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81 一、引言
在本章中我們提出:有關民間信仰的思想不僅是星雲大師早期「宜蘭經驗」的深層內涵,也是其人間佛教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因此對大師民間信仰思想的發展過程、主要理論及其思想價值做了深入細緻的梳理及考察。尤其是,我們在二十世紀中國信仰文化演進的脈絡中,理解星雲大師對迷信價值再估定的理念,大師相關的論述及其思想指向,構成我們觀察二十世紀漢傳佛教思想發展、觀念變遷乃至二十世紀中國信仰文化思想發展脈絡的一個極具指標意義的重大思想事件。
在由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訂印行的《佛光學》(1997)第四部分,我們可以讀到這樣的標題:「佛教對當代社會問題的認知」。佛光學的這一部分代表佛光系統對當代一些重要社會問題的原則看法,反映和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成熟時期的系統的人間佛教思想理念。這一部分的第一個專題是「信仰」,集中展現大師基於人間佛教思想立場對於作為當代重要社會問題之一的信仰問題的理論見解。在這個信仰專題中共有十九個子題,其中前五個子題都涉及對民間信仰問題的看法,臚列如下:
(1)對媽祖信仰的看法
過去佛陀在世的時候,天龍八部都能容納;就中國佛教而言,韋陀、關公都能做護法;一些有歷史可考的護法正神,我們可以淨化、昇華、包容他們。媽祖,在中國歷史上,歷朝皇帝曾封她為天后、天上聖母等許多名稱,在政治上已有一定的地位,但在佛教中尚未被認定。其實媽祖也是信仰觀音的,故而可以把她定位做佛教的護法,就像關羽伽藍一樣,我們稱呼她「護法媽祖」。
(2)對拜拜的看法
民間習俗拜拜一拜人山人海,殺豬宰羊、大吃流水席,曾經遭政府反對。站在佛教的立場,不贊成取締拜拜,而鼓勵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殺豬宰羊,提升民間活動的層次,讓其自然改良、淨化。
(3)對民間信仰、外道邪教的看法
正信比迷信好,迷信比不信好,不信比邪信好。迷信、外道還不要緊、不可怕。邪信很可怕。民間信仰中,一貫道自稱信彌勒佛、拜觀世音,有拜濟公、六祖大師者,對於民間信仰、附佛外道較不要緊,佛教徒要給予包容與尊重。對於相信自稱「活佛」、「無上師」、「天師」等邪師神棍的人,後果必定不幸,才令人憂心。
(4)對異教的看法
若將佛法分為五乘,其中人乘佛教是具有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與佛教的五戒,戒「殺、盜、淫、妄、酒」相近。佛門的報恩思想,與儒家的慎終追遠精神相契。耶教的十誡與佛教的十善相近,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信仰天神,以求生天國為目標,相當於天乘佛教。
(5)對禮拜神明的看法
已皈依的三寶弟子是可以禮拜神明的。皈依是一生的信仰,信仰是不能變的;禮拜是一時的恭敬,皈依與禮拜是不一樣的。人和人見面都要互相打招呼,對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佛教徒都可以點頭、握手以示禮貌,怎可說不可以禮拜神明呢?*1
上引五條中,第一條主張應當淨化、昇華、包容有歷史可考的「護法正神」,媽祖正是這樣一位「護法正神」,所以可以把她「定位」做佛教的「護法媽祖」;第二條主張對屬於民間習俗的「拜拜」,不贊成取締,而贊成以佛教的理念予以改良,促其自然提升;第三條提出大師的著名主張:「正信比迷信好,迷信比不信好,不信比邪信好」,且根據這個主張論定:佛教對於包括一貫道在內的民間信仰、附佛外道,都要給予「包容和尊重」;第四條提出佛教對於「異教」的看法,大師這裡以佛教的五乘學說審定諸種「異教」,認為儒教相當於佛教的人乘,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相當於佛教的天乘;第五條提出對佛教徒禮拜神明問題的看法,認為「皈依」與「禮拜」不同,「皈依」表示終生不移的信念,「禮拜」則只表示一時的恭敬,所以佛教徒禮拜神明是可以接受的。
我們看到:在以上對於民間信仰各種有關問題的規定中,很清楚地彰顯了佛光系統對於民間信仰的基本看法和基本立場。這一基本看法和立場以「尊重和包容」為顯著的特色,而其內在的意涵則是對民間信仰的價值有一定程度地明確地肯定。這一點顯然構成佛光學對於當代社會問題的一個基本的和重要的思想層面,我們正是根據此一思想層面審定:有關民間信仰問題的思考及探索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這一以「尊重、包容」為精神特質的人間佛教民間信仰觀,在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發展進程中經歷了怎樣的錘鍊及提升?大師這一民間信仰思想的獨特內涵有哪些?站在世紀之交的中華文化發展視域以及佛教全球弘法的歷史視域來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民間信仰思想具有何種重大的理論及實踐意義?還有,從二十世紀中國信仰思想的發展脈絡疏理,大師所揭櫫的這一人間佛教民間信仰思想又具有何種特殊的思想價值?凡此等等,都是本文擬予以深度探討的課題。
【附注】
*1《佛光學》,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1997年,頁3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