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0 一、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

推動佛教的國際化,把佛教帶到全世界,推廣到全球,可以說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中重大的策略目標之一。這一點正如大師晚年在回憶佛光系統國際化發展歷程時所表白的:

佛法國際化的目標,一直是我這一生的理想。*1

大師這句話告訴我們:其一生推動佛教的革新與復興,推動人間佛教的創立與發展,推動台灣佛教「從地區的佛教到國際的佛教」,*2推動漢傳佛教不僅成功地實現現代化轉型,且成功地走向世界,其中一個重要的思想源動力,一個重要的「理想」,便是其對於佛教「國際化」弘法方向的關注和追求。

1977年的某一天,由於一些機緣,大師決定派遣弟子慈莊、依航兩位法師「打一個頭陣」,*3要到美國洛杉磯開山建寺。此舉是佛光山在美國弘法活動的開始,是佛光西來寺十年建寺事業的發端,也是此後聲勢浩大的佛光山國際化弘法事業的濫觴。1988年11月26日,有「美國的紫禁城」之美譽的西來寺落成,成為北美洲第一大佛寺。

1991年2月,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宣告成立,次年5月,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也在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行了成立大會。西來寺的建成及國際佛光會的成立,在佛光山發展國際化弘法事業的歷程中是兩項重要的標誌性事件,它們表明佛光山在推動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國際化的弘法方向上,已經邁出堅實的步伐,已經打下良好的基礎。

正是在此種背景下,星雲大師也對人間佛教國際化的相關理論問題,展開一系列的思考和論述。例如,在這一時期的《星雲日記》中,我們可以讀到以下幾段記述:

佛光山具有國際化的性格,近兩個月來,我跑遍了五大洲。年少時我很喜歡看遊記,且常是廢寢忘食的看,現在常在國外奔波,才知道「遊記」中的景色並沒有想像中的好玩,每到一處總有人會很關心的問我:「有時差否?」這一點倒不覺得,因為時常忙得沒時間睡覺。

此行最讓我感動的是海外佛教的弘傳,尤其是馬來西亞、印尼一帶,皆非大法師在弘法,而是一身樸素的師姑們,隨身帶著一尊觀音菩薩像,設立佛堂,依此信仰而凝聚了海外中國人的心,後來雖有法師建寺駐錫,但乏人繼承,師姑們就領養別人的小孩,並送到寺院接受佛學教育(如在本山叢林學院畢業的宗開、宗如、永悟、道紀⋯⋯以及正在就學的滿盛、滿有、覺蓮⋯⋯)來繼承佛教的信仰,因為有這些師姑們的心胸與遠見,佛法才能綿綿的弘傳在當地!

五月十六日在美國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實源於世界各地區的佛教徒彼此的共識所成就的,有組織、有規畫、有理想、有目標的團體,才不會分散佛教的力量,才能共同為佛教做更多的事。藉著四海佛光會會員們的努力,「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心即可實現。期望佛光山的七眾弟子,每個人都能睜大眼睛欣賞地球,站穩腳跟走向地球,展開雙手擁抱地球,佛光普照享受地球,大家都能做個地球人。
*4

這幾段日記,第一段提出「佛光山具有國際化的性格」,是大師對佛光系統人間佛教國際化性格的清晰表述。第二段觀察「海外佛教的弘傳」,尤其是東南亞一帶海外佛教的弘傳,大師發現在這一帶的弘法中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師姑們」的貢獻很大,往往非「大法師」起主導的作用;同時,大師也觀察到海外弘法的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它能夠「凝聚海外中國人的心」。第三段日記概述了剛剛在加州舉辦的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的成立盛況,並對佛光弟子提出勉勵:「期望佛光山的七眾弟子,每個人都能睜大眼睛欣賞地球,站穩腳跟走向地球,展開雙手擁抱地球,佛光普照享受地球,大家都能做個地球人。」從大師這段記述可知:「地球人」的概念,此時已經是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它成為了大師闡述國際佛光會的宗旨、目標及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的核心觀念。

自1992-2006年,是佛光系統國際化弘法事業迅速成長、發展壯大的時期,也是大師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日漸成熟的時期,是大師系統闡述其人間佛教國際化理論主張的時期,也是大師以其人間佛教國際化的理論主張悉心指導佛光徒眾海外拓展的時期。*5

在大師此階段對於其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的論述中,2001年的演講「人間與生活」,及2004年的演講「自覺與行佛」,顯得尤為重要。在前一篇演講中,大師提出「佛法人間化」、「生活書香化」、「僧信平等化」、「寺院本土化」這一著名的「四化」主張,*6不僅把佛教國際化的主張與其人間佛教的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完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國際化的思想理論體系,而且揭櫫其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體系中一個重要的思想理念,這就是「寺院本土化」的思想理念。

「本土化」的這一思想理念不僅成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體系中最富特色的一個理論,而且通過規劃佛光海外道場國際化弘法事業的「路線圖」及「時間表」,也成為大師落實其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的具體行動方案。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對於此後佛光山人間佛教國際化的進一步拓展及深度發展,無疑具有理論指標的意義。大師2004年的演講,再次重複了2001年已經系統表述過的理論,不過對於「本土化」的思想主張,大師在此次演講中作了更加深入細緻的闡發。例如,我們可以讀到大師下面這幾段論述:

有鑑於此,二○○一年四月十九日在南非約堡杉騰飯店會議中心舉行「國際佛光會第三屆第一次理事會議」時,我曾在會中提出「四化」的主張,即:「佛法人間化」、「生活書香化」、「僧信平等化」、「寺院本土化」。所謂「寺院本土化」,就是凡佛光山的信徒和佛光會的會員,在世界共創的數百間寺院道場與弘法事業,不為某一人所有,此乃大家的共財;然而佛光人有一心願,即在二十年、三十年之間,將使世界各地的寺院予以「本土化」。

當時我告訴大家,假如現在佛光山海外的分別院,西來寺是由美籍的出家人當住持,南天寺、中天寺由澳洲籍的出家人當住持,南華寺由非洲籍的出家人當住持,其它的各個地方都是由當地的人住持;如果佛光山現在把佛教發展到這個程度,那將是一個怎麼樣的盛況呢?

所以我希望從現在起,二十年到五十年間,讓我們輔導當地本土的出家人來負責本土的道場,如此佛法必定能更加快速的發展。尤其目前在佛光山佛學院受教育的學生,各國弟子都有,未來希望更擴大種族的吸收,使其都能成為佛光人,將來組織寺院,發展佛光普照,使佛法真正流傳於三千世界。我想,這也是最好的「行佛」之實踐。
*7

按照大師在兩篇講演中的闡述,其「本土化」的思想理念,就其基本的思想傾向而言,是要讓佛教依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習慣之不同,發展出各自的特色,「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本土化佛教」,*8構成佛光山人間佛教最鮮明的價值訴求,「當地特色」不僅不是傳遞佛法真理的障礙,反而是佛法弘揚的殊勝方便。再就其落實的方案而言,大師在演講中鮮明地宣示:要讓「本土的出家人」來「負責本土的道場」。當然,「本土化」的落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麼這一「本土化」的過程究竟何時可以圓滿實現呢?大師甚至制定出佛光系統落實寺院本土化的具體「時間表」:佛光系統要在「二十年到三十年間」,或者「二十年到五十年間」,完成佛教的國際化,實現寺院管理的「本土化」。這意味著,到2020年,或2030年,最遲到2050年,也就是在佛光山開山八十餘年之後(1967-2050),佛光系統的所有海外寺院,將充分展現出各自的本土特色,且完成由本土人士負責本土道場的世代交替!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是其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師這一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學說,舉其要者:如「地球人」、「地球村」的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生權」學說,以及「寺院本土化」的學說等等。大師在論證其思想主張時,一方面從世界各國佛教發展史的角度,證成人間佛教國際化發展方向的合理性,一方面也根據當今世界「國際化」及「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證成人間佛教國際化發展方向的必然性。更進一步,大師還訴諸佛教一切眾生皆能平等成佛的傳統思想,發揮其「生權」理論,證成人間佛教「跨越國界」的「國際觀」,為人間佛教的國際化提供了根本的理論依據。*9最後,大師還以其「寺院本土化」這一極具特色的思想主張,為佛光系統人間佛教國際化的深度推進,描繪出非常清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總之,應當說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是十九至二十一世紀現代人間佛教最重要的思想建構之一,也是在「全球化」時代,在「地球村」時代,我們推進佛教的國際化、推進人間的佛教化以及發揮佛教的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的指導思想!

【附注】

*1星雲大師:《百年佛緣10.道場篇2》,高雄:佛光出版社,2013年,頁30。

*2《佛光學》,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1997年,頁3。

*3同註1,頁31。

*4星雲大師:1992年6月12日《星雲日記17》,高雄:佛光文化,1994年。

*5這階段大師主要是藉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歷屆會議主題演說的機會,發表其人間佛教國際化的思想理論。這方面的重要文章計有:(1)「歡喜與融和」,1992年5月16日,美國洛杉磯西來寺國際佛光會第一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發言;(2)「同體與共生」,1993年10月18日,高雄佛光山國際佛光會第二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發言;(3)「尊重與包容」,1995年9月15日,澳洲雪梨達令港會議中心國際佛光會第四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發言;(4)「平等與和平」,1996年8月5日,法國巴黎國際會議廳國際佛光會第五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發言;(5)「圓滿與自在」,1997年10月29日,紅磡香港體育館國際佛光會第六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發言;(6)「自然與生命」,1998年10月1日,加拿大多倫多佛光山國際佛光會第七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發言;(7)「公是公非」,2000年5月16日,高雄佛光山國際佛光會第八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發言;(8)「人間與生活」,2001年4月19日,南非約堡杉騰飯店會議中心國際佛光會第三屆第一次理事會議主題發言;(9)「發心與發展」,2002年4月,日本國際佛光會第九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發言;(10)「自覺與行佛」,2004年9月3日,台灣佛光山國際佛光會第十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發言;(11)「化世與益人」,2006年10月4日至8日,台灣佛光山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發言。以上諸文,均收於星雲大師所著《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頁633-815。

*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頁715-735。

*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頁774-775。

*8同註7,頁733。

*9這一理論的證成工作,是大師在其論文〈人間佛教的藍圖〉論述人間佛教的「國際觀」的部分,建構完成的。如大師以下的論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國傳統的兼愛思想,而佛教除了對人權的維護,更進一步,重視『生權』的平等。此為『眾生皆有佛性』、『汝是未來佛』,恭敬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權利。由於佛教提倡生權的平等,自然跨越國界的藩籬,而能天下一家;泯除同異的分歧,而能人我一如。」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參見《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頁443。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