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404 一、星雲大師是深具善巧方便智的現代人間佛教導師
我們說星雲大師是一位深具善巧方便智的現代人間佛教的卓越導師,並非是我們自己的一廂情願,也不是我們主觀演繹的說法,而是我們觀察大師一生廣博深邃的弘法事業,探索這些令人驚歎的弘法事業得以成就的內在主觀成因時,必然得出的結論。在這裡,我們姑且舉幾個例子以見一斑。
例證之一:我們讀到,在星雲大師最早期的著述中,他就已經明確地肯定善巧方便之意義。例如,1951年11月30日,他在台北「大中華戲院」看了一場根據佛教故事改編而成的電影。看了這部片子後,他寫了一篇影評,發表在次年第一期的《人生》月刊上。這篇影評的題目,叫做「看「目蓮救母」以後」,文中寫到:
「不往歌舞觀聽」,一個忙了生死的道學家,當然是應該遵守這條戒律的;一個做弘揚佛法的工作者,我以為是可以方便的。因為他需要很多知識來做弘法的工具。
很早就聽人喊過這個口號,說「佛化需電影化」,這是很對的。時代一天天進步,科學一天天發達,二十世紀的佛法,怎能不用科學來做弘化的工具呢?
基於上面的原因,有一天下午,我到「大中華戲院」去看了一場電影。
電影的片子內容是以佛教做的物件,片名叫做「目蓮救母」。這部影片,當然是影商用來賣座編的,我是一個佛教徒,看過了這部片子,覺得這部片子,有多少地方卻能表現出佛教的教理和精神,但也有很多地方和佛教的事實不符,因而提起了我寫這篇「影評」的興趣。*44
非常有趣的是,大師在這幾段文字中,把「忙了生死的道學家」與「做弘揚佛法的工作者」對置起來,對於前者而言,需要遵守「不往歌舞觀聽」的戒律,對於後者則「可以方便」,原因是後者以救度眾生為使命,而要想救度眾生,就需要「很多知識來做弘法的工具」。這種表述說明,大師是在關於善巧方便波羅蜜多的正確語境中來理解「方便」的,因為所謂善巧方便不是指別的東西,而就是指救度眾生的智慧或者「知識」;而且這種知識不是在我們的思想中現成的,或者是在佛教的經典中已然具足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一天天地變化,所以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地去主動攝取。所以如果一個佛教徒無意於承擔救度眾生的使命,那麼他可以不必費心去觀察「一天天進步」的「時代」,去掌握「一天天發達」的「科學」,而如果他以救度眾生作為自己的職志,那麼除了走進眾生的場合努力獲得這些知識和科學之外,別無他途可以掌握那些弘法的工具。
同一篇文章也是在同樣的意義上寫到:
親愛的佛教同胞們,今天開大座講一卷經,不要一文錢,聽的人並不怎樣多,而要花錢買票的電影院,卻是天天高朋滿座,場場擁擠不堪。這是說明人心的需要,『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我們為什麼不來方便方便呢,我們為什麼不來提倡佛化需電影化呢?
我們大家常說,要把佛法搬入社會每個階層,難道我們只躲在大殿上拜佛誦經,藏在寺廟中忙著自了,人們就能了解佛法了嗎?佛法就能推進每個社會去了嗎?請我們的同胞們放開眼睛來看看這是一個什麼時代了。
假若,我們能把佛教那些藏經中的故事搬上銀幕,我們能把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精神,以及歷史上高僧大德們救人救世的行為用電影來宣揚,使人們再來認識佛教,還怕佛教不能復興嗎?*45
在這幾段文字中,大師說明了在實施「方便」時的兩個基本的思想原則:其一是適應人心需要的原則:應當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將人們逐步導入「佛智」;其二是與時俱進的原則:佛教救度使命的完成,要求佛教的社會化,而要把佛教推進到社會各階層,關鍵是要「放開眼睛來看看這是一個什麼時代」,也就是要跟隨時代的步伐,調整我們與時代相適應的弘法模式與方法。
基於上述思想原則,大師這篇影評對於這場目蓮救母戲的成敗得失,做了精細的闡發,並對今後可能的佛教電影的製作方式,展開十分精采及富於前瞻性的探討。這篇來台初期的文章,可以恰當地見證大師對善巧方便在救度眾生方面的價值、意義有著非常正確的認識,對於善巧方便的思想原則有著充分的自覺,而基於善巧方便的思想原則對於「提倡佛化需電影化」之議題的精當討論,更是超前地提出了佛教電影化的重要理論,今日讀之仍然讓人歎為觀止。如此深刻的思想,如此嫺熟的知識、技巧,出自一個廿二歲青年僧人的文字,除了讚歎他的勤奮刻苦、悲心願力之外,我們實不得不訴諸其夙具的智慧資糧!
例證之二:星雲大師對於現代傳媒方法之於現代弘法的特殊意義,有著迥異常人的理解,而且他的這種理解在二十世紀五○年代的中國佛教界中十分超前,幾乎可以說在這一方面,他是中國佛教界的先知、先覺。前引「提倡佛化需電影化」的主張,已經生動展現了大師對於以現代傳媒方法弘揚佛法的睿智卓識。大師不僅善用傳媒方法,而且對於傳媒方法之於佛法弘揚的價值這一議題,有著非常明確而系統的思考和認識。早在1954年的作品中,即在他剛剛開始宜蘭弘法的階段,在其青年階段人間佛教思想初步臻於成熟的時期,他對於「宣傳」之於佛教弘法的意義,就已經有特別深切的體會,並已形成如下專題的論述:
佛教富有廣博的智慧,崇高的真理,本不是一般淺識者所能了解的,加之佛教缺少宣傳,大藏經典鎖在高樓,廣博的智慧,無從發揚,把無價的佛法埋藏在山門內。山門內天天阿彌陀,山門外的人民終日殺盜淫,根本不知佛教是什麼?看見和尚罵和尚,譭謗三寶是慣常的事。刁奸陰險,說謊取巧,作惡百端,人格墮落,沒有同情心,沒有正義感,唯利是圖,幾成為社會普遍的現象。無疑的,這是佛法脫離了社會廣大的群眾,缺少宣傳感化的結果!
佛教在台灣,雖擁有廣大群眾的信仰,然而,經常很少有向信眾宣傳佛教,講經說法的人,也只是在山門內的活動。公開宣講,或到民間宣傳,更是少事,於是整個台灣佛教在緘默中度過了二百年。自從台灣被尊為自由中國復興的基地,社會文化的宣傳,不消說一日千里,佛教也受了社會文化的影響,一改以往緘默的態度而趨向宣傳了。*46
大師這篇文章提出台灣佛教有十大發展趨勢,其中,他把「從緘默到宣傳」,視為五○年代初期台灣佛教革新運動的十大趨勢之一。年輕的大師認為中國佛教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一直習慣性地保持「緘默」,完全漠然於「宣傳」的意義與價值。傳統佛教對於宣傳的這種低調甚至拒絕的態度,與它在與政治的關係、在與社會的關係中缺少主動性,完全被動地適應政治、適應社會的歷史惰性,是一致的。如今的時代已經發生巨大的改變,社會文化重視宣傳,受到這種社會文化的影響,台灣的佛教也開始改變態度,由習慣性的緘默而趨向於正視宣傳的意義與價值。
認識到現代傳媒方法對於弘法的重要意義,並且能夠精巧掌握現代傳媒的技術和方法,為弘揚佛教服務,這正是現代佛教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特徵,更是星雲大師所領導的佛光山這一現代人間佛教團隊的一個重要特徵。自來台初期積極協助東初法師辦《人生》雜誌,提倡以藝文化的方法弘揚佛法,創作《玉琳國師》等大量深受人們喜愛的佛教文藝作品,到不惑之年創建佛光山,提倡「以文化弘揚佛法」的弘法方法,直到古稀高齡,尚且自強不息,發起創建佛陀紀念館,使佛光山的現代弘法方法躍升至一個新的歷史的高度,星雲大師對佛教傳媒方法價值的理解遠遠高出同儕,對傳媒方法技巧的運用更是得心應手,入乎化境。以現代人所熟悉、所喜愛的現代傳媒方法來推動佛法的弘揚,不僅大大加強了弘法的效率,更重要的是使得高深的佛法變得生動、形象、可感,易於為生活節奏忙亂而生活意義趨向扁平化的現代人所接受。對於現代傳媒方法這些宣傳工具的理解與運用,可以說正是星雲大師內在具有的善巧方便智之任運顯現。
例證之三:大師對於《維摩經》中維摩詰菩薩以「善巧方便」救度眾生的思想,有著深切的理解,這種理解也向我們透露了大師所體證的智慧的某些特質。我們已經專題地考察並且指明:《維摩經》是最深刻、最準確地闡明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之間不一不二、不即不離的關係的重要經典之一,《維摩經》也非常清晰地啟示我們這些讀者:維摩詰菩薩在毗耶離大城救度眾生的菩薩行的工具,正是「善巧方便」。對於《維摩經》中的這些思想,大師曾有專題地闡發,《維摩經》有關人間淨土的思想對於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建構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47在二十世紀九○年代大師系統構建其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的過程中,這部經典又曾經一度成為他最重要的參考經典之一。*48
這裡我們尤其要注意:關於維摩詰菩薩使用「善巧方便」這一工具救度眾生的思想,大師在他的上述講演中,也有著明確的體認。如他在下面這段話中所說:
維摩居士在世間奉行佛道,他有無量方便的法門,他和世俗的人一樣,開商店、做生意、種田耕地、賺錢,但是金銀財寶在他手中,一點也沒有妨礙,他身帶金錢,到各種不同的場所,隨緣方便的度化眾生。他不但進入賭場而且還到酒家,其目的是要度化這些喜歡喝酒和賭博的人,走向清淨的佛道。所以,維摩居士有這樣無量的方便,度化眾生,使得這個世界成為淨化的人間淨土。
因此你穿好的衣服,維摩居士也跟你一樣穿好的衣服,其實,他並不執著好的衣服,而是用佛陀的慈悲法衣,來莊嚴他的身相。你吃飯,他也跟你吃飯,但是,他對飲食,無貪無瞋,因他早已以禪悅為食。他示現生病,而利用大眾為他看病時,為大家說法,他用種種方便的法門來度化眾生。*49
上引這段話中,大師先後說及「無量方便的法門」、「隨緣方便」、「無量的方便」、「種種方便的法門」,四次提到「方便」,並且在解說維摩詰菩薩的「方便」時,一方面說維摩詰菩薩之行為舉止,「和世俗的人一樣」,揭示「方便」之和光同塵的一面;一方面說維摩詰菩薩的行為,旨在引導眾生「走向清淨的佛道」,及旨在把世間轉化為「人間淨土」,揭示「方便」之超拔流俗的一面。大師這裡對於維摩詰菩薩的「方便」或「方便法門」之本質的解說,是全面的,是辯證的,這也可以表明大師對於經文中所開示的菩薩度化眾生的工具或方法乃是善巧方便的思想,有著深刻和精準的掌握!
例證之四:佛光山自1967年開山創建,在佛光人間佛教僧團凝聚成型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佛光系統的「宗風」,而佛光山「宗風」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名為「四給」的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是指「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裡面的第四個工作信條是「給人方便」,顯然融入了善巧方便波羅蜜多的元素,足可證明以善巧方便這一智德修養為核心的思想觀念,已經滲透到大師幾十年如一日弘法活動的基本準則中,並且通過大師的教導和傳授,也已滲透到一般佛光人弘法度生的思想理念及日常行為方式當中。
關於「給人方便」,大師自己有如下一段解釋:
以落實大乘菩薩道為目標的佛光山自開建以來,一切的設施無非都是以「給人方便」為原則,例如:為了方便看護失怙的孤兒,我們設立育幼院;為了方便照顧無依的老人,我們成立養老院;為了方便國際弘法,我們開辦英文佛學班、日文佛學班;為了方便信徒休憩,我們植花種樹,遍設座椅;為了方便大眾使用,我們設置會議室、會客廳;為了方便佛子學習佛化的生活,我們在別分院成立金剛禪坐會、婦女法座會;為了方便民眾因應實際的需要,我們各道場開設各種技術班級。
「給人方便」不但是慈悲的流露,更是智慧的運用;「給人方便」不但是道德的實踐,更是思想的開拓。凡我佛光人應謹守「給人方便」的信條,發展現代化、人間化的佛教,讓一切大眾都能普受法益。*50
大師在這段說明中,認為佛光山「一切的設施」,都以「給人方便」為原則。這裡所謂「一切的設施」,既包括佛光山的建築設施,也包括佛光山各種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的制度,以及相關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的設施,所以是佛光山所開發的一切現代弘法方法的總稱。佛光山的一切現代弘法方法都以「給人方便」為總的原則,足見「給人方便」的工作信條,是佛光山開發弘法方法的基本理論依據。大師進一步地解說:「給人方便」不僅是慈悲的流露,也是「智慧的運用」,這裡,「慈悲的流露」,融入了布施波羅蜜多的元素;「智慧的運用」,則融入了「善巧方便波羅蜜多」的元素。所以「給人方便」的工作信條,是布施波羅蜜多及善巧方便波羅蜜多的結合、融合,也就是慈悲心與方便智的結合、融會,它所規定的正是以善巧方便為弘法方法,向社會大眾布施佛法之意,這與大師以「慈悲心與善巧方便」解釋彌勒菩薩聖德的說法,也是完全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師這段話中提到「佛光人應謹守『給人方便』的信條,發展現代化、人間化的佛教」,這裡「現代化、人間化的佛教」,正是我們所謂的「現代人間佛教」,由此我們當知「給人方便」的工作信條與大師所創立的現代人間佛教之間的密切關係;同時大師在這段話中指出「佛光山」是「以落實大乘菩薩道為目標」的,也足見大師所弘揚的現代人間佛教與大乘菩薩道之間的內在密切關聯。總之,在大乘菩薩道、現代人間佛教中一以貫之的東西,是慈悲的精神,也是善巧方便的精神,佛光山人間佛教「給人方便」的工作信條融合、結合了布施波羅蜜多及善巧方便波羅蜜多,成為了佛光山開發一切現代弘法方法的理論原則,也成為了佛光人工作信條及人生修養的基本準則,我們看到善巧方便在其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例證之五:我們在大師的〈如何建設現代佛教〉(1990)一文中,可以讀到大師下面一段話:「我們都知道佛教傳統講經的方法,一開始就把經中對世間實相的分析,照本宣科的說出來:苦呀!空呀!無常呀!不錯!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佛陀所說的三法印。但在當今說法布教時,要應用善巧方便。」大師這裡一方面承認三法印是佛陀的傳統說法,體現佛教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則指出,在當今時代弘揚佛教時,需要運用善巧方便,對於三法印的教條以及佛教基本思想的精神實質,予以契理契機的現代詮釋。
下面就是在這次講演中,大師提供的關於佛教基本思想的一個簡要的詮釋:
佛教為什麼說苦?是為了追求幸福快樂的;苦是人間的現實,但非我們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要脫苦、尋求快樂。說到空,天也空,地也空,四大皆空⋯⋯,讓大家很害怕,覺得什麼都沒有了。其實「空」建設「有」的,只是一般人不了解。空有空的內容,在空的裡面才能擁有宇宙的一切,不空的話,就什麼都沒有了。真「空」生妙「有」,我們先有「妙有」,才能入空;先建設現實「有」的世界,從「有」的真實中,方能體驗「空」的智能。有些佛教人士說法,常否定人間現實的需要。比方說:弘法的時候,談到金錢,就說「黃金是毒蛇」,好可怕哦!談到夫妻,都是「不是冤家不聚頭」;講到兒女,是一群討債鬼;論及世間,凡事都是無常的⋯⋯。那麼一般人聽到了這些,到底他擁有了什麼?圍繞在他四周,都是毒蛇、是冤家、是討債鬼、隨時會幻滅的一切,好可怕的人生!佛教並非全盤否定金錢,對於取之有道的錢,稱為淨財。淨財可以推動各種事業發展,使社會安和樂利。妻子兒女、親戚眷屬,只要彼此尊重、互敬、互諒,可以成為道友法侶,建設和樂的佛化家庭。因為世間是無常,一切都不停地在變化,在變化中,壞的才能變成好的,惡的才能變成善的,凡夫也才能成為聖人。*51
以上這段詮釋,認為佛陀關於苦諦的教法,目的是指導眾生如何獲得快樂,所以「苦」並不是教法的目的,快樂才是教法的目的;佛陀空的教法,其實是為了建設有,因為只有先建設現實有的世界,然後才能體驗空;佛陀「諸行無常」的教法,是要肯定事物的變化,因為有變化才有改變命運、改惡向善的可能性。大師在講座中特別地呼籲:「不要把出世的思想,完全加諸於每一位佛教徒身上,讓他們有消極、厭世的想法,我們應該把樂觀、喜悅的佛教,來增進他們的幸福、增進他們的道德、慈悲,使他們的生活更美滿,這才是真正佛陀示教的真諦。」因此佛陀三法印思想的真諦,佛教基本思想的真諦,是要傳達快樂、建設現實有,及喚起人們珍視變化,佛教應當是樂觀的、快樂的佛教,是增進人生幸福和道德的佛教。大師這裡基於其善巧方便,對佛教基本思想所作的現代詮釋,不僅揭明自己一生中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的詮釋學原則,同時也是他基於善巧方便這一原則,為自己的人間佛教思想提供理論依據的一個經典性、典範性的詮釋例證。*52
例證之六:是大師依據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理念,對於當代一系列社會問題所作的觀照和回應。這種對於當代社會問題的觀照和回應,幾乎在大師所有的著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是構成星雲大師所有著作及作品的精神特質之一。在這裡,我們願意舉大師「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為例。這一系列座談會涉及到的主題有:佛教對「環保問題」的看法,佛教對「倫理問題」的看法,佛教對「社會問題」的看法,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佛教對「政治問題」的看法,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佛教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看法;佛教對「族群問題」的看法,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看法,佛教對「家庭問題」的看法,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佛教對「殺生問題」的看法,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佛教對「安樂死」的看法,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佛教對「喪葬習俗」的看法,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共有二十四個思想議題,內容廣泛涵蓋了當代人所關心的幾乎所有的重要層面的問題,包括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性別問題、身心問題、宗教問題、信仰問題、倫理問題、教育問題、環境問題⋯⋯等等。
正如此書的編輯滿濟法師所說:「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陀的說法,皆為針對人的現實困境與心靈需求提出建設性的見解,並給予療癒為目的;繼而啟發人之善言、善心、善行。」*53因而,「編輯此書的緣起,希望以佛法的觀點來探討並解決社會亂象及當代所面臨的各類複雜的問題;同時促使更多人一探社會與人心問題的究竟,明白佛陀的智慧是跨越時空,佛法具有時代性的,即使社會迅速變遷,問題千變萬化,只要人間遠離不了『生老病死』的困惑,佛陀猶如心靈良醫,而佛法則是調和我們身心疾病的良藥」。*54這種以「佛法的觀點」來探討及解決當代人類所面臨的各種身心問題、社會問題,正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的特點:現代人間佛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說,它不是一個完成式,而是一個進行式,它需要不斷去面對、不斷去探究當代人類所面臨的各種新問題、新困惑,不斷去嘗試提供對於這些問題的回應及解決之道,而這也正是不斷落實佛法人間化以推動人間不斷佛教化的過程。星雲大師這一系列針對當代社會議題的座談,為佛法智慧的當代運用提供了典範,為人間佛教回應與處置當代社會議題樹立了標準。大師這方面一系列思想成果的理論價值,仍有待我們今後深入挖掘,而大師之所以能夠對於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始終保持高度的敏感,並能夠基於佛法及人間佛教的思想立場,給予一定精當的觀照和回應,其智慧之根源當然就是他所深具的善巧方便的智德!
例證之七:星雲大師曾在台灣電視公司開設「星雲說喻」節目,每日一則譬喻,後來大師事忙,由弟子慈惠法師接棒說喻兩年,慈惠法師將兩年中所說的故事、譬喻,結集為《古今譚》,於2005年出版。故事中,收有一篇〈方便為門〉,討論到佛教的「方便法」。故事先引用玄奘大師度「三車和尚」窺基的歷史傳說,說明「一個人進入佛門的因緣很多,道路方法也有很多種,尤其對一些難以度化之人,總是要有一些方便之門來接引他們」。故事的後半段,則以星雲大師為例,說明星雲大師同玄奘大師一樣,都是擅長「方便法」的大師:
佛教裡很講究方便度眾生,因此在教學上運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例如:佛光山星雲大師很少主動跟年輕人說:「你來出家好嗎?你剃頭好嗎?」甚至有一個女孩子,從小跟著媽媽到寺院裡面幫忙,可以說是在寺院裡長大的,很多人都以為她出家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大師遇到她的時候,常跟她說:「某人啊,你已經長大了,恐怕得幫你找一個婆家。」事實上,大師知道這個女孩子根本就不想嫁人,因此故意說要幫她找一個婆家。這時候女孩子反而不服氣地說:「我才不要嫁人,我要出家。」
最後,這個女孩終於出家,成為佛門龍象。
又如:過去,有一個信仰基督教的老師,很喜歡到宜蘭念佛會聽大師開示。大師知道對方是基督教徒,所以從來不叫他信仰佛教。過了四、五年後,有一次皈依典禮,卻赫然見到這位基督徒來請求皈依。
大師問他:「你是基督徒,為什麼要來皈依佛教呢?」
他說:「過去四、五年來,你從不叫我信仰佛教,就因為這樣,我才來皈依。」這就是大師度眾的善巧方便。
方便法門固然是度眾的利器,但它並非人人都能用,因為方便法用得不好,反而「方便出下流」。所以,方便法雖是很好度眾的方法,卻須有智慧,才能運用得宜。*55
慈惠法師這裡所講的大師度眾的兩個故事,其實都是真實的事情。慈惠法師在故事開頭指出「佛教裡很講究方便度眾生」,在結尾則指出:方便法門並不是人人能用的,使用方便法門的人,「須有智慧,才能運用得宜」,因此星雲大師方便度眾的兩個事情,說明大師具備「善巧方便」──他正是那種擁有「智慧」,所以能夠將不同的方法「運用得宜」的佛教大師。
如果說上述兩個方便度眾生的故事,還只是說明星雲大師在接引他人進入佛門的問題上,具足「善巧方便」,那麼在《古今譚》的序言中,慈惠法師就更進一步,以這個概念來說明星雲大師弘法度眾的基本風格:
五十年來,蒙師父慈悲,讓我為他的講演開示進行即時台語、日語翻譯,給予我諸多學習。師父常說,他一生所辛苦努力的是,所講、所寫的話語文字,要讓人聽得懂、看得懂,就如當初佛陀在世說法利生,也秉持不捨任何一個眾生的願力,運用各種方便,橫說豎說種種妙法,為的就是照顧每一個有情,以沒有高下貴賤的分別之心,平等普施甘露法水,所以今日我們所閱讀的藏經中,才有了本生、譬喻等文體,這無非是佛陀欲以簡單的方便善巧,來宣說世間的真諦般若。*56
星雲大師一生當中的寫作與講演,都追求讓聽眾可讀、可懂,正如佛陀當年「運用各種方便,橫說豎說種種妙法」,讓眾生得度。這不僅揭明星雲大師弘法度眾的方法與特點:追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風格,而且說明大師之所以能夠做到「要讓人聽得懂、看得懂」,是因為他掌握了「善巧方便」,這與佛陀當年說法利生的追求和使用的方法,在原則上是一樣的。慈惠法師是星雲大師最早期的弟子之一,被星雲大師評為是「協助」其「弘揚人間佛教、推展佛教事業的過程中」,「所要感謝的主要一人」,*57對大師的思想理念、行事風格,知之深切,所以她對星雲大師擅長「方便法」的理解,應當說準確而深刻地把握住了大師弘法度眾的基本風格及在這種風格背後擁有善巧方便的內在精神特質。
例證之八:星雲大師弟子慈容法師,曾撰有〈佛教史上的改革創見大師〉一文,此文分為上、下兩篇。在上篇中,作者列出:力斥「格義佛教」、開創「佛典目錄」先河、「統一釋姓」、主張「不依國主,佛法難立」的道安大師,首於山林「聚眾講學」、並作「沙門不敬王者論」的慧遠大師,力持「一闡提也有佛性」、主張人人皆得成佛的道生大師,提出「五時八教」之判教的智者大師,創立「三階教」的信行大師,另創「譯經體例」的玄奘大師,「傳法不傳衣」的惠能大師,「為南宗定位」的神會大師,「創叢林」的馬祖大師,「立清規」的百丈禪師,大力「調和禪淨」的永明禪師;在下篇中,作者則重點列出星雲大師,認為上述這些人物都是佛教史上的「改革創見大師」。上篇開頭引用星雲大師在《釋迦牟尼佛傳》中所提出的「革命」的理念,以「創造、改革」,詮釋大師書中提出的佛教「革命」的思想,認為佛教的改革大師,「首推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他不但是向自己革命,他一生所開示的教法,也都是指導眾生如何革除自己的陋習;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革命並非消極的破壞,而是具有積極性的建設」。*58在佛陀之後,歷代的高僧大德們,也都「不但深體佛陀本懷,崇佛奉法;尤其勇於革新,才使得佛教能在每個時代適應社會的需要,進而發揮佛教覺世牖民的教化之功」。*59正是歷代這些高僧大德能夠勇於改革,勇於創造,才使佛教能夠安然度過各種歷史的磨難,克服各種政治、文化的限制,不斷發揚其濟世度人的慧命。
此文下篇的後半部分,尤其立有「星雲大師的改革動力」一節,將大師對佛教改革的動力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思想不落伍;(二)心懷度眾慈悲願;(三)掌握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精神;(四)思想具有圓融的時代性;(五)具有尊重包容、歡喜融合的性質。*60作者並在最後的結語部分寫到:
由於大師能把握「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精神,在「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業」的中道精神下,使佛法不致流於世俗而又能契合世間的需要,因此人間佛教已經成為今日佛教的主流。再者,因為大師的人間佛教既有義理思想上的理論根據,又有實踐方法上的善巧方便,終於使得佛教能夠蓬勃發展於現代,在台灣開出燦爛的花朵,而且走向國際化,枝榮葉茂地繁衍於全球。*61
我們看到:此文事實上已經達到這樣的結論:星雲大師作為佛教史上的一位「改革創見大師」,尤其是作為現代佛教的一位「改革創見大師」,其最重要的「改革動力」,應當源自大師所掌握的「善巧方便」。慈容法師同慈惠法師一樣,也是大師門下最資深的長老弟子之一,此文所揭櫫作為大師「改革動力」的「善巧方便」的思想,反映了佛光門人弟子對於星雲大師精神修養及智慧層面的一種共識,*62對於我們現在理解大師修養和思想的深層結構,具有明確的啟發意義。
【附注】
*44摩迦:〈看「目蓮救母」以後〉,《人生》月刊第4卷第1期,1952年1月10,頁18。
*45摩迦:〈看「目蓮救母」以後〉,《人生》月刊第4卷第1期,1952年1月10,頁19。
*46摩迦:〈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人生》六週年佛教專號,第6卷第11、12期,1954年12月10日,頁312。
*47如星雲大師在講演「從現實的世界說到佛教的理想世界」中,曾指出「依據《維摩經》所指的理想世界,這是人間淨土」,「《維摩經》裡理想的世界,啟示我們的是如何加強心理的建設,也啟示我們從人格上去昇華,從內心裡去淨化。《維摩經》裡佛教理想的世界就是人間的淨土」。參見《星雲大師講演集1》,頁70、73。
*4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維摩經.佛道品》)〉,《佛教叢書10.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年,頁151-181。
*49星雲大師:〈從現實的世界說到佛教的理想世界〉,《星雲大師講演集1》,頁79-80。
*50星雲大師:〈怎樣做個佛光人第十二講〉,《佛光學》,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1997年,頁60。
*51星雲大師:〈如何建設現代佛教〉,《星雲大師講演集4》,高雄:佛光文化,1991年,頁25-26。
*52滿義法師在其著作中也注意到星雲大師此段文字,參見《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遠見,2005年,頁26。有趣的是,筆者這幾天在佛光山小住,藉便將本書定稿,得星雲大師贈讀他於2014年10月4日所作〈真誠的告白〉,文中有如下一段話:「我一生,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苦,要視為我們增上緣的力量;無常,不是定型的,可以改變我們未來的一切,促進人生的美好;空,不是沒有,空是建設有的,要空了才有,我一生一無所有,不是真空生妙有嗎?」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真誠的告白〉,2014年10月4日(初稿),頁6。大師在這段話中談到他闡釋人間佛教的著名的「四句教」,也再次提及他關於「苦」、「無常」、「空」的詮釋,可見這段基於「善巧方便」關於「佛教的基本思想」的詮釋,確實是星雲大師一生人間佛教詮釋思想的核心。
*53釋滿濟:〈編輯緣起〉,載於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當代社會問題座談會》上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初版,頁3。
*54同註53,頁9。
*55釋慈惠:〈方便為門〉,《古今譚1》,台北:香海文化,2005年,頁263-266。
*56釋慈惠:〈自序〉,《古今譚》,頁11。
*57星雲大師:〈序言〉,載於釋慈惠:《古今譚》,頁2。
*58釋慈容:〈佛教史上的改革創見大師(上)〉,《普門學報》第7期,2002年1月,頁1。
*59同註58。
*60釋慈容:〈佛教史上的改革創見大師(下)〉,《普門學報》第8期,2002年3月,頁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