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253 二、星雲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核心理念之一——人間的佛陀
星雲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第一個重要的方面,首先表現在有關佛陀觀的問題上,他旗幟鮮明地確立佛陀人間性的思想,透破歷史的迷霧,還原作為人的佛陀形象之本來面目。
早在《人生》雜誌「佛誕紀念特刊號」上1952年4月1日出版,第4卷第3、4期合刊),大師就首次表達了這樣的主張和思想。從他為本期《人生》撰寫的〈怎樣來紀念佛誕〉一文之第二部分──「對於佛誕應有的認識」──,我們可以看出他的這一思想理念。
在文中,大師首先提出對於「佛陀歷史的認識」之問題:
我們今天要紀念佛誕,對佛陀的歷史必需先要透徹的認識,我們應該要知道佛陀不是理想中假想出來的人物,在中外的歷史上都有記載佛陀降誕的這麼一頁。儘管各國研究史學的人們的見解不同,把佛陀準確地降誕的年代生辰,都寫成不一致了,而近年來東初法師依中外史家的研究,定為二千五百一十五年以前的四月初八日,確是佛陀降誕的一天。所以我們不必管他們史家的見解出入,在歷史上誰也沒有敢否認佛陀不是歷史上的一位完人。*8
所謂對「佛陀歷史的認識」,意思是要從歷史研究的角度確認:佛陀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佛陀之史實在歷史上確有其事。所以佛陀不是「理想中假想出來的人物」,而是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活生生的一個人類個體。這是將佛陀還原為人、將佛陀還原為人間的佛陀的第一步。
其次,大師也在文中強調對於「佛陀人格的認識」問題之重要性:
我們既然知道佛陀不是一位來無形去無蹤的神仙,或是一位玄想出來的天上的上帝,佛陀只是一位偉大的「覺者」,他所謂是「明心見性」「親證真如實相」的一位覺悟的人,他住世的時候自己把一切富貴榮華犧牲了,沒有一刻不是做的解除眾生痛苦的工作,滅度了以後,流傳下了他的教言,永做我們末世眾生苦海中的迷津。我們今日要認識佛陀的人格,只知道佛陀的道德,智慧,也就絕非古今聖賢可比了。*9
在通過對「佛陀歷史的認識」,將佛陀還原、確定為一個歷史人物之後,佛陀不再是一位來無形去無蹤的神仙,也不再是理想中玄想出來的上帝,那麼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的佛陀的人格究竟如何呢,他是一位庸常之輩,還是具有超人的素質,這個問題的解答對於大師所闡發的新型佛教型態的佛陀觀及信仰觀而言,不可說不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其實,在前引大師的第一段話中,他已經提出佛陀是「歷史上的一位完人」,在本段話中,大師進而從道德、智慧兩個方面具體確認佛陀的人格特質,說明佛陀是一位偉大的覺者,他已經親證宇宙人生實相,並且畢生都在做解除眾生痛苦的工作,所以佛陀的「道德,智慧」,「絕非古今聖賢可比」。也就是說,佛陀雖是一個人類個體,但他不是庸常之輩,也非一般聖賢可比,而是一位道德、智慧特別超卓的「超人」──人中的「完人」。
大師並未就此止步,而是在文中進而提出,如果要想對於佛陀歷史及佛陀人格形成正確的理解,同時還需要對佛陀教義或佛教思想予以還原。歷史上由於誤解了佛陀的形象,遂會連帶地誤解佛陀的教義思想;反過來,由於誤解了佛陀的教義思想,也會因而誤解佛陀的形象及佛陀的人格。所以,關於「如何紀念佛誕」的問題,大師提出的看法是:要想合理地紀念「佛誕」,首先就要對於「佛誕」形成正確的認識;而要想對於「佛誕」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就不僅要正確地認識佛陀的歷史,佛陀的人格,還要正確地認識佛陀的思想教義。大師說:
現今很多的人,對於佛陀親證宇宙人生而說出的真理,大都謬解了,最大的謬解的地方就是以為佛教教義都是談「空」的,或是以為佛教教義是與科學相違的,這真是最大的錯誤,佛說的「空」不是空了沒有的「空」,是「真空不空」,這正是諸法實相的真理。是故「佛學可說是世間一切學術的總匯」。這句話決不是形容過度,應該還要說,世間所流行的學術都沒有佛學的深遠,因為宇宙和人生很多不能解答的謎,在佛學裡都解答了。因為世間學問都是先有對象,而求解答,這都是限於局部的,唯有佛陀他是先認識心海中流露出來的佛法,無論對科學方面,哲學方面,政治方面⋯⋯都包括殆盡,佛法不是一種深奧祕密的東西,它不過是廣博而已。*10
大師這段話認為:對於佛陀的教義思想存在兩種最嚴重的誤解:一是誤解佛陀「空」的學說,二是誤解佛陀教義與世間科學相違背。其中,關於前者,大師指出:佛陀所言之「空」,是「真空不空」的空,而非「空了沒有」的空,所以佛陀所言之「空」,意在揭示諸法實相的真理。我們看到:雖然大師這裡的論述高度簡略,但是思考「空」與「有」的關係,揭示佛教空性思想的真義,教導人們由執著「空」而關注「有」,由「四大皆空」而「四大皆有」,*11正是大師一生當中佛教詮釋的一個主要的方向,我們驚喜地看到這一主要的詮釋方向,其實在他青年時期的這段文字中就已經具備了。
關於後者──佛教與科學不違背──,大師這裡重點提示:佛教學說的特點是「廣博」,它能夠將「科學方面」、「哲學方面」及「政治方面」都「包括殆盡」,所以佛陀的思想教義既「深遠」,又「廣博」,它與世間的學問──尤其是科學,是不相違背的。
我們知道:誤解佛教思想本身(尤其是對空性學說的誤解),誤解佛教思想與世間學問的關係,確實是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尤其是近現代以來對於佛教教義所滋生的兩層最大的誤解,前一層誤解導致人們認為佛教貶低一切人生及現實的價值,因而把佛教思想看成是消極厭世的,後一層誤解導致人們從狹隘的角度理解佛教的思想,把佛教思想視為是深奧隱祕的,是與世間的學問相對立的,因而認為佛教是反科學的,是迷信的。這樣兩層嚴重的誤解對於人們理解佛陀降誕的人間性格以及佛陀教化的思想本質,當然也會連帶產生負面的影響。
大師1952年這篇討論佛誕問題的文章,把「如何紀念佛誕」的問題關聯於「如何理解佛誕」的問題,而在討論「如何理解佛誕」的問題時,大師則明確地嘗試去提出一個嶄新的佛陀觀,以及一個與其新佛陀觀相應的嶄新的佛教哲學思想的理解構架。我們可以把這一佛陀觀稱為以「人間的佛陀」這一理念為核心的新佛陀觀。其後不到兩年,自1954年元月起,大師開始在《人生》雜誌連載他的名著《釋迦牟尼佛傳》(1954年元月,《人生》雜誌第6卷第1期,載《釋迦牟尼佛傳》之一),以「人間的佛陀」這一理念為核心的新佛陀觀──人間佛陀觀,構成大師這部新佛陀傳記佛陀觀的中心內容,也因而構成其青年階段人間佛教思想的第一義,及其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基石。大師在這部名著的一開頭「序說」之部分,即開宗明義地闡明他的這一人間佛陀思想觀念: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出生在西紀前五六三年四月八日,降誕的地點就是在被稱為四大文化古國之一的印度,這是在中外歷史上均有記載的。所以,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決不可以把他看作是來去無影無蹤的神仙,也不可以把他視為是玄想出來的天帝。他是有出生的時間、地點,他更有生養他的爸爸、媽媽,他實在是經過多年茹苦含辛的修行而才成就的一位大智大覺的完人!這是稍通歷史的人,都一致地公認。
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亦在人間。他是我們長夜漫漫的人間的慧燈,他是我們苦海茫茫的人間的舟航。他的人格已經到達最完美的境地,他的自性已是清淨不染,他已經解脫世間上一切束縛煩惱,他己經遠離了人生的生死痛苦。他住世說法四十餘年,告訴我們求得解脫的方法,指示我們應行的大道。他所留在這人間的佛法,無一不是從他大智覺海中流露出來,無一不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我們皈投在佛教的懷抱之中,既可以把佛教當一種宗教來信仰,也可以把佛教當一種學術來研究,同時,創立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更可以做我們每一個人做人的最高的模範。*12
《釋迦牟尼佛傳》這幾段文字直接明確、毫不含糊地向世人宣示:佛陀「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亦在人間」,因此他是「人間的慧燈」,是「人間的舟航」。大師的新佛陀傳記不僅宣導這樣一種人間佛陀觀的理念,而且在對佛陀從降生到涅槃的整個歷史過程的敘述中,也都貫穿了這樣一種歷史還原及「價值重估」的思想原則,因而他所寫的這部佛陀新傳記,事實上可以說正是在全力以赴地證成這樣一種人間佛陀觀。
《釋迦牟尼佛傳》不僅是二十世紀首部基於人間佛教思想視角撰寫的系統完整的佛傳作品,也是漢語世界第一部在「人間的佛陀」這一思想理性的光輝照亮下展現佛陀生平事蹟的佛陀傳,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可親可近、可敬可愛的人間覺者的形象,也成功地凝煉及闡釋了人間佛教思想的基礎理念及核心理念──「人間的佛陀」這一思想理念,在推動漢傳佛教佛陀觀及漢傳佛教哲學思想的轉型方面,在推動從理性及學術的角度研究及詮釋佛教思想的方面,在佛教思想的理性化、現代化方面,都可謂厥功至偉。
【附注】
*8星雲:〈怎樣來紀念佛誕〉,《人生》月刊「佛誕紀念特刊號」,第4卷第3、4期合刊,頁4。
*9星雲:〈怎樣來紀念佛誕〉,《人生》月刊「佛誕紀念特刊號」,第4卷第3、4期合刊,頁4。
*10同註9。
*11關於大師佛教思想中這樣一條詮釋的主線,我們看他晚年最近階段的開示,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如他以下的說法(2013年3月),很具有代表性:「在佛教裡,除了一片談苦之風外,也經常有人說:『空啊、空啊!四大皆空啊!人間一切皆空啊!』什麼都是空的,那還有什麼價值呢?就例如有的人看到在家人結婚,就說:『哎呀!人生是苦,人生是空,夫妻不是冤家不聚頭!』看到人家生兒育女,就說:『哎呀!兒女都是討債鬼!』聽到人家想要賺錢過好生活,又說:『哎呀!黃金是毒蛇!』論今天的社會,如果佛教老是認為夫妻是冤家、兒女是討債鬼、金錢是毒蛇,那麼他們在這個世間上還有什麼生活的意義呢?為什麼他們要跑到佛教裡來受這樣的傷害呢?所以,現在我和信徒們講話,經常都說:佛教不苦,是喜悅的;佛教不空,一切都是講究因緣現有的。其實,佛教所謂『空』,就是『有』,如果不空,就沒有了。例如:沒有空間,我們在哪裡集會呢?茶杯不空,要把水裝到哪裡呢?口袋不空,錢要放到哪裡去呢?人的鼻孔、口腔、腸胃不空,怎麼能活下去呢?所以,不要用『空』來恐嚇社會人士。偶爾社會人士見到我們,也會嘲笑說:
『哎呀!你們出家信佛,四大皆空啊!』因此,對於佛教的『四大皆空』、『五蘊非有』,我特別做了一首對聯來挽救這種差別說法。所謂『四大皆空示現有』,說明世間是用『空』來建設『有』的,沒有了地、火、水、風四大,又怎麼能成就這個地球的空間呢?『五蘊和合亦非真』,『五蘊』指的是色、受、想、行、識,也就是『我』的代名詞。因為五蘊集聚而成為『我』,『我』是會有變化的,所以這個『我』就不是真實的本體,這個五蘊和合的身體就不是真的了。在我個人出家的生活裡,體會到一種『以空為樂』的妙趣,即所謂『空生妙樂』。縱觀現在社會上的人,為了一寸土、一坪地打官司,告到法院裡去,就是要爭取空間。實在說,人是很矛盾的,既要享受『空』,卻又不肯承認『空』對他的好處。我想,佛陀當初發現的這個宇宙真理『空』,是在教示我們『空』中有很多的快樂。」引文見星雲大師:〈重新估定佛學的價值〉,載於程恭讓、釋妙凡主編:《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2013年8月,頁44-45。
*12摩迦:〈釋迦牟尼佛傳〉,載於《人生》月刊第6卷第1期,1954年1月,頁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