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296 一、引言——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理論1.0版
本文中,我們把大師自1945年7月轉入焦山佛學院就讀,一直到1960年以前的這段時期,即大師三十週歲前的這段時期,稱為星雲大師的「青年時期」。基本上,這段時期也就是指大師二十至三十歲之間的人生階段。我們的研究證明:雖然這段時期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及實踐的發展過程中,只是最初開始起步的一個段落,但卻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個段落。無論就理論的建構與成就而言,或就實踐的探索與經驗而言,這一段落都堪稱是大師的弘法人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人生段落之一,這是其人間佛教理論建構工作中最富有創造力的一個段落,也是其人間佛教的實踐落實初步形成自己個性化特色的一個段落。我們嘗試把星雲大師漫長而輝煌的人間佛教弘法事業,按照其思想理念內在演繹的邏輯和時間節點,分成以下四個階段:1945-1966年,這是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第一階段,是其求學、赴台、初步建構人間佛教思想理論及落實佛教社會化、大眾化的弘法階段;*11967-1985年,這是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是佛光山開山、訂立實踐佛光四大宗旨、創建佛光僧團的階段;*21986-2000年,這是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第三階段,是大師在退居後悉心指導國際佛光會的發展,努力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拓展的階段,也是其進一步思考、總結人間佛教的實踐經驗,系統化地構建其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階段;從步入新世紀的2001年迄今,是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第四階段,這是大師全力以赴推動人間佛教老水還潮、回傳中國大陸的階段,也是佛光團隊在人間佛教發展到新的歷史高度再思考、再規劃、再創意、再出發的階段。*3本文所討論的大師青年時期的人間佛教思想,雖然是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第一階段前期的思想,不過由於大師青年時期所擁有的特殊的理論才華,這一階段他已經寫出了他一生幾乎所有有影響的及大部頭的著作,*4其富於大師個人特色的人間佛教的理論系統也已經初步臻於成熟。所以,雖然在其以後漫長、浩博的弘法生涯中,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論形態還將不斷豐富,不斷深化,及不斷「契理契機」地發展,其相應的人生修養的智慧形態也將不斷地淨化和提升,但是1945-1960年之間大師青年時期業已成型的人間佛教理論形態,已是一個具備成熟的理論內涵,及富於鮮明的個性特色的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而在這一思想理論體系背後支撐的那種佛學智慧,也已是在善巧方便統攝下能夠契理契機地施設教法的睿智卓識。因此我們可以說早在二十世紀五○年代,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實際上已宣告成熟,而鑑於這一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日後還將在不斷的契理契機的弘法事業中展現自身,所以我們可以恰當地把大師這一階段的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稱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論1.0版」。
我們在本文中提出這樣的學術論斷,也是為了針對目前學界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究形成的一些不夠全面、準確的印象有所修正。簡而言之,學界對於大師二十世紀五○年代在人間佛教理論上的重要貢獻,尚缺乏足夠清晰的和公允的理解。由於欠缺這種客觀的理解,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對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思想內涵、發展趨勢的理解,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我們對於二十世紀五○、六○年代台灣佛教的實際形態及其發展態勢的評估和認識。
我們稱1945-1960年代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第一期成熟版本形成的時代,不僅因為如前所言,在這個時代大師已經寫出了他一系列深受佛教界、學術界好評的重要著作,更是因為在這些著作中,大師已經相當系統而清晰地表達了他的人間佛教的基本主張和學說。這些主張和學說,包括人間佛教視野下的佛教史觀,對於佛教與政治良性互動關係的正面理解,對於佛教自主經濟建設議題的理論思考,對於人間佛陀觀的系統展現,對於以「革命」為核心範疇的佛教哲學思想的闡發,對於青年是佛教弘法主體的思想的理論思考,對於佛教大眾化、社會化的弘法方向的理論思考等等。而這一版本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系統趨於成熟的標誌,我們覺得可以以大師1954年發表在《人生》月刊上的一篇文章作為代表。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作者當時所署的筆名是「摩迦」。*5
我們以1954年為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理論初熟的一個標誌性的年份,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即大師從這一年的元月起,開始在《人生》雜誌發表他的名著《釋迦牟尼佛傳》。關於這部新佛陀傳記的思想價值及其在大師人間佛教思想進程中的重要意義,筆者已經做過詳細的考察,*6所以接下來,我們將主要以大師〈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這篇文章為中心,考察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主要的理論關切。
【附注】
*1關於本階段,佛光弟子釋妙願所撰碩士學位論文《星雲法師佛教復興運動初期發展之研究(1927-1967)》已經提供較為翔實的研究,參見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7月。
*2星雲大師自1985年9月宣布退位,傳法予心平和尚,從此「恪遵佛制,薪火相傳,以制度管理,以組織領導」。佛光團隊的組織化建構的完成,應當以大師這次傳位作為標記。參見《佛光學》,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97年,頁13。
*3關於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這一段落劃分的思考,請參看程恭讓、釋妙凡:〈在新的歷史高度再思考、再出發〉,收入《2014人間佛教高峰論壇.開放》,高雄:佛光文化,2015年,頁13-18。
*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第一階段(1967年以前),是其著述頗為豐富並因而為他贏得知名「佛教作家」美譽的階段。這一階段大師創作且出版的著作,一共有8種:1、《觀世音普門品講話》,1953年6月出版;2、《無聲息的歌唱》,1953年6月出版;3、《玉琳國師》,1954年5月出版;4、《釋迦牟尼佛傳》,1955年8月出版;5、《十大弟子傳》,1959年3月出版(是書創作最早於1955年8月8日始刊登於《菩提樹》,到1957年8月8日止;6、《八大人覺經十講》,1960年7月出版(此經大師1955年冬10月在宜蘭講,已有講義;1956年5、6月間於高雄市立圖書館再講,有慈莊所寫講義;1959年10月在台北第三次講此經,由吳慈郁小姐記錄並參照以前的講義成書。)7、《海天遊踪》,1964年出版;8、《覺世論叢》,1965年出版。(以上請參照大師各書序言,並請參考釋妙願所撰碩士學位論文:《星雲法師佛教復興運動初期發展之研究(1927-1967)》,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頁71。在以上8種著作中,除最後兩種著作(這兩種著作皆非大部頭著作)外,其餘6部基本上是大師在五○年代上半段撰寫而成的。
*5摩迦:〈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人生》月刊第6卷第11-12期,1954年11-12月,頁311-316。
*6程恭讓:〈從釋寶成的《釋氏源流》到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漢傳佛教六百年佛陀觀及佛教思想之重大轉型〉,是文是筆者應吳光正教授邀請,參加其主持「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