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369 二、維摩詰菩薩毗耶離大城示現之根本與基礎是善巧方便智
《維摩詰經》第一品描寫佛陀在毗耶離蓭羅衛夫人園林中,與八千比丘僧團及二萬五千位菩薩一起。其中關於三萬二千位以神通著稱的菩薩,經文描寫其品德,共用了四十六個短語。*5其中第十五個短語是:
【梵文】
dānadamaniyamasaṃyamaśīlakṣāntivīryadhyānaprajñopāyaniryātaiḥ*6
【支謙】
其所布施、調意、自損、戒、忍、精進、一心、智慧、善權已下。*7
【羅什】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8
【玄奘】
皆獲第一布施、調伏、寂靜、尸羅、安忍、正勤、靜慮、般若、方便善巧、妙願、力、智波羅蜜多。*9
【新譯】
已成辦布施、調伏、抑制、自律、戒律、安忍、精進、禪那、般若、方便。
比較可知,現存梵本此短語列出菩薩成就的十種品德,支謙本列出九種,羅什本列出七種,玄奘本列出十二種。藏文本則列出十三種品德:布施、調伏、抑制、自律、戒律、安忍、精進、禪那、般若、方便、誓願、力、智慧。大體而言,可以看出:羅什譯本所列最少,支謙本與現存梵本基本一致,玄奘本與藏文本基本一致(二本不僅所列數目基本一致,而且文中都有「波羅蜜多」之字)。*10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羅什傳本所列菩薩7種品德,實際上就是「六種波羅蜜多」再加上「善巧方便」,而這個本子波羅蜜多的數目與名目,則與《大寶積經》所謂「七寶」的說法以及早期大乘佛教《善巧方便經》的結集動向驚人地一致。*11
出席此次大法會的三萬二千個菩薩都已成就善巧方便,而此種善巧方便的德目,則是與我們通常因諸多大乘經典的流傳而耳熟能詳的六種波羅蜜多並列的。
《維摩詰經》第一品第二段還描寫與佛陀一起的大比丘僧團八千位比丘之品德如下:
【梵文】
sarvair arhadbhiḥ kṣīṇāśravair niḥkleśair vaśībhūtaiḥ suvimuktacittaiḥ suvimuktaprajñair ājāneyair mahānāgaiḥ kṛtakṛtyaiḥ kṛtakaraṇīyair apahṛtabhārair anuprāptasvakārthaiḥ parikṣīṇabhavasaṃyojanaiḥ samyagājñāsuvimuktacittaiḥ sarvacetovaśiparamapāramiprāptair*12
這一段關於八千比丘品德的描寫,在現存梵本及藏文本裡存在,但在三種傳世漢譯裡都沒有。*13
【新譯】
所有這些比丘,都是阿羅漢,已經消除漏習,無有煩惱,成就自在,心已善巧解脫,智已善巧解脫,出身高貴,*14如同大龍,已完成事業,已作所當作,已捨棄負擔,已獲得利己,已消除有結,因正確敕命心已善巧解脫,已獲得一切思想自由之最高完成。
不難看到,在有關大比丘品德之描寫中,很醒目地沒有出現類似於「善巧方便」這樣的東西。所以善巧方便首先是菩薩所特有而聲聞弟子則不具備的一種品質。這是《維摩詰經》第一品有關文獻透露給我們的關於善巧方便問題的基本資訊。
維摩詰菩薩在經中第二品隆重出場,在其出場的第一段,經文連續使用廿二個短語來描述這位菩薩的品德:
【梵文】
pūrvajinakṛtādhikāraḥ, avaropitakuśalamūlaḥ, bahubuddhaparyupāsitaḥ, pratilabdhakṣāntikaḥ, labdhapratibhānaḥ, mahābhijñāvikrīḍitaḥ, dhāraṇīpratilabdhaḥ, vaiśāradyaprāptaḥ, nihatamārapratyarthikaḥ, gambhīradharmanayasupraviṣṭaḥ, prajñā pāramitānirjātaḥ, upāyakauśalyagatiṃgataḥ, pratibhānasamanvāgataḥ, satvāśayacaritakuśalaḥ, indriyaparāparajñānaniryātaḥ, yathāpratyarhadharmadeśakaḥ, kṛtaniścayaḥ kṛtaśrama iha mahāyāne, suparīkṣitakarmakārī, buddheryāpathapratiṣṭhitaḥ, sāgaravarabuddhyanupraviṣṭaḥ, sarvabuddhastutastomita praśaṃsitaḥ, sarvaśak rabrahmalokapālanamaskṛtaḥ*15
【新譯】
他對於往世的勝利者已經盡力,已經種植善根,侍奉過諸佛,已經獲得安忍,已經獲得辯才,用大神通遊戲,已經獲得陀羅尼,已經獲得無畏,已經摧破魔羅怨敵,善巧領會深法之旨趣,由般若波羅蜜多生出,通達善巧方便,具足弘大誓願,*16精通眾生意念及行為,已經成辦根優劣智,能解說如所相宜的法,在大乘中已作決定、已作努力,做善巧思量的職業,已經確立佛陀之威儀,已經深入如海的殊勝覺智,一切諸佛都讚揚、稱頌、讚歎,一切天帝釋、梵王、護世都敬重。
其中,upāyakauśalyagatiṃgataḥ「通達善巧方便」,在廿二個短語中排在第十二句。於此人們可能會問:「通達善巧方便」既然只是維摩詰菩薩所具備的廿二種品德中的一種,其在菩薩的諸德中並未見到有特別殊勝之處,則《維摩詰經》所展示的維摩詰菩薩在印度毗耶離大城所示現一切救度眾生的菩薩行與善巧方便之間究竟有何關係呢?
我們回答這個問題:雖然此處善巧方便只是菩薩廿二種品德之一,但善巧方便之特殊重要性並不因與其他廿一德平列而至於湮沒。試看第二品第一段上引文獻之後接著的一句,也是本段的最後一句:
【梵文】
sa satvaparipākāyopāyakauśalyena vaiśālyāṃ mahānagaryāṃ prativasati sma/*17
【羅什】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18
【新譯】
他,為了成熟眾生,以善巧方便,住在毘耶離大城中。
這是《維摩詰經》第二品中一個關鍵的句子,也可以說是我們理解《維摩詰經》善巧方便思想的一個關鍵的句子。句中upāyakauśalyena,為依主釋複合詞,表示對格關係,譯為「善巧方便」,意思是:精通方法或者策略。這個複合詞末尾採用具格(第3格),在句中修飾動詞prativasati(居住),表示動作之工具,意思是維摩詰菩薩以「善巧方便」為工具,居住於毗耶離大城中。
句中satvaparipākāya,也是表示對格關係的依主釋複合詞,意思是「成熟眾生」。這個複合詞末尾採用於格(第4格),在句中也修飾動詞prativasati,表示動作之目的及目標。故維摩詰菩薩示現於毗耶離大城之目的及目標,非為其他,乃為「成熟眾生」。
所以這句話是說維摩詰菩薩以善巧方便為工具,居住在毗耶離大城中,其生存與生活之目的則是使一切眾生都成熟起來。維摩詰菩薩雖有二十二種殊勝的品德,但其在毗耶離大城示現的旨在救度眾生的一切菩薩行,則主要地是依靠其善巧方便之德。因此善巧方便是維摩詰菩薩毗耶離示現得以實現的根本與基礎。還有第二品第六段結束時的一句:
【梵文】
iti hi vimalakīrtir licchavir evam apramāṇopāyakauśalajñānasamanv āgato vaiśālyāṃ mahānagaryāṃ prativasati sma/
【羅什】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19
【新譯】
離車維摩詰,就這樣具足無量善巧方便智,曾住在毘耶離大城中。
此句中出現upāyakauśalajñāna之說法。這個複合詞可以作為持業釋複合詞來解釋,表示同位格關係,upāyakauśala即是jñāna,譯為「善巧方便智」。這就告訴我們:所謂「善巧方便」即是智慧,是菩薩的一種特別的智慧。*20在此複合詞前面還有一個修飾性的形容詞短語apramāṇa(無量),表示維摩詰菩薩已經具備無量的善巧方便智。從這個短語可以推想,維摩詰菩薩在毗耶離大城憑藉善巧方便智所展開的成熟眾生的菩薩行不過是其菩薩生涯中無量善巧方便智之一小部分功能顯示而已。
【附注】
*5此據現存梵本而言,三種漢譯及藏譯因傳本及解讀等問題,並不完全一致。
*6《梵文維摩經》,大正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1。
*7《佛說維摩詰經》,《大正藏》第14冊,頁519a09。
*8同註7,頁537a07。
*9《說無垢稱經》,《大正藏》第14冊,頁557c07。
*10關於上述對勘可參考以下的研究:(河口慧海,頁5),河口的譯文中漏掉了
「禪那」。Lamotte的譯文,此處譯為「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那、般若、善巧方便、誓願、力、智慧」,並指為即是十種波羅蜜多,不過Lamotte這裡改動了藏文原文,參見Lamotte,p.2。Thurman的譯文亦然,見Thurman,p.10。還有一位日本學者長尾雅人的翻譯,則把調伏、抑制、自律三項解釋為「戒律」。見【日】長尾雅人譯:《維摩經》,《大乘佛典》第7卷,中央公論社,1992年,頁8。
*11如果我們在波羅蜜多思想發展之視野下專題地追溯大乘佛教中善巧方便觀念的演進,以下幾個材料需要特別注意:(1)《增一阿含經》中已經明確列出六度的名目,如其〈序品第一〉中有:「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諸法。」《增一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No.0125,0549a23。(2)《佛本行集經》第四品〈上托兜率品〉提出「一百八法明門」,其中有:「檀度是法明門,念念成就相好,莊嚴佛土,教化慳貪諸眾生故。戒度是法明門,遠離惡道諸難,教化破戒諸眾生故。忍度是法明門,捨一切瞋恚、我慢、諂曲、調戲,教化如是諸惡眾生故。精進度是法明門,悉得一切諸善法,教化懈怠諸眾生故。禪度是法明門,成就一切禪定及諸神通,教化散亂諸眾生故。智度是法明門,斷無明黑暗及著諸見,教化愚痴諸眾生故。方便是法明門,隨眾生所見威儀而示現教化,成就一切諸佛法故。」《佛本行集經》,《大正藏》第3冊,頁682a14。此譯文雖於「方便」明法門中,未見置有「度」字,但已將「方便」與「六度」並列敘述,值得注意。(3)在《大寶積經中》出現「七寶」的說法:「菩薩大士以七寶現於世時,自然道寶現於世間。何謂為七?一曰施度無極寶,戒、忍、精進、一心、智慧、善權方便度無極寶,出現於世,度濟一切。」《大寶集經密跡金剛力士會》,《大正藏》第11冊,頁78b03。(4)而《大寶積經》中之〈大乘方便會〉則是首次以經的形式出現的大乘《善巧方便經》,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是把善巧方便正式提升為一個波羅蜜多。於此,我們或可推論:六種波羅蜜多說應當是延續較早的佛教傳統而來,而善巧方便是否成為第七種波羅蜜多,善巧方便與般若二者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置,以及是否將六種波羅蜜多發展為包括善巧方便在內的更多的波羅蜜多的思想體系等等,大體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向大乘佛教過渡的思想動向,而在這種思想動向中,對於善巧方便性質的理解、善巧方便地位的提升、善巧方便與般若的關係等,便成為其中最重要的思想課題及發展線索。日本學者神林隆淨曾以波羅蜜多主題作為討論菩薩思想的主線之一,在其著作中已勾稽佛教文獻中的主要有關資料:1.南傳佛教中明示十波羅蜜的,有《行狀》(cāriyapitaka)、《佛種姓經》、《本生因緣故事》,其中以《行狀》為最早,所舉十波羅蜜為: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堪忍、真實、決定、慈憫、捨。(頁15-16)2.說一切有部主張談四波羅蜜多,《毗婆沙論》卷178說四種波羅蜜多為: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同處記有外國師與迦濕彌羅師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外國師主張有六波羅蜜多,謂於前四,加忍、靜慮。迦濕彌羅國諸論師則認為,後二波羅蜜多即前四所攝,謂忍攝在戒中,靜慮攝在般若。(同段文獻還記有另外一種六波羅蜜多說,神林隆淨似未及列舉:「復有別說六波羅蜜多:謂於前四,加聞及忍。若時菩薩能遍受持如來所說十二分教,齊此聞波羅蜜多名為圓滿。若時菩薩自稱忍辱,被歌利王割截支體,曾無一念忿恨之心,反以慈言誓饒益彼,齊此忍波羅蜜多名為圓滿。」,頁68)。3.《增一阿含經》類似於《般若經》,其中有六波羅蜜說(頁93)。4.《大事》(Mahqvastu Avadqnam)第三卷說到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五度,還沒有六度的名稱,但其所列與南傳十度不同,是北傳的六度說或者十度說的基礎。(頁144-145)5.《般若經》有統攝六波羅蜜為一般若波羅蜜的趨向。(頁534)最後,神林隆淨在結論中說:「菩薩為得無上菩提,而這樣重視般若,但在普遍救度一切眾生的場合也需要方便善巧。藉著般若與方便二個菩薩的行目以實現上求菩提與下化眾生的兩大理想。」(頁534)神林隆淨採取思想史研究進路,徹底改變了另一位學者Har Dayal根據西元三、四世紀印度十進位數學計算方法的發明,來解釋從六種波羅蜜多發展至十種波羅蜜多的研究進路(參見其著作,頁167),並且在這個研究的結束,作者已經領悟:在上述演進過程中,圍繞善巧方便思想的開展,應當具有某種特殊的地位與意義,雖然他並未認真地專題地進一步思考有關的課題。
*12《梵文維摩詰經》,頁1。
*13指傳世漢譯本而言,不過在龍藏方字函第142號所錄《維摩詰所說經》中,則有這段梵文的譯文。林純瑜博士曾研究此問題,並已出版《龍藏.維摩詰所說經考》(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2001),他逐句對比了龍藏方字函第142號所錄《維摩詰所說經》與該經藏文傳本的同異,認為乃是以羅什譯本為底本,據藏譯本進行了相當規模的修改與補正。筆者承匿名審稿人之一告知此項資訊,謹錄於此,竭誠致謝!又所涉及的這段梵文的漢譯已見於玄奘所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參見《大正藏》第5-7冊,頁1b08、783c01,1b06、313c06、427b07、676c20、763b07、857a08、918c24、921a26。
*14參考Lamotte的譯法:of noble birth(ājāneya),Lamotte,p.1。
*15《梵文維摩詰經》,頁15。
*16此處梵本作pratibhānasamanvāgataḥ,與上文labdhapratibhānaḥ重複。支謙此處譯為「博入諸道令得所願」,羅什譯為「大願成就」,玄奘譯為「大願成滿」,則三譯均讀為mahqprazidhqnasamanvāgataḥ,藏文本同三種漢譯。今據以改正。參見Lamotte的譯文,p.28。
*17同註15。
*18《佛說維摩詰經》,《大正藏》第14冊,頁539a08。
*19《佛說維摩詰經》,《大正藏》第14冊,頁539a08。
*20(1)此處短語apramāṇopāyakauśalajñānasamanvāgato,見於現存《維摩經》梵本中,與此經藏文本亦無出入,關於此點,可參考Lamotte譯此短語為「具足巨大的善巧方便智」(gifted with an immense knowledge of skill in means),Lamotte甚至根據藏文及漢語譯文,推測出了這個短語的梵文,與現在發現的梵本用語分毫不差(Lamotte,p.32)。日本學者河口慧海據藏文本此處譯為「具足成為無量方便善巧智」,也可資證。【日】河口慧海:《漢藏對照.國譯維摩經》,東京:世界文庫刊行會,1928年,頁46。羅什譯此短語為「以如是等無量方便」,未譯出jñāna,支謙譯為「不可稱說善權方便」,也未譯出此字。玄奘的譯文是「以如是等不可思議無量善巧方便慧門」,譯出了此字,不過多出個「門」字。我們在對照此經梵本與古代三種漢譯時,發現支謙及羅什的譯文略字未譯的現象,可謂比比皆是,故此處二人略去「智慧」(jñāna)之機會極高,我們不應覺得奇怪。本句現存梵本之獨特價值,在於它告訴我們「善巧方便乃是一種智慧」這樣一個事實。玄奘此處的譯文是「善巧方便慧門」,不是「善巧方便之慧門」,也不是「善巧方便及慧門」,證明玄奘極可能也是把這個複合詞解讀為同位格的持業釋的,玄奘弟子窺基解釋此句時提到「此之善巧,皆方便慧。復名門者,此能出生諸福慧故」,窺基:《說污垢稱經疏》,《大正藏》第38冊,頁1038c06。其中「方便慧」的用語,正是讀為同位格的持業釋。吾人對於梵本佛典個別語彙的讀法,自必須服從語法學的原則,同時也必須參考經文總體的理路。《維摩經》此品經文以「不可思議善巧方便」(acintyopāyakauśalya)作為品題,表示這品的中心思想乃是顯示維摩詰菩薩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之德,其中第一段總敘維摩詰諸德,並標明他「以善巧方便」居於毘耶離大城,救度眾生;第2-6段描寫維摩詰以「無量善巧方便智」在毘耶離救度世人;第7-13段寫維摩詰「以善巧方便」示現疾病。據此則此品中出現的「善巧方便」與「善巧方便智」兩種表述方式所傳達之內容理應完全一致,吾人因此據經文理路,把這個複合詞解讀為同位格的持業釋複合詞。(2)承本文匿名審稿人之一示知《法華經》之〈譬喻品〉亦有「善巧方便智」之用例:evam eva śāriputra tathagato arhan samyaksaṃbuddhas tathāgatajñāanabalavaiśāradyasamanvāgataḥ sthāpayitvā tathāgatajñānabalavaiśāradyam upāyakauśalyaajñānena ādīptajīrṇṇapaṭalaśaraṇani veśanasadṛśāt traidhātukāt sattvānāṃ niṣkāsanahetos trīṇi yānāny upadarśayati /yad uta śrāvakayānaṃ pratyekabuddhayānaṃ bodhisattvayānam iti//蔣忠新:〈梵文《妙法蓮華經》寫本〉,頁73,這段話大意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為了從如同火宅的三界使眾生們脫離出來,遂捨其智慧、力量、無畏,而以善巧方便智,開示三乘,亦即所謂聲聞乘、獨覺乘以及菩薩乘。羅什譯文:「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竺法護譯文:「如是,舍利弗!如來正覺,以力、無畏建立眾德,善權方便修勇猛慧,覩見三界然熾之宅,欲以救濟眾生諸難,故現聲聞、緣覺、菩薩之道。」隋闍那崛多共笈多譯文:「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頁13b04;竺法護:《正法華經》,《大正藏》第9冊,頁75c11;闍那崛多共笈多:《添品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頁145a19,以上三譯雖然可能傾向採用並列複合詞方式解讀Upāyakauśaśajñānena一短語(「智慧、方便」),但他們都未譯出前半句中的jñāna一字,顯示三位譯者很可能都曾面對過前後兩個短語中均出現jñāna一字的窘境。事實上,《法華經》此段經文前後兩個短語中jñāna一字之所指,分別是「善巧方便」標指的智慧,即通常稱之為「權智」者(後者);另一個則是指善巧方便智以外的智慧,乃通常稱之為「實智」者(前者),且其主體部份應當即是「般若」。如果這樣理解,則不僅《法華經》這兩句經文之間無任何矛盾,而且符合經文的哲學理路(般若波羅蜜多是能緣真理的智慧,它的主要功能是「自覺」,方便波羅蜜多則是以一切眾生作為對象的智慧,其主要功能乃是「覺他」,在《法華經》中它尤其是施設三乘教法乃至開顯一乘教法的智慧),且與《維摩詰經》方便品的用法相互證成,而最後,這兩部經文中有關「善巧方便智」的用法,複與初期大乘佛教思想運動中「方便」提升為「方便波羅蜜多」的動向遙相呼應。至於善巧方便是智慧之一點,乃隋唐諸家論師共成之義理,如窺基言:「般若有三:一生空無分別慧,二法空無分別慧,三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善巧有二種: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樂他巧願。力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智有二種:謂受用法樂,成熟有情智。此五皆以慧為其性。或第八願,以欲、勝解及信為性,並慧為性。」窺基:《說無垢稱經疏》,《大正藏》第38冊,頁1010a10。據此則般若、方便善巧等五種波羅蜜多,都以慧心所為自體。(3)其實,《法華經》中類似的用法不勝枚舉,今複舉此經第二品即〈方便品〉中與上引經文涵義相當的兩個說法,以資參證。一個例子是頌文:upāyakauśalyu mametadagraṃ bhāṣāmi dharma bahu yena loke/ tahiṃ tahiṃ lagna pramocayāmi trīṇī ca yānāny upadarśayāmi//(第二品,第 21頌)另外一個例子:śāriputra tathāgatā arhantaḥ samyaksaṃbuddhā upāyakauśalyena tad ekaṃ buddhayānaṃ triyānanirdeśena nirdiśanti。這兩個說法中雖都只提到「upāyakauśalya」,但是內容與(2)中所引段落頗一致,第一例大意是:薄伽梵以善巧方便,演說三乘法;第二例大意是:薄伽梵以善巧方便,通過三乘而演說一乘。這二例也足證(3)中的「善巧方便」與(2)中的「善巧方便智」涵義絕對一致。參見蔣忠新:〈梵文《妙法蓮華經》寫本〉,頁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