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490 參考書目

一、佛教藏經暨譯本

1.東漢.曇果、康孟詳譯:《中本起經》,《大正藏》第4冊,no.196。

2.孫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大正藏》第14冊,no.474。

3.孫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大正藏》第4冊,no.200。

4.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no.360。

5.西晉.法炬、法立譯:《法句譬喻經》,《大正藏》第4冊,no.211。

6.東晉.失譯:《般泥洹經》,《大正藏》第1冊,no.6。

7.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9冊,no.278。

8.東晉.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no.125。

9.姚秦.竺佛念譯:《出曜經》,《大正藏》第4冊,no.212。

10.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no.262。

11.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no.475。

12.馬鳴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莊嚴論經》,《大正藏》第4冊,no.201。

13.南齊.曇景譯:《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大正藏》第17冊,no.754。

14.北魏.吉迦夜、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藏》第4冊,no.203。

15.北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大正藏》第4冊,no.202。

16.隋.吉藏:《三論玄義》,《大正藏》第45冊,no.1852。

17.隋.吉藏:《淨名玄論》,《大正藏》第38冊,no.1780。

18.唐.玄奘譯:《解深密經》,《大正藏》第16冊,no.676。

19.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大正藏》第14冊,no.476。

20.唐.地婆訶羅譯:《方廣大莊嚴經》,《大正藏》第3冊,no.187。

21.唐.宗密:《註華嚴法界觀門》,《大正藏》第45冊,no.1884。

22.無著菩薩造,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大正藏》第31冊,no.1604。

23.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大正藏》第11冊,no.310。

24.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no.279。

25.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藏》第49冊,no.2035。

26.宋.法賢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大正藏》第12冊,no.363。

27.元.王古:《大藏聖教法寶標目》,《乾隆藏》第143冊,No.1608。

28.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大正藏》第49冊,no.2036。

29.明.寶成:《釋迦如來應化錄》,《卍續藏經》第75冊,no.1511。

30.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梵語佛典研究會:《梵文維摩經》,2006年。

31.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梵語佛典研究會:《梵藏漢對照維摩經》,2004年。

32.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梵語佛典研究會校訂:《梵文維摩經》,東京:大正大學出版社,2006年。

33.【日】中村元:《維摩經.勝鬘經》,東京:東京書籍,2003年。

34.【日】河口慧海:《漢藏對照.國譯維摩經》,東京:世界文庫刊行會,1928年。

35.【日】近藤隆晃,Daśabhūmīśvāro nāma Mahayānasūtraṃ, Rinsen Bookco.,1983。

36.【日】長尾雅人譯:《維摩經》,《大乘佛典》第7卷,中央公論社,1992年。

37.【日】高橋尚夫、西野翠:《梵文和譯維摩經》,春秋社刊行,2011年1月。

38.蔣忠新編註:《民族文化宮圖書館藏梵文《妙法蓮華經》寫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39.Etinene Lamotte, The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Rendered into English by Sara Boin. Thep Pali Text Society. London:1976.

40.P. L. Vaidya ed., Aṣṭ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With Haribhadra’s Commentary Called Āloka. Darbhanga: The Mithila Institute,1960.

41.Prof. Kern and Prof. Bunyiu Nanjio ed.. Saddharmapuzfarīk, Biblio Verlag,1970.

42.Prof. U. Wogihara and C. Tsuchida,《改訂梵文法華經》,Tokyo, The Sankibo Buddhist BookStore,1994.

43.Robert A. F.Thurman. The Holy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Pennsylvania:2003.

44.Sukhāvatīvyū haḥ, Buddhist Sanskrit Tests_No.17.

45.Takayasu Kimura ed., 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v, Tokyo: Sankibo Busshorin Publishing Co.,1992.

二、星雲大師著述

(一)專書

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小叢書(104).我與神明》,台北:香海文化,2013年。

2.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何處尋》,台北:天下文化,2012年。

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序文選》,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

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書信選》,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

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上、中、下),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

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上、中、下),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

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論文集》(上、下),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

8.星雲大師:《十大弟子傳》,台北:佛教文化服務處,1960年。

9.星雲大師:《十大弟子傳》,台北:佛教文化服務處,1966年再版。

10.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台北:香海文化,2000年。

11.星雲大師:《玉琳國師》,高雄:佛光出版社,1992年。

12.星雲大師:《甲子慶.星雲大師宜蘭弘法60周年》,台北:福報文化,2014年。

13.星雲大師:《百年佛緣》(共16冊),高雄:佛光出版社,2013年。

14.星雲大師:《百年佛緣》(共4冊),台北:國史館,2012年。

15.星雲大師:《佛教叢書10.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

16.星雲大師:《佛教叢書3.佛陀》,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

17.星雲大師:《佛教叢書4.弟子》,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

18.星雲大師:《佛教叢書6.宗派》,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

19.星雲大師:《佛教叢書5.教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

20.星雲大師:《佛教叢書8.教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

21.星雲大師:《佛教叢書1.教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

22.星雲大師:《佛教叢書2.經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

23.星雲大師:《佛教叢書7.儀制》,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

24.星雲大師:《佛教叢書9.藝文》,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年。

25.星雲大師:《佛說八大人覺經十講》,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1966年。

26.星雲大師:《往事百語》(共6冊),高雄:佛光文化,1999年。

27.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高雄:佛光文化,1997年。

28.星雲大師:《星雲大師講演集1》,高雄:佛光文化,1979年。

29.星雲大師:《星雲大師講演集2》,高雄:佛光文化,1982年。

30.星雲大師:《星雲大師講演集3》,高雄:佛光文化,1987年。

31.星雲大師:《星雲大師講演集4》,高雄:佛光文化,1991年。

32.星雲大師:《星雲日記》(1-10冊),高雄:佛光文化,1994年。

33.星雲大師:《星雲日記》(11-20冊),高雄:佛光文化,1994年。

34.星雲大師:《星雲日記》(21-30冊),高雄:佛光文化,1997年。

35.星雲大師:《星雲日記》(31-40冊),高雄:佛光文化,1997年。

36.星雲大師:《星雲法語》(共8冊),高雄:香海文化,2007年。

37.星雲大師:《迷誤之間》(共12冊),高雄:香海文化,2004年。

38.星雲大師:《無聲息的歌唱》,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年。

39.星雲大師:《覺世論叢》,高雄:佛光出版社,1982年。

40.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集團,2010年。

41.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台北:人生雜誌出版社,1955年。

42.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1990年。

43.星雲大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高雄:佛光出版社,1978年。

(二)刊物

1.星雲大師:〈如何醫治人生的大病——在鳳山佛教蓮社布教大會上講〉,《菩提樹》第10卷,1953年9月8日。

2.星雲大師:〈如何醫治人生的大病——在鳳山佛教蓮社布教大會上講〉,《菩提樹》第11卷,1953年10月8日。

3.星雲大師:〈我為什麼要辭「中佛會」常務理事〉,《人生》月刊,第4卷第10期,1952年10月。

4.星雲大師:〈我對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佛光學》序言,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1997年4月資料初編。

5.星雲大師:〈我與影印大藏經——我的希望和建議〉,《人生》月刊,第12卷第11、12期,1960年11月。

6.星雲大師:〈東初法師出關記〉,《人生》月刊,第6卷第1期,1954年1月10日。

7.星雲大師:〈怎樣來紀念佛誕〉,《人生》月刊,「佛誕紀念特刊號」,第4卷第3、4期,1952年4月。

8.星雲大師:〈星雲啟示辭中佛會第二屆代表〉,《人生》月刊,第4卷第9期,1952年9月。

9.星雲大師:〈偉大與崇高——紀念我最敬仰的慈公老人〉,《菩提樹》第19卷,1954年6月8日。

10.星雲大師:〈談談我所見聞的靈感——本刊第四次讀者筆談會:不可不信的靈感〉,《菩提樹》第63卷,1958年2月8日。

三、近人專著

1.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全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2.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太虛大師全書》,台北: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1970年。

3.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佛光學》,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97年。

4.公孫嬿等:《我們認識的星雲大師》,台北:采風出版社,1987年。

5.上海人民出版社:《破除迷信問答百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1997年第二版。

6.王見川:《台灣的宗教與文化》,台北:博揚文化,1999年。

7.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博揚文化,1997年。

8.王小明譯:《佛傳:釋迦牟尼生平故事》(配圖本),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9.王興國:《台灣佛教著名居士傳》,《台灣佛教叢書》第99冊,台中:太平慈光寺,2007年。

1.0王孺童注譯:《佛傳《釋迦如來應化事迹》注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11.印順:《太虛大師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12.永珊、金果譯:《釋迦牟尼佛傳》,陝西:旅遊出版社,2007年。

13.【法】托克維爾著,馮棠譯:《舊制度與大革命》,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14.江紹原:《中國禮俗迷信》,天津:渤海灣出版公司,1989年。

15.江燦騰:《太虛大師前傳(1980-1927)》,台北:新文豐,1993年。

16.江燦騰:《台灣佛教文化的新動向》,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17.江燦騰:《20世紀台灣佛教的轉型與發展》,高雄: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1995年。

18.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研究》,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19.江燦騰:《台灣當代佛教: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台山》,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

20.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台北:南天書局,1998年。

21.江燦騰:《當代台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台北:新文豐,2001年。

22.江燦騰:《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

23.李明友:《太虛及其人間佛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24.李向平:《救世與救心——中國近代佛教復興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25.李世偉:《台灣佛教、儒教與民間信仰》,台北:博揚文化,2008年。

26.李澤厚:《告別革命》,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

27.何建明:《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28.辛世俊:《台灣當代佛教與政治》,《台灣佛教叢書》第37冊,台中:太平慈光寺,2006年。

29.《破除迷信:大躍進雜文選》,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30.宋光宇:《天道鉤沉》,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31.明暘主編:《圓瑛大師圓寂四十周年紀念文集》,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3年。

32.林美容、張珣、蔡相煇:《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宗教學會,2003年。

22.林清玄:《浩瀚星雲》,台北:圓神出版,2001年12月初版。

34.林純瑜:《龍藏.維摩詰所說經考》,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

35.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台北:法界出版社,2004年。

36.卓遵宏、侯坤宏:《台灣佛教一甲子增訂版:吳老擇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6年。

37.【日】武者小路實篤著,董學昌譯:《釋迦牟尼佛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

38.于淩波:《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39.范純武、王見川、李世偉:《台灣佛教的探索》,台北:博揚文化,2005年。

40.洪修平:《中國佛教文化歷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41.侯坤宏:《浩劫與重生:1949年以來的大陸佛教》,台南:妙心出版社,2012年。

42.【日】神林隆淨著,許洋主先生譯:《菩薩思想的研究》,《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6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4年。

43.【德】馬克斯.韋伯著,韓水法譯:《社會科學方法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44.【德】馬克斯.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韋伯作品集X: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45.【德】馬克斯.韋伯著,顧忠華譯:《韋伯作品集Ⅵ: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46.高振農:《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47.高振農:《近現代中國佛教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48.徐曉望:《媽祖信仰史之研究》,福建:海風出版社,2007年。

49.符芝瑛:《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

50.陸鏗:《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香港:新亞洲出版社,1990年。

51.陸震庭:《人間佛教與星雲大師》,台北:中華日報,1992年。

52.郭朋:《明清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53.郭朋:《中國近代佛學思想史稿》,四川:巴蜀書社,1989年。

54.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下):宋元明清佛教思想》,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55.張曼濤:《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6.民國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56.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57.陳兵:《佛法在世間——人間佛教與現代社會》,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年。

58.陳永革:《人間潮音——太虛大師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59.陳劍鍠:《行腳走過淨土法門——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台北:商周出版,2009年。

60.陳劍鍠:《佛教經典100句——淨土三經》,台北:商周出版,2010年。

61.【日】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淨土教概論》,《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52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

62.童勉之、楊逢彬:《白聖長老傳》,《台灣佛教叢書》第72冊,台中:太平慈光寺,2013年。

63.劉黎明:《宋代民間巫術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

64.黃夏年主編:《太虛集》,《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65.黃夏年主編:《印順集》,《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66.黃夏年主編:《楊仁山集》,《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67.程恭讓:《抉擇於真偽之間——歐陽竟無佛學思想探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68.程恭讓:《歐陽竟無佛學思想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0年。

69.程恭讓:《華梵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70.程恭讓、釋妙凡主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下)》,高雄:佛光文化,2013年8月初版。

71.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習》,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72.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73.鄧子美:《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百年文化衝撞與交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74.鄧子美、毛勤勇:《星雲八十:學者看大師》,《台灣佛教叢書》第81冊,台中:太平慈光寺,2007年。

75.鄧子美、毛勤勇:《星雲大師新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76.楊惠南:《當代學人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77.楊惠南:《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年。

78.楊惠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年。

79.鄭問:《人間佛教行者:星雲法師》,台北:佛光出版社,2000年。

80.賴永海:《佛學與儒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81.【日】橋本芳契:《維摩經的思想的研究》,京都:法藏館,1996年。

82.學愚:《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如是說、如是行》,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

83.學愚:《佛教、暴力與民族主義——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佛教》,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年。

84.藍吉富:《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台北:彌勒出版社,1985年。

85.藍吉富:《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86.藍吉富:《聽雨僧廬佛學雜集》,台北:現代禪出版社,2003年。

87.藍吉富:《台灣佛教辭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13年。

88.闞正宗:《台灣佛教一百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89.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編)》,台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

90.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續編)》,台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

91.闞正宗:《台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台北:博揚文化,2014年。

92.覺醒主編:《佛教與現代化(上、下)》,《太虛法師圓寂六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93.明.釋寶成:《釋氏源流》,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成化二十二年內府刊本年。

94.明.釋寶成:《釋氏源流》,中國書店據明嘉靖三十五年刊本影印本,1993年。

95.明.釋寶成:《釋氏源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96.明.釋寶成著,李克和譯:《佛家的傳說》,湖南:嶽麓書社,2004年。

97.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遠見,2005年。

98.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下)》,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74年。

99.釋性廣:《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印順導師禪學思想研究》,台北:法界出版社,2001年。

100.釋昭慧、釋性廣:《千載沉吟——新世紀的佛教女性思維》,台北:法界出版社,2002年。

101.釋昭慧、江燦騰:《世紀新聲——當代台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台北:法界出版社,2002年。

102.釋聖嚴:《比較宗教學》,《法鼓全集1》,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103.釋聖嚴:《維摩經六講》,《法鼓全集2》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104.程恭讓、釋妙凡主編:《2014人間佛教高峰論壇.開放》,高雄:佛光文化,2014年8月。

105.Ananda W. P. Guruge. Humanistic Buddhism for Social Well-Being. Los Angeles: Buddha’s Light Publishing, 2002.

106.B. R. Ambedkar. The Buddha and His Dhamma. Bombay:Siddharth Publication, 1984.

107.Charles Prebish and Damien Keown. Action Dharma: New Studies in Engaged Buddhism.Edited by Christopher S.Queen.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3.

108.Cheng-Mei Ku. The Mahāyānic view of women: a doctrinal study.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983.

109.Christopher S. Queen and Sallie B. King. Engaged Buddhism: Buddhist Liberation.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6.

110.Christopher S. Queen, ed., Engaged Buddhism in the West, Edited by Christopher S. Queen,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0.

111.Har Dayal. 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Sanskrit literature. first published: London, 1932; Reprint:Delhi, 1970, 1999.

112.Pye, Michael. Skilful Means—A Concept in Mahayana Buddhism. London:Routledge, 1978/2003.

113.Schroeder, John W. Skillful Means—The Heart of Buddhist Compassion.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004.

114.Tatz, M., trans. The Skill in Means (Upäyakausalya) Sûtra.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4.

115.Thich Nhat Hanh. Love in Action: Writings on Nonviolent Social Change. Berkeley: Parallax Press, 1993.

五、期刊論文、單篇論文

1.【日】日下俊文:〈方便思想的展開(一)——以《小品般若經》為中心〉,《西山學報》第28期,1980年。

2.【日】日下俊文:〈方便思想的展開(二)——以《大品般若》方便思想的展開為中心〉,《西山學報》第29期,1981年。

3.【日】日下俊文:〈方便思想的展開(三)——以《大智度論》為中心〉,《西山學報》第31期,1983年。

4.尤惠貞:〈星雲大師「我是佛」的理論與實踐——取徑天台宗「六即佛」的論析〉,《第三屆中國彌勒文化暨太虛大師思想學術研討論文集》,2014年。

5.王順民:〈當代台灣佛教變遷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月。

6.江燦騰:〈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諍辯與發展〉,《東方宗教研究2》,1988年。

7.吳真:〈從封建迷信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信仰的合法化歷程〉,《中國宗教報告2009》,2009年。

8.宋紅娟:〈「迷信」概念在現代中國早期的發生學研究〉,《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8年第4期。

9.李四龍:〈太虛對「經懺法事」的批評的再討論〉,收入《樓宇烈先生八秩頌壽文集》,台北:九州出版社,2013年。

10.李玉柱:〈兩岸最大的宗教——道在民間.中華民間宗教文化論壇論文集正體版出版序〉,《道在民間──2013中華民間宗教文化論壇論文集》,2013年。

11.李克和:〈論《釋氏源流》的文化價值〉,《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29卷第3期,2005年,第119-121頁。

12.沈潔:〈反迷信話語及其現代起源〉,《史林》2006年第2期。

13.林明昌:〈建設人間佛教的宗教家——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普門學報》第2期,2001年3月。

14.林建德,〈近二十年來台灣地區「人間佛教」研究發展概述〉,《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2期,2011年6月。

15.林建德:〈印順法師思想精義之辯證〉,《法印學報》第1期,2011年10月。

16.林建德:〈印順學派與慈濟宗門——試論印順思想對慈濟志業開展之可能啟發〉,《玄奘佛學研究》第17期,2012年3月。

17.邱永輝:〈當代中國的民間宗教研究〉,《道在民間:2013中華民間宗教文化論壇論文集》,2013年。

18.宣方:〈人間正道是滄桑——後印順時代的台灣人間佛教〉,《普門學報》第17期,2003年9月。

19.馬西屏、陸鏗:〈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全球化發展之研究〉,《普門學報》第40期,2007年7月。

20.高振農:〈台灣佛教與我國大陸佛教密切相聯〉,《佛學研究》第7期,1998年1月。

21.張華:〈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普門學報》第4期,2001年7月。

22.淩玉萱:〈建構神聖者傳奇——從《釋氏源流》到《聖跡圖》的傳奇孕生圖像發展過程〉,《議藝份子》第8期,2007年。

23.陳兵:〈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第1期,2001年1月。

24.陳劍鍠:〈星雲大師的念佛體證與修持方法——從菩薩道的修持問題談起〉,《第三屆中國彌勒文化暨太虛大師思想學術研討論文集》,2014年。

25.陳劍鍠:〈星雲大師的管理思想及佛光淨土的創建〉,宜興: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主辦、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協辦,「第二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2014年。

26.陳劍鍠:〈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收入《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2013年。

27.麻天祥:〈以人間佛學建人間淨土——談佛光山「四化」〉,《普門學報》第10期,2002年7月。

28.程恭讓:〈《維摩詰經》之〈方便品〉與人間佛教思想〉,《玄奘佛學研究》第18期,2012年9月。

29.程恭讓:〈記太虛大師與梁漱溟先生關於人生佛教問題的爭辯〉,《華梵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30.楊曾文:〈二十一世紀的人間佛教和佛教研究〉,《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四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

31.楊曾文:〈新世紀人間佛教與佛教文化建設——祝賀印順大師百歲嵩壽〉,收入《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

32.萬金川:〈梵本《維摩經》的發現與文本對勘研究的文化與思想轉向〉,《正觀》第51期,2009年12月。

33.翟本瑞、尤惠貞:〈基督新教與人間佛教的現世關懷〉,《普門學報》第2期,2001年3月。

34.翟本瑞:〈人間佛教與現代化:韋伯論旨的重估〉,《思想與文化的考掘》,嘉義:南華大學,1999年。

35.樓宇烈:〈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收入《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

36.鄧子美、毛勤勇:〈趙樸初與星雲的人間佛教理念及實踐〉,《五台山研究》2005年第3期。

37.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智慧的結晶——人間佛教理論的建構與運作(上)〉,《法音》1998年第6期。

38.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智慧的結晶——人間佛教理論的建構與運作(下)〉,《法音》1998年第7期。

39.學愚:〈星雲禪與人間佛教〉,《普門學報》,第40期,2007年7月。

40.賴永海:〈人間佛教是當代佛教的主流〉,《普門學報》第2期,2001年3月。

41.賴永海:〈人間佛教與佛教的現代化〉,《普門學報》第5期,2001年9月。

42.賴永海:〈星雲大師與現當代人間佛教〉,收入《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2013年。

43.藍吉富:〈台灣佛教思想史上的後印順時代〉,《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當代對話》,2002年。

44.蘇玟瑄:〈明代佛傳圖圖像初探——以崇善寺《釋迦世尊應化事蹟圖》、多福寺佛傳壁畫、覺苑寺佛傳壁畫及《釋氏源流》為例〉,《議藝份子》第13期,2009年9月。

45.釋昭慧:〈印順學與人間佛教——由「無諍之辯」到「求同存異」〉,《玄奘佛學研究》第17期,2012年3月。

46.釋慈容:〈人間佛教的真義——駁斥邱敏捷女士的謬論〉,《普門》第243期,1999年12月。

47.釋慈容:〈佛教史上的改革創見大師(上)〉,《普門學報》第7期,2002年1月。

48.釋慈容:〈佛教史上的改革創見大師(下)〉,《普門學報》第8期,2002年3月。

49.釋滿耕:〈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五之一)〉,《普門學報》第31期,2006年1月。

50.釋滿耕:〈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五之二)〉,《普門學報》第32期,2006年3月。

51.釋滿耕:〈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五之三)〉,《普門學報》第33期,2006年5月。

52.釋滿耕:〈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五之四)〉,《普門學報》第34期,2006年7月。

53.釋滿耕:〈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五之五)〉,《普門學報》

第35期,2006年9月。

54.闞正宗:〈初試啼聲:宜蘭時期的星雲法師與人間佛教(1953-1963)〉,收入《第三屆中國彌勒文化暨太虛大師思想學術研討會》,2014年。

55.Dr.Darui Long( 龍 達 瑞 ). Humanistic Buddhism from Venerable Tai Xu to Grand Master Hsing Yun. Hsi Lai Journal of Humanistic Buddhism,Volume 1, (2000):pp. 53-84.

56.Gombrich, Richard. How the Mahâyâna Began. In The Buddhist Forum 1,edited by Tadeusz Skorupski. London: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990: pp. 21-30.

57.Hick, John. Religion as Skilful Mea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Volume 30, Issue 3, (1991):pp.141-158 . http:// www.johnhick.org.uk/article9.shtml.

58.Schroeder, John W. Nâgârjuna and the Doctrine of 'Skillful Means.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50-4, (2002): pp.559-583.

六、學位論文

1.MarieAntoinetteR.Gorgonio:《人間佛教音樂與非佛教徒中之影響之研究——以菲律賓「佛陀傳──悉達多太子」為例》,宜蘭: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王汝正:《樂崇輝與人間佛教居士行之探討》,宜蘭: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3.李志亮:《聖嚴法師「人間淨土」之理念及實踐》,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4.邢莉莉:《明代佛傳故事畫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08年。

5.周學農:《出世、入世與契理契機——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6.林文堂:《太虛與印順淨土思想之比較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7.林俊立:《台灣地區佛教徒政治參與之研究——以人間佛教為研究焦點》,台北: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8.勇度:《星雲人間佛教與達賴入世佛教思想之比較研究》,宜蘭: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9.韋薇薇:《人間佛教在澳洲本土化研究——以南天寺為例》,宜蘭: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10.高煥循:《聖嚴法師心「六倫」的思想與實踐》,台北: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1.張麗君:《法鼓山與慈濟社會福利思想實踐的比較研究:非營利組織的觀點》,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12.梁玉蘭:《國際佛光會苗栗教師分會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3.陳盈霓:《對話中的佛教:一行禪師與基督宗教和人間佛教之相遇》,花蓮: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4.陳錫卿:《慈濟環保生命教育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5.傅啟晏:《從《雜阿含經》探討人間佛教時代下之財富思維與財富管理》,宜蘭: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16.傅朝卿:《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台灣戰後新竹地區佛寺建築風格之初探》,台南: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7.黃瑋玲:《宗教與教育的對話:生命教育作為宗教入世的新形態》,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8.楊宮妹:《台灣佛教僧團的現代轉型——台南地區開元寺與妙心寺之比較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9.劉威廷:《佛光山在大馬華人社區中的發展——以柔佛州柔佛巴魯禪淨中心為研究》,宜蘭: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20.羅元庸:《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1.釋妙上:《佛法西來南美的分析探討——以佛光山人間佛教在巴西的發展為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22.釋妙圓:《道藝一體之實踐——佛光山人間佛教文化弘法之探討》,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23.釋妙願:《星雲法師佛教復興運動初期發展之研究(1927-1967)》,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24.釋明一:《印順學之形成與展望》,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25.釋福喜:《一行禪師入世佛教與星雲法師「人間佛教」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26.釋德謙:《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27.釋覺亞:《安倍卡與其新佛教運動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七、其他

1.〈話說西來座談會〉光碟,卓蕾贊助,西來寺提供,2014年。

2.《人生》月刊第9卷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12月。

3.《人生》月刊第8卷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12月。

4.《人生》月刊第11卷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12月。

5.《人生》月刊第12卷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12月。

6.《人生》月刊第13卷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12月。

7.《人生》月刊第14卷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12月。

8.《人生》月刊第10卷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12月。

9.《人生》月刊第3卷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12月。

10.《人生》月刊第5卷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12月。

11.《人生》月刊第6卷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12月。

12.《人生》月刊第4卷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12月。

13.《人生》第1、2卷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12月。

14.《人生》第7卷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12月。

15.《西來寺2013年年刊》,洛杉磯:西來寺,2013年。

16.《佛光山2014年高雄市平安燈會》,高雄:佛光山都監院製作,2014年。

17.《菩提樹》第1期——第66期(1951年12月8日-1958年5月8日),嘉義: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18.今覺:〈生活上的兩大問題〉,《人生》月刊第4卷第8期,1952年8月。

19.今覺:〈佛教徒不要學魔術師——給佛教知識青年的第五信〉,《人生》月刊第5卷第5期,1953年5月10日。

20.今覺:〈和尚為什麼不結婚不吃葷?——給佛教知識青年的第三封信〉,《人生》月刊第5卷第3期,1953年3月10日。

21.今覺:〈理智乎?情感乎?——給佛教知識青年的第二封信〉,《人生》月刊第5卷第2期,1953年2月10日。

22.今覺:〈這是中國知識青年的一群典型——給佛教知識青年的第一封信〉,《人生》月刊,第4卷第12期,1952年12月。

23.今覺:〈請你承認自己是佛教徒——給佛教知識青年的第四信〉,《人生》月刊第5卷第4期,1953年4月10日。

24.今覺:〈學佛不一定要出家——給佛教知識青年的第六信〉,《人生》月刊第5卷第7期,1953年7月10日。

25.程恭讓:《人間佛教的弘揚——從中華文化談到當今人間佛教》,《人間福報》,2014年3月8日專題。

26.程頤:《伊川易傳》,《四庫全書》版。

3.雲水樓主:〈雲水樓拾語〉,《人生》月刊第5卷第10期,1953年10月10日。

28.雲水樓主:〈雲水樓拾語〉,《人生》月刊第5卷第11期,1953年11月10日。

29.雲水樓主:〈雲水樓拾語〉,《人生》月刊第5卷第12期,1953年12月10日。

30.雲水樓主:〈雲水樓拾語〉,《人生》月刊第6卷第1期,1954年1月10日。

31.雲水樓主:〈雲水樓拾語〉,《人生》月刊第6卷第2期,1954年2月10日。

32.雲水樓主:〈雲水樓拾語〉,《人生》月刊第6卷第3期,1954年3月10日。

33.雲水樓主:〈雲水樓拾語〉,《人生》月刊第6卷第5期,1954年5月10日。

34.雲水樓主:〈雲水樓拾語〉,《人生》月刊第6卷第6期,1954年6月10日。

35.雲水樓主:〈雲水樓拾語〉,《人生》月刊第6卷第7期,1954年7月10日。

36.雲水樓主:〈雲水樓拾語〉,《人生》月刊第6卷第8期,1954年8月10日。

37.雲水樓主:〈雲水樓拾語〉,《人生》月刊第6卷第9期,1954年9月10日。

38.雲水樓主:〈雲水樓拾語》,《人生》月刊第6卷第4期,1954年4月10日。

39.摩迦:〈人生需要佛法〉,《人生》月刊第5卷第6期,1953年6月10日。

40.摩迦:〈中國佛教與佛教青年〉,《人生》月刊第3卷第6期,1951年7月。

41.摩迦:〈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人生》六週年佛教專號,第6卷第11、12期,1954年12月10日。

42.摩迦:〈弘法、護法、求法〉,《人生》月刊,第3卷第7期,1951年8月。

43.摩迦:〈本刊一年來之貢獻〉,《人生》月刊第3卷第11、12期,1951年12月。

44.摩迦:〈佛教的數學〉,《人生》月刊第5卷第10期,1953年10月10日。

45.摩迦:〈佛教青年臨到時代的考驗〉,《人生》月刊第4卷第1期,1952年1月。

46.摩迦:〈我對四年來佛教教育的感想〉,《人生》月刊第5卷第1期,1953年1月10日。

47.摩迦:〈宗教同盟大會〉,《人生》月刊第4卷第6期,1952年6月。

48.摩迦:〈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序〉,《菩提樹》第11卷,1953年10月8日。

49.摩迦:〈星君仙女下凡塵〉,《人生》月刊第4卷第5期,1952年5月。

50.摩迦:〈看「目蓮救母」以後〉,《人生》月刊第4卷第1期,1952年1月10日。

51.摩迦:〈復興佛教與批評〉,《人生》月刊第3卷第9期,1951年10月。

52.摩迦:〈當前的佛教應做些什麼〉,《人生》月刊第12卷第4期,1960年4月。

53.摩迦:〈編者的話〉,《人生》月刊第6卷第1期,1954年1月10日。

54.摩迦:〈瞿曇與調達〉,《人生》月刊第4卷第3、4期,1952年4月。

55.摩迦:《釋迦牟尼佛傳》,《人生》月刊第6卷第1期,1954年元月。

56.釋東初:〈了解台灣佛教的線索〉,《人生月刊》第6卷合訂本,台北:法鼓文化。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