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回首頁 /
- 第十二類【附錄】 /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共2冊) /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下) /
- 卷四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佛理基礎之探索 /
- 第十三章 道安大師與星雲大師——一個比較研究的視角 /
- p478 三、結論:回歸大乘佛教思想的重要傳統─——與般若智慧不二的菩薩善巧方便
p478 三、結論:回歸大乘佛教思想的重要傳統─——與般若智慧不二的菩薩善巧方便
通過對於東晉道安大師及二十至二十一世紀星雲大師這兩位漢傳佛教史上卓越導師基於比較研究視角的觀察,使得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他們所推動的佛教轉型及佛教事業的特點,同時也使得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作為菩薩行重要範疇之一的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內涵及價值。
在筆者新近出版的專著《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為中心》一書中,我們通過梵漢對勘及經典研究的方式,已經非常系統地證明:從初期大乘佛教經典一直到中晚期大乘經典,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重要性在大乘佛教的經典傳統中前後一貫,有關善巧方便的概念思想,確為大乘佛教具有本質重要性的一系思想。
可以進一步言: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不僅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傳統,同時也是原始佛教時期乃至部派佛教時期的重要思想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與前大乘佛教在這個問題上的不同,僅僅是由於以下的兩點:其一,在大乘佛教中,有關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建構,表現為一個非常自覺的思想傳統;而在前大乘佛教中,有關善巧方便的一系概念思想,或者採取其他名言或形式來表達的類似思想,往往在學理建構方面沒有充分自覺的意識。其二,與這種形式上的不同特點有關的,更在於兩家思想本質差異所引發的方面:大乘佛教以度眾生為根本的價值,這一根本價值決定了大乘佛教要致力於研究人、研究文化、研究社會、研究眾生,所以在真正大乘佛教的視角下,善巧方便概念思想必然會發達興盛;反過來,前大乘佛教,基本上是以個體解脫的問題作為核心問題,缺乏積極救度眾生的情懷和抱負,與這種價值相適應,也就缺乏展開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還需要再次重申我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一書中業已強調的理念。當我們談到作為大乘佛教菩薩行者根本品德之一的善巧方便概念思想時,我們這時所指的善巧方便概念,不是與般若智慧相互隔絕的善巧方便,若是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隔絕,則非菩薩行者的善巧方便;反之也成立,若是與善巧方便相互隔絕的般若智慧,則非菩薩行者的般若智慧。所以在真正的菩薩行者那裡,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的關係,乃是不二的,是平等的;在真正的菩薩乘佛教思想信仰裡,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的關係,也是不二的,是平等的。也可以繼續使用我們曾經的表述,即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不一不二、不即不離、平衡開發、辯證彰顯的關係。
佛法的重要本質之一,可以表述為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不二;因此,現代人間佛教的本質之一,也正是要回歸大乘思想的重要傳統──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的平等不二。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上)
- p002 編輯序 出版緣起/程恭讓、妙凡
- p006 代序 人間佛教的宗要/星雲大師
- p026 推薦序一 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教/星雲大師
- p032 推薦序二 開卷有益!/尤惠貞
- p038 推薦序三 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人間佛教導師——星雲大師/陳劍鍠
- p046 推薦序四 創造時代的佛教人間化理論與實踐——喜讀程恭讓教授《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鴻文/闞正宗
- p050 作者序 我所認識、理解的星雲大師/程恭讓
- 卷一 星雲大師與二十世紀的人間佛教
- 第一章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現代人間佛教的宣導與創立——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展開歷程的一種解釋模式
- p062 一、理解、詮釋現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展開歷程的一個可能的方案
- p073 二、太虛大師與現代人間佛教的宣導
- p089 三、1933-1934——《海潮音》「人間佛教號」
- p098 四、在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之間
- p116 五、星雲大師與現代人間佛教的創立
- 第二章 一個人間佛教的傳奇
- p152 一、引言
- p157 二、兩個主題演說
- p161 三、論文集的五大主題
- p171 四、作為「一定共識」的人間佛教
- p179 五、以二十年時間「讀」一個人
- 第三章 從釋寶成的《釋氏源流》到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漢傳佛教六百年佛陀觀及佛教思想之重大轉型
- p182 一、引言——明代以來漢傳佛教的兩部佛陀傳記名著
- p185 二、作為「做人的最高模範」的佛陀
- p194 三、佛陀的革命精神
- p206 四、慈悲平等的主義
- p222 五、「公天下」的「自由民主」政治
- p232 六、我的教法中沒有男女的區別
- p239 七、結論
- 卷二 星雲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之研究
- 第四章 星雲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的幾個核心理念
- p244 一、引言
- p253 二、星雲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核心理念之一——人間的佛陀
- p259 三、星雲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核心理念之二——釋迦牟尼佛的革命精神
- p266 四、星雲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核心理念之三——有為正直的佛教青年
- p277 五、星雲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核心理念之四——佛教「大眾化」與「社會化」
- p292 六、結論
- 第五章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論1.0版及其成熟——以〈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一文為中心
- p296 一、引言——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理論1.0版
- p299 二、關於〈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一文的背景和內容輪廓
- p308 三、〈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與《佛光學》相關文字的比較
- p313 四、思想所涉之一——關於台灣佛教革新的思想
- p324 五、思想所涉之二——關於中國佛教或漢傳佛教革新的思想
- p346 六、簡明的結語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下)
- 卷三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內涵與特質之解析
- 第六章 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
- p002 一、引言
- p008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詮釋取向——在「佛說的」與「人要的」之間,在「淨化的」與「善美的」之間
- p027 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傳統取向——在印度佛教文化傳統與中國佛教文化傳統之間
- p044 四、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論說取向——在「人生佛教」論說模式與「人間佛教」論說模式之間
- p059 五、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價值取向——在人本人文與社會參與之間
- p077 六、結論
- 第七章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研究
- p081 一、引言
- p084 二、「中國最大的宗教」——是佛教還是民間宗教?
- p087 三、「宜蘭經驗」一個被忽視的深層——佛教正信與民間信仰的互動
- p100 四、基於「正信佛法」展開的信仰觀
- p112 五、從《星雲大師講演集》看大師探討民間信仰問題的兩種思想路向
- p146 六、在「人間佛教當代問題」的視角下再思考民間信仰之相關議題
- p183 七、簡要的結論
- 第八章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域下的佛教史觀*1
- p187 一、人間佛教思想視域下的佛教史觀*1
- p193 二、作為佛教之「理想型」的「人間佛教」
- p204 三、第二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 第九章 佛光西來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國際化的大試驗場——以西來寺參訪劄記為主
- p210 一、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
- p216 二、西來寺——佛光山人間佛教國際化的大試驗場
- p230 三、建寺25週年省思——使人間佛教真正走到西方人的心裡去
- p239 附錄——慧東法師訪談錄整理稿(一)*19
- p264 附錄——慧東法師訪談錄整理稿(二)
- 卷四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佛理基礎之探索
- 第十章 太虛、聖嚴、星雲——現當代漢傳佛教三導師的《維摩經》詮釋
- p290 一、引言
- p293 二、太虛大師——以「人間淨土」思想為導向的《維摩經》詮釋
- p311 三、聖嚴法師——《維摩經》是「人間淨土」的「理論依據」
- p324 四、星雲大師——以《維摩經》為「根據」的「人間佛教的藍圖」
- p345 五、結論
- p351 〈附錄〉——星雲大師《維摩經》講座(第五單元:人間淨土的內容)
- 第十一章 人間佛教的佛理基礎——不一不二、不即不離的般若與方便
- p365 第一節 《維摩詰經》之〈方便品〉與人間佛教思想*1
- p365 一、以「善巧方便」思想為主題的大乘佛教經典
- p369 二、維摩詰菩薩毗耶離大城示現之根本與基礎是善巧方便智
- p378 三、《維摩詰經》第二品善巧方便智思想實踐之特殊示範意義——關於「維摩詰35句」的解說
- p392 四、關於《維摩詰經》思想主旨的一個誤讀
- p400 五、人間佛教是善巧方便智與般若慧交相輝映的佛教
- p402 第二節 星雲大師——一位深具般若與善巧方便的現代人間佛教導師
- p404 一、星雲大師是深具善巧方便智的現代人間佛教導師
- p421 二、星雲大師依據善巧方便建構人間佛教的教體、教用、教相
- p427 三、《法華經》的進一步證成
- p431 四、比肩隋唐諸祖師、獨步千祀的現代人間佛教導師
- p439 第十二章 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
- 第十三章 道安大師與星雲大師——一個比較研究的視角
- p456 一、道安大師是深具善巧方便智的佛教中國化理論、實踐奠基人
- p468 二、星雲大師是一位深具善巧方便智的現代人間佛教卓越導師
- p478 三、結論:回歸大乘佛教思想的重要傳統─——與般若智慧不二的菩薩善巧方便
- p482 全書總結
- p490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