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22 五、「公天下」的「自由民主」政治

自由民主的政治哲學理念,是大師在這部佛陀傳記中闡述的第四個重要的極富時代特色的理念,正是這一理念構成了現代人間佛教政治哲學的思考方向。大師在新佛陀傳記中有多處地方對於這一政治哲學思想有豐富細緻的闡述,尤其在以下兩個方面問題的闡釋中──(一)對釋迦祖國迦毗羅衛諸王子出家問題的解讀方面,(二)對越祇國政治體制及社會現實的解讀方面──,大師都清晰地表達了他的此種佛教政治哲學理念。

我們先看第一個方面問題的闡釋。傳統佛傳記載,佛陀出家成道,回到祖國後,共有八位王子,以及佛陀與耶輸陀羅所生的羅睺羅,跟隨佛陀出家。其中,尤以佛陀胞弟難陀及釋迦之子羅睺羅出家的事件,對迦毗羅衛的政治生活影響巨大。因為,按照當時王位繼承的制度,在佛陀出家之後,王位的直接繼承人應當是這兩位王子。

關於兩位王子的出家事件,大師的書中提出這樣的解讀:

跋提王子等出家剃度以後,佛陀想起未來迦毘羅衛國的前途,很是憂傷,因為當時迦毘羅衛國的國情,四面都是強大的敵國,一旦父王百年逝世以後,迦毘羅衛國的前途處處埋伏了危機。王弟難陀沉迷女色,庸碌無能;羅睺羅年幼,負擔不起未來國家的大任。滿懷慈悲的佛陀,思念故國的前程,和種族繁榮,社會安定,人民康樂的問題,雖然這是世間無常,人民的共業所感,但佛陀仍想要盡心挽救祖國的危機。佛陀挽救祖國危機唯一的辦法,就是未來國家的大權,既不能給沈迷女色庸碌無能的難陀繼承,又不能交給年幼的羅睺羅擔當,那只有接引他二人先來出家。至於將來繼承王位的人,在平等得沒有親疏之分的佛陀,很想在朝廷上選拔一位有才能堪當此任的人,因為佛陀對政治的看法,是自由民主的,是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51

大師這段文字明確地提出:佛陀「對政治的看法」,是「自由民主」的,是「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這就是新佛陀傳記所闡釋的佛教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大師且借用中國古代的概念來闡釋,這裡所說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也就是指「公天下」而非「家天下」。由於佛陀早年出家,迦毗羅衛國的王位繼承人按順序應當是他的兒子羅睺羅和他的胞弟難陀。佛陀認為:羅睺羅年幼無知,難陀沉湎女色,均不合適做迦毗羅衛國的國王。為此,懷抱自由民主政治理念的佛陀,就想方設法安排羅睺羅及難陀出家,以便在他的父親淨飯王百年之後,迦毗羅衛國能夠選賢與能,以「公天下」的制度安排設計,化解國家前途面臨的巨大危機。

關於佛陀胞弟難陀的得道因緣,寶成《釋氏源流》中也有「度弟難陀」一條,其中的說法是:

《寶藏經》云:佛至難陀舍乞食,難陀作禮,取鉢盛飯奉佛。佛不受鉢,隨佛至精舍,佛逼難陀剃頭。難陀恆欲還家,佛不聽許。待佛出去,異道而歸,佛即異道而來。遙見佛來,大樹後藏。佛即舉樹在空。佛見難陀,將還精舍。佛將難陀至忉利天上,遍諸天宮觀看。見一宮中有諸天女,無有天子,難陀遂問:「何以此宮獨無天子?」答言:「難陀出家命終,當生於此天宮。」難陀便欲即住,天女告言:「我等是天,汝今是人,還捨人壽,更生此間。」佛將難陀,復至地獄,見諸鑊湯,悉皆煮人。唯見一鑊炊沸空停,佛停,難陀即問。獄卒答言:「難陀以出家功德當得生天,以欲罷道,命終墮此地獄,是故我今炊鑊而待。」難陀恐怖畏獄卒留,即作是言:「南無佛陀,願佛擁護,將我還至精舍。」佛語難陀:「汝勤持戒,修汝天福。」難陀答言:「不用生天,唯願我莫墮此地獄。」佛與說法,三七日中成阿羅漢。*52

我們把寶成這段引文與大師新佛陀傳記有關的段落比較,發現二者的故事情節大體相同。不同的是以下的兩點:

(一)按照《寶藏經》的記載,*53難陀是一個沉湎女色的人,在寶成引文中「佛至難陀舍乞食」之後,原來的經典中尚有難陀夫人孫陀利說的一段話:「會值難陀與婦作粧香塗眉間,聞佛門中,欲出外看,婦共要言:出看如來,使我額上粧未乾頃,便還入來。」*54這段話不僅生動地點出難陀沉湎女色的個性,也為佛陀「逼迫」難陀出家的故事奠定了理性的前提。寶成刪去了這段話,這樣不僅難陀的性格讓讀者難以理解,也使得佛陀逼迫其胞弟出家故事的動機受到質疑。

(二)無論在是寶成的傳記中,還是在寶成此處所引的《寶藏經》中,關於佛陀度脫難陀出家的動機,沒有任何暗示和說明。而大師的新佛陀傳記則明確地把佛陀度脫難陀的動機解釋為出於佛陀「公天下」的自由民主政治理念的影響以及佛陀對於祖國迦毗羅衛國家前途的深刻擔憂。所以大師此處對於難陀出家故事的詮釋,在一全新的視角下,使得佛陀強迫胞弟出家故事的內在合理性得到展現。新佛陀傳記不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對於國家前途命運認真負責、富有擔當精神的人間的佛陀形象,而且這位人間的佛陀所持有的政治哲學,乃是以自由民主政治理念作為價值取向的政治哲學。

關於羅睺羅出家的故事,在寶成《釋氏源流》中,也有「羅睺羅出家」條,所記如下:

《未曾有因緣經》云:「佛在迦毗羅衛國,世尊遣目連白父及耶輸曰:「太子羅睺羅年已九歲,應令出家。」耶輸答曰:「如來為太子時,娶我為妻,未滿九年,逃至山澤,勤苦六年,得佛還國。今復欲求我子出家,何酷如之!」時目連方便喻曉,絕無聽意。世尊即遣淨居天子空中告曰:「汝頗憶以五百銀錢買五莖蓮華上定光佛時,汝求我世世為妻。」我言:「菩薩屢劫行願,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爾者,聽為我妻。」汝立誓願:『隨君施與,誓無悔心』。而今何故愛惜羅睺羅,不令出家?」耶輸聞已,還識宿命,如昨所見。愛子之情,自然消歇。捉羅睺羅手,付囑目連。時淨飯王即集國中豪族,各遣一子,隨從我孫。有五十人往到佛所,使阿難與其剃頭。及五十諸王公子,命舍利弗為其和尚,目連為阿闍梨。羅睺羅不樂聽法,佛為說未曾有因緣,得受十戒,袈裟著身,即成沙門,遂證四果。*55

寶成引用的這段經文,非常詳於羅睺羅出家過程的描寫,尤其是羅睺羅之母耶輸陀羅最初之不同意羅睺羅出家,以及佛陀最後說服她的過程,都寫得栩栩如生。而在新佛陀傳記中,我們則看到,有關羅睺羅出家複雜過程的描寫,則幾乎完全被作者所省略,星雲大師所敘羅睺羅故事的重點,一方面是放在對於佛陀度脫羅睺羅出家的動機之闡釋上,一方面事放在佛陀在羅睺羅出家之後有關青年僧人生活的教育與管理上。新佛陀傳記之所以從略羅睺羅出家過程的描寫,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相關的經典以及寶成的傳記所提供的有關材料,如佛陀遣淨居天子空中教化耶輸陀羅的部分,充滿神異的成分和色彩,而這種神異的成分和色彩同星雲大師這部傳記所重點揭示「人間的佛陀」的佛陀觀的總體思想傾向相互矛盾,因此作者不得不將這些材料弱化,甚至略去。

羅睺羅之出家,不僅是作為佛陀的兒子出家,而且也是作為一個兒童出家。因此,在星雲大師看來,從現代人類的理性與思考的角度而言,佛陀度幼子出家的故事,其內在的動機與思想尤其需要一個合乎人類理性的說明。其實,在《釋氏源流》此條所本的《未曾有因緣經》中,關於佛陀度幼子出家的動機,是有著說明的,這個說明就包含在目連尊者受佛陀所遣對淨飯王及耶輸陀羅所說的如下一段話中:

太子羅睺羅年已九歲,應令出家,修學聖道。所以者何?母子恩愛,少時如意,一旦命終,墮三惡道,恩愛離別,窈窈冥冥,母不知子,子不知母。羅睺羅得道,當還度母,永度生老病死憂患,得至涅槃,如佛今也。*56

這是一個從「究竟」真理的角度,對於度脫羅睺羅出家動機的解釋,在佛教經典中,這樣的解釋方式堪稱真正「古典」意義上的解釋。但在寶成的節略中,這段話完全隱去,這就使得佛陀度脫幼子出家故事的合理性沒有始終的說明。因此,我們就可以明白,星雲大師的新佛陀傳記,不僅要對佛陀度幼子故事的動機做出「究竟」的解釋,而且同時還需要做出契合現代人類理性的解釋。

新佛陀傳記敘述佛陀還國,與耶輸陀羅及羅睺羅母子見面的場景,其中寫到:

這時耶輸陀羅抬頭看一看佛陀,佛陀是那麼靜靜的威嚴不動,她這才好像把一塊很重的石頭放下,心中才稍為感到平靜,但她緊緊握著羅睺羅的手,卻仍然是在顫抖著。正當佛陀要向她說話的時候,耶輸陀羅心想跪下去才好。

佛陀很慢很慢的對跪在地上的耶輸陀羅說道:

「給你辛苦了,雖然我對你是抱歉的,但我對得起一切眾生及我自己,請你為我歡喜,我現在已達到我歷劫的本願。」佛陀說後,又再看看羅睺羅,很慈和的又道:「真快!已經長大起來了。」

佛陀像是沒有情感,但又像是有太多的情感。佛陀的語言,佛陀的態度,看的人,聽的人,都很受感動,大家都像要痛哭一場才痛快。
*57

很顯然,這一段話處理佛陀在覺悟之後對於昔日王妃及今日幼子持有的深刻的思想及情感,這種思想及情感,被作者概括為:「佛陀像是沒有情感,但又像是有太多的情感」,所以這段話就包含了作者從「究竟」真理的角度對於佛陀日後將度脫耶輸陀羅母子的深切動機!

而另一方面,新佛陀傳記認為佛陀的政治理念是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根據這一政治理念,應當公天下,而不應當家天下;應當選賢與能,而不應當堅持家族傳承。正是出於這種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佛陀不僅要度沉湎女色的胞弟出家,還要度幼齡的羅睺羅出家,以便為迦毗羅衛的自由民主政治的發展,為迦毗羅衛國的政治前途掃清障礙。這一解釋就是從現代理性的角度對佛陀度脫幼子出家動機的解釋。我們在新佛陀傳記中,還能讀到這段話:

羅睺羅是佛陀在做太子時所生,他是淨飯大王的王孫,佛陀離國出走,終於成就正覺的佛果,未來迦毘羅衛國國主的王位,本可以由羅睺羅繼承,但在有公天下主張的佛陀,對年幼的孩童做萬民之主,很不以為然,所以佛陀就方便叫羅睺羅出家。*58

大師在這段話中不僅再次從現代理性角度解釋佛陀度脫幼子出家的動機,而且還暗示:以「公天下」為特徵的自由民主政治似乎不僅僅是治國平天下的一時的權宜之計,而且應當是「為萬世開天平」的良策。我們現在再看第二個方面問題的闡釋。有關的內容見於新佛陀傳記的第四十六章。這一章描寫阿闍世王準備發動對越祇國的戰爭,在發動戰爭之前,他派遣大臣雨舍來訪問佛陀,因為佛陀長期在越祇國弘法,了解越祇國的情況,阿闍世王想從佛陀那兒探聽到越祇國的政治事實,以便確定是否有必勝的把握去發動這場戰爭。

新佛陀傳記描述,佛陀希望阻止這場戰爭,因此他與弟子阿難進行了下面這番對話,集中展示了佛陀對越祇國政治體制及社會現實的看法:

「阿難!你見過越祇國的人集合在一起談過政治的事嗎?他們的政治是不是自由平等呢?」

「我聽過他們談論政治的事,他們的政治很是自由平等!」阿難回答。

佛陀點頭說道:「是不錯的,越祇國全國的人民,很是團結,外國的侵略不會有勝利的把握。」

「阿難!還有你聽到過嗎?越祇國的人很有教育,不作不法的事,一切都很合禮度的話嗎?」

「佛陀!我知道越祇國的教育很普及,無論男女老少,他們都講求知識,都很守法愛國。」阿難明白佛陀的意思,順著佛陀的意思回答。

佛陀又再點頭說道:「如果是這樣,老少都受教育,都知道守法愛國,他國的侵略,是不會勝利的。」

「阿難!你還有聽說過越祇國的人民,孝順父母、和睦鄉親、尊師重道,敬老恤貧,一切都合乎義理人情的話嗎?」

「佛陀!我知道越祇國的民風很厚,他們都很奉行佛陀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的教法。」

佛陀很歡喜再說道:「阿難!如果是這樣,他們的國家和人民就會平安幸福,不會畏懼外國的侵略。」

「阿難!你還有聽說越祇國的人民,信仰宗教,恭敬沙門,全國上下都講究道德的話嗎?」

「佛陀!我聽說過的,越祇國的人民對佛陀的教法有著甚深的信仰,相信因果,受持五戒。」阿難知道佛陀的心,他不考慮的回答。

佛陀像是沒有別人在身邊,又叫阿難道:「阿難!假使是這樣,越祇國一定是國泰民安,他國的侵略者如要發動戰爭時,定有甚多的顧慮。」

「阿難!你有聽說過越祇國的人民,不說邪語、不談妄言,家庭圓滿,清淨無缺的話嗎?」

「佛陀!越祇國的人民,慈顏愛語,我是知道的,他們私人的事,隱惡揚善,公家的事,大家討論得失。」

佛陀加重語氣說道:「阿難!假使是這樣的話,公私分清,各人自愛,他國是不敢侵略的。」

「阿難!你有聽說過越祇國的人,喜歡供養沙門、多做功德慈善事業,樂於布施的話嗎?」

阿難恭謹的答道:「佛陀!我們比丘都喜歡行化在越祇國,在越祇國的佛化事業,很容易推動。」

佛陀慈悲嚴肅的結束對阿難的問話,佛陀說道:「阿難!你和我到過越祇國,很知道那邊的國情,你和我的意思一樣,越祇國不畏懼他國的侵略!」
*59

這番對話說明,越祇國的政治體制與社會現實具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特徵:(一)越祇國的政治非常自由平等;(二)越祇國教育普及,民眾守法;(三)越祇國民風醇厚,注重倫理道德;(四)越祇國的人民篤信宗教;(五)越祇國的人民公私分明,各人自愛;(六)越祇國的人民熱心公益慈善事業。因為越祇國的政治體制及社會現實具有以上六個特徵,所以佛陀這段對話的結論是:「越祇國不畏懼他國的侵略。」

佛陀和阿難的這番討論,是有意在阿闍世王的大臣雨舍面前進行的,這段對話給雨舍留下極深的震撼,因而成功地阻止了一場戰爭。

有關越祇國的故事,我們在寶成的《釋氏源流》中完全沒有讀到。而大師的新佛陀傳記則十分詳盡地敘述了這個故事。此段故事的來源分別見於《般泥洹經》*60及《法句譬喻經》,*61兩處經文的內容大同。*62大師這裡的敘述中,每談及越祇國的一事,都要加上這樣的句子,如「外國的侵略不會有勝利的把握」,「他國的侵略,是不會勝利的」,「不會畏懼外國的侵略」,「他國的侵略者如要發動戰爭時,定有甚多的顧慮」,「他國是不敢侵略的」,「越祇國不畏懼他國的侵略」,把原來經文故事中所包含的佛陀反侵略戰爭的思想立場更加鮮明清晰地揭示了出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師解說這段故事,把越祇國的政治第一法──「越祇國人數相聚會,講論政事」,或「越祇國人數相聚會,講議正法」──,詮釋為「自由平等」的「政治」,這就是把越祇國的政治體制解釋為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體制,而這一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體制所涵蓋的各方面的內容─所謂「六法」,或者「七法」──,在現代政治理性的視角下,大師將其分別詮釋為政治、教育、法制、宗教、倫理、慈善等諸多方面。

因此,如果說《般泥洹經》或《法句譬喻經》所講述的越祇國故事,主要是從佛教反侵略戰爭的立場立論的,而大師把「六法」或「七法」置於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理念的視角下討論,則更加正題地揭示了以「人」及「人間」為本的佛教政治哲學思想的基本觀念及基本價值。還有從《釋氏源流》中越祇國故事的缺失到《釋迦牟尼佛傳》中越祇國故事的復活,不僅顯示漢傳佛教對於現實人間政治的深刻關切得以復活,而且顯示這種對於人間政治的佛教關懷是以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作為基本的價值方向的。

【附注】

*51釋星雲:《釋迦牟尼佛傳》,頁183。

*52《釋氏源流》卷1,「度弟難陀」條,76b05。

*53《雜寶藏經》,《大正藏》第4冊,頁485c-486b。

*54同註53,頁485c。

*55《釋氏源流》卷1,「羅睺羅出家」條,76b21。

*56《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大正藏》第17冊,頁575c。

*57釋星雲:《釋迦牟尼佛傳》,頁177。

*58釋星雲:《釋迦牟尼佛傳》,頁367。

*59釋星雲:《釋迦牟尼佛傳》,頁377-379。

*60《般泥洹經》:「雨舍白言:王與越祇有憾,眾臣之議,以彼自恃國富民眾,地沃野豐,多出珍寶,不首伏我,欲往伐之。願聞佛教。佛報大臣:昔吾一時曾遊越祇正躁神舍,見其國人,皆多謹勅,我時為說治國七法不危之道,其能行者,日當興盛,未之衰也。即叉手言:願聞七法,蓋何施行?佛言:諦聽。對曰:受教。時,賢者阿難,住後扇佛。佛言阿難:汝寧不聞越祇國人數相聚會,講論政事,修備自守?對曰:聞其數相聚會,講論政事,修備自守。佛言:如是,彼為不衰。汝聞越祇君臣常和,所任忠良,轉相承用。對曰:聞其君臣常和,所任忠良,轉相承用。汝聞越祇奉法相率,無取無願,不敢有過?對曰:聞其奉法相率,無取無願,不敢有過。汝聞越祇禮化謹敬,男女有別,長幼相事?對曰:聞其禮化謹敬,男女有別,長幼相事。汝聞越祇孝於父母,遜悌師長,受識教誨?對曰:聞其孝於父母,遜悌師長,受識教誨。汝聞越祇承天則地,敬畏鬼神,敬順四時?對曰:聞其承天則地,敬畏鬼神,敬順四時。汝聞越祇尊奉道德,國有沙門應真及四方來者,供養衣食臥床疾藥?對曰:聞其尊奉道德,國有沙門應真及四方來者,供養衣食臥床疾藥。佛言:夫有國者,行此七法,難可得危。雨舍對曰:使越祇人持一者,尚不可攻,何況有七?國事多,故當還。請辭。」參見《般泥洹經》,《大正藏》第1冊,頁176a。

*61《法句譬喻經》:「公白佛言:王與越祇國有嫌,欲往伐之,於佛聖意,為可得勝不?佛告承相:是越祇國人民奉行七法,不可勝之。王可諦思,勿妄舉動。公即問佛:何等七法?佛言:越祇國人數相聚會,講議正法,修福自守,以此為常,是謂為一。越祇國人君臣常和,所任忠良,教諫承用,不相違戾,是謂為二。越祇國人奉法相牽,無取無捨,不敢犯過,上下循常,是謂為三。越祇國人禮化謹敬,男女有別,長幼相承,不失儀法,是謂為四。越祇國人孝養父母,遜悌師長,受誡教誨,以為國則,是謂為五。越祇國人承天則地,敬畏社稷,奉順四時,民農不廢,是謂為六。越祇國人尊道敬德,國有沙門得道應真方遠來者,供養衣被床臥醫藥,是謂為七。夫為國主行此七法難可得危,極天下兵共往攻之,不能得勝。佛告承相:若使越祇國人持一法者尚不可攻,何況盡持如是七法?」參見《法句譬喻經》,《大正藏》第4冊,頁605b。

*62以上兩部經文均言「七法」,不過大師這裡所記則為「六法」。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