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478 三、結論:回歸大乘佛教思想的重要傳統─——與般若智慧不二的菩薩善巧方便

通過對於東晉道安大師及二十至二十一世紀星雲大師這兩位漢傳佛教史上卓越導師基於比較研究視角的觀察,使得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他們所推動的佛教轉型及佛教事業的特點,同時也使得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作為菩薩行重要範疇之一的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內涵及價值。

在筆者新近出版的專著《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為中心》一書中,我們通過梵漢對勘及經典研究的方式,已經非常系統地證明:從初期大乘佛教經典一直到中晚期大乘經典,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重要性在大乘佛教的經典傳統中前後一貫,有關善巧方便的概念思想,確為大乘佛教具有本質重要性的一系思想。

可以進一步言: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不僅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傳統,同時也是原始佛教時期乃至部派佛教時期的重要思想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與前大乘佛教在這個問題上的不同,僅僅是由於以下的兩點:其一,在大乘佛教中,有關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建構,表現為一個非常自覺的思想傳統;而在前大乘佛教中,有關善巧方便的一系概念思想,或者採取其他名言或形式來表達的類似思想,往往在學理建構方面沒有充分自覺的意識。其二,與這種形式上的不同特點有關的,更在於兩家思想本質差異所引發的方面:大乘佛教以度眾生為根本的價值,這一根本價值決定了大乘佛教要致力於研究人、研究文化、研究社會、研究眾生,所以在真正大乘佛教的視角下,善巧方便概念思想必然會發達興盛;反過來,前大乘佛教,基本上是以個體解脫的問題作為核心問題,缺乏積極救度眾生的情懷和抱負,與這種價值相適應,也就缺乏展開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還需要再次重申我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一書中業已強調的理念。當我們談到作為大乘佛教菩薩行者根本品德之一的善巧方便概念思想時,我們這時所指的善巧方便概念,不是與般若智慧相互隔絕的善巧方便,若是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隔絕,則非菩薩行者的善巧方便;反之也成立,若是與善巧方便相互隔絕的般若智慧,則非菩薩行者的般若智慧。所以在真正的菩薩行者那裡,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的關係,乃是不二的,是平等的;在真正的菩薩乘佛教思想信仰裡,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的關係,也是不二的,是平等的。也可以繼續使用我們曾經的表述,即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不一不二、不即不離、平衡開發、辯證彰顯的關係。

佛法的重要本質之一,可以表述為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不二;因此,現代人間佛教的本質之一,也正是要回歸大乘思想的重要傳統──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的平等不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