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08 三、〈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與《佛光學》相關文字的比較

在閱讀大師〈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一文時,我們首先被吸引的一定是大師文章這些富有特色的章節標題:

一、從神化到佛化二、從經懺到教育三、從緘默到宣傳四、從無戒到開戒五、從僧眾到信眾六、從寺廟到社會七、從無經到有經八、從自修到共修九、從香讚到歌曲十、從日化到國化到了1997年,在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輯的《佛光學》中,載有如下的一段文字:

從傳統的佛教到現代的佛教。

從獨居的佛教到大眾的佛教。從梵唄的佛教到歌詠的佛教。從經懺的佛教到事業的佛教。從地區的佛教到國際的佛教。從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從靜態的佛教到動態的佛教。從山林的佛教到社會的佛教。從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從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從弟子的佛教到講師的佛教。從寺院的佛教到會堂的佛教。從宗派的佛教到尊重的佛教。從行善的佛教到傳教的佛教。從法會的佛教到活動的佛教。從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10

《佛光學》中的這部分文字,主旨是表述佛光山在佛教中的貢獻以及這種貢獻在「帶動台灣佛教」*11的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其後星雲大師所著〈人間佛教的藍圖〉(2002)一文的結尾部分,《佛光學》中的這部分文字,也被完全錄用,*12顯示《佛光學》此處所表述的內容─佛光山的貢獻及其在帶動台灣佛教的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其表述的方式,代表了在這個問題上星雲大師晚年的定論主張。

從〈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1954),到《佛光學》(1997,包括其後的《人間佛教的藍圖》(2002)),經歷約四、五十年的發展,我們看到:關於同一個主題─台灣佛教的歷史變遷及其趨勢,大師在1954年及1997年的不同時期,思想觀念上存在先後承接與持續發展的內在軌跡:

第一,從表述形式的角度來看,兩篇文章的這部分相關內容,都採取了「從⋯⋯到⋯⋯」的語言格式,這樣的語言格式,同作者試圖在過去、現在、未來這種歷史維度的嬗變中探索「台灣佛教」的某種變革、演化及發展趨勢的主導理念,是完全相應的。

第二,再從所表述的內容的角度來看,〈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一文中所指十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有四項內容,即(一)「從神化到佛化」,(四)「從無戒到有戒」,(七)「從無經到有經」,以及(十)「從日化到國化」,由於這些內容基本上只是涉及二十世紀五○年代初期台灣佛教的特殊個性及缺點,這些內容所指台灣佛教的不足及發展動向,可能在此後台灣佛教的歷史變遷進程中,已經被超越過去,或者已經不再具有本質的意義,所以在大師晚年階段關於同一問題的相關論述中,例如在《佛光學》中,這些內容也就基本從略了。

第三,〈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一文中其他數條內容:例如:(二)「從經懺到教育」,相當於《佛光學》相關內容的第四條:「從經懺的佛教到事業的佛教」,不過在後一種著作那裡,「教育」二字被易為了「事業」;前者(五)「從僧眾到信眾」,相當於後者的第十條:「從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前者(六)「從寺廟到社會」,相當於後者的第八條「從山林的佛教到社會的佛教」,及第十二條「從寺院的佛教到會堂的佛教」;前者(八)「從自修到共修」,相當於後者的第二條「從獨居的佛教到大眾的佛教」;前者(九)「從香讚到歌曲」,相當於後者的第三條「從梵唄的佛教到歌詠的佛教」。第四,《佛光學》所引內容中,尚有以下數條:(1)「從傳統的佛教到現代的佛教」,(5)「從地區的佛教到國際的佛教」,(6)「從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7)「從靜態的佛教到動態的佛教」,(9)「從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11)「從弟子的佛教到講師的佛教」,(13)從宗派的佛教到尊重的佛教,(14)從行善的佛教到傳教的佛教,(15)從法會的佛教到活動的佛教,(16)從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這些條目的內容,或者是在大師1954年的這篇文章以及相關階段的其他著作中,雖然有所涉及而未能正題地予以表述的,或者是大師1954年的文章及其他早期著作完全未涉及、未概括的。因此,這些新條目的出現,顯示了大師及佛光團隊,在此後近五十年人間佛教理論及實踐展開歷程中,在同一個問題上逐步取得的一些新的和重要的進展。

所以,從大師1954年的這篇文章,到1997年整理出版的《佛光學》之間,我們確實能夠把握到一條一以貫之的線索,這條線索就是立足當代台灣佛教、反省佛教的歷史、探索佛教的未來。*13大師1954年的這篇文章和1997年的文章所處的背景當然存在巨大的差異:1954年是台灣光復後佛教各方面的弘法事業取得一定進步的時期,也是年輕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及實踐兩方面的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的時期;1997年則是台灣佛教「由衰微到興隆,上繼佛陀弘傳真理於五印度之遺緒,超越盛唐以來中國佛教之巔峰,下開萬世百代國際佛教之新猷,於今佛光已遍照世界五大洲」*14的重要時刻,也是星雲大師及佛光團隊的人間佛教理論及實踐大步邁向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時刻。不過兩篇文章所討論的對象(台灣佛教)、主題(台灣佛教的過去、現在及未來)一致,思考問題的方式(側重立足當今,檢討佛教發展的趨勢)一致,所得出的結論的內容(台灣佛教在一定方面的一定進展)則既有諸多相通之處,也有一定的捨棄,和一定的增加,這證明了星雲大師60餘年人間佛教弘法生涯中這種理念進展的內在一貫及相承延續,也證明了在此一議題上青年時期的大師此時業已達到的思想的層次及高度。

最後,以思想所涉言,大師1954年的這篇文章,雖然全文都是在檢討「台灣佛教」的發展趨勢,但以思想所涉而言,又可區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直接與台灣佛教之特殊性有關的部分,因而這一部分所檢討的發展趨勢,基本涉及的只是「台灣佛教」的發展趨勢,它包括(一)、(四)、(七)、(十)諸條;另一個部分是雖直接與「台灣佛教」有關、但同時也間接關涉到「中國佛教」的整體發展趨勢的問題,包括(二)、(三)、(五)、(六)、(八)、(九)諸條。以下我們也就相應分成兩個部分,簡要探討大師這篇文章所展現的其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的有關內容。

【附注】

*10《佛光學》,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97年,頁3。

*11同註10。

*12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下)〉,《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頁459-460。

*13在永芸法師所編《跨世紀的悲欣歲月──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寫真》一書中,載有星雲大師所寫的一篇序言。序言中寫到:「回想1949年,我初來台灣,目睹當時台灣社會經濟蕭條,生活落後,神壇廟觀充斥街頭,迷信邪教到處漫流,佛教寺院既缺乏大陸叢林恢弘壯麗的氣派,也沒有利生濟民的事業,不禁悲從中來。在感慨之餘,我長跪佛前立下弘誓,願以身心血肉耕耘這塊佛法沙漠。五十年來,在僧信二眾的齊心努力之下,今日的台灣佛教已煥然一新,與過去比之,竟有天壤之別。」大師接著列舉台灣佛教從1949以來「五十年來」的巨大變化:一、從日式受戒到三壇大戒;二、從線裝經典到精裝佛書;三、從勸世標語到書報雜誌;四、從梵唄讚偈到歌詠舞蹈;五、從齋飯聚會到說法聚會;六、從誦經拜佛到讀經慧解;七、從行善布施到教育化導;八、從頤養天年到醫療育幼;九、從經懺佛事到利生事業;十、從佛寺殿宇到講堂教室;十一、從山林修行到社會傳教;十二、從自修自學到聚眾研修;十三、從各宗各派到普遍融合;十四、從信眾弟子到輔助教化;十五、從本土佛教到世界同宗。參見釋永芸編:《跨世紀的悲欣歲月──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寫真》,高雄:佛光文化,1996年7月初版,頁2-4。比較可知,這裡列舉的台灣佛教光復後50年間的巨大變化,表達的形式與1954、1997年兩份文獻中的表達形式一致,而內容介於二者之間。

*14參見釋永芸編:《跨世紀的悲欣歲月──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寫真》,頁5。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