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61 三、論文集的五大主題
我們根據作者們的問題關切點及其論文的主導思想傾向,可以看到,這部論文集包含了以下五大類研究和討論的主題。
(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特質及其內涵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及其實踐從總體而言具有怎樣的特徵?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所涵蓋的內容範圍又包括哪些方面?這當然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究的主要議題,是學者們檢討人間佛教相關問題時優先關注的領域。
首先,我所撰的論文專門處理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質問題。我認為如若以傳統的「不二」概念來概括理解星雲大師的思想特質,也是可以的,不過類似「不二」的概念因其「傳統性」,已很難彰顯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現代性」即現代品質。為此,我寧願選擇「張力」結構,以解讀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深邃內涵及特徵。在我看來,「張力」不只意味「緊張」或「矛盾」,同時意味辨證、均衡、融合和活力。故我分別從詮釋方法、傳統觀念、論說模式、價值追求四個方面,來探討及突顯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這種內在「張力」。(程恭讓:〈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
另一位作者殷瑋博士論說:「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特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用佛法開啟人生智慧,強調生活即佛法,做人即做佛;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遵循不變隨緣的中道原則,開展多方面的化世導俗的佛教事業;將漢傳佛教推向世界,在五大洲設立道場、組織國際佛光會,以實現佛化全球、法界圓融的最高理想。」(殷瑋:〈無盡天涯赤子心─淺議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特質〉)顯然殷瑋博士是從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及實踐的兩個向度揭示其思想的特質。
陳劍鍠教授則更關心理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性格」的問題。作者認為,「若無『人間佛教』的性格,則不能推動佛教的生活化、人間化,而推動大乘菩薩道的人間化、生活化,則必要的目標即是『建立人間淨土』」,作者不僅對大師「人間佛教」的性格做了深入的探索,也對提倡「人間佛教」與建立「人間淨土」二者之間的密切關係提出富有創見的說明。(陳劍鍠:〈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內涵豐富而深刻,學者們的說明也相應地多姿多彩。楊玉輝教授認為「星雲大師的宗教法治思想是一筆寶貴的思想理論財富,尤其對於海峽兩岸的宗教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因此他對大師宗教法治思想的具體內容提供了詳細的分析。(楊玉輝:〈星雲大師宗教法治思想研究〉)
林素玟教授則著力闡發大師人間佛教女性思想的價值,她評論說:「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不論在傳統叢林制度的改革上、男女社會結構的調整上,乃至於對當代宗教態度的修正上,均展現了重大的時代意義。」(林素玟:〈具五善、去五惡─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杜保瑞教授獨出心裁地討論了大師有關觀世音菩薩的思想,並思考此種觀世音思想在大師個人及佛光僧團事業發展中的特殊作用(杜保瑞:〈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吳光正教授對大師早年的一部文學作品《無聲息的歌唱》展開細緻研究,得出一個很有啟發的結論:「《無聲息的歌唱》是星雲文學才華的初次展現,反映了星雲因應時代需要利用新文體、新方式弘傳佛教的革新思惟。」(吳光正:〈《無聲息的歌唱》─新僧星雲的宗教革新與文體革新〉)
宗教慈善事業是佛光山四大宗旨之一,學者們對此也有討論。釋永東提交的論文指出:在當代台灣不僅突顯老年照護的急迫需求,也突顯老年照護的方式與歐美文化下的老人關懷有甚大差異。她以台灣宜蘭仁愛之家日托班為例,詳細考察了大師有關老人關懷的理論及佛光山的相關實踐。(釋永東:〈星雲人間佛教對老人關懷之探討──以宜蘭仁愛之家日托班為例〉)另一位學者王偉博士指出「星雲大師認為佛教的慈悲不應該僅限於慈善,還應該有更廣闊的視野和作為」,她據此對佛光山的慈善事業及人間佛教的特殊品質,提出富有特色的探索和解釋。(王偉:〈慈心悲願,利樂人間──從「慈悲心」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
此外,薛江謀博士認為大師的人間佛教家庭倫理思想,「把一切古今中外思想的精華為我所用」(薛江謀:〈星雲人間佛教的家庭倫理思想探析〉),高永旺博士提出「如果能系統研究星雲大師的社會思想」,「將有助於深化與完善佛教的社會思想和社會功能」(高永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社會思想芻議〉),這些研究都視角獨特,富有見地。還有韓傳強博士對大師「包容的智慧」之解讀(韓傳強:〈是餘地還是立錐之地─基於對《包容的智慧》之解讀〉),韓成才對大師有關財富思想的探討(韓成才:〈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財富觀〉),也都從一個側面豐富了我們對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內涵的理解。
(二)佛教聖典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這一議題是透過星雲大師揭櫫的人間佛教思想實踐之視域,對原始佛教聖典及其他佛教聖典的思想宗旨予以再認識與再檢討,這樣的研究方向既是在二十世紀人間佛教思想發展的角度對於佛教經典的解讀,反過來也是根據佛教經典的思想印證人間佛教思想的過程。
本集中收錄的數篇論文都遵循這樣的研究理路。例如,釋妙寬徵引《雜阿含經.八三二經》中一段討論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的文字,把它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思想展開對讀,判定「確實在原始佛教思想中大部分的義理都能相應,且蘊涵著類同於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觀念,顯示了從初期佛教發展到人間佛教思想的『延續性』意義,通過『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思想,發掘與大乘人間性之關係的線索。」(釋妙寬:〈人間佛教思想溯源初期佛教思想略論〉)這篇論文所開啟的研究範式正是對大師有關從《阿含》聖典理解人間佛教思想根據的指導意見的一個雖然初步但卻非常堅實的嘗試。
學者並不限於原始佛教聖典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這種對應關係之解讀,一些學者也試圖把這一研究方式擴展到更為廣闊的佛教聖典中去,如釋妙松重新評估《維摩經》思想,認為《維摩經》思想的核心因素是「不二」之智慧,而這一智慧在星雲大師的生命修養裡顯著地得到了繼承,大師的人間佛教在其開展中顯見平等觀之運用,如大師著名的「男女眾不二」、宗派融合及異教融合等思想,都是《維摩經》此種不二智慧的現代顯現。(釋妙松:〈從〈維摩詰經〉不二思想談星雲大師平等觀的實踐〉)
另一位青年學者趙文發現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常有對菩薩道中的諸法進行契合現代語境的詮釋」,因此他通過對歷史上從印度到中亞、漢地佛教的菩薩道思想發展脈絡的梳理,試圖「追溯星雲大師菩薩道思想的歷史來源」,有關闡釋或包含菩薩道思想的佛教聖典與大師「人間佛教菩薩道思想」之間關係的解讀,就成為這篇論文全力探討的主題。(趙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道思想研究〉)
釋圓持甚至嘗試對包括《阿含經》在內的所有佛教經典進行一個概括性的重新解讀,他從原始佛教經典總結、歸納出「一大宗旨」、「五大要義」,他稱之為佛教「利益世間」的宗旨,以及「善知世間、不厭世間、隨順世間、尊重世間、傳承世事」的五大要義,以之作為「對人間佛教溯源的初步探討」。作者認為:「星雲大師在推動人間佛教的事業的發展上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的各種探索和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為今後人間佛教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樹立了光輝的典範,體現了原始人間佛教思想所提出的『一大宗旨,五大要義』的精神,為今後人間佛教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釋圓持:〈人間佛教思想溯源〉)
(三)漢傳佛教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從漢傳佛教發展的視角檢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也是本論文集一個重要的議題。
如熊琬教授對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展開研討,認為人間佛教思想的「基石」是「以人為本」,而這一點與中華文化是完全相通的。根據這樣的理解,他高度評價了包括大師在內的人間佛教的現代化工作與中華文化復興之密切關係:「漢系佛教的復興,不僅有關自己本身的復興,也關乎世界佛教的復興。自佛教東傳後,佛教與中華文化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故中華文化之復興也與佛教有著相牽連的關係。今星雲大師與楊仁山居士、太虛大師,在佛教的現代化中,都肩負了重要的使命與關鍵性的角色。在認知層面上,都是能從傳統出發,而走上現代化的路子。雖然這條路的過程雖然是艱辛且漫長的,但只要觀念指標正確,必定能帶來佛教復興乃至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其所造福的,恐怕不僅是兩岸三地的社會與文化,甚至於世界佛教,以至影響及於全世界的社會文化。」(熊琬:〈論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中華文化——兼論漢傳佛教的現代化〉)
青年學者樊沁永也與熊琬教授一樣,試圖在中華文化的廣闊視野中審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價值,作者認為:「佛光山星雲大師作為人間佛教最為重要的當代實踐者之一,其文化思想與實踐應對時代各種問題,不但延續了晚明四大師在文化傳承上的基本特點,還更加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當代內涵。無論作為中華文化之佛教文化的個別研究,還是作為中華文化傳承之普遍性探討,都有獨特的價值。」(樊沁永:〈晚明佛教復興與人間佛教興起之文化省思──以晚明四大師與星雲大師為中心〉)
麻天祥教授批評了過去一些學者簡單地把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模式視為對太虛思想的繼承或實踐的觀點,認為「從思惟邏輯和歷史發展上講,星雲的思想實際上是對佛法世出世間的全面理解,是對中國佛教歷代高僧大德實現覺悟之路的契合」。根據這樣的認識,他在論文中提出「作為臨濟宗的四十八代傳人,星雲宣導的『人間生活禪』自然也是對臨濟禪的現代詮釋」,作者據而對大師關於臨濟禪的現代詮釋的具體內容展開了精彩的研究。(麻天祥:〈星雲對臨濟禪的現代詮釋與傳承〉)
釋妙凡的論文則針對天台圓教一念三千思想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展開對讀,提出「從閱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書籍及觀察中,深感星雲大師所推動的『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人間佛教的修行,正是印證此一念三千,觀不思議法門境法門最好的實踐,他的修行成就、弘法事業,亦如湛然大師所言『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物』,可以說是現代大乘菩薩道理論與實踐的代言者」。(釋妙凡:〈從天台圓教一念三千論析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其中還收錄了兩篇從唯識思想發展角度檢討星雲大師有關唯識思想的論文。其中,趙東明博士通過對大師有關唯識思想論述的文字的全面梳理和解讀,認為「瑜伽行唯識學派修學佛法的觀點(亦即『菩薩在五明中求』),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其實是相同與一致的。也就是都是要在利益他人,為利益現實人間眾生而不斷地增上學習與奮鬥之中,成就無上之佛道」。(趙東明:〈星雲大師論唯識——兼論一些相關的唯識學理論〉)
林育民的文章則通過整理星雲大師有關心識問題的談論資料,認為「星雲大師有著唯識學的立場,不過更多的是從真常唯心如來藏的立場來談論心識」。(林育民:〈星雲大師心識觀研究〉)兩篇論文的作者都是十分優秀的專研唯識學的青年學者,他們提交的論文除了深入探討大師有關唯識思想的立場與論說之外,還從一個側面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那就是關於中國佛教的思想史研究及價值研判,尤其是對近現代從漢傳佛教起源的人間佛教思想的研究與研判,究竟應當採取什麼樣的研究視角與研判方式才較為適切的問題。
(四)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發展嬗變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這一議題討論的主旨,正如賴永海教授所說,是在近現代中國佛教及人間佛教的發展、嬗變中,更加深切地研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特殊意義與重要價值。
鄧子美教授是研究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及人間佛教問題的專家,他認為,從近代中國佛教的嬗變到人間佛教的成立,星雲大師有兩大貢獻:「其一,近代中華佛教信仰重建有兩條途徑,一是重在依經建立的途徑,這是唯識學者等人所走之路;一是重在內心的宗教體驗,並輔以經論驗證的途徑,這是太虛力主的堅持中華佛教本位之路。人間佛教的星雲模式真正打通了第二條信仰重建之路,這是其劃時代的歷史性成就之一。
其二,傳統佛教雖適應了中國宗法社會,但並沒從根本上處理好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大多數情形下不是依附於社會上層,就是厭棄社會,與社會隔離。星雲模式的歷史性成就之二,就是證明了這兩端都錯,探索出在現代社會處理好信眾與僧團之間的關係,佛教與知識份子的關係,佛教徒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有效方式方法。」(鄧子美:〈星雲模式之歷史性成就〉)
徐文明教授一方面承認「『人間佛教』和『人生佛教』思想是近百年來中國佛教理論與實踐的主流」,另一方面認為對於這一「主流」,「還需要不斷反思」,以便今後有可能「推陳出新」。他在論文中提出應當以「世間佛教」代替「人間佛教」,以「眾生佛教」取代「人生佛教」,認為這樣可以「更好地彰顯佛教眾生平等的本質,回歸佛陀慈悲愛生的本懷」。(徐文明:〈人間佛教理念的反思:從「人間佛教」到「世間佛教」〉)
劉成有教授則分別從「宗教性」、「文化性」、「生活性」三個方面,對於當代佛光山人間佛教實踐的意義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反思,認為「佛光山在宗教性、文化性、生活性等三個方面佛教實踐的有機結合,為我們當代人理解佛教提供了一個鮮活的範本,體現出了人間佛教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劉成有:〈佛光山佛教實踐的理論價值淺析〉)陳永革教授嘗試以「反思性」概念為核心,深化對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研究,認為「太虛大師佛教思考中的佛教性、中國性、社會性、文化性和普世性,既是其人間佛教理論的構成內容,更體現其人間佛教理論具有一種『反思性』的建構類型」。(陳永革:〈論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的反思特質:以太虛大師的論述為中心〉)
另一位太虛研究專家李廣良教授在把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的相同與相異之處作了全面、公允的評析之後,提出:「作為當代最偉大的佛教領袖和佛教思想家,星雲大師是舉世公認的『人間佛教的實踐者』,『落實人間佛教的行者』。星雲大師不僅具有卓越的領導才能和經營能力,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卓有成效的人間佛教的歷史社會實踐活動,而且具有圓融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能切實把握時代的脈搏,洞徹現代人生和現代社會的實相,因而能針對各種社會問題、人心病態,提出種種解決方案,在全球化、現代化的背景下極大地開拓了人間佛教的思想視野和理論深度。」(李廣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比較研究〉)李廣良教授的論文提示在解讀星雲大師的思想理論時,透視「全球化、現代化的背景」的極端重要。青年學者韓國茹博士的論文即以此為專題展開。作者認為「中國社會以及佛教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面臨著兩個方面的挑戰:第一,中國社會和佛教自身的現代化轉型,要繼續在理性的啟蒙下,在功能上全方面地適應現代化的進程;第二,在現代化已經呈現出其自身具有的矛盾性和困境的視野中,佛教以及其他的中國文化要發揮其精神性和宗教性的因素,引導、規範甚至局限現代化的衝力。」作者透過對大師思想的解讀,最後得出結論「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模式,是佛教現代化的一個典型的範式,很好地處理了佛教自身的現代化轉型與現代性的矛盾之間的張力,為多元現代性的發展提供了範例」。(韓國茹:〈人間佛教與多元現代性─以星雲模式為中心的探討〉)
劉鹿鳴博士同樣在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現代化轉型的視角下,透過對於大師傳記《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的品讀,解讀大師思想的現代性,認為「從這本傳記所讀出的內容並不僅僅是星雲大師本人的弘法經歷、佛行事業,而更覺得是在讀一幅漢傳佛教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實踐探索的歷史畫卷」。(劉鹿鳴:〈人成與佛成─對於現代化轉型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實踐探索之思考》)另外一位青年學者則從素食演變這樣一個特殊視角,討論清代及近現代漢傳佛教的發展、嬗變,他從這一視角審視了佛光山現代素食發展與傳統素食之間的關係問題。(顧覺:〈從《清稗類鈔》看清代佛教素食兼談素食在當代發展〉)
(五)國際佛教視野中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在一個人類生活愈來愈全球化的時代,佛教的發展自然愈來愈具有全球化的性質。人間佛教能否適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檢驗人間佛教生命力及其合理性的一個重要標準。
本論文集中的若干篇文章就循這一向度展開對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研究。其中,有4篇文章探討佛光山的全球弘化問題,如釋滿具以佛光山在美國的弘法為例,探討了「人間佛教的全球弘化問題」。有趣的是,這篇論文細緻地檢討了中美之間的一些「文化差異」,及其對於人間佛教在美國的弘化所帶來的問題。(釋滿具:〈人間佛教全球弘化問題略論──以美國為例〉)
另一位作者則以荷蘭荷華寺的運作為例,檢討佛光山人間佛教在荷蘭弘化時遇到的「文化適應」問題。這位作者詳細評析了星雲大師關於人間佛教全球弘化的「本土化」理論,並具體展示了其在荷蘭荷華寺落實的情況。(釋妙益:〈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文化適應及其成效〉)第三篇文章同樣處理佛光山海外弘法的議題,不過作者所關心的乃是要對佛光海外弘化中的文化適應問題進行總體地及專題地理論思考。論文指出「作為全球最大的佛教教團,佛光山已在五大洲的二百多個主要城市扎下根來」,此論文中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作者對佛光僧團在這一長期的海外弘化過程中文化適應的經驗及教訓進行了極為客觀和富有建設性的反思和總結。(釋妙光:〈佛光山海外弘傳的文化適應問題〉)
此組文章中,劉宇光教授提交的論文及其議題非常值得關注。作者文中認為,在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歷程中,泰國上座部僧團可以說已經取得初步的成功;而在此一初見成效的轉型中,僧團的宗教教育扮演重要的角色。宗教教育本身是僧團轉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同時它也是推動僧團轉型的主要動力與手段之一。根據這樣的思路,作者認為佛光山僧團教育及其現代化轉型之路與泰國上座部的宗教教育及其現代轉型之間具有一定的可對比性。(劉宇光:〈現代泰國上座部僧團教育的兩次更革:附論:與台灣佛光山教育作對比〉)
另外一篇論文則把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論實踐與越南一行禪師的「入世佛教」(或譯「參與佛教」)予以了詳細的比較研究。由於星雲大師和一行禪師都擁有禪系臨濟宗的法脈,而二人又都是推動傳統佛教實現現代轉型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當代佛教大師,二人中的一行禪師甚至被西方學界認為是「參與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對於這兩位當代佛教大師的比較研究,亦就當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朱玉盛:〈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一行禪師「入世佛教」思想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