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421 二、星雲大師依據善巧方便建構人間佛教的教體、教用、教相

正因為是一位深具善巧方便的人間佛教的理論家和實踐家,所以星雲大師自年輕時候起,一路走來,弘法六十餘載,雖歷經坎坷,卻能夠始終如一地隨緣建設人間佛教的教法。

二十世紀五○年代初期,雖然還處在顛沛流離、不遑甯居的狀態,大師卻不僅深入基層、走向民間,於篳路藍縷中開闢出宜蘭弘法的經驗與模式,為台灣的現代人間佛教打出最初的一片江山,而且也在二十六歲(1953)時開始發表其青年時期的代表作《玉琳國師》,*63二十七歲時(1954)開始發表其名著《釋迦牟尼佛傳》,*64寫出〈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這篇重要論文,揭櫫以「人間的佛陀」為核心的新佛陀觀、以「革命精神」為核心的新佛教哲學、以青年為中堅的佛教弘法主體思想、以佛教「大眾化」、「社會化」為中心的佛教弘法方向思想等人間佛教的四大理念,為現代台灣佛教及現代中國佛教的革新與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代表了星雲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成熟形態,標誌星雲模式人間佛教思想理論1.0版的正式成熟。

1958年,時年三十一歲、擔任《今日佛教》主編的星雲大師在《今日佛教》第一期發表社論〈我們的宣言〉:

我們認為今日的佛教,如欲中興,必須要有新的方法,新的力量,新的組織。徒眾不屬私人所有應歸於佛教;財產不屬寺院所有,應歸於教會;教權不得由白衣管理,應歸僧團主持。站好自己的崗位,認清自己的責任,大家應同一意志,集中力量,多辦教育、文化、慈善,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

我們感覺今日的佛教,要把山門打開,走上社會;要把社會改造,建設佛土。在佛土裡,不要傾軋,不要排擠,不要佔有。佛教雖講他方世界,但重在此土的淨化;佛教雖言六道眾生,但重在人類的普濟,佛教雖講過去未來,但重在現實的生活。

本刊改組的目的,就是要把今日佛教普遍化,通俗化。佛教不是少數人的,佛教是大眾的。
*65

《今日佛教》的改組,意味著從1949年以來,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大陸來台青年僧已經在台灣形成佛教改革的重要力量。而此時的星雲大師從接掌宜蘭念佛會(1953),正式擔任《人生》雜誌的主編(1954年1月),發表、出版《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環島宣傳大藏經(1955年8月),建成宜蘭念佛會講堂(1956年4月),接任《今日佛教》主編(1958年5月),不僅在佛教弘法方面取得驚人的成就,且已在宜蘭獲得其人間佛教理論及實踐展開的非常穩定的根據地。從時任主編的大師這篇社論的主要思想可以看出:大師此時已經提出「多辦教育、文化、慈善」,及「走上社會」、「建設佛土」,十年後佛光山的四大宗旨,於焉可謂已具雛形。此外,這篇社論中主張承認他方世界而重此土淨化,承認六道眾生而重人類救濟,承認過去未來而重現實生活的理念,也形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傳統佛教世界觀一種具有轉型意義的創發性詮釋,在星雲大師日後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世界觀建構方面,具有典型的意義。

在四十歲時(1967),大師正式開始創建佛光道場,宣導「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這四大宗旨,為佛光山人間佛教的開拓與建設,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及基本弘法策略。

五十歲前後,大師開始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等國家館場,發表公開佛學講座,契理契機地提出人間佛教一系列具體的思想理念;六十歲開始,大師將其人間佛教具體的思想理念,歸納為「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66並在七十歲之後德業居於巔峰之際,進入其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系統構建的階段,進一步將其有關人間佛教的具體思想理念提煉、組織為人間佛教系統的理論「藍圖」。*67

以上「兩大課題」、「四大理念」、「四大宗旨」及「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人間佛教的藍圖」,都是星雲大師在其弘法生涯的不同階段,因應時代環境的不同,及社會大眾的不同需求,不斷契理契機地施設的人間佛教的具體教法,可以說是其人間佛教具體的教相,教之狀態、教之形式,人間佛教教法具體的思想主張,人間佛教教法具體的理論形態。如果沒有善巧方便智,大師何以能夠如理如法、契理契機地施設這些琳琅滿目的人間佛教的教相呢?*68

同樣的道理,正是因為深具善巧方便的智德,所以大師不僅系統地建構了人間佛教的具體教相,而且也深入地揭示和指明了人間佛教的教體──教之體,教之本質,教之本體,及教用──教之用,教之功能,教之作用。

對人間佛教之教體與教用的闡明,在大師七十歲以前的著作中事實上已經在隨處指示,不過在大師七十歲到八十歲之間的這段時期,大師對於人間佛教教體、教用問題的思考,開始愈發深入和專精。在〈人間佛教的藍圖〉(2002)一文中,星雲大師關於人間佛教教體、教用的思想已經成型,所以在次年(2003)與高希均教授的一番對談中,他能夠說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四句著名答詞,*69以為人間佛教之「定義」。*70

記得2013年,在一次與佛光山徒眾的交流中,我把大師上述四句答詞,稱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四句教」,這一「四句教」揭示了大師關於人間佛教最精微深奧的思想,可以說是其人間佛教思想的綱領和結穴。*71

「四句教」中的前兩句,闡述了人間佛教的教體:人間佛教的教法本質、教法本體是什麼?人間佛教的教法本質、教法本體是:「佛說的,人要的」。也就是說,既是佛所施設的,又是眾生現實需要的,才是「人間佛教」,「佛說」與「人要」這兩個要素的有機融合,乃是人間佛教之為人間佛教,以及人間佛教之為佛教的教法之本體、教法之本質。「四句教」中的後兩句,闡述了人間佛教的教用:人間佛教的功能、作用是什麼?人間佛教的功能、作用是:「淨化的,善美的」。也就是說,既淨化人心,轉染為淨,導迷為悟,又善美社會,福利人群,才是「人間佛教」,「淨化」與「善美」這兩個要素的有機融合,是人間佛教之為人間佛教,以及人間佛教之為佛教的教法之功能、教法之作用。

我們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四句教」是其一生佛教思想與理論的結晶,其原因即在於這四句話的言教,言簡而意賅,文淺而義深,實際上包含了大師關於人間佛教的教體與教用的重要精微思想。

星雲大師在現代人間佛教諸行者中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地位,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之所以在現代人間佛教的思想脈絡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我們認為,根本的理由是:星雲大師是第一個成功地運用其嫺熟的善巧方便智德,非常系統而深刻地揭明人間佛教的教體、教用以及教相。從「體」、「相」、「用」三個層面來施設和建構人間佛教的教理系統,人間佛教教法的思想理論系統才得以落實,得以圓滿,得以成就。作為理論形態的「人間佛教」,如果不僅僅是在「學術」或「觀念」的意義上言,而是作為具備大事因緣的一代佛教教法,則必須對其教體、教用及教相,作出深刻而系統的理論證成。在這個意義上,星雲大師不僅是二十世紀下半期迄今以來現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宣導者,也是真正能夠圓成現代人間佛教教法思想理論系統建設的一位導師,因而我們說他是現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創立者。*72

【附注】

*61同註60,頁23。

*62在另一位佛光弟子的著作中,也能發現同樣的主張:「大師不但是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家,也是弘揚人間佛教的教育家,更是實踐人間佛教的宗教家。大師的人間佛教既有義理思想上的理論根據,又有實踐方法上的善巧方便。」參見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頁189。

*63《玉琳國師》從《人生》第5卷第2期(1953年2月)開始發表,到《人生》第6卷第10期(1954年10月)結束,正好從其住錫宜蘭念佛會到結束《人生》主編職務為止,1954年5月20日結集初版。參見釋妙願:《星雲法師佛教復興運動初期發展之研究(1927-1967)》,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頁72。

*64《釋迦牟尼佛傳》從《人生》第6卷第1期(1954年1月)到第7卷第10期(1955年10月)止,1955年8月結集初版。參見釋妙願:《星雲法師佛教復興運動初期發展之研究(1927-1967)》,頁72。

*65星雲:〈我們的宣言〉,《今日佛教》,台北:今日佛教社,1958年5月1日,頁2。

*66這裡所謂大師的「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指他在〈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一文中所表達的系統的人間佛教的基本理念,這些理念包括指出人間佛教的六個特性:一、人間性,二、生活性,三、利他性,四、喜樂性,五、時代性,六、普濟性,以及關於「什麼是人間的佛教」的問題,大師在文中提出的「六點意見」:一、五乘共法是人間的佛教,二、五戒十善是人間的佛教,三、四無量心是人間的佛教,四、六度四攝是人間的佛教,五、因緣果報是人間的佛教,六、禪淨中道是人間的佛教。參見《星雲大師講演集4》,頁63-84。

*67這裡所謂大師的「人間佛教的藍圖」,是指他在〈人間佛教的藍圖〉一文中建構了「倫理觀」等20種人間佛教的「觀」法,藉以描畫的人間佛教的「藍圖與理念」。參見《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頁321-460。

*68本段所概括的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發展歷程,可以參看我們在《開放》一書中的最新論述,參見程恭讓、釋妙凡主編:〈在新的歷史高度再思考、再出發〉,載於《2014.人間佛教高峰論壇.開放》,高雄:佛光文化,2014年8月,頁13-18。

*69符芝瑛女士的記載:「2003年春節,佛光山舉辦佛教界首度的『國際花藝特展』期間,高希均教授伉儷來山參訪,大師陪同參觀。置身一片美輪美奐的花山花海之中,高教授忽然問:『大師,什麼是人間佛教』?大師不假思索地回答:『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參見符芝瑛:《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頁247。

*70我們在大師的另一篇論文〈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2006)中,讀到一段話:「我對人間佛教所下的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契理契機的佛法,只要是對人類的利益、福祉有所增進,只要是能饒益眾生,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都是人間佛教。』也就是說,凡是符合佛法的傳統,有益於現代的社會,這都是每一個人間佛教奉行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可見大師將其上述四句答詞視為是人間佛教的「定義」。

*71如前註解中已經顯示,大師在最新著作〈真誠的告白〉中,再次提到「四句教」的內容:「我一生,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這也充分證明:大師晚近時期的這一論說,在其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系統建構中,具有統領的地位。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真誠的告白〉,2014年10月4日(初稿),頁6。

*722004年12月下旬,星雲大師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過三場年度佛學講座,此即「佛教的生命學」,「佛教的生死學」及「佛教的生活學」,圍繞這三場佛學講座大師所發表的相關思想,對於我們理解大師晚近時期系統建構人間佛教思想的內在理路,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如12月24日,在講演「佛教的生命學」中,大師提出:「《大乘起信論》說,我們的心有『體大』、『相大』、『用大』,這個心,其大無比。心的『體大』,大如虛空,甚至比虛空還要大,所以佛經裡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個人如果有容納宇宙虛空的心量,必定能做大事。心的『體大』就是生命,如果萬物沒有生命,就沒有作用了。心除了體大之外,還有相大,心的『相大』就是生死,是生命的階段性變化。而心的『用大』,就是生活。我們活在世間上,有所謂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都是心的種種作用。生命是人間的體,生死是人間的相,生活是人間的用,體、相、用要俱全,這是佛教對人間的一個看法。所以我以體大的生命、相大的生死、用大的生活,做為這三天的講座主題。」星雲大師:〈佛教的生命學〉,《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頁537-538。可以看出,大師這裡是借用《大乘起信論》以「體、相、用」分析「心」的理論模式,來分析佛教對「人間」的看法,「心」之概念在這裡轉化成了「人間」的概念,人間之體是生命,人間之相是生死,人間之用是生活,佛教是對人間的看法,因而佛教就是對生命、生死、生活的看法。

兩天後的第三場講演中,大師總結說:「這三天,我分別以『生命』、『生死』及『生活』為主題,做為講座之內容,我將之總結如下:生命為『體』,作為本體的生命,是不增不減、永恆存在、絕對、無限、真常的;生死為『相』,每個生命所顯露的現象,是有生有滅、變化無常、相對、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從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舉止、身心活動等等,無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體、相、用,三者密不可分。我們既來到世間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體的,其關係極為密切。因此,人間佛教的『行解』可以用『生命學』、『生死學』、『生活學』來涵蓋。」星雲大師:〈佛教的生活學〉,《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頁630-631。大師在這裡提出,人間佛教的「行解」,可以用生命學、生死學、生活學來涵蓋,這意思是說,人間佛教的理論、實踐,可以用生命學、生死學、生活學來概括。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