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290 一、引言
在本章中,我們通過檢討現當代漢傳佛教三位導師(太虛、聖嚴、星雲)的《維摩經》詮釋,展開對於漢傳佛教百年以來人間佛教理論開展史的研究。我們指出:三位大師的《維摩經》詮釋都在人間淨土思想的視角下展開,太虛大師開啟了這樣一種解釋的理路,聖嚴法師的詮釋關切集中於《維摩經》的人間淨土思想,對於一般佛教信徒的「人生觀」指導作用之問題,而星雲大師則特別著意《維摩經》的人間淨土思想在人間佛教思想的系統理論建構方面,可能有的意義與價值。本章尤其細緻地梳理了星雲大師《維摩經》詮釋工作,在其構建人間佛教的系統思想理論過程中的作用,探究其淨土理論實踐及人間淨土思想的發展與其《維摩經》詮釋及人間佛教系統理論建構之間的關係,指明大師所領導的佛光山僧團成為對淨土思想的本質體認得最深刻,將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結合得最緊密,從而完成佛教的現代轉型及淨土思想的現代轉型最深刻、最成功的一個現代佛教僧團。
.........
從二十世紀的早期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剛剛過去的十餘年,以人間佛教的理論建設與實踐運作作為中心的佛教思潮及運動,一直是近現代、現當代漢傳佛教中最重要及最有影響的動向。如今雖然人間佛教還處在發展及嬗變的歷史過程當中,雖然它還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存疑」甚至「非難」,不過近一百年來的探索與經驗,尤其是經由當代台灣地區諸多人間佛教行者的探索與經驗,已經足夠證明: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確實是漢傳佛教發展史上一個新的「範型」,人間佛教的存在及其救度的實行,已經在很大的程度上改造了傳統意義上的漢傳佛教的一些特質及面貌,使傳統的漢傳佛教獲得新的生機和力量。
對於漢傳佛教百年以來人間佛教的理論實踐的研究,目的在於理解這一新形態的佛教的過去及歷史,檢討它目前的生態及現實,研判其可能的走向與未來。此種研究當然也可以根據研究者的不同目的採取相應不同的視角來進行。
在本文中,我們試圖從現當代漢傳佛教中三位導師的《維摩經》詮釋出發,來處理相關的議題。這三位傑出的導師分別是太虛大師(1890-1947)、聖嚴法師(1931-2009)以及星雲大師(1927-)。我們之所以把三位導師的有關工作放在一起討論,不僅因為這三位導師都是現當代漢傳佛教第一流的佛教大師,同時也都是人間佛教理論實踐拓展進程中的傑出導師,而且因為在其人間佛教的理論思考及思想建構中,這三位導師都曾不約而同地關注過《維摩經》,對於這部著名的大乘佛教傳統經典傾注過特殊的熱情,且做出過重要的研究、詮釋以及宣揚。
那麼,這三位導師為什麼會關注《維摩經》這樣一部大乘經典呢?三位導師的《維摩經》詮釋中包含哪些共同的特點,同時又表現出哪些個性的差異呢?還有透過對於三位導師的詮釋經驗的梳理,我們可以觀察到《維摩經》佛教思想的詮釋活動與現當代人間佛教的理論動向之間究竟存在何等的關係,而這一番檢討又究竟將會向吾人呈現當代人間佛教的何種特質及其存在的何種問題呢?我們在下面漸次展開的研究中將會重點關注以上這些問題。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雖不是本文的主題所在,但卻為本文的有關論述提供先行的條件。在近代以來出現的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擁有諸多的代表人物,也因而擁有諸多各具特色的理論及實踐的模式,如所謂「太虛模式人間佛教」,「印順模式人間佛教」,「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等,這些諸多的「模式」的提出,雖然反映了現當代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的差異,但卻也使得在我們在討論人間佛教的有關問題時,關於「什麼是人間佛教」這一基本的議題,無論在學者當中或是在人間佛教行者當中,缺少大家公認的一些標準,也因而在相關研究的開展中缺乏彼此對話、交流的平台。基於此,我們覺得有必要嘗試性地提出一些認識,作為人們檢討人間佛教問題的「共識」,也作為本文的邏輯出發點。顯然,這樣的「共識」就有必要能夠概括不同模式的人間佛教的某些共性。我們覺得,以下這些規定或許可以提示反映人間佛教思想、實踐共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1)在眾生觀的方面
我們知道佛教一直擁有「六道輪迴」的眾生觀,而在對於此種傳統眾生觀的理解中,若是達於極端的狀態,則可引發「無神論」之觀念,或是引發「人類中心主義」之觀念。我們覺得人間佛教在六道眾生中,提倡「以人為本」,高度重視人道的特殊性、意義及其價值,但是人間佛教並不因此而同意「無神論」的見解,也不會引發「人類中心主義」的迷思。
(2)在僧伽觀方面
從傳統而言,佛教重視由清淨出家眾構成的僧伽,較為輕視信眾的地位及作用;而在現當代漢傳佛教的開展中,關於此種僧伽觀,也出現極端保守的傳統僧伽觀及顛覆傳統僧伽觀的兩種極端的看法。人間佛教仍然繼續堅守清淨僧伽的基礎作用,不過同時高度重視信眾的地位、作用及其積極性,力圖在僧、信二者之間達成某種和諧及平衡。
(3)在救度觀方面
是以個體人生作為救度的對象,還是以社會性的人類共同體作為救度的對象?是以生命個體的自我救度作為基本的救度方法,還是以生命共同體的群體共度作為基本的救度方法?人間佛教在救度的層面,並不把個體人生與生命群體截然對立,也不把個體自度與群體共度截然對立,因而主張在以個體人生作為重心的救度實踐與以人類共同體作為重心的救度實踐二者之間維持一定的且必要的張力。
(4)在佛教觀方面
在近現代以來的中國佛教中,隨著現代佛學研究的開展,隨著漢傳佛教與他系佛教(例如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的交流,有關佛教觀的問題日益演變成為一個引起嚴重爭議的問題。人間佛教的佛教觀的基本原則是:在宗派的問題上採取一種超宗派的態度,在印度佛家與中國佛教的思想判斷標準上堅持必要的均衡和張力,在漢系佛教與他系佛教的問題上同樣堅持以辨證與融合作為基本的解決之道。
以下,我們即基於關於人間佛教問題的上述這些理解方面的設定,展開二十世紀漢傳佛教中,人間佛教視野下的《維摩經》詮釋問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