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5 二、作為「做人的最高模範」的佛陀

佛陀觀是指佛教信仰者或關心佛教的人們關於佛教教主佛陀的基本理念。這些基本理念包含這樣一些內容:佛陀是人還是神?佛陀的真實生命形式究竟怎樣?佛陀的真實生命與他應化於世間的世俗生命是何種關係?等等。佛陀觀問題曾是佛教哲學思考中的重大問題之一,也是一切佛陀傳記都必須謹慎思考和認真處理的問題。究竟什麼樣的佛陀觀,才是合乎佛教思想或有利於佛教教化實現的正確合理佛陀觀?佛陀傳記的作者不一定會在其相關工作中,對此提供精細的說明,但一定傾向及一定特徵的佛陀觀則是他心中必然會持有,且在其傳記工作中必然會一以貫之的東西。

作為新佛陀傳記作者的星雲大師,情況自然也不例外。不過與一般佛陀傳記作者不同,大師對此問題抱有充分的自覺。在其新佛陀傳記正文的一開始,他就這樣說到:

我們要想了解某一宗教的內容,以及某一宗教是否為我們人生所需要,則我們一定先要了解某一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們崇拜信奉?以及我們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們解脫人生的煩惱痛苦?我想:這是我們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問題。

因為我們信仰宗教,不單是暫時求得精神上的寄託,心靈上的安慰,而最高的目的是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所以,當我們信仰宗教的時候,就要首先知道他的教主是否有歷史的可考?人格是否已經到達完美?自性是否已經清淨?本身是否已經解脫?這些問題,都不容許我們忽視的。
*3

大師在這裡開宗明義地明確告訴讀者:要了解一個宗教的內容,首先要了解這個宗教的教主;而要確定一個宗教是否可信,首先要了解這個教主是否可信。大師說「這些問題」不允許「我們」「忽視」,可見在其心目中教主問題(廣義而言)或佛陀問題(狹義而言)的首當其衝及至關重要的份量。大師在這裡所談的就是佛陀觀問題,這清晰無誤地說明如何對待和處置佛陀觀的問題在其新佛陀傳記工作中的重要性。

接下來,大師用下面幾段話來表達他對佛陀觀問題的基本見解: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二千五百七十九年前的四月八日,降誕的地點就是被稱為四大文化古國之一的印度,這是在中外歷史上均有記載的。所以,我們決不可以把他看作是,來去無影無蹤的神仙,也不可以把他視為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他是有出生的時間、地點,他更有生養他的爸爸、媽媽,他實在是經過多年茹苦含辛的修行而才成就的一位大智大覺的完人!這是中外的學者、宗教家,都一致地公認。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亦在人間。他是我們長夜漫漫的人間慧燈,他是我們苦海茫茫的人間舟航。他的人格已經到達最完美的境地,他的自性已是清淨不染,他已經解脫世間上一切束縛煩惱,他己經遠離了人生的生死痛苦。他住世說法四十餘年,告訴我們求得解脫的方法,指示我們應行的大道。他所留在這人間的佛法,無一不是從他大智覺海中流露出來,無一不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我們皈投在佛教的懷抱之中,既可以把佛教當一種宗教來信仰,也可以把佛教當一種學術來研究,同時,創立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更可以做我們每一個人做人的最高的模範。
*4

大師這幾段話中所表達的佛陀觀,包括以下三個層面的內容:

(一)佛陀是人,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他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不過他是人格修行已經達到完美境地的人,是大智大覺的「完人」。

(二)佛陀從出生、生長到成佛、說法,都在人間,所以佛陀是人間的慧燈,是人間的舟航,他遺留在人間的佛法,無不指示著人間「應行的大道」,無不顯明人類「離苦得樂的方法」。

(三)因此,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每一個人做人的最高模範」,也就是說佛陀的人生對於信仰他的人們的現實人生具有示範和指導的意義。

佛陀新傳記中的這些簡潔而凝煉的格言在大師日後幾十年的著述中將會不斷被反復陳述,他這些格言以無比有力和清晰的筆觸,極為鮮明地勾勒了有著星雲特色的新佛陀觀的基本格調:佛陀是人,佛陀是人間的佛陀,佛陀的教法對於現實人生具有指導意義。這樣的佛陀觀可以說是以「人」、「人間」、「人格」、「人生」等等所有有關人的問題作為思考重心及核心的新佛陀觀。

以上這種新佛陀觀思想體現在大師對於佛陀傳記材料的剪裁取捨方面,體現在大師對於佛陀傳記故事的敘述中,一句話,體現在他這部著作的幾乎每一頁,幾乎所有的方面。這裡我們以大師對佛陀出生故事的描述為例。新佛陀傳記在第二章到第七章中描寫佛陀的出生,他在這幾章內容中側重解釋了佛陀出生前的印度社會歷史文化背景,釋迦的家族,他的父母,以及太子降誕、相者預言等等故事情節。如果我們把大師這幾章的敘述與寶成的《釋氏源流》比較,就可看出,在有關釋迦出生背景的敘述中,寶成的傳記還收錄了「如來因地」、「上托兜率」等兩段故事:

《因果經》云: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仙人善慧。時燈照王太子,名普光,啟父出家,成菩提道。善慧初與五百外道,講論義勝,各以銀錢上之,與外道別,當往然燈佛所,欲施供養。見王青衣,持七莖蓮華過。追問:此華賣否?答言:當送王宮,欲以上佛。善慧即以五百銀錢買五莖華,以用供佛。青衣從命,並寄二華,以獻於佛。時王及大臣禮佛散華,華悉墮地,善慧五華皆住空中,化成華台;後散二華,住佛兩邊。佛讚:善慧!汝過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善慧見地濁濕,即脫鹿皮衣,以用布地,解髮以覆之,待佛行過。佛記之曰:汝後作佛,當於五濁惡世度諸天人。時善慧求佛出家。佛言:善來!比丘!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即成沙門。遂合掌以偈讚佛:今見世間導,令我開慧眼。為說清淨法,去離一切著。今遇天人尊,我今得無生。願將來獲果,亦如兩足尊。

《佛本行集經》云:爾時護明菩薩從迦葉佛所,護持禁戒,梵行清淨,命終之後,正念往生兜率陀天。而其一生補處菩薩,多生此天,智慧滿足,心生歡喜。在下諸天,多有放逸,上界諸天,禪定力多,寂定軟弱,不求下生,但受於樂。菩薩不然,但為教化天上諸天人故,生兜率天,諸天人眾,稱為護明菩薩。既生天已,諸天宮殿,光明照曜,自然莊嚴。復有無量莊嚴之事。菩薩設見最勝最妙五欲之樂,心不迷惑,不曾忘失正念,本緣住兜率天,滿四千歲,為彼諸天顯示法相,令其生厭。菩薩即以天眼遙觀下界,人間眾生造種種惡業,生老病死,眾苦逼迫,無解脫時。欲生人間,拔濟一切眾生種種諸苦,為欲安樂諸眾生故,為欲教化眾生說種種法。是故我今即當下生人間,出家學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無上法輪,度諸眾生,滅盡諸苦,成無上道。
*5

這裡,「如來因地」描寫釋迦牟尼在過去世中曾買花供佛,建立因地功德,所以得到佛的授記;「上托兜率」描寫釋迦的前生護明菩薩托生兜率,為一生補處菩薩,以教化天上諸天人,並作降生人間的準備。顯然,這些內容雖是過去的佛傳中必須敘述的內容,但因這些內容浸潤著很深的神異色彩,與大師以「人」及「人間」為導向的新佛陀觀的基本理念不協,所以這些有關的傳統傳記情節,在大師描寫的佛陀出生故事中,就一律略去了。*6

釋迦出生的故事中還包括著名的摩耶夫人托夢的故事。關於釋迦生母摩耶夫人托夢的著名故事,在寶成的《釋氏源流》中處理如下:

《因果經》云:爾時善慧菩薩從兜率宮降神母胎,於時摩耶夫人於眠寤之際,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脅入,身現於外,如處琉璃。夫人體安快樂,如服甘露。顧見自身,如日月照。見此相巳,廓然而覺。便至淨飯王所,白言:

「我於眠寤之際,夢見菩薩乘六牙白象來入我右脅,此何瑞相?」時王即召善相婆羅門至,說夫人所夢,有何凶吉?婆羅門占曰:「夫人必懷太子,此善妙相,不可具說,今當為王略而言之。今此夫人必懷聖子,定能光顯釋種。降胎之時放大光明,諸天釋梵執侍圍繞,此相必是正覺之瑞。若不出家,為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至,千子具足。」
*7

大師的新佛陀傳記在摩耶托夢的故事之前,則先敘述釋迦的父母淨飯王和摩耶夫人的故事,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是一對恩愛的夫妻,不過在他們的夫妻生活裡,也潛伏著一個陰影:那就是他們青春的年華已經逝去,而年復一年,他們沒有生下一個子嗣。淨飯王對摩耶夫人還有深摯的愛情,所以儘管面臨王位可能無人繼承的威脅,他還是一再拒絕了摩耶夫人要其納妃生子的建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師接著這樣處理摩耶夫人的這個著名夢境:

摩耶夫人,她是迦毘羅衛國的國母,她的相貌如同秋天圓滿的月亮,她的心靈如同池塘中清淨的蓮華。然而她不能為迦毘羅衛國生下王子,她不能為淨飯大王生下一位這個國家未來的主人,心中更是常常的感到煩悶與不安。

那是在摩耶夫人四十歲的時候,在一個萬籟俱寂的夜中,夫人舒適平和的睡在床上,她朦朧的睡夢之中,忽然見到有一位長得堂堂一表的人物,乘坐一頭白色的大象,從虛空中慢慢的走來,當走近夫人的時候,就從她的右脅而進入了腹中,夫人一驚,從夢中醒來,方才知道剛才是做了南柯一夢。夫人醒來以後,把這個夢告訴睡在身旁的淨飯大王,淨飯大王聽後,和夫人一樣,他們都感到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夢。
*8

因為在摩耶夫人托夢故事之前,淨飯王夫婦為缺子而焦慮的情節已經得到很好的敘述,因而摩耶夫人的托夢故事也就具有了非常合理的心理基礎。其次,我們把新佛陀傳記中有關摩耶托夢的情節與《釋氏源流》中的相關情節比較就可看出:雖然從尊重佛教文化傳統的角度出發,摩耶夫人托夢受孕的故事在星雲大師的新佛陀傳記中仍然得到了保留,但原來的故事中那種濃厚的神異色彩已經大大地弱化了。

我們還可以比較《釋氏源流》與《釋迦牟尼佛傳》兩部佛陀傳記中所敘述的佛陀成長故事,以此進一步領會在這兩部佛陀傳記中的不同的佛陀觀傾向。根據傳統的佛傳,在太子青年時期出家思想逐步萌發的過程中,其出城郊遊所見所聞的故事,當為其中的關鍵情節。太子在幾次出城郊遊中,先後看到老人、病人、死人,以及出家沙門,因而體察人生為諸多苦痛所逼迫的實情,一時的榮華快樂不過是假相,因而勵志出家修道,為眾生探討一條解脫痛苦、達到圓滿自由的正確道路。在敘述這幾段有關的故事時,《釋氏源流》每一次都有天神出現的情節,而且正是這些天神出現的情節干預了事件的進程,從而逐步導致釋迦做出出家修道的抉擇:

爾時太子登上寶車,從城東門而出。作瓶天子,變身化作一老弊人,傴僂低頭,鬚髮如雪,四肢顫掉,行步不安,唯仰杖力,如是相貌,在太子前,順路而行。太子見彼老人,身體極瘦衰相,即問馭者:「此是何人?」馭者白太子言:「此是老人。」*9

太子乘車,從城南門出,漸向園林。作瓶天子,於太子前路,化作一病患人,身體羸瘦,面色痿黃,喘氣微弱,命在須臾。*10

太子坐車,從城西門出,向於外,觀看園林。作瓶天子於太子前,化作一屍,在於路上。*11

爾時淨居天化作比丘,著壞色衣,剃除鬚髮,手持錫杖,徐步而行,形貌端嚴,威儀整肅。太子遙見,問是何人?時淨居天,以神通力,令彼馭者報太子言:「如是名為出家人也。」
*12

也就是說,在寶成的傳記中,根據佛教傳統文獻的記載,都把太子郊遊時所遇到的老人、病人、死人,以及沙門,視為天神的化身,天神以此種方式警策太子,感化太子,促使他萌發解脫世俗生活的要求。而在大師新佛陀傳記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作瓶天子及淨居天的形象,已經完全消失掉;而太子在郊遊時所看到的,乃是人間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發生著的衰老、病患、死亡等現象,以及追求解脫的沙門所揭示的另外一種高尚的生活境界。毫無疑問,大師做出這樣的處理,不僅適應了現代理性的需要,大大削弱了傳統佛陀故事中的神異色彩,同時也把青年釋迦積極追求認識世界的真相、積極追求自由解脫的生活的主動性,合理地且成功地彰顯了出來。

這種盡可能排除神異或弱化神異的敘述特點,不僅在太子降生、成長的故事中隨處可見,在釋迦求道、成道乃至弘法、度生、般涅槃的故事中也同樣處處可見。*13這樣的敘事特點是星雲大師人間佛陀觀的生動體現,而通過這一新佛陀觀的指引,在寶成的《釋氏源流》中乃至在其他傳統的佛陀傳記中一直籠罩在一種,神祕的、模糊神異氣氛中的佛陀的形象,也終於剝離濃霧,展示真相,變成現代人類及現代理性精神可以理解的一個真正是人、真正屬於人間的新佛陀的形象。

【附注】

*3釋星雲:《釋迦牟尼佛傳》,台北:人生雜誌出版社,1955年,頁1。下引此書版本同。

*4同註3,頁3。

*5《釋氏源流》卷1,「如來因地」、「上托兜率」二條。《續藏經》所收《釋迦如來應化錄》,「如來因地」一段題為「買華供佛」。參見《釋迦如來應化錄》,《卍續藏》第75冊,頁59c、60a。

*6《釋迦如來應化錄》除「如來因地」、「上托兜率」二條外,此處尚收有「最初因地」一條,敘述釋迦往生值遇諸佛事,頁59b。

*7《釋氏源流》卷1,「摩耶托夢」條,頁60c。

*8釋星雲:《釋迦牟尼佛傳》,頁12。

*9《釋氏源流》卷1,「路逢老人」條,頁64b。

*10《釋氏源流》卷1,「道見病臥」條,頁64c。

*11《釋氏源流》卷1,「路睹死屍」條,頁64c。

*12《釋氏源流》卷1,「得遇沙門」條,頁65a。

*13這裡我們可再以佛陀涅槃故事為例,在《釋氏源流》中,佛陀涅槃故事一共由「應盡還源」、「雙林入滅」、「金剛哀戀」、「佛母得夢」、「佛母散華」、「佛從棺起」、「金棺不動」、「金棺自舉」、「佛現雙足」、「凡火不然」、「聖火自焚」、「均分舍利」、「結集法藏」。參看《釋氏源流》卷1諸條,頁99b-102a。而在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第四十八章〈涅槃〉中,我們看到作者的以下描述:「西山上高懸著一輪滿月,在二月十五日的午夜時分,它顯得是更大更美,但誰也不去注意,大家只沐浴在佛陀愛的慈光中。偉大的救主佛陀,看看時間要到,他又慈祥的對諸比丘和皈依的弟子們作最後的叮嚀:『諸弟子!你們不要悲哀,我在世上就是把肉體的生命活上數千萬年,和你們共同在一起,但有會合就有別離,這是不變的道理!這個世間上現在已有四聖諦和十二因緣之法,大家都會明白自利利他的道理,佛法已具備,我進入涅槃常在法性中照顧你們,還有甚麼可悲哀的地方呢?我所要度的眾生皆已度盡,還未度的眾生,皆已作了得度的因緣。現在已沒有讓肉體繼續存在的必要,你們隨順我的教法而行,就是我佛陀的法身常在之處!』多麼有權威的聲音啊!多麼偉大崇高而永世長存的救主佛陀啊!佛陀就這樣安靜的進入了涅槃,這時娑羅雙樹都變成白色,一片烏雲遮蔽著月光,狂風從四方吹起,山川震撼搖動,火燄從地中冒出,清流都滾沸起來,天人擊鼓打鑼悲歎傳報,弟子們搥胸頓足號哭失聲,百獸從山中狂奔而來,群鳥集在林間亂飛亂鳴。──這一切都是在為三界導師佛陀的涅槃致哀!佛陀涅槃以後,弟子們用金棺收殮起聖體,上面裝飾著寶幢幡蓋,並以一切名貴的香華莊嚴在四周。這時在遠方的大迦葉聞訊趕到,撫著金棺痛哭失聲,佛陀不滅的靈光,知道首座的弟子大迦葉趕到,特從金棺中伸出足來,大迦葉見了更是感動流淚道:『慈悲的救主!偉大的佛陀!您放心,我們會依照您的足步來行!您永劫的壽命會長存世間,您的甘露之法會流布一切地方,您的慈悲德光會庇護一切,您像是永遠不滅的太陽!』大迦葉說後,佛陀的足收進金棺之中,弟子們又號哭起來,正當弟子們號哭時,佛陀用三昧真火就荼毘了。佛陀荼毘後,舍利為拘尸城的末羅族所得,各國的國王不服,都帶兵前來征討拘尸城,奪取佛陀的舍利,後經調解,由摩羯陀國阿闍世王領導,八國共分舍利造塔供養。佛陀涅槃後的九十天,是五月十五日,由五百大阿羅漢的常隨弟子,公推大迦葉為上首,離竹林精舍西南一里多的耆闍崛山的大石室中,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藏,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經過大眾的印可,完成八萬四千法門,永作生死海中的寶筏,這就是佛典的第一次結集。佛陀的真理言教流傳至今,依法修行而得救的人,其數之多,實在難以統計;受佛陀之光庇護的人,在今日世界上那一個角落沒有?佛陀實在是我們人格最高的模範,是我們三界眾生的救主!」釋星雲:《釋迦牟尼佛傳》,頁400-401。由比較可知:大師這裡敘述的佛陀涅槃故事,大體上只保留了與「應盡還源」、「雙林入滅」、「佛現雙足」、「聖火自焚」、「均分舍利」、「結集法藏」幾個故事相當的內容,其餘幾個故事情節因其神異色彩過重,所以都完全為大師所略去。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