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2 一、引言——明代以來漢傳佛教的兩部佛陀傳記名著

元、明以來,漢傳佛教的佛教思想及佛教理解早已臻於圓熟之境,不得不逐漸式微;而佛教社會化、大眾化、民間化的歷史發展趨勢,則因強有力的世俗國家政權的管制,也不得不遭受抑制。在這樣整體的思想及社會政治的態勢下,體制性的佛教的影響力當然會愈來愈衰弱,而佛教內部的改革需求,佛教理論與實踐的民間化,深受佛教思想影響的民間信仰及民間教派的崛起等等,都一天天成為中國社會宗教信仰及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

從這樣一個思想與信仰的歷史背景的角度,觀察及理解,從明代立國定制後的十五世紀,到中國步入現代化革命及改革時代的二十世紀,這段長達六百年的漢傳佛教思想發展的歷史,就能清晰地發現:在漢傳佛教這六百餘年的歷史中,其實存在著一條推動佛教革新與轉型的深層線索。本文選擇從明僧釋寶成的《釋氏源流》*1到當代台灣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的課題,意在由這兩部漢傳佛教六百年的佛陀傳記名著,試圖深入認識與理解漢傳佛教這種內在的革新、轉型與發展的歷史趨勢。

我們之所以要選擇兩部佛陀傳記,來解讀漢傳佛教從明代到現代的這種內在脈絡,主要是因為佛教的佛陀傳記作品所具有的特殊性質。佛陀傳往往是攜帶思想資訊最多的佛教作品,因為佛陀的傳記不僅要記錄這位佛教創始人的生平與生活,更要嘗試理解這位其思想與學說,而由於佛陀在佛教信仰世界不言而喻的崇高地位,對於佛陀思想及學說的理解,當然同時也就可以代表,一定時代的人們,對於佛教基本思想與價值的一種權威性的理解方式。還有,我們知道,從佛教知識與思想的受眾角度看,佛陀傳記也與一般的佛教著作不同,它在佛教知識與佛教思想的實際傳播的過程中,往往具有將佛教的精深思想向社會大眾輻射及傳播的特殊意義,也有溝通佛教菁英思想與佛教大眾信仰的特殊意義。因此,我們透過對於兩部佛陀傳記的比較研究及解讀,就不僅能夠發現,兩部傳記在知識層面及思想層面各自的優點與缺點,而且能夠在相當的程度上,以此為理解六百年漢傳佛教,作為精英思想與大眾信仰之複合體的佛教知識與思想的「範式」歷史嬗變之依據。

而我們之所以要選擇《釋氏源流》及《釋迦牟尼佛傳》這兩部佛陀傳記來進行我們的研究,主要的理由不僅是因為這兩部作品是明代以來漢傳佛教中難得稀有的兩部佛陀傳記,是漢傳佛教六百年來真正堪稱名著的兩部佛陀傳記,還因為這兩部佛陀傳記恰好一部處在這六百年的開始,一部處在這六百年的末尾,兩部佛陀傳記所表達的佛陀觀及佛教思想理解的變遷,正好反映了六百年中國史及中國佛教史的一個輪迴,而後一部傳記所處的時代及其所包含的人間佛教的重要思想主題,不僅代表六百年漢傳佛教時代的結束,也代表一個新的人間佛教時代的開端。*2

本文僅考察從《釋氏源流》到《釋迦牟尼佛傳》的課題所包含的六百年漢傳佛教中佛教思想理解的嬗變的資訊,對於兩部佛陀傳記所涉及到的其他諸多方方面面的問題的更加精細的研究,則俟諸來日。

【附注】

*1明代嘉靖本《釋氏源流》上卷之末尾,載有明釋寶成如下的誌文:「如來應跡投緣,隨機闡教,化啟憍陳,道終須跋。漢明感夢,靈應彌彰;諸祖繼出,弘揚此道。文積巨萬,簡累大千。像法浸末,信樂彌衰。文句浩漫,少能該覽。備抄眾典,顯證深文。控會神宗,辭略意曉。標題圖畫,取則成規。目曰釋氏源流,募緣鋟梓,用廣流通。使見聞者,可不勞而博矣。」篇末,署名「洪熙元年歲在乙巳秋七月解制日四明釋寶成誌」。又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嘉靖八年《釋氏要覽》,前有宗林嘉靖八年(1529)〈重刊釋氏要覽前序〉,序言:「惜乎刷印年深,舊版消費。我朝宣德間,有大報恩寺堅室比丘復刊於梓,迄今既久,又豈不殘缺耶?」後有寶成〈釋氏要覽跋〉云:「前塘道誠大師要覽集,乃出家學道之執範矣,行世久矣。舊版堙沒,釋寶成自幼得此集,嘗隨身四十年矣。洎宣德元年以來,皇上覃昭曠之恩,普度天下行童,率同志顧道真繕寫,謹捐衣資,洎信官姜普成等,命工刊板,印造流通。俾若見若聞,于法于義,了然無惑,開示後來,如說而行,令法久住。傳列祖心燈不絕,續如來慧命無窮者。大明宣德八年龍集癸醜孟夏四月如來結制日大報恩寺堅密室沙門釋寶成謹誌。」還有在《釋氏源流》成化二十二年內府刊本篇首,載有〈御制釋氏源流序〉,其中提到:「嗚呼!大道無名,真乘難解,不有真修博煉之士,揭其軌範,以昭示將來,則不惟斯人貿貿焉不知所從,而為之徒者,亦將妄意冥行,無所持循,而欲以優入聖域,難焉!此朕于寶成《釋氏源流》一書,幾務暇偶爾一觀,不得不嘉其用心之勤矣。茲欲重新繡梓,以廣其傳,將俾人皆正法之依,不墮輪迴之厄,其于世道,亦未必無小補。」根據這些記載可知:釋寶成為四明人,是明大報恩寺堅密室僧人。其出生年代當在1380年左右,自幼研習道誠編撰的《釋氏要覽》,深受這部書的影響。宣德元年(1426),他開始策劃刊印道誠的《釋氏要覽》,並於宣德八年成就其事。釋寶成受到《釋氏要覽》一書的啟發,所以在永樂年間(1403-1424)編成《釋氏源流》,並於洪熙元年(1425)首次刊行。宣德九年(1434)、正統元年(1437)及景泰年間(1450-1457),《釋氏源流》一書先後得到三次刻印。成化二十二年(1487),內府再次刻印此書時,憲宗皇帝親自作序,對寶成著作的成就加以表彰。此後此書尚有嘉靖三十五年(1556)刊本,以及嘉靖至萬曆年間經廠翻刻的成化本。《釋氏源流》一書行世時有文有圖,它既是一部佛教的歷史故事書,也是一部佛教的圖畫書,它的刻本既有民間的刻本,也有內府的刻本,而且在明代先後刊行達七次之多,足見這部書在明代的佛教界及社會上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我們研究明代佛教思想史及社會史時應當高度重視的一部著作。到了清初,康熙皇帝曾孫、鎮國公永珊,又取此書上半部加以改編,定名為《釋迦如來應化事蹟》,並重新改製其配圖,這就是清代流行的《釋氏源流》的版本。有清一代,《釋氏源流》也先後有乾隆、嘉慶、同治、光緒四種刊本行世。《釋氏源流》有二卷本、四卷本及六卷本的不同版式,而實際內容則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記錄佛陀的事蹟及佛教在印度弘化的史實,下半部則記錄佛教在漢地弘化的歷史。因此本文的有關討論,主要依據此書的上半部即佛陀傳記部分的內容。

*2星雲大師在〈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一文中,把中國佛教的發展分為六個階段:一、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二、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唐時期),三、禪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時期),四、宮廷密教時期(元明皇朝時期),五、經懺香火時期(滿清民國時期),六、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他在文中宣示:「因此,人間佛教的思想,是今日人類的一道光明,也是復興佛教的不二法門,我們新世紀的全世界人類,歷經了多少的苦難,方才體會到人間佛教乃是得救之道。人間佛教是世紀之春,人間佛教是世紀之光,我們可以昭告全世界的法界眾生:廿一世紀是人間佛教的世紀,廿一世紀是佛教輝煌的時代,『人間佛教』已經來臨了!」參見《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頁9-94。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