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78 三、《維摩詰經》第二品善巧方便智思想實踐之特殊示範意義——關於「維摩詰35句」的解說

《維摩詰經》第二品中的維摩詰菩薩是在一定的歷史時間、一定的地域空間,在人類世界示現其菩薩生涯的一位菩薩,他可謂一位真正名副其實的「人中的菩薩」。作為一位大菩薩,維摩詰的思想實踐與其他菩薩的工作應無本質的區別;但作為生活在特定歷史時空中的「人中的菩薩」,維摩詰的思想與實踐就特別具備「人間性」這一特殊彩色。正是因此,我們說《維摩詰經》第二品即〈方便善巧品〉所展示的維摩詰菩薩善巧方便智思想及實踐,對於我們當今人類的現實生活,尤其對於在當今人類社會中正在宣導與推進的人間佛教,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維摩詰經》第二品第2-6段一共用五段話來敘述維摩詰菩薩在印度毗耶離大城菩薩生涯中,憑藉善巧方便智所展開的各種成熟眾生的活動。我們可以稱之為「維摩詰35句」。

以下依據鳩摩羅什的譯文為基礎,參照現存梵本,對於維摩詰35句的涵義,試加簡略解說。文本編號為作者所擬,羅什略稱「什」「梵」指日本大正大學出版《梵文維摩經》第二章第2-6段的原典,頁碼為p.15-17;羅什譯文,根據《大正藏》第14冊,頁539a08。二者不再一一加註。

1、【羅什】資財無量,攝諸貧民。

【梵文】akṣayabhogo daridrānāthasatvasaṃgrahāya/

解說:維摩詰擁有無盡的資財,這是其善巧方便智之體現,其目標是「攝受窮人以及無有依靠者」。此句說明菩薩應當如何對待「資財」,及與貧窮者的相處之道。

2、【羅什】奉戒清淨,攝諸毀禁。

【梵文】pariśuddhaśīlo duḥśīlasaṃgrahāya/

解說:śīlo可以譯為「戒律」,也可以譯為「品行」。擁有清淨戒律(或品行)是其善巧方便智之體現,其目標是「攝受一切戒律(或品行)惡劣的人們」。此句顯示菩薩應當如何對待品行,及與品行惡劣者的相處之道。

3、【羅什】以忍、調行,攝諸恚、怒。

【梵文】kṣamadamaprāpto duṣṭapraduṣṭavyāpannakrudhacittān āṃ satvānāṃ saṃgrahāya/

解說:羅什譯文中「忍」是指kṣama,忍耐之意;「調」是指dama,自我克制之意。獲得忍耐、克制是菩薩善巧方便智之體現,其目標則是「攝受那些擁有噁心、歹心、殺心、怒心的眾生」,羅什這句譯得較簡略。此句顯示菩薩如何對待忍耐、克制,及與憤怒者的相處之道。

4、【羅什】以大精進,攝諸懈怠。

【梵文】uttaptavīryaḥ kusīdānāṃ satvānāṃ saṃgrahāya/

解說:羅什譯文中「大精進」,現存梵本是「勇猛精進」。菩薩擁有勇猛的精進,是其善巧方便智之體現,其目標則是攝受那些對於揚善抑惡覺得懈怠的眾生。此句顯示菩薩如何對待精進,及與懈怠者的相處之道。

5、【羅什】一心禪寂,攝諸亂意。

【梵文】dhyānasmṛtisamādhisthito vibhrāntacittānāṃ satvānāṃ saṃgrahāya/

解說:菩薩住於禪那、正念、三摩地,是其善巧方便智之體現,其目標則是攝受亂心的眾生。此句顯示菩薩如何對待禪定,及與亂心者的相處之道。

6、【羅什】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梵文】prajñāniścayaprāpto duḥprajñānāṃ satvānāṃ saṃgrahāya/

羅什譯文中「慧」,是指prajñā(般若),菩薩已經獲得對於般若慧的決定,這是其善巧方便智之體現,其目標則是攝受一切擁有惡慧的眾生。此句顯示菩薩如何對待般若,及其與無知者的相處之道。

7、【羅什】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梵文】avadātavastradhārī śramaṇaīryāpathasaṃpannaḥ/

解說:白衣(avadātavastra)與沙門(śramaṇa)相對,是指過世俗生活者。他顯示世俗人士之外形,而持有沙門的行儀,這是其善巧方便智之體現。此句說明菩薩的世俗生活之道。*21

8、【羅什】雖處居家,不著三界。

【梵文】gṛhavāsasthitaḥ kāmadhāturūpadhātvārūpyadhātvasaṃsṛṣṭaḥ/

解說:菩薩居家,卻不與三界相混雜,這是其善巧方便智之體現。此句說明菩薩的居家之道。

9、【羅什】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梵文】bhāryāputradārāṃś ca saṃdarśayati, sadā ca brahmacārī/

解說:羅什譯「妻」,梵文為bhāryā;羅什譯「子」,現存梵文為putradāra,意思是「兒子及女兒」。菩薩示現有妻子兒女,而總是實行梵行,這是其善巧方便智之體現。此句說明菩薩與妻子兒女相處之道。

10、【羅什】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梵文】parivāraparivṛtaś ca bhavati, sadā ca vivekacārī/

解說:羅什譯文「眷屬」,梵文為parivāra,指僕從人員。羅什譯文「遠離」,梵文為viveka,意思是「獨處」。一個菩薩如此擁有僕役,是其善巧方便智之體現。此句顯示菩薩與僕從相處之道。

11、【羅什】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

【梵文】ābharaṇavibhūṣitaś ca saṃdṛśyate, sadā ca lakṣaṇaparicchinnaḥ/

解說:本句現存梵本文意不確,日本校勘本根據羅什、玄奘漢譯及藏文本,建議改lakṣaṇaparicchinnaḥ為lakṣaṇaparicchannaḥ。*22Lamotte的《維摩詰經》譯文此處根據藏文本推測梵文為lakṣaṇānuvyañjanasamanvāgata,*23譯為漢語是:「具足相、好」。其中「相」指佛三十二種大人相,「好」指佛八十種微妙細相。他所作的修訂頗印證羅什的譯文。一個菩薩雖然佩戴裝飾品,但是總是以佛之諸相、諸好莊嚴其身。菩薩如此擁有裝飾品,是其善巧方便智之體現。此句顯示菩薩對待裝飾品或奢侈品的態度。

12、【羅什】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梵文】annapānabhojanajīvaḥ saṃdṛśyate, sadā ca dhyānāhāraḥ/

解說:羅什譯文「飲」為pāna,指飲料;「食」為anna,指食物。一個菩薩雖然以食物、飲料為生,但總是以禪定修養作為其真正食物,此是其善巧方便智之體現,顯示菩薩對待食物之道。

13、【羅什】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

【梵文】sarvadyūtakaraśālāsu ca saṃdṛśyate, dyūtakrīḍāsaktacittāṃś ca satvān paripācayati, sadā cāpramādacārī/

解說:羅什譯文「博弈戲處」,參考梵文,是指「賭博者的住處」。這句話後半段羅什譯文較簡略,參考現存梵文,意思是「他使心好賭博、遊戲的眾生成熟,而他自己總是不放逸」。菩薩幫助喜好賭博、遊戲的人群,是其善巧方便智之體現。此句揭示菩薩與賭博者、遊戲者相處之道。

14、【羅什】受諸異道,不毀正信。

【梵文】sarvapāṣaṇḍapratyeṣakaś ca, buddhe cābhedyāśayaḥ/

解說:羅什譯文「異道」,梵文是pāṣaṇḍa,佛教指稱佛教外的宗教、哲學。菩薩對於其他宗教與哲學能夠接受,但對於佛陀則擁有不可破壞的信仰。此種對待「異道」的措置方式是菩薩善巧方便智之體現,揭示菩薩與其他宗教信仰者的相處之道。

15、【羅什】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梵文】sarvalaukikalokottaraśāstravidhijñaś ca, sadā ca dharmārām aratirataḥ/

解說:此句羅什譯文中「世典」,現存梵文則是「世間、出世間的論書」,藏文本亦然。*24根據羅什的譯文,似乎易把「佛法」與「世典」對立起來,這樣也就很容易把「佛法」理解為「出世間的」。而據現存梵本及藏文翻譯,則是把「佛法」與「世典、出世間的論典」對舉,這樣也就不易產生「佛法是世間學問之對立面」的構想。精通一切世間、出世間的經典,卻又總是歡愉於法苑,是菩薩善巧方便智之體現。此句揭示菩薩在佛法與一切世間、出世間理論間的善巧處置之道。

16、【羅什】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梵文】sarvasaṃgaṇikāsu ca saṃdṛśyate, sarvatra cāgrapūjitaḥ/

解說:此句羅什譯文中「一切見敬」一句表意不確,參照現存梵文,是指菩薩示現在一切群眾集會的場所,而且他到處都被人們最高地禮敬。此句顯示菩薩對待「群眾集會」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的群己生活之道。

17、【羅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

【梵文】dharmavādī ca vṛddhamadhyadahrasahāyakaś ca lokānuvartanāya/

解說:此句羅什譯文「執持正法」一句,參照現存梵文,意思是「是一個說法者」。菩薩是一個說法者,然而是老中青各種年齡的人群的伴侶,以便隨順世間。此句揭示菩薩對待「說法」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的說法之道。

18、【羅什】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

【梵文】sarvavyavahārodyuktaś ca na ca lābhabhogābhilāṣi/

解說:羅什譯文中「治生」,梵文是vyavahāra,意思是營生、經營。菩薩致力於一切營生,然而不以所得及財富為樂。此句揭示菩薩對待治生事業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的治生之道。

19、【羅什】遊諸四衢,饒益眾生。

【梵文】sarvacatvaraśṛṇgāṭakeṣu ca saṃdṛśyate sarvasatvavainay ikatāyai/

解說:羅什譯文中「四衢」,指四條道路彙集之地,也就是指繁華的鬧市口。菩薩為了調伏一切眾生,也顯示在繁華的鬧市口,此是菩薩處置「繁華集市」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對待鬧市──人流彙集、人群眾多的地方──之道。

20、【羅什】入治政法,救護一切。

【梵文】rājakāryānupraviṣṭaścasatvārakṣāyai/

解說:羅什譯文中「政法」,梵文為rājakārya,意思是「王事」,指政治事務。菩薩為了保護眾生而參與王事,此句揭示菩薩處置政治事務之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的從政之道。

21、【羅什】入講論處,導以大乘。

【梵文】sarvadharmaśravaṇasāṃkathyeṣu ca saṃdṛśyate hīnayānavicch- andanāya mahāyāne samādāpanatayā/

解說:羅什譯文中「講論處」,指沙門講論教法之處。現存梵本及藏文本此句後面的部分有兩個短語:一個是「使其脫離小乘」,一個是「激發大乘」,羅什譯出後半意思,未譯前半意思。*25不知是因所見底本有異,還是因其不欲過於刺激聲聞乘學者,因而省略了前半句沒有譯出?此事甚不易言。此句顯示菩薩處置教內討論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對待教內分歧之道。

22、【羅什】入諸學堂,誘開童蒙。

【梵文】sarvalipiśālāsu copasaṃkrāmati dārakaparipācanāya/

解說:羅什譯文「學堂」,梵文是lipiśāla,指「書法場所」。羅什譯文中「誘開」,梵文是paripācana,指「成熟」。此句揭示菩薩處理兒童教育問題之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的兒童教育之道。

23、【羅什】入諸婬舍,示欲之過。

【梵文】sarvagaṇikākulāni ca praviśati kāmadoṣasaṃdarśanāya/

解說:羅什譯文中「婬舍」,梵文是gaṇikākulāni,指「妓女之家」。菩薩為了向其揭示欲望之過失,因而進入妓女之家。此句顯示菩薩對待那些被社會認為不道德或者卑賤的人群、救度他們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與低賤人群相處之道。

24、【羅什】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梵文】sarvakallavālagṛhāṇi ca praviśati smṛtisaṃprajanyopasthāpan-āya/

解說:羅什譯文中「酒肆」,梵文為kallavālagṛhāṇi,意思是「賣酒者的家」。菩薩進入這些地方,意在幫助他們建立正念與正知。此句亦顯示菩薩對待那些被社會認為不道德或者卑賤的職業人群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與低賤職業者的相處之道。

25、【羅什】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

【梵文】śreṣṭhiṣu ca śreṣṭhisaṃmataḥ śreṣṭhadharmārocanatāyai/

解說:羅什譯文中「長者」,梵文是śreṣṭhi,指「首領」。菩薩在諸首領中,則為首領所尊重,這樣就使其喜歡殊勝佛法。此句顯示菩薩與「首領」相處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與首領相處之道。

26、【羅什】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

【梵文】gṛhapatiṣu ca gṛhapatisaṃmataḥ sarvagrāhodgrahaparicchedāya/

解說:羅什譯文中「居士」,梵文為gṛhapati,指「家主」。菩薩在諸家主中,則為家主所尊重,這樣就使其切斷一切執取與貪著。此句顯示菩薩與「家主」相處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與家主相處之道。

27、【羅什】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

【梵文】kṣatriyeṣu ca kṣatriyasaṃmataḥ kṣāntisauratyabalapratiṣṭhāpan-āya/

解說:羅什譯文「剎利」,梵文為kṣatriya,指「田主」,是印度四種姓中之第二種姓,乃是貴族種姓。此句揭示菩薩與剎利種姓相處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與剎利種姓相處之道。

28、【羅什】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

【梵文】brāhmaṇeṣu ca brāhmaṇasaṃmato mānamadadarpanirghātanāya/

解說:羅什譯文中「婆羅門」,梵文為brāhmaṇa,乃與梵天(brahma)有關者,即指天神之祭司,是祭司種姓。此句揭示菩薩與婆羅門祭祀種姓相處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與婆羅門種姓相處之道。

29、【羅什】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梵文】āmātyeṣu cāmātyasaṃmataḥ sarvarājakāryasahadharmaniyojanāya/

解說:羅什譯文中「大臣」,梵文為āmātya,意思是指「宰臣」。此句揭示菩薩與宰臣相處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與大臣相處之道。

30、【羅什】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梵文】kumāreṣu ca kumārasaṃmato rājabhogaiśvaryābhilāṣavinivartanāya/

解說:羅什譯文中「王子」,梵文為kumāra,意思是王子、少年。此句說明菩薩在諸王子當中,則為王子所尊重,以便使其脫離對於國王之財富及權力的貪求。漢語譯文中「示以忠孝」之語乃是意譯。此句揭示菩薩與王子相處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與王子相處之道。

31、【羅什】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宮女。

【梵文】antaḥpureṣu ca kāñcukīryasaṃmataḥ strīkumārikāparipācanāya/

解說:羅什譯文中「內官」,現存梵文為antaḥpura,意思是「內宮」。此句揭示菩薩與內宮相處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與內宮相處之道。

32、【羅什】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

【梵文】prākṛtajanānuvartakaś ca sāmānyapuṇyaviśiṣṭādhyālam banāya/

解說:羅什譯文中「庶民」,梵文為prākṛtajana,意思是「普通人」。參照梵文,此句後半句可以譯為「使其特別注意普通的功德」。

句中sāmānyapuṇya,是指一般的、普通的功德,羅什譯文中未譯出此意。此句揭示菩薩與普通人相處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與庸眾相處之道。

33、【羅什】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

【梵文】brahmasu ca brahmasaṃmato viśeṣajñānasaṃdarśanāya/

解說:現存梵本此句及下一句的語序與三種漢譯本的語序正好相反,今根據羅什漢譯本語序解說。羅什譯文中「梵天」,梵文是brahman,乃色界初禪天之一,菩薩在梵天中則為其所尊重,以便向其揭示「特殊智」。此句顯示菩薩與梵天相處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與梵天相處之道。

34、【羅什】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

【梵文】śakreṣu ca śakrasaṃmata aiśvaryānityatvasaṃdarśanāya/

解說:羅什譯文中「帝釋」,梵文是śakra,是三十三天神之主。菩薩在帝釋中則為帝釋所尊重,以便向其揭示富貴之無常性。此句顯示菩薩與帝釋相處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與帝釋相處之道。

35、【羅什】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

【梵文】lokapāleṣu ca lokapālasaṃmataḥ sarvasatvaparipālanāya/

解說:羅什譯文中「護世」,梵文為lokapāla,指四大天王。菩薩在四大天王中則為其所尊重,以便使其保護一切眾生。此句揭示菩薩與四大天王相處的善巧方便智,體現菩薩與四大天王相處之道。

我們把「維摩詰35句」所涉及的生活主題予以歸類,就可以清晰了解維摩詰菩薩人間生涯的基本狀態:

類別

文中句數/生活主題

.宗教生活

2/菩薩如何對待戒律

3/菩薩如何對待忍辱

4/菩薩如何對待精進

5/菩薩如何對待禪定

6/菩薩如何對待般若

.家庭生活

7/菩薩如何對待世俗生活

8/菩薩如何對待居家生活

9/菩薩如何對待妻子兒女

.個人生活

10/菩薩如何對待僕役

11/菩薩如何對待裝飾品

12/菩薩如何對待飲食

.文化生活

14/菩薩如何對待其他宗教、哲學

15/菩薩如何對待世間、出世間經典

.經濟生活

1/菩薩如何對待及使用資財

18/菩薩如何對待治生事業

.宣教生活

17/菩薩如何做一個說法者

21/菩薩如何對待教內法義爭論

.社會生活

13/菩薩如何對待賭博、遊戲者

16/菩薩如何對待群眾團體、集會

19/菩薩如何對待繁華集市

22/菩薩如何對待兒童教育

23/菩薩如何對待社會低賤群體(妓女)

24/菩薩如何對待社會低賤職業(賣酒處)

25/菩薩如何對待「長者」    

26/菩薩如何對待「家主」    

32/菩薩如何對待普通民眾    

28/菩薩如何對待「婆羅門」

.政治生活

20/菩薩如何參與政事

27/菩薩如何對待「剎利」

29/菩薩如何對待大臣

30/菩薩如何對待王子

31/菩薩如何對待內宮

.其他神祇

33/菩薩如何對待梵天

34/菩薩如何對待帝釋天

35/菩薩如何對待四大天王

從以上的主題歸類可見,「維摩詰35句」涵蓋有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家庭生活、個人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宣教生活等諸多生活層面,維摩詰菩薩在其日常生活的所有這些層面,都以善巧方便智作為工具,成熟一切有關的眾生。

我們看到,作為一位「人中的菩薩」,「維摩詰35句」所展示的其在印度毗耶離大城中所經驗的人生之種種場景,方方面面,就其所涉入之領域、所遭遇之問題、所面臨之環境以及所處置之方式而言,與吾人今天的現實生活環境相較,其間竟幾乎一致。由於維摩詰菩薩以人中的菩薩的身分示現,而且以白衣居士的方式展示人間性,所以他在毗耶離大城的人生經驗也就為其後所有的佛教徒──包括在家佛教徒在內──學習、實踐佛法樹立了一個真正的模型與榜樣。維摩詰菩薩善巧方便智思想與實踐對於人間佛教的指導意義,尤其是對於當代佛教徒現實人生的活生生的示範意義即在於此。

【附注】

*21Lamotte解釋此句時寫到:「在《維摩詰經》中,經常地提到這種『迂迴的方式』,或者說就一般而言的菩薩及就特殊而言的維摩詰菩薩的行為的矛盾性。」(p.29)他認為此處可以以菩薩相連、相應地實踐善巧方便及智慧二者來解釋。通過前者,菩薩使自己接近這個世界,並且增加計謀去轉變眾生;通過後者,他則超越這個世界,以最高的完美的覺悟為目標。(前言,p.LVIII。)Lamotte觀察到菩薩生活中的「矛盾性」,不過他的解釋卻很難讓人釋疑。因為這幾段話明明是說「菩薩以善巧方便成熟一切眾生」,故其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善巧方便的導引下進行的。這不是說善巧方便與般若沒有關係,而是說經文的這個地方確實不是討論二者關係的場合。所以如果如Lamotte那樣,在此處引進二者的關係,來處理菩薩生活中的「矛盾」之難題,則對於善巧方便性質的理解必然就會發生偏差──例如即如Lamotte那樣──:只是把它視為指向世間的,而化解其生活「矛盾性」的那超越的一面,則要有待於般若。

*22《梵文維摩經》,頁16。

*23參見Lamotte的譯文,p.29。

*24同註23,p.30。

*25參見Lamotte的譯文,p.30。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