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468 二、星雲大師是一位深具善巧方便智的現代人間佛教卓越導師
在道安大師(312-385)和星雲大師(1927-)之間,隔了一千五百多年,但是在中國佛教這兩位先後導師之間,卻存在許多可資比較的地方。
道安大師一生佛教事業的中心課題,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三、四百年之後,如何一方面真正融入中國文化、中國社會,另一方面又能保持和發揚佛教思想信仰真正的精神和特質的問題。基本上我們可以說,道安大師面臨的時代課題,就是佛教中國化的課題。星雲大師一生弘法事業所應對的時代課題,則主要是古老的佛教思想與信仰的傳統,如何一方面融入現代文明、現代社會,另一方面又能繼續保持,甚至重新開發佛教思想與信仰的本質與精神的問題。基本上可以說,星雲大師的時代課題,是佛教如何回應現代性的課題。而且,鑑於從二十世紀中晚期到二十一世紀初葉,人類文明中的現代性問題與後現代性問題交織,所以,星雲大師所代表人間佛教的現代性應對,同時也包含有如何回應後現代性的複雜課題。從本質上考慮,上述兩位中國佛教導師所承擔的根本任務,可以說都是要處理佛教思想信仰模式的重大轉型:道安大師要推動的,是佛教由「印度模式」到「中國模式」的轉型;而星雲大師所要推動的,則是佛教由「傳統模式」到「現代模式」的轉型。
道安大師的佛教事業,並不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現象,相反地,他的事業是他的前輩和同時代人的佛教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知道在道安大師之前,已經有支婁迦讖、安世高、支謙等幾十位譯經師前仆後繼,從事佛教經典的漢譯工作,為實現佛教思想的中國化準備了重要的學術基礎。道安大師的前輩佛圖澄,無論在弘法方式上所作的探索,還是在創立中國式僧團方面所作的努力,毫無疑問都是道安大師佛教事業的重要條件。還有道安大師許多前輩和同時代人的詮釋嘗試,不管是走「格義化」的詮釋路向,還是試圖努力理解印度佛典的真義,同樣都為道安大師佛教詮釋思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學術資源。道安大師並非是如同他的事業發源地「古北嶽恆山」那樣孤峰聳立,而是站在他的前輩和同輩的肩膀上。
從根本上說,這是因為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是人類兩大成熟的悠久文明,所以佛教要在中國文化環境下成功弘揚,不僅在客觀方面必須充分適應中華文化,且在主觀方面同樣必須充分借鑑中華文明的深刻智慧,也就是說,佛教的「中國模式」及其建立,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乃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選擇。道安大師的佛教事業只是適應了這個歷史必然性的要求,但是與他的大多數前輩和同時代人比較,他對問題的認識和實踐更加清醒、更加自覺,同時也更加堅定。
我們可以從同樣角度,觀察、思考星雲大師一生的佛教事業。星雲大師的現代人間佛教事業,已經跨越其九十多年的生命歷程,包括海峽兩岸乃至全球世界,其理論、實踐體系之博大,影響之深遠,都已堪稱是我們這個時代創造的一大佛教奇蹟。不過大師的人間佛教事業,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部分。當今我們所置身的時代,與釋迦牟尼佛生活的西元前六至五世紀相比,可以說幾乎是天差地別,即便與道安大師所置身的時代相比,同樣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我們知道人類的文化從狩獵文明時代,到農耕文明時代,發展到工業文明時代,再到當今的生態文明、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網路普覆的時代,其中的每一步跨越,都是本質性的,而最近兩個世紀人類文明的快速躍進和大步跨越,更是驚人的,其對地球環境、自然氣候、人類心理、人類社會的影響,更是難以估量。環境的變化,時代的變化,文化的變化,必然要使我們對於佛教的理解與期望,發生重大的質變;而作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和宗教體系,佛教文化本來也應該具有這樣的能力,即在現代人類文化的因緣下,實現「舊命維新」,為當代的文化及未來的人類,盡到教化之責。所以,推動佛教由「傳統模式」到「現代模式」的轉型,走貼近人類、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人間佛教的道路,可以說同樣是歷史的必然要求。
道安大師所開啟的中國佛教,以其中華文化固有的人間性為基礎,其實已經為人間佛教的發展開闢了道路。晚清民國以來,楊文會居士、太虛大師、歐陽竟無居士、慈航法師、大醒法師、東初法師、巨贊法師、呂澂先生、印順法師、趙樸初居士、淨慧長老、星雲大師、聖嚴法師、證嚴法師等等一大批僧信大德,為推動佛教由「傳統模式」轉型為「現代模式」的工作,為現代人間佛教思想信仰的弘揚,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星雲大師是這一批現代中國佛教改革創新大德中的一員。他的包容性、開闊性,使得他能夠廣泛吸取他的前輩和同輩的思想和經驗,但是與道安大師同樣,在推動佛教模式由傳統而現代的轉型中,在推動人間佛教精神的開發與深化中,他比其他的人都更加清醒、自覺和堅定。
正因為道安大師、星雲大師都是推動佛教實現重大歷史性轉型的導師,所以他們的弘法事業的特徵,也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例如,重視佛教學術的工作,在兩位導師的弘法事業中,就具有驚人的一致性。道安大師對佛教經典重視和專研的程度,在其同儕中可以說無出其右。正是對於經典研究的重視,對於翻譯與詮釋的認真,使得道安大師得以確立佛教的「中國模式」堅持學術性的重要思想立場,也是這種立場和堅持造就了唐代以前中國佛教的學術思想品格。
星雲大師對於佛教學術的重視,也是他一生弘法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特質。我們必須了解在現當代的人文社會環境下,佛教學術研究已經不是寺院道場獨有的專業,甚至也不是佛教界獨有的專業,而成了現代學術研究的一個專門領域,成為包括佛教徒在內全人類公有的學術資產。因此如何解決佛教思想信仰與佛教學術的關係問題,在現代社會已經有了全新的內涵和意義。星雲大師一生始終堅持思想信仰與佛教學術互動,弘法工作與佛教學者互動,對於佛教學術及佛教學術界始終未表現出任何排拒的意識,這一點正是大師重視佛教學術工作的最好證明。星雲大師對佛教學術的重視,還尤其體現在他一生希望能編輯一套高學術水準的白話版佛教經典叢書,佛光山在這個方面迄今已經做了大量有開創意義的工作。
再如,兩位大師都高度重視高素質僧團的創建工作。道安大師在這一方面繼承了其師佛圖澄的未竟大業,他不僅為僧團奠定制度,而且在正信的基礎上培養高素質僧團,使得真正具有中國意義的佛教僧團出現在華夏大地,他這方面的影響可以說一直澤被今天中國的佛教。星雲大師所創建的佛光僧團,不僅在當今漢系佛教中是規模最大、素質最高的僧團,即便在當今全球三大語系佛教中,佛光僧團也都堪稱一流的規模性僧團。尤其重要的是:佛光僧團非常注意在人間佛教的思想基礎上培育僧才,而具有現代人間佛教基本價值的現代僧團的創建,在未來人間佛教思想信仰的傳承發展中,毫無疑問將具有持續的意義。所以星雲大師創建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的工作,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項佛教事業。
最後,根據我個人的研究和體會,我認為道安大師和星雲大師兩位推動佛教實現重要轉型的大師,最突出和最基本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具有善巧方便智慧修養。關於道安大師所具備的善巧方便的特質,我們在本文前節中已經概要加以論述。而關於星雲大師生命修養裡表現的這種善巧方便的特質,則是筆者研究星雲大師人格素養、思想學術所獲得最深切的體驗之一。因此,在筆者過去所寫的專著《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中,已經以專章的篇幅給予了詳細的證成。*21這裡我們或可補充以下的看法:
1.在佛光人的工作信條裡,包含了善巧方便的基本精神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佛光人的這個工作信條中,一個典型的特色,是所謂「給」的概念,而這個概念正是傳統佛教中作為菩薩行重要基礎之一的「布施」概念的現代版。《瑜伽師地論》中稱:「云何菩薩方便所攝身語意業?當知略說菩薩所有四種攝事,是名方便。」*22可見包括「布施」在內的四攝,是菩薩攝化眾生的方法,正是在善巧方便範疇下的菩薩行施設。所以佛光人以「四給」為特色的工作信條,滲透著菩薩布施攝眾的精神,整個信條本質上都是善巧方便精神的鮮明體現。
至於具體條款,分別是「信心」、「歡喜」、「希望」、「方便」,也無一不是引導人們向上向善的重要方向,也都是善巧方便精神實質的重要體現。至於這裡「四給」信條中的「方便」,可以理解為是在狹義上而言的「方便」。在作為菩薩度眾菩薩行根本品德的善巧方便中,當然包含了適應眾生的這一面,佛光人工作信條中的「給人方便」,所表達的就是對人們適應的這一面。適應並非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全部,但卻是善巧方便概念思想固有且不可或缺的一項意義。
2.佛光山四大宗旨,同樣深刻體現了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精神
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作為四大宗旨,來統率這個教團全部的弘法活動。佛光教團的四大宗旨,表明佛光山重視文化、教育、慈善、共修這四個元素在弘法傳教中的重要作用。這裡,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四個元素,是公認的現代社會的主要價值特徵,這是因為十九世紀以來的人類現代社會,與古代農耕時代相比,由於人的價值、人的權利逐步得到空前的確立,同時由於經濟、技術、科學的長足進步,所以文化興盛,教育發達,社會公平公正及社會公益事業的理念深入人心,而將個體組織起來的社會組織形式及其社會行為,也日益發展起來。
在現代社會弘揚佛法,發展佛教的事業,如果自外於作為當代社會重要價值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這些形式和制度,佛教就必然為主流社會所徹底拋棄。因此,我們看到星雲大師為佛光教團確立的四大弘法宗旨,實際上抓住了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核心價值,佛教的弘法事業不能離開社會的主流價值、核心價值,而是應該與社會的主流價值、核心價值融合,與社會的主流價值、核心價值互動,在融合與互動中來實現佛教對社會文明的影響與引導。我們必須毫無疑慮:推動佛教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融合與互動,正是菩薩善巧方便智慧修養的核心指向和重要能力。因此,星雲大師為佛光教團奠定的四大宗旨,本質上即是在善巧方便智慧修養的引導下,為佛教的「現代模式」確立佛教在現代社會文化下弘法及發展的根本方向。
3.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四句教」,充分凝聚了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神髓
我們知道星雲大師在2003年春節,回應高希均教授「什麼是人間佛教?」的問題時,提出「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這幾句答辭,雖然表面上看是大師一時應機的回答,但其實是他此前七十年對於佛教的根本問題、對於現代人間佛教的根本問題的體證,所以我曾建議將其稱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四句教」,對此四句教中所體現的殊勝智慧,引起充分的重視。*23
四句教中,「佛說的、人要的」兩句,表達的是大師所理解的「佛教即人間佛教」的「教體」,佛教之教體或本質究竟是什麼呢?大師這裡的意見是,應該從佛菩薩聖者所說及人類實踐理性的需求兩個方面的辯證統一,來看待這個問題。在關於佛教教體問題的這種表述中,與過去中國佛教的經典註疏所不同的是,大師此處在高度的層次上考慮到了人類實踐理性的需求問題。
事實上,根據《法華經》的明確宣示:「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24諸佛菩薩都是依據善巧方便為眾生說法,而善巧方便之所以為善巧方便,正是因為諸佛菩薩所具備的這種品質,具有在聖與凡、佛菩薩與眾生之間交流互動的特質。而星雲大師這裡明確所說的「人要的」,正是表達善巧方便概念思想這種推動聖凡互動、佛菩薩與眾生互動的特質。可見大師人間佛教四句教中對人間佛教教體的規定,實際上所凝聚的正是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神髓。此外,上述大師人間佛教四句教的的答辭中,還特別提到「幸福人生增進」的說法,這其實是以「幸福」作為人間佛教的宗旨、宗趣。漢譯佛典中的「樂」字,梵文為sukha,它可以譯為「樂」或「安樂」,也可以譯為「幸福」或「福祉」。佛法以離苦得樂為宗旨,以眾生的現世樂、後世樂及究竟樂為宗旨,也就是以幸福為教法的宗旨,所以佛教不是像很多人直到今天還理解的那樣,是無關人生福祉的宗教,相反地,佛教正是對人生福祉的嚴肅追求。所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四句教中對於佛法宗旨的這一規定,一方面適應了現代人類對於幸福人生的美好追求的價值,同時也是基於佛陀本懷對佛法根本宗旨的現代闡明。大師人間佛教四句教中有關教法宗旨的思想,實際上所凝聚的也正是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神髓!
我在先前的著作中,曾透過觀察星雲大師的一些文章和行事,來論證其思想和修養中充滿了善巧方便的菩薩精神。而佛光人的工作信條、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以及人間佛教四句教,都是星雲大師七十歲前後成熟思想的體現,在佛光僧團及佛光教團中,具有方向和政策的意義。而這些帶有佛光方向意義和政策意義的理念,也無一不深刻反映和體現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精神,所以這就更好地證實了我先前著作中作出的判斷:星雲大師是一位深具善巧方便的現代人間佛教的導師,他一生推動佛教的轉型發展,致力佛教「現代模式」之確立,致力現代人間佛教的弘揚,而這一切弘法理念及佛教事業背後的根本理由,則是因為在他的生命裡,善巧方便智慧修養已經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成為他生命的本質。
2016年,星雲大師所著《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繁、簡體字版,分別在海峽兩岸出版。此書堪稱星雲大師「一生志願、一生學行的精粹記錄,是代表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論定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百年人間佛教運動結晶的思想經典之一」。*25常紅星博士曾對星雲大師這部書做過細緻的文本研究,結果「發現該書同樣對善巧方便智慧高度重視。從具體內容來看,該書一方面蘊含著星雲大師對善巧方便智概念本身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則具體表現出了星雲大師本人對善巧方便智慧的成功運用。筆者認為,此二者恰恰基本構成了星雲大師善巧方便思想的主體,是我們研究大師的善巧方便思想非常重要的文獻」。*26作者這一發現非常有見地,是近年人間佛教問題研究中富有思想的學術成就,與我對星雲大師思想、修養的解讀方向也是一致的。
如我們在大師書中可以讀到如下的一段:
諸佛如來的永恆之身是法身,為度眾生,才應現這些災害,傷足患背、乞乳服藥,乃至涅槃,以其舍利分塔供養,這些都是方便善巧,欲令一切眾生知道業報不失,令他們生起怖畏的心,斷一切罪,修諸善行,獲證永恆法身,無限壽命,清淨國土⋯⋯*27
這段話是以「方便善巧」概念來解說佛陀應化中出現的一些「災害」,表明大師對佛陀生平事蹟以及貫穿在這些事蹟中的佛德問題的理解,是以善巧方便概念思想作為指導的,這與《善巧方便波羅蜜多經》中以善巧方便概念思想作為佛德基本界定的經義,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
再如大師書中下面這段話:
過去的寺院很少宣揚佛教藝術,但是講到生活觀、人生觀、宇宙觀時,都會不自覺地透露豐富的藝術內涵。例如:《華嚴經》談論到宇宙三千大千世界的諸佛菩薩,因而有千佛洞的壯觀佛群;《佛所行讚》以優美的詩偈寫下的佛陀行化事蹟,成為中國梵唄音樂的起源;《維摩詰經》中天女與維摩居士及舍利弗的巧妙對話,創造了「天女散花」的經典戲劇,並為舞蹈的開端。《阿彌陀經》裡極樂世界的清淨殊勝,繪成莊嚴的經變圖;像現代自然的美景、都市的建設等,那不就是極樂世界嗎?融匯中印西域文化特色的敦煌石窟裡,創造出名揚世界的敦煌舞蹈⋯⋯,這些都是古代高僧大德化導世間的善巧,也是佛法人間化的重要價值。*28
大師此書第四章解釋「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上面的引文是其中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中「化導世間的善巧」,正是指善巧方便。我們從這段文字明顯可以看到,大師同樣是依據善巧方便概念思想,來理解佛教在中國的開展所形成中國佛教文化之內在本質方面的。
而在作為全書總結部分的第六章,我們還可以讀到大師寫下的這段話:「讓佛教回到人間,正如佛陀千百億化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一樣,如今人間佛教,以各種方便法門為社會服務、奉獻,和大家結緣,從而將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帶到每個地方。」*29文中的「各種方便法門」,同樣是指善巧方便概念。大師這裡說如今的人間佛教以各種「方便法門」來呈現,也就是肯定善巧方便概念思想同樣是理解現代人間佛教弘法本質的根本關鍵。
因此,從大師的這部著作,我們可以再次確證有關善巧方便一系的概念思想,確實是星雲大師理解佛法的本質、佛陀的品德、佛教的傳播、現代人間佛教的開展等諸問題的重要指導性思想原則。
最後在這裡還可以補充一句:凡是在佛教史能夠推動佛法作燦爛之弘揚及深遠之影響者,其不會不具備善巧方便之品質,不會不具備善巧方便之理解。我們在道安大師的佛教中國化事業中,看到其對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精深認識和寶貴運用;而在星雲大師的現代人間佛教事業中,我們也再次幸運地見證到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真實意義及神奇魅力!
【附注】
*21參閱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14年,頁736-771。
*22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頁504下。
*23參閱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頁110-111。
*24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頁6上。
*25程恭讓:〈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三大方向—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依據〉,《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8期,成都:西南民族大學,頁80。
*26常紅星:〈星雲大師善巧方便思想研究—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中心〉,該文是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8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優秀論文之一。
*2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2016年5月,頁93。
*28同註27,頁162-163。
*29同註27,頁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