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83 七、簡要的結論
根據以上各部分的分析,我們將本文的結論簡述如下:
(一)星雲大師是二十世紀下半期及二十一世紀迄今為止,漢傳佛教界對於民間信仰問題有過持續關懷及長期深入思考的少有的大德。大師對於民間信仰問題高度重視的這種態度,部分的原因源自其幼小時期家庭「宗教薰陶」的影響,但最重要的原因則是他1949年來台後深入民間基層社會的特殊弘法經歷,尤其是二十世紀五○至七○年代宜蘭階段弘法經驗對於他的相關思想理念的深刻影響。
(二)無論是二十世紀三、四○年代中國大陸蘇北地區「神佛信仰混雜」的信仰狀況,還是在渡台之後所面對的台灣地區「信仰混雜、神道盛行」的信仰事實,都必然會促使年輕的大師積極面對及認真深思佛教的正信與民間信仰的互動關係問題,並使得這個問題日後逐漸成為其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中的重大課題和重要事項。
(三)從二十世紀七○至九○年代大師有關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建構工作中,我們看到:在大師有關民間信仰問題的討論中存在著兩種思想路向:一種是以「正信佛法」作為本位的思想路向,按照這種思想路向,大師較多關注民間信仰的缺失及不足,對民間信仰的積極面與其意義、價值,傾向採取有限度的肯定的態度;一種思想路向則是在同樣肯定佛教的正信之超越地位的同時,以更加全面、更加理性、更加包容、更加正面的態度觀照民間信仰之於人生與社會的正面能量。
(四)在二十一世紀開初之年,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已經發展至純熟之境,因而相應地其基於人間佛教理論立場的民間信仰思想,也發生顯著地提升、飛躍。這階段大師仍然一如既往地堅持佛教的正信之真理性品格,但是他能夠超越佛教本位的立場,從一般人類信仰實踐的角度更加客觀地考量一切民間信仰及宗教信仰的本質,大師由此揭示自心自性乃是一切民間信仰、一切宗教信仰、乃至佛教信仰對象的本質,這為大師理解包括民間信仰在內的一切宗教信仰的價值,建立了堅實的理論平台。
(五)由此,大師能夠從一般人類信仰實踐的層次,更加深刻地堅定民間信仰的價值,也能夠從宗教學的角度發掘民間信仰與一般宗教信仰的共通性,甚至能夠開展出「為民間信仰定位」的思想,大師的這一系列理論上的努力,都是為了確保在佛教的正信與民間信仰之間的必要的張力,使得「一面包容民間的宗教,一面弘揚佛法的真理」的人間佛教民間信仰思想的理論建構與實踐運作成為可能。凡此一系列的思想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民間信仰思想的重要突破與進展。
(六)在大師關於民間信仰問題的議題中,一個重要的學說是其關於「迷信」的學說。大師一方面承認清季以來知識界所形成的「迷信」語彙的負面語義,另一方面則又富於創意的賦予此語彙以非常積極的正面內涵,所以他一方面反對把民間信仰界定在迷信的範疇中,另一方面又認為如果這樣做也未嘗不可。大師對於「迷信」概念的重新闡釋,對於作為重要信仰形式之一的「迷信」的價值重估,對扭轉及突破清末民初以來中國知識界及中國社會在救亡圖存、科學至上、政黨衝突、階級鬥爭等思潮及背景下逐漸形成的對於民間信仰、宗教乃至傳統文化的負面為主的價值判斷,具有重要的再啟蒙的啟示意義,其價值有待學界進一步公正的估定。
(七)在大師上述有關民間信仰問題的理論工作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大師自青年時代起,就自覺地採取了一些宗教學的思想進路及研究方法,來觀察及審視民間信仰及宗教信仰。這種宗教學的學術方法的自覺採用,使得大師能夠站在宗教學家相對超越的立場上,理性審視民間信仰、其他宗教的本質、價值、作用等諸問題,這當是大師能夠取得一系列宗教及信仰問題研究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他能夠發展出開闊的理性包容的宗教意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民間信仰問題的研究不是國際宗教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但卻是中華文化背景下的宗教研究的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這是因為民間宗教信仰,被稱為是海峽兩岸民間社會「最大的宗教」,因此,對於民間信仰的關注與研究,對於正確理解中華文化背景下的信仰現象及信仰特質,對於在二十至二十一世紀現代化態勢下如何重構與再現中華文化的精神家園,都應當深具重要的學術思想意義。星雲大師持續一甲子的觀察思考及其相關工作,對於我們今後深入進行中華信仰文化的研究,乃至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課題,都將深具重要的參考、啟示意義。
(九)與此同時,就佛教而言,尤其是就漢傳佛教而言,民間信仰與佛法正信的互動關係問題,既是一個歷史上傳統的老問題,也是今天佛教繼續在全球弘揚尤其是在華人文化區域的弘揚,仍然必須深入思考及面對的問題。星雲大師關於民間信仰問題的相關研究,從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智慧,又由理論智慧發展為對人間佛教的智力支撐,所以大師關於佛教的正信與民間信仰良性互動的思想立場,關於「尊重包容,交流往來」的宗教交流、對話思想,關於基於佛教的正信立場為民間信仰重新估定、「定位」的思想等等,不僅對於當代人間佛教的理論實踐具有重大的理論啟示意義,對於今後佛教如何克服目前的一些「瓶頸」問題,*99且繼續發揚光大,也將都具有重要的實踐借鑑意義。
(十)人間佛教具體面相的理論施設,是人間佛教行者本著其善巧方便而為,因此,星雲大師處理佛教與民間信仰互動關係的智慧,本質上正是其善巧方便智之體現!
【附注】
*99筆者最近提出,目前佛教及人間佛教在發展上出現以下一些「瓶頸」,亟待克服。這些「瓶頸」包括:(一)與其他世界性宗教相比,雖經過兩千年的弘揚,佛教信仰的人口仍是偏少的,今後佛化的道路仍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二)人間佛教歷經百年來的發展,現在已經到了應當對其理論、實踐經驗予以總結、提升,及予以理論新突破的時刻,然而學術界對於相關議題認識不足,難以達成共識,且存在不少偏見;(三)佛教以及人間佛教當前都要思考如何與新世代、新生代打交道、迎向未來的嚴肅問題。參見拙文:〈人間佛教的弘揚──從中華文化談到當今人間佛教〉,《人間福報》,2014年3月8日的專題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