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52 一、引言

1975年10月,台北國立藝術館首次迎來了一位佛教界的出家師父,他要在這裡舉辦為期三天的公開佛學講座。

第一天的講題是〈《從六祖壇經》說到禪宗教學的特質〉,主講者一開始就以日後人們所熟悉的他那慣有的簡潔、平實、動情、而富有魅力的語言,一下子把聽眾帶到思想與信仰融合為一的奇妙境界中:

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緣,把我們聚會在這裡,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潤。各位不辭辛勞來此聽講,本人深感榮幸。我在這裡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雙增,身心如意。

這位師父就是其時已在台灣佛教信眾中享有盛名,而日後還要以其智慧、悲願一再為他所弘揚的「人間佛教」不斷續寫種種「傳奇」的星雲大師。

接下來的第二天,大師宣講的題目是〈從《金剛經》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這天天氣不太好,台北大街上大雨瓢潑,道路泥濘。所以大師在講座開頭先鼓勵大家:

今天,陰雨綿綿,但雨水阻擋不住各位求法的熱情,我們數千人濟濟一堂,這都得感激佛陀的慈光加被,大家才肯歡喜來領受甘露法味。

那些冒雨擠車辛苦前來的聽眾,聽到大師這幾句樸實無華而充滿同情理解的問候語,一下子如蒙甘露灌頂,身心清涼舒適,歡喜承教。

第三天的講座繼續進行,這天的講題是〈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因為是3天佛學講座的最後一天,所以大師開場時就對三場講座的不同重點及其相互關係,作出如下提綱挈領的概括和說明:

第一天講禪,禪是要明心見性;第二天講空,空是非常玄妙。現在我們不談難懂的禪,也不講玄妙的空,今晚我要從當前我們迫切需要的淨土信仰講起。」他接下去說:「佛教裡說:『千經萬論,導歸極樂。』無論你研究禪,或是其他宗派的論典,甚至任何法門的修持,仍然以淨土法門最為殊勝。

大師對淨土思想的推崇,可謂溢於言表。有趣的是,這個關於淨土思想的講座中,大師雖然也提到「人間淨土」,但對於「人間淨土」的說明,在講稿中卻只有一句話:

至於人間淨土,例如維摩居士,雖生活於娑婆世界,但他的境界猶如淨土一樣。*2

講座把淨土區分為(一)大乘不共法的淨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藥師佛的琉璃淨土)、(二)三乘共法的淨土、(三)五乘共法的淨土,及(四)人間淨土四種淨土,大師認為,佛教的淨土,以大乘不共法的彌陀淨土最為殊勝。

此日的演講沒有強調人間淨土的重要意義,對於人間淨土重要意義的提倡還要待到一年後的另外一場講座中才會被大師正式提出,*3但是大師這一天特別強調了時代對於淨土的迫切需要,如他說:

生活在我們這一個時代,時局動盪,家國混亂,社會不安,身心熱惱,所以人對於西方極樂淨土就特別需要。*4

他列舉了下面這些「需要」:黑暗需要光明,苦難需要安慰,戰爭需要和平,動盪需要安穩,貧窮需要富足,短暫需要永恆,煩惱需要解脫,生死需要得救。

在列舉這些「時代」的「需要」之後,大師總結他的淨土講座:

我們為什麼要念佛?為什麼要修淨土法門呢?主要的還是為了我們人生的需要。*5

所以,大師雖然還是把淨土思想論說的重心放在了「西方淨土」這樣一個傳統的概念下,但是透過「人生的需要」這一特別的觀察視角,他實際上已經把「念佛」以及「淨土法門」幫助我們改善人生、改造社會的宗教內涵及其積極功能揭櫫出來了。

1975年10月,台北藝術館的這三場佛學講座,無論對台灣的佛教信眾而言,或是對星雲大師本人而言,都顯得意義不凡。一方面,講座所討論的三部經典可以說是唐宋以來影響中國佛教心靈及中國文化最深的佛典,因此以三部經典為題的演講,對於其時其地的佛教信眾足以產生巨大的號召力;另一方面,這一年大師四十八歲,即將步入知天命之年,經過二十多年含辛茹苦地經營,其所推動的人間佛教的宏偉大業已經初步達到巔峰狀態,而作為現當代一位最具天才、自出機軸的人間佛教理論家,其由善巧方便智*6所孕育的人間佛教思想理念,也已初步臻於成熟。

還有一個因素值得考慮,這雖然只是一個偶然因素,但在漢傳佛教二千年的歷史上,尤其是在近現代漢傳佛教開展的歷史上,這個看似偶然的因素卻似乎冥冥之中昭示佛教慧命的一個轉圜:這是出家人首次能夠在「國家會堂」中公開發表的佛學講座。正如〈佛光山開山三十年大事記〉的編者所記:這是「大師首度在國立藝術館舉行佛學講座,為國內佛教界第一次在國家會堂舉行的佛學講座,迴響深遠。」*7兩年後,佛光山徒眾決意收集、出版大師的第一部講演集,以之為大師慶賀五十歲的華誕。我們看到1975年台北藝術館的三場講座就被編者放在了大師第一部講演集的開頭,足見佛光弟子對於大師此次佛學講座的重視。在這部講演集末尾收錄的〈附錄〉中,我們還能驚喜地讀到對於大師此次講座的一篇讀後感,是由老一輩佛教文史專家褚柏思先生所撰,題目是:〈會宗今論─星雲和尚禪淨空三講之綜合評介〉。褚先生文中引唐代玄奘大師著《會宗論》的故事,從「中國佛教的發展」的角度,評介大師三講的價值。他說:

開初是禪觀行,演而為台賢教;禪台賢流歸淨土行。禪宗為教外別傳,唐宋為其全盛期,但宋初已是禪淨雙修了。其後,禪淨雙修,或者並行,一直維持了數百年的殘局,迄今仍未挽回頹勢,重新振興!

關鍵所在,一則是分宗分派,互相詆毀,抵銷了力量;再則是禪者多坐而不言,至不起而行了;淨者多念佛號,一心想生西,只謀死後,而不謀生前;只盼望早到極樂淨土,而不建設人間淨土。

至於佛陀慧命所系的慧學,中國人亦在性相台賢之間各立門戶,各謀發展,而少有統籌全局者。唐時,玄奘大師曾作《會宗論》,其高弟窺基只傳開了唯識宗,仍是分宗。民初,太虛大師,有志統而一之,並倡言:人間佛教、人乘正法、人生佛學、人間淨土。想以此四大支柱,建設人間佛教,以振興佛教,但亦未能成為普遍化的大運動!

茲者,喜見星雲和尚三講稿,深慶其亦會宗之論,由禪淨回歸於般若。以禪淨為雙足,良於行;複以般若為頭腦,引導其正思,輔導其正行,而入於正道——回復原始佛教的戒定慧具全的三學,尤其是慧學。無以名之,名之為「會宗今論」以彰顯其大意!
*8

我們前面已見,大師這三場演講以關於淨土思想的演講殿末,且以極大的篇幅和精力,說明「淨土法門」為時代所迫切「需要」的主題,顯見大師此時的思想已經高度地關注在淨土思想之上,所以褚先生此處所謂「由禪淨回歸於般若」的分析,其實未必契合大師此系講座的真正關切點。不過褚先生的評論以「會宗之論」評析大師對待佛教各宗派融合貫通的態度,精確地點明了大師的佛教觀,正是這一佛教觀反映了由傳統宗派佛教發展到現代人間佛教的思想軌跡,顯現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一貫獨有的那種圓融恢宏的精神氣質。

此外,褚先生的評論文字明顯把大師正在孜孜不倦地推動的人間佛教弘法事業與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事業連繫起來予以整體的觀察,他認為太虛大師提出了人間佛教的主張,試圖「振興佛教」,而遺憾的是此一主張「未能成為普遍化的大運動」,未能「成為真正的事實」,*9因此對盛年的星雲大師寄予了無限的厚望!*10

【附注】

*1本章曾作為〈序言〉在《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一書中發表。

*2以上引文,分別見於星雲大師〈從《六祖壇經》說到禪宗教學的特質〉,《星雲大師講演集1》,高雄:佛光文化,1979年,頁3;從〈《金剛經》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星雲大師講演集1》,頁31;〈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星雲大師講演集1》,頁53。

*3星雲大師:〈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星雲大師講演集1》,頁257-280。

*4星雲大師:〈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星雲大師講演集1》,頁68。

*5同註4。

*6在漢譯佛教經典中,所謂的「方便」、「善權」、「善巧方便」、「善權方便」、「方便善巧」等,都是指「善巧方便智」(upāyakauśalyajñāna),簡稱為「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智與般若慧同體異用、不一不二,其主要的功能是契理契機地建立教法以及其他救度眾生的工作。關於這一問題的詳細考證,這一概念在初期大乘佛教理論實踐中的重大意義,以及相關的此概念對於吾人今日構建人間佛教思想體系的特殊重要意義,請參見拙文〈《維摩詰經》方便品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分析,文載《玄奘佛學學報》第18期,2012年9月。

*7〈佛光山開山三十年大事記〉,載於《佛光學》,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97年,頁10。

*8褚柏思:〈會宗今論——星雲和尚禪淨空三講之綜合評介〉,文載於《星雲大師講演集1》,頁803-810。

*9.1976年11月,大師又在同一地點舉辦為期三天的佛學講座,講題分別是「從現實的世界說到佛教理想的世界」、「從入世的生活說到出世的生活」、「從古德的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是大師早年系統構建其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重要講座。褚柏思先生同樣為這3篇講座撰寫了讀後感。他寫到:「原始佛教有戒定慧三學,慧學更有聞思修以成三慧之義。讀星雲上人講稿,觸發我的靈感,認為,這三稿有其一貫性,合起來應名為佛法三慧,因為禪宗六祖說:『佛法在世間』,有現實的世界、入世的生活作為基礎,始能入佛教的理想境界,佛教出世的生活。」「民初太虛大師等人興起,大呼人間佛教,人生佛學,世間佛法,人間淨土。然而,仍未能振衰起弊,成為普遍的運動,成為真正的事實,筆者惜之!今天,星雲和尚能有這一系列的講演,真是空穀跫音,難得稀有。故樂為之一介。甚盼今之青年,能聞佛法之真理而興起!」褚柏思:〈佛法三慧——星雲和尚三次演講評介〉,載《星雲大師講演集1》,頁793-810。

*10褚柏思先生是越南華僑,與佛光山開山也有不可思議的因緣。關於其事,參見星雲大師:《百年佛緣(四).行佛之間》,台北:國史館,2012年,頁23。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