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7 一、人間佛教思想視域下的佛教史觀*1

1997年,佛光出版社出版了由星雲大師主編的總共十冊的大型叢書《佛教》叢書。這系列叢書是佛光系統為「佛光會檀講師、檀教師、本山徒眾及佛學院學生」所規劃且作為「訓練教材」的系統著作之一,是以「整個佛教擬訂一個全面的大綱」為其主要目的的作品,*2因此在佛光僧團及佛光系統的理論發展中,是一套經過細緻規劃的系統性理論建構的著作。而第五冊《教史》,在整套叢書中是負責建構系統佛教史的理論著作。這部佛教史著作共分三篇:第一篇是「印度篇」,闡述印度佛教的發展史;第二篇是「中國篇」,闡述中國佛教的發展史;第三篇是「世界篇」,闡述全球佛教的發展史。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這套佛教史著作「中國篇」的篇末,有〈人間佛教的重光〉一章(第十三章)。這一章的開頭寫到: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為一大事因緣降誕於人間,目的是為了「示教利喜」,令眾生悟入佛的知見,得以離苦得樂。因此,當初佛陀在印度席不暇暖,沿著恆河流域走遍瞻部洲十六王國,說法不倦,為教化人間社會,應眾生根機的不同,開演出八萬四千契理契機的佛法。

二千五百多年來,古德高僧秉承如來遺教,擔當起弘法教化的責任。雖然佛教因時空、政治、社會、人文等各種不同因緣條件而呈現出多元化的宗派,儘管各宗派的儀制不盡相同,但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

今日社會結構變化快速,科技發達與豐富的物質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方便與享受,但是填補不了人心普遍的不安和動亂。在此時此地,地球村大眾往來頻繁之際,社會訊息千變萬化,在五光十色的環境裡,人心迷茫,眼花撩亂,於生命價值被扭曲的同時,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更是時代所趨。

佛教的思想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因此,讓我們回歸佛陀的時代,使人間佛教的思想再次重光發揚。
*3

這幾段話中,第一段話強調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為教化「人間社會」,而開演出「八萬四千契理契機的佛法」,這種說法也就是強調,佛陀的教化對象乃是「人間社會」,而非其他各界的眾生,這就彰顯了佛陀教化所具有的本質的品格:人間性格。第二段話強調佛陀之後「二千五百多年」中由「古德高僧」主導的佛教,雖然因為「時空、政治、社會、人文」等各種因緣條件的不同,因而呈現出「多元化」的「宗派」及「儀制」的格局,不過其中基本的精神──以人為本的思想──則是一致的。因此佛陀之後二千五百多年佛教弘化的本質和精神前後一貫,東西一貫,即它們仍然都是「人間佛教的思想」的體現及實現。第三段話說明在「此時此地」的現代社會,倡導「人間佛教」的思想,乃是時代社會及心靈的需要。第四段話再次重申,佛教的思想「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那就是「人間佛教的思想」,所以當今倡導「人間佛教」並不是建構一個新樣式的佛教,而其實是「人間佛教的思想」的「再次」地「重光發揚」。

以上四段話的基本主題、思想內容一致,大師在此處實際上是鄭重地提示:應當依據「人間佛教的思想」展開對於佛陀之教的本旨的解讀,展開對於印度佛教史及中國佛教史的本質的解讀。

與以上幾段話所揭示的這一人間佛教史觀呼應,大師這冊《教史》文字(第十三章)的正文部分,也就相應地展開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佛陀的人間教化」,大師分別從「佛陀對政治家的教化」,「佛陀對盜賊的教化」,「佛陀對妓女的教化」,「佛陀對農夫的教化」,「佛陀對夫婦的教化」,「佛陀對商人的教化」,「佛陀對戰士的教化」等等方面,證明佛陀的教化確實是以「人間社會」作為對象的。*4作者最後總結說:「事實上,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佛陀人間教化的事例經證。」大師在這裡相當全面地提示了一個根據人間佛教的思想視角解讀「三藏十二部經典」的理解及詮釋的立場及方法。

第二個層次是「古德的人間性格」,大師分別從「人間生活」,「孝親報恩」,「弘法利生」,「參與政治」四個方面,*5說明「古德們以超然胸襟,無盡的慈悲智慧,為國家安樂、人民幸福提出鍼言,這些都是古德高僧們將佛法的慈悲落實於人間的實例」。*6在這一部分中,我們所讀到的編者集中闡述的有關事例,大部分都是中國佛教的相關事例,不過在「孝親報恩」的部分,我們可以讀到編者對《父母恩重難報經》的闡釋,也可以讀到編者對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尊者孝親事例的闡釋;在「弘法利生」的部分,編者除了對康僧會、玄奘法師、隱元禪師等人物「弘法利生」的事蹟作出評述外,也對印度著名護法帝王阿育王的事蹟予以評述。所以,這一部分文字對於「古德的人間性格」的解釋,既包括了對中國佛教「古德高僧」之「人間性格」的解釋,也包括了對印度佛教「古德高僧」之「人間性格」的解釋。換句話說:大師這裡所闡發的人間佛教史觀,乃是涵蓋了佛教在印度及中國的全面發展的歷程。

第三個層次是「現代人間佛教的發展」,大師在這一部分重點敘述了「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現代的人間佛教」,「佛光山的人間佛教」等相關的內容。*7

從本章開端部分所揭示的人間佛教史觀,到本章正文三個層次的深入闡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教史》的這一篇文字是一篇難得的全面反映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史觀基本思想的文字。另外從《教史》著作的結構考慮,值得吾人注意的是:這一章《教史》文字(或許還應當包括下一章《教史》文字,即第十四章:〈國際佛光會的發展〉),既居於前兩篇佛教史(〈印度篇〉、〈中國篇〉)殿後的位置,又居於第三篇佛教史(〈世界篇〉)的開啟的位置,所以它在大師主持編寫的這部建構整個佛教發展歷史的著作中,確實具有核心、重心及軸心、樞紐的地位。因此,佛光系統所建構的人間佛教史觀或可如此概括:人間佛教的思想是佛教的精神和靈魂,無論就佛教縱向的歷史開展而言,或是就佛教橫向的空間開展而言,佛教的弘化都具有人間佛教的性格,所以佛教都是人間佛教。

我們在前面的討論中已經指出:佛光系統在其成熟時期的人間佛教史觀之建構中,對於巨大的佛教歷史文化實在的價值給予了基本傾向正面的價值研判,這是否一勞永逸地代表著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域下的佛教史觀的基本價值審定模式呢?我們發現就在《教史》著作編撰的同一時期,大師同時仍在不斷地發表傳統佛教的思想及實踐有悖於人間佛教的論述。例如,大師曾提出「佛教應該人間化」的主張,他說:

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生在人間。佛陀,道道地地的是人間佛陀;佛教,道道地地的是人間佛教。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這說明了佛法除人間以外,別無菩提可求。

佛教領袖太虛大師說:「仰止惟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說明學佛「要從人乘行果完成大乘佛道」。

遺憾的是:佛教裡一直重視出世思想,忽視人間事業。故此,吾人不得不提出佛教需要人間化的主張。
*8

「佛教應該人間化」,這個觀點所折射的一個不言而喻的判斷是:佛教在事實上缺乏「人間化」。而在另一篇著名論文〈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中,大師也寫到:

總結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階段,每一個時期無不受到重重的挫折,重重的苦難!所幸每一次災難之後,總能「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再現曙光。只是,往昔佛教徒們總在寶藏四邊的周圍探索;而今歷經東傳譯經、八宗成立、禪淨爭主、宮廷密教、經懺香火等「方便有多門」的階段,到了今天,「人間佛教」可以說是「歸元無二路」的時候了。因為,人間佛教本來就包含「生活層面」和「精神層面」;人間佛教也包括「入世思想」和「出世思想」;人間佛教更兼具「現代特色」與「傳統特色」。人間佛教是: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人間佛教實際上包含社會化、生活化、現代化、大眾化和人情化,人間佛教的性格是一切普化,相容並蓄的。*9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魏晉的東傳譯經時期、隋陳李唐的八宗成立時期、五代趙宋的禪淨爭主時期、元明皇朝的宮廷密教時期、滿清民國的經懺香火時期。他試圖儘量辨證地展現在每一時期佛教弘法的優點和缺點,似乎證明在每一發展的階段,漢傳佛教都既是人間佛教精神的具體體現,但同時又都不同程度地折射了人間佛教精神的缺失和不足。大師認為二十世紀以後,是漢傳佛教發展的第六個時期,即「人間佛教時期」。他甚至喜形於色地大聲疾呼:「人間佛教的思想,是今日人類的一道光明,也是復興佛教的不二法門,我們新世紀的全世界人類,歷經了多少的苦難,方才體會到人間佛教乃是得救之道。人間佛教是世紀之春,人間佛教是世界之光,我們可以召告全世界的法界眾生:廿一世紀是人間佛教的世紀,廿一世紀是佛教輝煌的時代,『人間佛教』已經來臨了!」*10既然二十一世紀是人間佛教的世紀,則即便以邏輯而言,也可反證:二十世紀以前的漢傳佛教不是或者不全是人間佛教的體現。所以,大師在上述引文中總評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發展的五個時期,「總在寶藏四邊的周圍探索」,而在二十世紀「重光」、在二十一世紀將引來「輝煌」的佛教在中國發展的第六個時期──「人間佛教時期」,則可以說是直接使「寶藏」開顯了出來。大師這裡對中國佛教階段性發展的富有辨證品格的評議,再次彰顯佛教在中國的開展的一個吊詭的事實,那即是它既具有「人間性格」又總是「在寶藏四邊的周圍探索」因而不得其門而入的事實。

【附注】

*1本章曾作為〈序言〉在《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一書中發表。

*2星雲大師:〈《佛教》序〉,《佛教叢書5.教史》,高雄:佛光出版社,

1998年8月,頁1。

*3星雲大師:〈《佛教》序〉,《佛教叢書5.教史》,頁577-578。

*4同註3,頁580-588。

*5同註3,頁588-598。

*6同註3,頁599。

*7星雲大師:〈《佛教》序〉,《佛教叢書5.教史》,頁599-624。

*8星雲大師:〈佛教的前途在哪裡〉,《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頁727。

*9星雲大師:〈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頁

92-93。

*10同註9,頁92。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