二十日

‧今起一連三天,大師假台北國父紀念館,以開大座方式宣講《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又稱《寶積經》,共一二○卷,為唐‧菩提流志等譯,是集錄諸經編纂而成,全經計收四十九會,主要內容在敘說菩薩修行法及授記成佛等。「寶積」就是積集法寶(聚集無量法門)的意思,每一會相當一部經,都有各自獨立的主題。全經共有一二○卷,用念的也念不完,因此只能取其中與我們生活、社會有關係者來說。(一九九六/十二/二十《星雲日記》)

十二月廿四日

‧以《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享譽台灣和大陸的知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應邀到台灣做一系列的講演,在緊湊行程中,特別撥空專程到佛光山拜訪大師。大師邀請他於一週後再度上山,為參加「國際佛教青年會議」的青年作專題講演。

十二月廿七日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員錢思度,博士論文以「佛光山」為研究主題,為此特別採訪大師,大師依其所提的問題給予解答。


僧眾被稱為「僧寶」,是因為內在有佛法,才可成為「寶」;出家因為獨身,容易養成沒有私有個人、只有大眾的個性。在佛光山的僧眾,人人皆有此想法,自然就會安住。

佛陀本就具有人間性格,在人間教化中,使家庭社會、群我之間都能很平和、幸福、自在;佛陀也是人(已覺悟的人),人比神好,人是跟我們在一起的,彼此都很平等,不像神,都是高高在上領導我們的。過去佛教之所以不能普遍,那是因為將佛教限在一個框框內(山林或寺院、關房)自我限制,而佛光山則無此限制,故而由人間性格而擴展至國際性格。而佛光山的國際性,非只是在海外建個寺院而已,而是要將和平、平等、友愛、互助用到每一個種族的生活中。

在這通訊發達的時代裡,國與國間在地球上,就如同是在同一個村莊內一樣,而生活在此「地球村」上的每一個人,當然就不限於是在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國家的人。

在生活中,不掛念是否有吃、有住、有穿、有用,不掛念是否有壞人迫害欺壓等等的焦懼,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很清淨、安然,這就是淨土。

宗教是道德、良心,一個國家社會不以道德、良心為重,非一個好的國家。美國社會凡事都是用法律來解決,此制度非上策。

工作是每一個人的天職,有貢獻者才富有;等著別人來施捨、救濟,則是貧窮。(一九九六/十二/廿七《星雲日記》)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