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324 四、星雲大師——以《維摩經》為「根據」的「人間佛教的藍圖」
1991年11月的3-7日,星雲大師在台北國父紀念館也曾舉辦過為期五天的《維摩經》專題講座。有趣的是,星雲大師的這場講座,和聖嚴法師的《維摩經》講座,地點都選擇在同一個地方──台北國父紀念館,而以時間言,星雲大師這場講座比聖嚴法師的同一經典講座還要早近三年。星雲大師是現當代漢傳佛教中最卓越的人間佛教的導師,他在人間佛教的理論建構和實踐運作中取得的傑出的功績及深厚的經驗,堪稱是二十世紀漢傳佛教,尤其是現當代漢傳佛教最尊貴的資產之一。彌足可貴的是,星雲大師迄今還在以耄耋之年為人間佛教的建設孜孜不倦地貢獻心力。惟此之故,我們擬在論文的這一部分,來專題地處理其《維摩經》詮釋的相關議題。
我們先根據大師這場講座的具體內容,來理解他關於《維摩經》的詮釋思想。大師的講座一共分為五個單元:(一)「維摩其人及不可思議」、(二)「菩薩的病和聖者的心」、(三)「天女散花與香積佛飯」、(四)「不二法門的座談會」、(五)「人間淨土的內容」。
在第一講的開端,我們聆聽到大師如是說:
假如有人問我:在佛教裡你最信仰的人是誰?我毫無猶豫地告訴他:我最信仰的是釋迦牟尼佛。假如有人問我:你最讚歎的是誰?我也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最讚歎的是阿彌陀佛和藥師如來。假如有人問我:你最尊敬的是誰?我也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最尊敬的是觀世音菩薩。假如有人問我:你感覺到佛教裡面最風趣的是誰?我也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最風趣的是彌勒菩薩。假如有人問我:你知道在佛教裡最大眾化的是誰?我也會告訴他:那就是濟公活佛。假如有人問我:在佛教裡你最喜歡的是誰?我也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最喜歡的就是維摩居士。維摩居士是誰?就是你們今天在座的大家統統都是維摩居士。甚至於在我的眼中看,我們的李總統登輝先生,就是基督教徒也不要緊,甚至於我們的郝院長郝柏村先生,宋祕書長宋楚瑜先生,許副祕書長許立德先生,這許多所謂憂國憂民的,大家非常的慈悲,為社會、國家,從事工作、辛苦的這許多人,統統都看做維摩居士。在佛教裡面很多的經典,記載著諸佛菩薩的世界,記載著多少出家比丘、比丘尼的事蹟,但是專門來記述居士事蹟的這一本《維摩詰經》,被胡適博士稱讚為全世界最長的白話詩,兩萬五千多字,也可以說在佛教經典裡面最富於哲學的思想,最富於文學的意味,《維摩詰經》可以說首屈一指。*34
大師這段話討論了佛教裡面諸多的佛菩薩聖者,包括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如來、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濟公活佛、維摩居士等,他在這裡非常明確地宣稱:在以上諸多佛門人物中,他「最喜歡的」人,就是「維摩居士」。
大師在其後的討論,實際上是在告訴聽眾他之所以「最喜歡」「維摩居士」的一些原因。例如:大師引用了胡適先生的說法,認為《維摩經》是最富於「文學的意味」的佛教經典;大師同時還補充說,《維摩經》還是一部最富於「哲學的思想」的經典。這些當然都是大師「最喜歡」「維摩居士」的理由。不過還有一個理由,這理由可能是所有理由中大師最看重的理由,它就包含在大師這樣的說法中:「維摩居士是誰?就是你們今天在座的大家統統都是維摩居士。甚至於在我的眼中看,我們的李總統登輝先生,就是基督教徒也不要緊,甚至於我們的郝院長郝柏村先生,宋祕書長宋楚瑜先生,許副祕書長許立德先生,這許多所謂憂國憂民的,大家非常的慈悲,為社會、國家,從事工作、辛苦的這許多人,統統都看做維摩居士。」
正因為「維摩居士」就是「在座的大家」,就是那些「為社會、國家,從事工作、辛苦的這許多人」,所以大師才在佛教的諸多人物中最喜歡這位維摩居士。與這個理由呼應,大師還在這段演講中特別清晰地提到《維摩經》的這樣一個特質──《維摩經》是「專門來記述居士事蹟的」。
我們在前面已經接觸過聖嚴法師的觀點:「《維摩經》並不限於是在家居士的經典。」比較兩位大師關於這一議題(「究竟《維摩經》的思想旨趣何在」)不同的表述和語氣,吾人就可以看出:他們二人同樣都非常重視《維摩經》,也都同樣非常重視把《維摩經》的佛教思想與當代人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不過星雲大師此處明白無誤地承認甚至強化、突顯《維摩經》擁有「專門來記述居士事蹟」的這樣一個特質,而聖嚴法師的做法則似乎相反,傾向於淡化或者消解《維摩經》經文自身明白無誤地表現出來的這樣一個特質。這一點就生動地向吾人顯示:與聖嚴法師的同類工作比較,星雲大師《維摩經》的詮釋理路與太虛大師從居士佛教或信眾佛教的角度來理解《維摩經》思想旨趣的解釋方向似乎更加一致。
考慮到星雲大師、聖嚴法師這兩場關於《維摩經》的重要講座都在二十世紀九○年代初期,而這樣的時代也正是台灣人間佛教的理論實踐一方面日益走向成熟、*35而另一方面在佛教界內部及社會人士當中關於「佛教的前途」之問題已經出現各種困惑、分歧和爭議的階段,*36因而吾人覺得,兩位弘揚人間佛教的導師關於《維摩經》上述思想特質的不同表述,就多多少少應當彰顯關於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方向及發展方式等問題,在二十世紀晚期的佛教界及社會人士當中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簡言之,星雲大師繼承且突顯了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的革新理念,較為重視由維摩詰居士形象所彰顯的信眾佛教及大眾佛教的意義與價值,聖嚴法師則似乎傾向通過淡化、模糊維摩詰居士身分的方式再度肯定及強調僧團佛教傳統的絕對的核心地位。
星雲大師這場講座的第五單元是「人間淨土的內容」,大師在這一單元中非常全面地討論了《維摩經》經文中包含的人間佛教的相關思想內容。從安排來看,這一單元是大師這場《維摩經》講座的最重要的部分,它把大師這場講座的思想創見推向了高潮。
這一單元涉及的具體內容又可細分為三個部分:
首先,在第一部分,大師重點討論了《維摩經》第八品即〈佛道品〉中的一段著名文字。這段著名文字如下: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諸度法等侶,四攝為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禦以一心,遊於八正路。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迴向為大利。四禪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塗香。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踰,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37
大師認為,以上這段《維摩經》經文集中體現了這部經典的人間淨土思想,所以他說,這一部分經文「整個都是人間淨土的內容」。*38大師這一宣示表明,他是在人間淨土及人間佛教的思想視角下來解讀這段經文。為了揭示這段經文所包含的「人間淨土的內容」的實質,大師在演講中這樣提問:「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有父母妻子兒女朋友,交通工具衣食住行等等,這是世俗的生活。在佛教人間淨土的生活,是以什麼為父母妻子兒女衣食住行呢?」*39可見他在這裡區分「世俗的生活」和「人間淨土的生活」兩個概念,前者是指人們的日常生活,那是由貪、瞋、痴所主宰的人間生活,或世俗生活;後者則是指由佛教思想所指導的生活,是人們的淨化的生活。正如在世俗的生活裡面,人們會有父母、妻子、兒女,有衣食住行,乃至有種種的事業,在人間淨土的生活裡面,人們也有父母、妻子、兒女,有衣食住行,乃至有種種的事業。因此,在「人間淨土」之思想視野下審視,《維摩經》的這段經文就是旨在闡述:在人間淨土的生活裡面,人們的父母妻子兒女眷屬乃至種種的事業等等究竟是什麼樣的。*40
讓我們以第一句「智度菩薩母」為例。大師認為:這一句解釋了何為「人間淨土生活裡的母親」這一問題:「我們世俗的生活,母親,我們最敬愛她。但是在人間淨土裡面,我們也要有一個母親。是誰呢?智度菩薩母。就是智慧般若,我們要把它當做我們的母親。」*41無論是「世俗的生活」,還是「人間淨土的生活」,都要有「母親」,這是兩種生活的相似之點;不過「世俗生活」的母親是誕育身體的母親,而「人間淨土的生活」的母親則是「智慧般若」。
大師對這段經文的講解,就依循著上述的思想邏輯開展。在末尾處,他總結說:「所以在人間淨土裡,只要有佛法,那麼在佛法裡面就有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就有我們的衣食、住行、床座、事業,一切通通都有。我提倡的人間佛教,也可以說《維摩經》為我做了一個很好的說明。」*42大師在此處的結論中已經提出這樣的觀點:《維摩經》中〈佛道品〉的這段文字可以解釋「人間淨土的生活」,正是因此而言,《維摩經》已經為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做了一個很好的說明」,換言之大師此處已經提出《維摩經》對於人間佛教思想理論建構的重要意義。
接下來,在第二部分,大師重點討論了《維摩經》第七品即〈觀眾生品〉中的以下一段經文: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賙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 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祕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43
這段經文原文討論維摩詰居士的家宅具有八種神異之處,這稱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44大師把經文中的「室」字,解釋為「家庭」的意思,因而認為此段經文描繪維摩詰居士的「室」所具有的八種神異,實際上也就是描繪「人間淨土的家庭」所擁有的八幅「藍圖」。正如大師所說:「對人間淨土的家庭,它有個藍圖。你們要想建立一個家庭,你這個家庭應當擁有一些什麼,怎麼布置一個很美好的家庭呢?我把這段經文歸結有八點,經上說為『八種未曾有』。淨土的房子裡面有八種未曾有,我就說家庭裡面有八種藍圖。」*45因此大師這段演講不僅同樣繼續其根據人間淨土思想的理解視角解讀《維摩經》經文思想的理路,而且他認為此段經文所表現的人間淨土思想的特殊性在於,它顯示了《維摩經》人間淨土思想的「家庭藍圖」,大師這樣的解讀既是對於《維摩經》經文涵義的合理詮釋,也彰顯出其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對於家庭問題高度重視的態度。
大師這段演講一一解釋了「八種藍圖」的具體涵義,我們試以第八種藍圖為例,經文中說在維摩詰居士的丈室中,「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這是第八種「未曾有難得之法」,大師的闡釋如下:「第八點,他的家庭很重視環境的美化,很重視大家心裡的莊嚴。」*46即認為經文所顯示的維摩詰丈室的第八種神異,其實就意在彰顯:在人間淨土的家庭裡,要重視「環境的美化」以及「心裡的莊嚴」。大師在這段講解的末尾總結這一部分闡釋:「這八點,是所謂『家庭的藍圖』。建設一個美好的家庭,應該要從道德、慈悲、善良、知因識果的正見上面去建設『家庭的藍圖』。」*47
最後,在第三部分,大師還把《維摩經》整部經典中與人間淨土思想有關的內容予以整合,加以整體的顯示和概括。由於講座時間的關係,大師在這一部分並未一一檢討經文有關的材料,而只是把《維摩經》所包含的人間淨土思想的內容概括成如下的「十條意見」:*48
(一)人間淨土的家庭非常重視家庭的溫暖;
(二)人間淨土家庭裡面的人要有心理的淨化;
(三)一個人間淨土的家庭,每個人的工作要愉快;
(四)一個人間淨土的家庭,每個家人要用心,都要做製造工作的製造者,製造快樂的製造者;
(五)在人間淨土裡面,身心的均衡、調和也很重要;
(六)在人間淨土裡面,環境的整潔也很重要;
(七)人間淨土裡面的社會很安定;
(八)在人間淨土裡面,非常重視國家的祥和;
(九)《維摩經》裡提倡的人間淨土的內容,還有國際的和平;
(十)《維摩經》裡提倡的人間淨土的內容,還有人群的尊重。*49從以上「十條意見」可以看出:大師所理解的人間淨土,包括個體生活的層面(如第五點「身心調和」、第六點「環境的整潔」)、家庭生活的層面(從第一點到第四點)、社會生活的層面(第七點)、國家生活的層面(第八點)、國際生活的層面(第九點)、人類生活的層面(第十點)、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第六點)等諸多層面,大師的論說包含了這樣的邏輯:《維摩經》的人間淨土思想是包含以上諸多人類生活層面在內的人間淨土思想,所以《維摩經》的人間淨土思想也就能為包含以上諸多人類生活層面的人間淨土的建設提供思想理論的綱領。
依據《維摩經》所闡發的關於人間淨土思想的「十條意見」,實際上勾勒了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的輪廓及全貌。不難看出,大師這一人間淨土思想的理論框架把其關注的根本重點置於由生命個體結合而成的家庭、社會、國家、人群之上,而不是把其關注的重點置於個體人生之上,這一點恰好與太虛大師1919年在北京己未講經會所開示的對於《維摩經》淨土思想的理解方式遙相呼應,若合符節。此外,我們從大師這一段有關人間淨土「十條意見」的具體講解可以看出,大師這裡特別側重對於家庭生活層面以及社會、國家生活層面的人間淨土思想的解析,而對於與個人生活層面以及國際、人類生活層面等相關的人間淨土思想內容的解說,則基本上一句帶過。這樣的演講方式以及在此次演講中如此這般的側重點的安排,固然有受限於演講時間的考量,不過卻也可以顯示出二十世紀九○年代初期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的重點及特點。
關於大師這裡透過《維摩經》講座所展現的人間淨土思想的重點與特點,我們當然可以從諸如「中華文化的特點」、「二十世紀九○年代台海局勢的現狀」以及「台灣特殊的社會文化生態」等等諸多角度檢討其成因,不過我們在這裡需要指出:大師重視家庭、社會、國家等人類生活層面的人間淨土思想,在相當的意義上能夠體現現當代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特質及旨趣,並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漢傳佛教思想傳統的特質及旨趣。
大師1991年這場佛學講座借助對《維摩經》思想的詮釋,全面闡釋他對於人間淨土思想的系統看法,這是他長期以來有關淨土思想的思考及實踐的一次理論上的總結及提升,*50同時也為後來大師構建其圓熟的人間佛教的理論系統奠定了基礎。
由於星雲大師1991年的這場佛學講座闡明了《維摩經》所包含的豐富的人間佛教的思想內容,深刻論說《維摩經》的這些人間佛教的思想內容不僅擁有一個人間淨土生活的「家庭的藍圖」,甚至還可以涵蓋從個人生活層面到國際、人群諸多生活層面的人間淨土的所有方面,所以星雲大師這個佛學講座就孕育了這樣的理論資訊:我們可以依據《維摩經》的人間淨土思想構建人間佛教的系統性理論。我們看到,在星雲大師此後主編的重要著作《佛教》叢書(1995)之第10冊《人間佛教》中,就出現了這樣一篇文章:〈人間佛教的藍圖〉,由1991年佛學講座提出「人間淨土的家庭藍圖」到1995年提出「人間佛教的藍圖」,正是反映出大師根據《維摩經》的人間淨土思想內容構建「人間佛教的藍圖」的理論發展線索。
大師在這篇文章中首先比較了佛教經典中提到的各種各樣的淨土:
在經典中,佛陀提到有多種的淨土,各有其殊勝處,如西方極樂淨土、東方琉璃淨土、阿 佛的妙喜淨土、華藏淨土、彌勒兜率淨土等。然而,華藏淨土是以佛果的境界來看待一切,難為一般眾生所理解;藥師淨土雖好,但現代科技文明一日千里,許多開發國家已經達到藥師琉璃淨土衣食豐足,住行無缺,醫藥發達,生活無憂的境地;極樂淨土因須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方能決定往生,似嫌太難;彌勒兜率淨土雖然較為簡易,將來猶須下生人間。所幸,佛陀在《維摩詰經》中揭示有唯心淨土,「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心清淨了,娑婆即常寂光淨土,淨土就在人間。*51
大師認為各種淨土皆有其「殊勝處」,其中《維摩經》所示的「唯心淨土」,「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可以達成「娑婆即常寂光淨土,淨土就在人間」的效果,因而最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機宜。大師這一部分文章是簡略回答「何為人間淨土」的問題。
關於「如何建設人間淨土」的問題,大師在文章中提出,要依據前面已經引用過的《維摩經》中〈佛道品〉的那段經文,規劃「人間佛教的藍圖」的具體內容:
今就《維摩詰經》做為「人間佛教」的根據,從眷屬、朋友、飲食、衣服、居住、交通、教育、娛樂、資用、修行等十類,描繪人間佛教藍圖的具體內容。*52
大師這裡很明確地指出:《維摩經》是「『人間佛教』的根據」。他把《維摩經》中〈佛道品〉的上述那段文字從內容上區分為表示眷屬、朋友、飲食等「人間」生活不同層面的「十類」文字,認為它們描繪了「人間佛教藍圖的具體內容」。
我們試再以大師對屬於「十類」中「眷屬」這類人間生活層面的「智度菩薩母」一句的解析為例。大師在文章中說:
《大智度論》說:「諸佛及菩薩,能利益一切,般若為之母,能出生養育。」為什麼般若是諸佛、菩薩之母呢?《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卷中,佛陀告訴月氏天子說:「如來則從智慧度無極生。設人觀察推其本末,過去、當來、現在諸佛,誰為母者?則當了知:智慧度無極是其母也。所以者何?其三十二大人相,非從摩耶而生,以學大智慧真諦之誼,乃能致此,自然成就如來之身。其十力者,不從王后摩耶而生,本時奉行,智度無極,得十種力。⋯⋯斯諸功德悉為不從王后摩耶而生,悉從大智度無極行學此道品。」
菩薩以智慧為主,而智慧以內解為用。我們有了甚深的般若智慧,體悟法性空寂,能通曉一切事理,不為無明所侵,不被貪瞋痴三毒所害,便能自在無礙,趨向成佛之道。*53
可以看出,大師這裡的闡釋方法是:先以《維摩經》「智度菩薩母」的說法作為「人間佛教」的理論「根據」,同時引用其他的佛教經典──在這裡分別是《大智度論》及《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兩部經典──作為同一思想主題的「參證」,然後大師再對其中的道理予以簡單扼要的說明和分析。
這篇文章最後把以《維摩經》作為「根據」、以其他佛教經典作為參證而構建起來的「人間佛教的藍圖」表列於後:*54
.眷屬/母——智慧;父——方便;妻——法喜;女——慈悲心;男——善心誠實
.朋友/善知識——三十七道品;法侶——六度
.飲食/食物——甘露;漿湯——解脫味
.衣服/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衣服——慚愧;華蔓——深心
.居住/居家——畢竟空寂;庭院——總持;浴池——八解脫;床座——四禪定
.交通/象馬——五通;舟車——大乘;道路——八正道;
.教育/導師——大眾;弟子——塵勞
.娛樂/伎女——四攝法;音樂——歌詠;法言;娛樂——修行
.資用/寶物——七聖財;入息——教育;大乘——回向;事業——發心
.修行/安住——一心;覺音——多聞
大師這篇文章的結論如下:「從『以智慧為母』、『以方便為父』,到最後的『以多聞為覺音』,我們為人間佛教的生活,規劃了一個非常完整的藍圖。我們生活在人間,離不開世間的父母、妻子、眷屬、師長、朋友;離不開食、衣、住、行、育、樂,乃至待人處事,修心養性等。菩薩也以人間為本,太虛大師說:『真菩薩以人乘通佛乘,是菩薩正道。』現代的人間佛教是有音聲的、有色彩的、有動作的、風趣的、環境整潔的、彼此尊重的。」*55
我們覺得,星雲大師1995年的這篇文章對於《維摩經》思想的詮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大師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規劃「人間佛教的藍圖」──不是僅限於「人間淨土的家庭的藍圖」,也不是浮泛的關於「人間淨土思想內容」的羅列,而是要對「人間佛教」的思想予以徹底的系統的理論性的組織──,而且是要以《維摩經》中〈佛道品〉的人間淨土思想內容作為「根據」,「為人間佛教的生活,規劃了一個非常完整的藍圖」,這樣的安排說明:在星雲大師心目中,以《維摩經》作為人間佛教系統理論建構中最重要的基本經典的意識非常地明確。
第二,大師在這篇文章中,一方面以《維摩經》作為「根據」,一方面也以其他的一些佛教經典作為參證,來構建「人間佛教的藍圖」,這說明大師雖認為《維摩經》的人間淨土思想在人間佛教的理論建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但並不由此排斥其他經典的相關思想以及相關意義,毋寧說,按照大師思考問題的一貫方法與特點,以上兩個方面恰恰可以相互補充:《維摩經》的人間淨土思想啟發我們構建人間佛教思想的系統理論,而其他的資以參證的經典則不僅證明「佛教是人間的佛教」,且能證明「所有的佛教應該完全是人間佛教」。*56第三,非常有趣的是,大師在上面這篇文章的結尾處,引人注目地引證了太虛大師的說法:「菩薩也以人間為本,太虛大師說:『真菩薩以人乘通佛乘,是菩薩正道。』」而在1995年的這部論文集的另外一個地方,大師也明確地宣布:「釋迦牟尼佛是為人間佛教的創始者,六祖惠能及太虛大師等皆為人間佛教的提倡者。」*57這些都足以證明:太虛大師首創依據人間淨土思想解釋《維摩經》的詮釋理路,星雲大師則以《維摩經》的人間淨土思想內容作為「根據」來構建「人間佛教的藍圖」,我們看到無論就現當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視角下的《維摩經》詮釋而言,還是就通過《維摩經》的思想詮釋建構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而言,星雲大師一方面繼承了太虛大師的基本思想方向,一方面將這一思想方向朝著深度及廣度大大地拓展了一步。
對於「人間佛教的藍圖」的構想,也即對於人間佛教思想的系統理論構建,一直是這一階段以及此後一段時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思考的重心所在。我們在大師後來發表的另外一篇同名論文(〈人間佛教的藍圖〉(《普門學報》第5期,2002年9月)中,可以看出自1991年的《維摩經》演講,到1995年依據《維摩經》之〈佛道品〉規劃「人間佛教的藍圖」,再到2002年這篇同名研究論文的正式發表,大師有關人間佛教理論建構工作中的這樣一個思想與思考的主線。
關於2002年這篇論文的內容,大師自己說:
吾人雖生在人間,猶如生在廬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今為幫助世人一窺人間佛教的風貌,僅就佛法經論、古德懿行中,有關人間佛教的各項實踐,整理而;略論倫理觀(居家之道)、道德觀(修養之道)、生活觀(資用之道)、感情觀(情愛之道)、社會觀(群我之道)、忠孝觀(立身之道)、財富觀(理財之道)、福壽觀(擁有之道)、保健觀(醫療之道)、慈悲觀(結緣之道)、因果觀(緣起之道)、宗教觀(信仰之道)、生命觀(生死之道)、知識觀(進修之道)、育樂觀(正命之道)、喪慶觀(正見之道)、自然觀(環保之道)、政治觀(進修之道)、國際觀(包容之道)、未來觀(發展之道)如後,希翼以此建立人間佛教的藍圖與理念。*58
我們認為可以把2002年的這篇論文視為星雲大師有關人間佛教系統理論構建問題的「定論」之作,在這篇「定論」之作中,無論就闡述問題的方式而言,抑或就所闡述的內容的深刻性與全面性而言,星雲大師此文中所構建的「人間佛教的藍圖」,與1995年的「人間佛教的藍圖」相比,都已經發生一系列重大的變化。所以大師此文的正式發表實際標誌著歷經六十餘年的實踐和思考,大師關於人間佛教思想系統理論建構的工作已臻於十分圓熟的地步。*59
我們在大師這篇系統構建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定論」著作中,沒有再讀到類似「《維摩經》是人間佛教的根據」這樣的宣示,不過這篇論文完全沿用了大師1995年文章那個富有特色的標題──「人間佛教的藍圖」,尤其是完全沿用了大師1991年《維摩經》講座以來的特殊術語──關於「人間淨土生活」的「藍圖」,或關於「人間佛教」的「藍圖」這樣的說法。這些訊息能夠顯示:在大師2002年系統構建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的「定論」之作中,以《維摩經》的「人間淨土的思想內容」作為「根據」來構建「人間佛教的藍圖」的這樣一條理論思考的源始思路,事實上仍然得到了保留和承繼。
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可以支援我們的上述判斷。就在大師這篇人間佛教思想「論定」之作的末後部分,我們仍然可以讀到下面這句話:
此外,在《維摩詰經》中〈佛道品〉的內容,可以說都是人間佛教的內容。*60
在這句話之後,大師再度全文引用了我們在上面已經多次見到並已經反復討論過的那段《維摩經》的〈佛道品〉中的文字。*61
以上這樣的安排,雖然表示在其系統構建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的著作中,大師沒有再度刻意強調《維摩經》的思想對於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特殊意義及特別地位,不過同時卻也表示大師對於《維摩經》思想之於人間佛教理論建構的這種特殊性並未完全忽視,或漠然置之。
究竟應當如何理解這樣的情況?即我們究竟應當如何理解在大師的思想與考量中《維摩經》思想與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之間的這一特殊的關聯?個人認為我們可能必須回歸到佛教哲學中「善巧方便」這一概念,*62來嘗試理解大師如此這般詮釋施為的旨意。
我們知道,無論是如《法華經》中佛陀以善巧方便開示三乘、一乘,還是如《維摩經》中維摩詰菩薩以善巧方便住毗耶離大城從事其救度事業,無論是佛教的理論施設,還是其實踐救度,總無非是其善巧方便智的運作與使用;而佛菩薩聖者的善巧方便智的運作、使用,則又無不以「契理契機」這一原則作為最高的原則。善巧方便,並非如一般人所理解的世俗的智慧,正如《維摩經》所言,「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63作為菩薩「第七度」的方便波羅蜜多乃是與第六度即般若波羅蜜多不一不二的超越的智慧。從這個角度而言,星雲大師對於《維摩經》人間淨土思想的詮釋,尤其是他以《維摩經》作為「根據」探討建立「人間佛教的藍圖」的構想,他對於《維摩經》與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特殊關係的處置方式,尤其是他在建構「人間佛教的藍圖」的圓熟著作中,對於《維摩經》學理價值及其意義的終極處理方式,也就無不可以理解為其圓熟的善巧方便智的施為與應用,而在這種施為與應用的背後,則是這位現當代人間佛教的卓越導師「契理契機」的有關考量。
總之,星雲大師的《維摩經》講座與《維摩經》詮釋,以及圍繞《維摩經》所進行的一系列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工作,乃是現當代漢傳佛教中一個具有重大及典型意義的《維摩經》理解與詮釋的活動,也是漢傳佛教百年以來的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中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佛教思想的創造活動。通過其《維摩經》詮釋與思想的活動,大師不僅深入展開其關於人間淨土思想的論說,從經典根據上證成了以信眾佛教、大眾佛教作為重心的人間佛教的建設思路,並且也因而在理論上啟發及圓成其人間佛教思想的系統理論建構工作。星雲大師的這一詮釋活動既是基於善巧方便智的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在現當代具體歷史情境下的深刻展現,同時也深刻地展現了在這一具體歷史情境中的人間佛教所蘊涵的所有的經驗、特點和問題。
【附注】
*34參見附錄。
*35關於二十世紀六○至九○年代台灣佛教的崛起,可以有可種各樣的評估的角度。不過台灣佛教四大道場的崛起,應當是衡量台灣佛教當代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如江燦騰先生的《台灣當代佛教》一書就採取這樣的討論模式。江先生在其書中一開始就有下面的說法:「台灣四大佛教道場勢力的興起,顯然與台灣社會早期的經濟起飛,以及1990年代台灣國際政治形勢變化,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星雲的佛光山勢力和證嚴的慈濟功德會,便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嶄露頭角的。亦即隨著台灣的政治解嚴,社會力奔放和經濟實力也再度提升,才使得佛教界找到發展的空間。而起步較晚、但以推銷現代禪學切入信仰市場的法鼓山與中台山兩股勢力,也是趁著這股浪潮,才得以突出既有兩大道場的範圍,先後在北、中兩地建立或擴充基地。」江燦騰:《台灣當代佛教》,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江先生並指出,就時間而言,當代台灣佛教的快速成長,雖可溯源於1966年左右,但真正顯著地發展,則要到1980年以後,其間有十幾年的轉型階段。同前書,頁3。
*36關於在八○年代及九○年代初,台灣佛教一面出現蓬勃發展的局面,一面出現思想意識上的混亂或疑問的情況,我們可以根據星雲大師1990年3月在高雄佛光山連續四場名為「佛教的前途在那裡」的講座來了解。如大師在第一講中開頭談到:「時代的趨向,促使社會不斷地更新,佛教須有新的觀念,才能自我更新,才能推展法務。換句話說,佛教的前途,必須要靠我們佛教徒重新調整思想,重新估定價值。」大師這裡「重新調整思想,重新估定價值」的說法,可以說是對於當時佛教界及社會各界的爭議與紛紜的回應與解決之道。在這一系演講中,大師正是針對當時紛紜困擾思想的狀況,旗幟鮮明地提出佛教要實行「人間化」、「現代化」、「大眾化」、「生活化」等著名的人間佛教的革新思想主張。參見星雲大師:〈佛教的前途在那裡4〉,《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台北:香海文化,2018年,頁705-774。
*37《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頁549b。
*38參見附錄。
*39參見附錄。
*40在所引這段經文之前,有:「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云云。(〈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頁549b。)這段文字的梵本為atha sarvarūpasaṃdarśano nāma bodhisatvas tasyām eva parṣadi saṃnipatito bhūt saṃniṣaṇṇaḥ |sa vimalakīrtiṃ licchavim evam āha: kasmin punas te gṛhapate mātāpitarau dāsīdāsakarmakarapauruṣeyam, kutra mitrajñātisālohitāḥ, kutra parivāro hayagajarathapativāhanaṃ vā | evam ukte vimalakīrtir licchaviḥ sarvarūpasaṃdarśanaṃ bodhisatvaṃ gāthābhir adhyabhāṣat: prajñāpāramitā mātā bodhisatvāna māriṣa | pitā copāyakauśalyaṃ yato jāyanti nāyakāḥ ||(《梵文維摩經》VII6,頁79)故以原文而言,《維摩經》此段經文的問題是「維摩詰菩薩的父母妻子等等眷屬是為何人」,而維摩詰菩薩的答語,則是「諸菩薩的父母妻子等等眷屬乃是⋯⋯」云云。關於這段經文,僧肇的解釋是:「淨名權道無方隱顯難測,外現同世家屬,內以法為家屬。恐惑者見形不及其道,故生斯問也。」(《注維摩詰經》,《大正藏》第38冊,頁393a。)僧肇在這裡建立了一個「區分內外」的解釋模式:從「外」──外在的生活──的角度而言,維摩詰菩薩同一般人一樣,擁有一般的父母妻子等等眷屬;而從「內」──內在的生活──的角度而言,維摩詰菩薩則實際上是以法作為家屬。僧肇這種解釋旨在突出維摩詰菩薩精神生活的聖潔及超越的的實質。吉藏解釋這段經文時,說到:「此第三次明眷屬。前問,後答。問有三意:一遠從空室義生。淨名所以空室者,凡有二義:一、欲以空且顯空,如云諸佛國土亦復皆空;二、欲以室明人有,如云眾魔外道有吾侍者。文殊、身子以略問空室之意,未顯法身備有眾德,故今問之。二者近從通達佛道義生,菩薩所以能遍入一切邪道而通達佛道者,良由內備眾德故也。三者淨名權道無方,形同世俗,淺識不達,謂其實然,今欲顯之,是故致問。」(《維摩經義疏》,《大正藏》第38冊,頁970)。說明吉藏繼承了僧肇這種通過區分「內在生活」、「外在生活」辯護維摩詰菩薩的聖潔性及超越性精神實質的詮釋方法,且有所發展。我們在大師的演講裡看到,大師在此處也區分了「世俗的生活」與「人間淨土的生活」,這樣的思惟方式和詮釋策略,表明大師的解釋顯然承繼僧肇及吉藏的傳統而來。不過大師在此處的解釋中有「人間淨土」這一明確的思想視角,這一點使得他的解釋就與僧肇及吉藏的解釋有顯著的不同。維摩詰菩薩在經文中不僅是一位人間的菩薩,且是一位以居士身份出現的人間的菩薩,因而大師在這裡把經文中的問題合理地轉化成了:「對於一個人間淨土裡面的生活著的人而言,父母妻子等等是什麼樣的呢?」可以見到大師解釋的思想重心已經不是如僧肇與吉藏那樣,意在辯護維摩詰菩薩生活的高尚與合理,而是意在彰顯「以佛法淨化世俗生活」的必要性及可能性,而此點也正是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宗旨。
*41參見附錄。
*42參見附錄。
*43《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頁548a。
*44經文「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一句。所對應的梵語原文為:iha bhadanta śāriputra gṛhe ṣṭāv āścaryādbhutā dharmāḥ satatasamitaṃ saṃdṛśyante(《梵文維摩經》VI,頁71)此處「室」字對應gṛha,正是「家」或「家庭」之意。故大師在此處的解釋是合理的。
*45參見附錄。
*46參見附錄。
*47參見附錄。
*48參見附錄。
*49參見附錄。
*50大師於1953年應馬騰、李決和、林松年居士等禮請,駐錫宜蘭雷音寺時,即以成立「宜蘭念佛會」、「兒童念佛班」,舉行「佛七法會」等,接引當地信眾,可見自大師早期在台弘法始,他就與淨土法門結下不解之緣。參見〈星雲大師弘法大事紀〉,《普門學報》第40期,1975年10月,頁267。大師首次在台北國立藝術館舉辦三天佛學講座,其中第三天講「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依據《阿彌陀經》發表其對於淨土思想的看法。講座中提出「淨土思想並不僅僅屬於淨土宗,也並不局限於三經一論的寶典──《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淨土論》;其實很多大乘經論裡在在皆有淨土法門的提出,到處都在說明淨土思想的信仰」,這可以清楚地證明在其時大師的觀念中,對於淨土思想的價值有相當崇高的估定。講座將「淨土」的種類,區分為(一)大乘不共法的淨土、(二)三乘共法的淨土、(三)五乘共法的淨土,及(四)人間淨土,認為作為大乘不共法的淨土的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最為殊勝莊嚴;而於「人間淨土」,講座中僅僅提到一句話:「至於人間淨土,例如維摩居士,雖生活於娑婆世界,但他的境界猶如淨土一樣。」這說明大師已認定「人間淨土」與《維摩經》有特殊的因緣,但這一講並未於此過多地予以闡釋。(〈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星雲大師講演集1》,高雄:佛光文化,1979年,頁58-60)次年(1976年11月),大師在同一地點再次舉辦三場佛學講座,其中一講是〈從現實的世界說到佛教的理想世界〉,是時間僅隔一年之後關於淨土思想,大師再次發表新的思考。此講提出五類淨土的區分:(一)《維摩經》的理想世界──人間淨土,(二)《彌勒上生經》的理想世界──兜率淨土,(三)《藥師經》的理想世界──琉璃淨土,(四)《阿彌陀經》的理想世界──極樂淨土,(五)《華嚴經》的理想世界──華藏淨土。大師在講座中提問:「當然,彌勒菩薩有彌勒菩薩的世界,維摩居士有維摩居士的世界,藥師如來有藥師如來的世界,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的世界,華藏法界有華藏法界的世界,但我們應追求哪一種理想的世界呢?」他提出的看法是:「今天我為各位介紹了佛教五種理想的世界,現實的娑婆世界的情況,可以說是苦、空、無常、無我的世界,而佛教理想的世界,是一種常、樂、我、淨的世界,我們今天在這裡所聽的佛教理想世界,應該從哪裡去追求呢?不必向外去追求,就如剛才所說的極樂世界,也不是要到十萬億佛土之外去求。這裡所說佛教理想的世界,可以總括一句話是『心內的世界』,如同今天所說《維摩經》裡的人間淨土,是『心淨則國土淨』的世界,所以我們追求理想的世界,最重要的是要從內心去追求。」大師此時已經將人間淨土思想放在了淨土法門中尤其突出的位置,不過與此同時他也在講座中告誡說:「佛教的理想世界,可以給我們每一個人離去痛苦而得到快樂,可以使我們每一個人離開虛妄而見到真實,可以使我們每一個人離開雜染而得到清淨,這種安身立命的理想世界,我現在根據五部佛教經典,來說明佛教的五種理想世界,各位可以參考,選擇您所喜歡的理想世界。」也就是說,究竟哪一種淨土所代表的理想世界更好,他認為應當根據「每一個人」的「選擇」,不一定需要作出非此即彼的決定。這樣一種既突出人間淨土的特殊意義又包容各種淨土法門的價值的思考,就成為大師關於淨土思想的非常成熟的理念。〈從現實的世界說到佛教的理想世界〉,《星雲大師講演集1》,頁75-95、94-95、77。再過了一年(1977年4月),大師於台南育樂活動中心發表「如何建設人間佛教」之演講,這是大師所發表關於人間佛教思想最早的一個有著成熟思想的演講,文中提出了「建設人間佛國淨土」的主張,把建設人間佛教與建設人間淨土兩個方面緊密地連繫在了一起:「建設佛國淨土的人間佛教,今天有很多佛教徒,都希望往生極樂世界,我想不如更積極的把今天的世界轉變為佛國淨土。
(一)沒有三惡道,更無冤和親:我們要建設人間佛國淨土,先要做到沒有三惡道。三惡道是地獄、餓鬼、畜生。地獄道的眾生多貪,餓鬼道的眾生多瞋,畜生道的眾生多痴。如果要讓三惡道完全消失,就得把人間的貪瞋痴祛除,然後,不要與人結冤,也不可以太親密,因為太親密,也會招來許多麻煩的。常常聽到什麼人被人害了,這種事例是由愛而來,為什麼呢?因為愛不到,就產生恨。因此,我們最好要把怨親愛恨化除,而用平等心,本著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去建設人間佛國淨土。(二)世界滿歡樂,憂煩一切除:凡是對社會大眾能給予歡樂,能減少大眾憂心煩惱的事,我們都應該全力以赴,我們可以用佛法來增加人間的歡喜,可以用布施來增加人間的福利,可以用勞力去貢獻大眾。如果什麼都沒有的話,還有一顆心可以與大家共同歡喜。這個世間最可悲的是什麼?就是一般人不歡喜別人獲得利益!看到別人有錢,有辦法,他就不高興,這種不健康的心理使得世間不能成為佛國淨土。(三)心淨國土淨,大同世界現:假使我們想把整個世界淨化,但卻覺得自己能力不夠的話,不妨降低標準,先使自己的家庭和諧安樂;如果,這種力量也沒有的話,那麼自己還有一顆心,就去莊嚴自己,淨化自己!『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謂『心淨國土淨』,人人都能這樣,大同世界就會呈現在大家的面前。」〈如何建設人間佛教〉,《星雲大師講演集1》,頁279-280。我們看到,1975-1977年是大師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最後關鍵幾年,這幾年不僅是大師近三十年在台推進人間佛教事業並取得卓越成績的關鍵幾年,也是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初步臻於成熟的幾年,以上數場講座就是大師首次有意識地發表其系統的人間佛教理論的重要結晶。其次,我們可以看到,大師構建的這種人間佛教理論,乃是其近三十年推進人間佛教事業的經驗總結,這在其人間佛教理論上表現出來的重要特色,便是對於各種淨土法門價值及意義持有的全面和包容的看法,以及對於「建設人間佛教」與「建設人間淨土」二者密不可分的關係的深切體認。
*5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佛教叢書10.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頁152-153。
*52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佛教叢書10.人間佛教》,頁154。
*53同註52,頁154-155。
*54同註52,頁180-181
*5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佛教叢書10.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頁178。
*56《佛教叢書10.人間佛教》中第一篇文章是〈人間佛教的經證〉,大師在文中共收錄廿八種經典,來論證人間佛教思想。大師在前言中說:「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修道在人間,成佛在人間,弘法在人間,這些都是說明佛教是人間的佛教。佛陀一代的說法沒有以鬼以神為對象,所以佛教不是鬼的佛教,也不是神的佛教。佛陀說法完全是對人而說的,因此,所有的佛教應該完全是人間佛教。我以經典中的偈語,在中國電視公司講說人間佛教的『經證』,列舉數千條經文以為證明。今摘錄四十條,作為我們應奉行人間佛教的指導,說明釋迦牟尼佛是為人間佛教的創始者,六祖惠能及太虛大師等皆為人間佛教的提倡者。」因此這篇文章與同一部文集中的〈人間佛教的藍圖〉正好構成互補的關係。到1997年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佛光學》時,也收錄有〈人間佛教的經證〉,這篇文章是1995年同名文章的進一步發展,而基本思路與後者則完全一致。
*57同註56。
*5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頁326-
327。
*59高希均教授於2012年策劃出版《前進的思索》一套叢書,收入10位各界傑出人士及作者的自選集,其中收入星雲大師的自選集著作是《人間佛教何處尋》,這是迄今星雲大師最近的一部自選集。這部自選集共收入大師的文章有:1.〈人間佛教的藍圖〉、2.〈三皈五戒的人間意義〉、3.〈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4.〈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均為大師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的作品,體現大師晚年的成熟思想。其中每一篇文章的主題都各有其側重點,而〈人間佛教的藍圖〉則側重於人間佛教理論的系統構建的問題。
*60同註58,頁454。
*61同註58。
*62有關「善巧方便」概念的理解,以及基於「善巧方便」概念的人間佛教理論建構的問題,請參見程恭讓的論文〈《維摩詰經.方便品》與人間佛教思想〉,尤其請參考本文之第二、第三兩個部分。文載於《玄奘佛學學報》第18期,2002年9月,頁149-194。
*63《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頁549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