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6 四、慈悲平等的主義

「革命」以外,「平等」是大師新佛陀傳記的另外一個核心語彙。我們統計《釋迦牟尼佛傳》的全文,可以發現「平等」一語出現的頻率極高,共有三十二次之多。為了便於理解大師這部著作中「平等」概念的使用情況,我們把相關的語句整理在下表中:

序號/章數/「平等」含義

/含有「平等」一詞的句子

1/第2章/社會公理與正義

/唯有我們的教主佛陀,他的革命是由上而下的,他本是貴為王子之尊,過著優裕的生活,照理他是用不著甚麼革命的,但他看到遭受壓迫的民眾的眾多,為了公理與正義,他不能不擺脫王子的虛榮,用一切眾生平等的真理來為那些可憐被壓迫的的人代抱不平。

2/第2章/社會公理與正義

/教主釋迦牟尼佛陀,就是出生在這樣的一個階級懸殊的社會裡,他自己雖是剎帝利的王族,但他並不想用剎帝利的權威去統治壓迫別人,相反的,他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階級森嚴的社會宣戰。

3/第2章/社會公理與正義

/關於這個事實,後來到他成道時就有證明,他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的時候,就發出了「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張。

4/第2章/社會公理與正義

/後來又有「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四海皆兄弟的宣言,佛陀平等的慈光,終於推翻了數千年來不平等的印度階級社會。

5/第2章/社會公理與正義

/優波離本是一個首陀羅族中的剃頭匠,後來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被奉為是十大弟子之一;摩登伽女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淫女,她為了愛戀阿難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而即刻證得阿羅漢果。由於這些事實證明,舊有的階級社會,不得不在釋迦牟尼佛大慈悲真平等的主義下宣告他的壽終正寢!

6/第9章/社會公理與正義

/這不是沒有原因,聰明的太子,雖然深居在內宮之中,但他已體察到當時印度社會階級懸殊的情形。他懷疑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平等?

7/第9章/社會公理與正義

/勞苦的大眾,為什麼不能獲得自由?如何改造這不平等的社會?這個問題早已盤旋在悉達多太子的心中。

8/第12章/修行境界

/我的希求只是希望不生也不滅,達到冤親平等的境地!

9/第16章/修行境界

/看那些婆羅門所說,沒有一個能說出決定不變的真理。真實的話,在我現時就覺得以平等的心,就可以離開這些過患,智者是不說過言和謊言的。

10/第18章/修行境界

/阿羅藍大仙人!我現在聽到你說的話,知道你心中沒有一點憎愛的感情,有的是平等的觀念。

11/第20章/修行境界

/這一位大修道者,有正確的見解,有不屈不撓的精進,有無邊的智慧之光,有平等的慈悲之心,他具有這四項可貴的寶物,這就是他必定能成就他的希望的基礎!

12/第21章/修行境界

/可是,被現實所迷的人卻不知道他人都曾作過我們的眷屬,終日給名利愛欲所囚,一點都不顧念他人。太子在這一切冤親平等的真理上生起大悲的心腸,不覺雙目滔滔的流下淚來。

13/第25章/修行境界

/若能深深了解這個生死,那就不會執著。對一切法都能生起平等的觀念,那時才能認識我們自身的真相,這個真相,就是所謂無常之相。

14/第28章/自由民主政治

/大王!你是一個國王,你應該愛民如你的愛子一樣,不要以為做國王是來壓制人民,生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再比生命可尊可貴。

15/第29章/僧團生活

/優陀夷看到佛陀的弟子,他們共住的生活都很有條不紊,思想是統一的,利益是均衡的,法制是平等的,言語是和善的,心意是共悅的,優陀夷看後非常的羡慕,他心下想,能夠在佛陀的座下受教,是多麼的幸福。

16/第30章/社會公理與正義

/他是想到有高貴身份的王子都能出家去作沙門,而自己一向是被人認為奴隸者的身份,自然是不能妄想出家。他怨歎世間上的不平等,他怨歎自己不幸的命運,因為如此,所以他在替跋提王子剃頭時才會流淚。

17/第30章/社會公理與正義

/佛陀的教法,是究竟的自由平等慈悲,不論智慧的有無,不分職業的高低,只要聽從佛陀的教示,遵守清淨的戒律,是誰都能做佛陀的弟子,是誰都能證得無上的正覺。

18/第30章/社會公理與正義

/佛法如百川流向大海,不分四姓階級,皆同一姓;不分貧富貴賤,皆是平等。

19/第30章/修行境界

/至於將來繼承王位的人,在平等的沒有親疏之分的佛陀,很想在朝廷上選拔一位有才能堪當此任的人。

20/第32章/性別、眾生

/我不但說男女應該平等,而且我更說一切眾生都是平等。

21/第34章/修行境界

/你應該知道諸佛的慈悲,包含天地,怨親都是平等。

22/第34章/本體意義

/佛陀感到這個世間需要宣揚慈悲、自由、平等、緣生的真理,更加迫切!

23/第36章/本體意義

/這是沒有懂得萬法平等和萬法緣起的人,早上就遇到這個外道真不順遂。

24/第39章/修行境界

/沒有關係,你不要把我看作普通的人,我是沙門,我看誰都是平等。

25/第39章/社會公理與正義

/佛陀的心中,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沒有種族階級的懸殊,佛陀初成道時就發出四姓平等的宣言。

26/第40章/社會公理與正義

/佛陀四姓平等的主張,生佛一如的理想,像萬道的金光,照得外魔膽兢心驚,這更加重他們陷害佛陀的決心。

27/第42章/修行境界

/父母對待子女的愛情是平等的,但多數的父母卻特別關懷他有病的兒子。

28/第42章/修行境界

/佛陀的慈悲也對一切眾生平等看待的,但對有罪的人卻會特別的關懷。

29/第44章/修行境界

/周利槃陀伽這麼想,漸漸息下三毒的心,把心能進入平等的境地,不起愛憎之念,沒有好惡之心,脫出無明的殼,他的心遂廓然而開。

30/第45章/社會公理與正義

/你是不能幫助我解決困難的,告訴你有什麼用呢?世間是不平等的,貧富如此的懸殊,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一生都是受苦,我給貧窮的苦折磨得真不想活了。

31/第46章/自由民主政治

/阿難!你見過越祇國的人集合在一起談過政治的事嗎?他們的政治是不是自由平等呢?

32/第46章/自由民主政治

/「我聽過他們談論政治的事,他們的政治很是自由平等!」阿難回答。

從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大師以上有關「平等」的用語中,包含的意義很豐富。平等,既指社會公理與正義的平等(種姓平等,階級平等),也指男女不同性別的地位與價值的平等(性別平等),還指不同種類眾生的價值與尊嚴的平等(眾生平等);平等既指萬法平等或緣生平等,指一切事物在本體意義上的平等的真理,也指修行者已經修證到的平等的修行境界(平等心,平等觀念,平等境地,冤親平等等等)。同時,他還以「平等」指代一種政治哲學的範疇,大師稱這種政治為「自由民主的政治」,或者「自由平等的政治」。

「平等」,本質上是表示佛教倫理思想的佛學範疇,無論是指不同階層的平等,不同性別的平等,不同眾生的平等,「平等」概念所揭櫫的都是不同主體之間的倫理關係,因此透過「平等」概念的這種廣泛使用,我們可以看到大師新佛陀傳記對於佛教倫理思想的這種側重。還有在以上諸多關於平等的意涵中,大師本書最重視的,顯然還是表示「社會公理與正義的平等」這種平等的意涵。此即堅決反對種姓制度,強調社會各階層的權利、尊嚴及價值絕對平等的觀念。在本文上一節,我們以「革命」這一概念為核心,討論過大師新佛陀傳記第二章有關社會公理與正義的學說,我們看到在第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以及第四十五章等章節中,他都不斷地向讀者展示了這一主題。所以大師新佛陀傳記所傳達的佛教倫理思想,是以社會倫理作為關注重心的佛教倫理思想。

我們將《釋迦牟尼佛傳》中有關「平等」語彙的用例與《釋氏源流》中的「平等」語彙的用例相比較,新佛陀傳記佛教倫理思想的這種側重點與關注點,就可以清晰彰顯出來。在《釋氏源流》中,寶成一共使用「平等」一詞六次,相關情況請參見下表:

序/所在章節/主題思想

/「平等」語彙的用例

1/瞿曇貴姓/人物名號

/《釋迦譜》云:自劫初平等王至大茅草王子懿摩王,王遜位與弟,從婆羅門學,姓曰瞿曇。*26

2/得遇沙門/修行境界

/比丘答言:我見在家生老病死,一切無常,皆是敗壞不安之法。故捨親族,處於空閑,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習無漏聖道,行於正法,調伏諸根,起大慈悲,能施無畏,心行平等,護念眾生,不染世間,永得解脫。是故名為出家之法。*27

3/地神作證/修行境界

/爾時菩薩即以右手指於地言:此地能生一切物,無有相,為平等行。此證明我終不虛,唯願現前真實說。*28

4/造塔法式/修行境界

/一切天人取佛舍利,以平等心,分布三界一切六道世間供養。*29

5/造塔法式/修行境界

/何以故?如來等視眾生,猶如一子,平等利祐世間眾生,能令汝等福德無量。*30

6/金棺自舉/修行境界

/爾時世尊大悲普覆,令諸世間得平等心,得福無異。*31

兩相比較,可以看出:

其一,在《釋氏源流》中,「平等」概念共使用六次,當是寶成此書中甚為重要的概念,不過顯然不是寶成這部著作最重要及最核心的概念;而在《釋迦牟尼佛傳》中,「平等」概念前後使用高達三十二次之多,顯見是新佛陀傳記中最重要及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其二,在《釋氏源流》中,「平等」概念的涵意比較單一,基本上表達「修行境界的平等」之義,且基本上沒有指示「社會公理與正義的平等」這樣一層意義;而在《釋迦牟尼佛傳》中,不僅「平等」概念的涵意十分豐富,而且星雲大師筆下的平等概念非常明確地聚焦在傳達「社會公理與正義的平等」這樣一層特別的佛教倫理思想的關懷之上。

前文已指出,星雲大師新佛陀傳記佛教倫理思想的重大關切點是其強烈的社會倫理思想,傳記尤其通過濃墨重彩地描述佛陀兩位特殊弟子(優波離,摩登伽女)的皈依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難忘地表達被傳記作者稱為「大慈悲真平等的主義」的這種佛教社會倫理思想:

優波離本是一個首陀羅族中的剃頭匠,後來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被奉為是十大弟子之一;摩登伽女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淫女,她為了愛戀阿難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而即刻證得阿羅漢果。由於這些事實證明,舊有的階級社會,不得不在釋迦牟尼佛的大慈悲真平等的主義下宣告他的壽終正寢!*32

有關優波離的出家故事,我們在新佛陀傳記第三十章中,可以讀到作者詳細的敘述。寶成《釋氏源流》裡也載有優波離的故事,所引用的材料依據《莊嚴經》的記載:*33

佛弟難陀亦為沙門,難陀所使名優波離。前白佛言:人身難得,佛法難值,諸尊貴者皆棄世榮,我身卑賤何所貪樂!唯佛慈悲,願見救度,許為沙門。佛言:善來!度為沙門,隨列而坐。難陀作禮,到優波離不禮。佛告難陀:佛法如海,容納百川。四流歸之,皆同一味。授戒之後,不在貴賤。四大和合,假名為身。本無吾我,勿生憍慢。難陀遂作禮。*34

這一記載中優波離在所服務的王子出家後,自己認為「諸尊貴者皆棄世榮,我身卑賤何所貪樂」,其中雖也透露其種姓平等的意識,但是這種意識的表達顯得相當含蓄、較為模糊。還有,這段經文對於佛陀聽許優波離出家的過程寫得極其簡略,既未反映當時一個下等種姓人士被獲准出家的複雜心情,也未反映這件事在當日僧團及社會上引起的巨大震動。此外,我們在寶成對《莊嚴經》有關文字的節錄中,還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莊嚴經》中記佛弟難陀不願向優波離作禮的情節,其中有個句子描寫難陀此時的心理活動:「心自念言:是我家僕,不當設禮。」*35我們很難斷定是出於節約文字的考慮,還是出自其他的動機,使得寶成完全捨去了這個富有特色的句子,不過寶成這種節略的手法,則確實有意無意地弱化了,優波離出家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原始佛教僧團,正在經歷的那種令人矚目的社會倫理思想的衝突。

與《釋氏源流》的上述做法不同,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傳》所敘述的優波離出家故事,則採用了《大莊嚴論經》中的相關文獻,這部經典所記優波離出家故事不僅情節詳細而完整,36而且經文中透過敘述優波離出家的過程,非常正面地討論了原始佛教僧團以「四姓平等」的主張處置佛教社會倫理思想的基本立場。例如,經文中敘述優波離出家前,有這樣一段思想活動:

時優波離復作念言:我今決定必當出家,但當勤求。千婆羅門先於佛所已得出家,釋種剎利姓其數五百亦得出家,婆羅門、剎利二姓俱貴,然我首陀其姓卑下,復為賤役,於彼勝中求索出家,為可得不?我於今者有何勢力?云何此中而得出家?即說偈言:

剎利姓純淨,婆羅門多學,生處如摩尼,皆共聚集此。我身首陀種,云何得參豫?如似破碎鐵,間錯於真金。婆伽婆佛陀,我聞具種智,今我當往彼,悲憫一切者。應淨不應淨,應出不應出,一切外道眾,不知解脫處;唯有滅結者,能知於解脫。

時優波離說是偈已,到世尊所,胡跪合掌,右膝著地,而說偈言:

於四種姓中,俱得出家不?涅槃解脫樂,我等可得耶?善哉救世者,大悲普平等,哀憫願聽我,得及出家次。
*37

這段經文明確提出「於四種姓中,俱得出家不?涅槃解脫樂,我等可得耶」的問題,因此,我們認為《大莊嚴論經》中這部記錄優波離出家故事的小經確實是在三藏佛典中,對以種姓制度著稱的印度不合理的社會倫理思想,思考最系統、批判最深刻的一部佛典。星雲大師的新佛陀傳記採用這部小經,作為敘述優波離出家故事的根據,作者重視「社會公理與正義的平等」的思想感情躍然紙上,作者極力彰顯佛教「大慈悲真平等主義」的社會倫理思想的強烈訴求與《釋氏源流》對於佛教平等主義社會倫理思想的弱化也就形成鮮明的對照!

有關摩登伽女的皈依佛陀並出家的故事,我們在《釋迦牟尼佛傳》的第三十九章可以讀到。星雲大師用整整一章的篇幅敘述摩登伽女之故事,*38足見這個出生於最低賤的種姓旃陀羅女子的故事在大師心目中引起的強烈震撼,也足見大師企圖透過這個故事的完整敘述傳達其所思所想的深意。

《釋氏源流》中也曾提到過摩登迦女,*39不過寶成僅僅是在「楞嚴大定」一條評述《楞嚴經》之宗旨時,附帶敘及摩登迦女之事:

阿難為大幻術摩登伽女呪攝,將毀戒體。世尊頂放百道光明,光中千葉寶蓮,有佛化身坐宣神呪,阿難歸來佛所。*40

因此,寶成《釋氏源流》中所提摩登伽女之事僅是其敘述《楞嚴經》經旨的一個附屬品,摩登伽女之事在寶成的傳紀中不僅不完整,也沒有絲毫的故事獨立性,而寶成此處涉及摩登迦女之事所要表達的,也只是一個出家人應當如何對待和控制情欲的問題。而大師的新佛陀傳記則以摩登伽女的出家作為線索,敘述摩登迦女的故事,所以大師這個故事的敘述側重表達的並非摩登伽女對於阿難不恰當的愛情方面,而是側重表達佛陀度脫這一低賤種姓女子的故事,向當時的印度社會及未來的人類社會所傳達的,注重「社會公理與正義的平等」的佛教社會倫理之訴求。

如大師在敘述中所說:

這個姑娘名叫摩登伽女,她因為自己是下賤的身份,不敢把水呈獻給阿難,她對阿難說道:

「阿難比丘!我早就認識你,我對你早就發生敬仰,現在並非我可惜把水供養你,不過,因為我是被人視為首陀羅的女子,供養你的水於你王族的身份反而不好。」

阿難擺擺手勢,搖著頭說道:

「沒有關係,你不要把我看作普通的人,我是沙門,我看誰都是平等。在我的心裡,是沒有貴賤的區別,請你給我一點水,我實在口渴得很!」
*41

大師非常詳細地描寫了摩登伽女出家在僧團內部及社會上引起的劇烈的反響,從而說明了佛陀主張的種姓平等社會倫理思想的巨大意義:

佛陀的心中,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沒有種族階級的懸殊,佛陀初成道時就發出四姓平等的宣言。佛陀有正思正行,佛陀是不怕人誤解的大覺者,世間上的人見解思想有錯誤的時候,佛陀的正覺卻是沒有錯的時候,真理畢竟永遠是如此。有一天,佛陀集合僧團中不滿首陀羅族出家的人說教道:

「你們都是我的弟子,我是海洋,你們是百川。如果百川流入海洋,那些百川就沒有昔日的名稱,昔日的系統,唯有以海洋呼之。像你們大家,以前有貴族、婆羅門、吠舍、首陀羅的階級分別,但一旦出家,順我的教,依我作弟子,進入一無所住的生活,以前的名字,以前的階級,完全去除,一律呼以沙門或比丘。我平時叫你們把愛要施給一切有情生命的眾生,你們現在連和自己同一立場身份的人類,都有這彼此貴賤的分別,那你們有救度一切眾生的宏願,如何去實踐呢?」

諸比丘聽佛陀的訓示,都深懷慚愧,低頭不語。
*42

除了著名的優波離、摩登迦女的故事外,大師還在第四十四章〈特別的教化〉中,敘述了同樣低種姓出身的「擔糞的尼提」出家的故事,再次表達他對佛教社會倫理思想的理解。大師在書中記尼提與佛的對話說:

尼提大驚道:

「佛陀!我尼提是卑賤污穢的人,您也許可我和您出家嗎?您的僧團中都是剎帝利的王子和婆羅門的修道者,我能和他們一樣,做您偉大佛陀的弟子?」

佛陀微笑著說道:

「尼提!沒有那樣的事,我的法好像清淨的流水,能夠洗清一切污穢;我的法好像熾烈的大火,不分大小好惡之別,皆能夠燒毀;我的法好像大海,不論什麼都能包容。只要接受我的法,就能離種種的欲。在我的法中,貧富、貴賤、種姓,這都沒有問題。貧富、貴賤、種姓,這是虛妄的假名;肉體,是四大五蘊假合的色身,沒有智慧,不來修行,誰也不能得救!」
*43

《釋氏源流》也記錄了尼提出家的故事:

《經律異相》云:舍衛城中有一旃陀羅兒,除糞自活。世尊遙見,即呼喚之。其人報曰:吾擔糞不淨,不敢親近。佛言:欲度汝。手執其人,至恆水側,沐浴身體。復至祇洹,勑諸比丘度為沙門。其人勸勵精進,勤苦日新,未經旬日,便得阿羅漢果,六通清徹,湧沒自在。詣大方石,當中央坐,補納故衣。王聞佛度旃陀羅兒,念佛釋種,豪族姓家,左右弟子皆出四姓,來入宮室受供信施,云何禮敬?吾今當往,責數如來。見前比丘,諸天禮覲。比丘見王,即沒石中,還從石出。王詣佛所問言:「向者比丘名字何等,有此神力?」

佛言:「此是除糞人。爾時世尊以此因緣,便說譬喻「猶如污泥中生香潔蓮華,云何大王,有目之士,取此華否?」王言:「世尊!華極香潔,當取莊飾。穢汙當觀母胎,胎中產生功德之華。」時王白佛:「彼人快得善利,不可思議。自今已後,請此比丘供養,四事無所乏少。」
*44

寶成這裡依據的材料出自《經律異相》第十八〈旃陀羅兒被佛慈化悟道十八〉,所錄經文,據文後標注為出自《佛度旃陀羅兒經》。今《佛度旃陀羅兒經》已經不傳,但所錄經文實際上同《出曜經》中〈華品〉的有關文字。*45我們把《出曜經》的這段經文與《經律異相》、《釋氏源流》的相關文字比較,可以發現《出曜經》中波斯匿王所說之語中,尚有「五體投地,接足而禮,今聞如來度旃陀羅種」數句,《經律異相》有這幾句,而寶成的傳記中則將之刪去了。我們在這裡再次看到寶成有弱化原始佛教僧團的社會倫理思想衝突的痕跡。

尼提的出家故事,就像優波離出家的故事一樣,同樣是原始佛教經典中的重要題材。上述《出曜經》有尼提出家故事,我們在《賢愚經》、《大莊嚴論經》等經典中,也都能找到以這個故事為題材的經典。三者比較,後二種經典所記尼提出家故事都更加詳細,能夠彰顯佛教的這種平等主義社會倫理思想。

如在《賢愚經》中,可以讀到如下一段,記載佛陀對尼提說的話:

世尊告曰:「我法清妙,猶如淨水,悉能洗除一切垢穢;亦如大火能燒諸物,大小好惡,皆能焚之。我法亦爾,弘廣無邊,貧富貴賤,男之與女,有能修者,皆盡諸欲。」*46

我們把這段話同前引星雲大師所記佛陀回答尼提之語比較,可以確定大師所敘述的尼提出家故事,主要依據的應當就是《賢愚經》。

再如《大莊嚴論經》中同樣以一部小經的篇幅,敘述了尼提出家的過程。*47卑賤的尼提因自己低劣的種姓出身,對於自己的出家修道毫無自信,所謂:「如我賤種類,頗任出家不?世尊垂哀愍,設得出家者,如取地獄人,安置著天上。」*48而佛陀則對他這樣明確地顯示:

「譬如大市中,市買一切物,我法市亦爾,不擇其種姓,富貴及貧賤。譬如清流水,剎利婆羅門,毘舍及首陀,無有遮護者,不限人非人,一切皆來飲,我法亦如是。」*49佛陀允許尼提出家的故事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引起波斯匿王的干預。經典最後借波斯匿王之口宣示:「佛不觀種姓,富貴及名聞。猶如醫占病,亦不觀種姓,但授諸良藥,令其病得愈。貴賤資氣同,皆出於不淨,成就得道果,等同無差別。一切種姓同,證果都無異。」*50因此《大莊嚴論經》中有關尼提出家故事的敘述,極其鮮明地彰顯了佛陀之教以「平等」為價值訴求的佛教社會倫理思想的精神實質。

所以,從《釋氏源流》及《釋迦牟尼佛傳》兩部佛陀傳記對於尼提故事的處理,我們也可感受到星雲大師新佛陀傳記對於平等主義佛教社會倫理思想的深摯關切程度!

【附注】

*26《釋氏源流》卷1,「瞿曇貴姓」條,頁60a。

*27《釋氏源流》卷1,「得遇沙門」條,頁571a。

*28《釋氏源流》卷2,「地神作證」條,頁70b。

*29《釋氏源流》卷2,「造塔法式」條,頁99a。

*30同註29。

*31《釋氏源流》卷2,「金棺自舉」條,頁101a。

*32釋星雲:《釋迦牟尼佛傳》,頁6。值得注意的是,此段文字中「淫女」一詞,在後來的版本中,改為了「賤女」。

*33《方廣大莊嚴經》:「佛弟難陀亦為沙門,難陀所使名優波離,前白佛言:世尊!人身難得佛法難遇,諸尊貴者皆棄世榮,我身卑賤何所貪樂。唯佛慈悲,願見救度,許為沙門。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在比丘中,隨列而坐。難陀後至,次第作禮,到優波離,即止不禮。心自念言:是我家僕,不當設禮。爾時世尊告難陀言:佛法如海,容納百川。四流歸之,皆同一味。據戒前後,不在貴賤。四大合故,假名為身,於中空寂,本無吾我,當思聖法,勿生憍慢。爾時難陀去自貢高,執心卑下,禮優波離。於是大地為之震動。」(《方廣大莊嚴經》,《大正藏》第3冊,頁615c)這段記載與《撰集百緣經》中的相關記載基本一致,只是前一個經典中的難陀變成了另外一位王子「拔提釋」,參見《撰集百緣經》,《大正藏》第4冊,頁248c。

*34《釋氏源流》卷1,「請佛還國」條,頁75c。

*35《方廣大莊嚴經》,參見《大正藏》第3冊,頁615c。

*36如《大莊嚴論經》用一部小經記錄優波離故事,參見《大莊嚴論經》,《大正藏》第4冊,頁299b-301a。

*37《大莊嚴論經》,《大正藏》第4冊,頁299c-300a。

*38釋星雲:第三十九章〈摩登迦女出家證聖果〉,《釋迦牟尼佛傳》,頁248-257。

*39《釋氏源流》卷2,「楞嚴大定」條,頁93a。

*40同註39。本條雖標「《楞嚴經》云」,但實際上這段話對《楞嚴經》經旨的解讀,是引用元清源居士王古所撰《大藏聖教法寶標目》一書所記之《楞嚴經》經旨綱要,可參見《大藏聖教法寶標目》,《乾隆藏》第143冊,頁600a。

*41同註38,頁249。

*42釋星雲:《釋迦牟尼佛傳》,頁255-256。

*43同註42,頁303-304。

*44《釋氏源流》卷2,「度除糞人」條,頁87c。

*45《出曜經》,《大正藏》第4冊,頁710a。

*46《賢愚經》,《大正藏》第4冊,頁397a。

*47《大莊嚴論經》,《大正藏》第4冊,頁293c-297a。

*48同註47,頁295b。

*49同註47,頁295c。

*50同註47,頁295c。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