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400 五、人間佛教是善巧方便智與般若慧交相輝映的佛教

由於《維摩詰經》是講述菩薩思想實踐的經典,而且是主角示現為人中的菩薩的一部大乘經典,所以我們今日推動踐行人間佛教,這部經典也就自然應當被視為人間佛教一部有重要指導意義的經典。*39關於《維摩詰經》與人間佛教關係的探討,今後還可以從諸多角度來施行,本文以其主旨所限,不擬過於展開,我們根據前文對於《維摩詰經》善巧方便思想的解讀,得出一個結論:如果說《維摩詰經》所展示的維摩詰菩薩的善巧方便智理論與實踐可以看成是人間佛教的一個「範型」地話,我們就覺得人間佛教在其學理證成中應當特別關注善巧方便智與般若慧之內在關係,人間佛教應當是善巧方便智與般若慧並重並舉、交相輝映的佛教。

前文業已指出中村元先生從「現實生活的肯定」之角度對於《維摩詰經》的解讀有在「世俗化」層面定位《維摩詰經》思想的傾向。事實上這樣的意識並非中村元先生一人所有。自從二十世紀初期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理想以來,一方面經由李子寬、大醒、慈航、印順、東初、星雲、李炳南、聖嚴、曉雲、證嚴、惟覺、趙樸初、淨慧、慈莊、慈惠、慈容、依空、昭慧等許多高僧大德、佛教學者及社會大眾前赴後繼的努力,使得人間佛教如今已經遠遠不是停留在太虛大師當年僅僅流於「口號」的狀態,可以說已經樹大根深、枝繁葉茂;可是問題的另一面是,關於人間佛教的「世俗化」的指責的聲浪,或許自太虛大師在世的時代,自從梁漱溟先生堅持佛教「專談現世生活以外的事,不談現世生活」的偏至的立場,激烈批評太虛大師倡導人生佛教是「糟蹋佛教」的論辯開始,*40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筆者認為,之所以造成這樣奇怪的情形,原因固然十分複雜,但或許未能從佛教的傳統思想中覓得一個合適的理論及智慧的基礎,應是其中的根本原因。關於人間佛教理論證成的問題註定備受爭議,筆者於此僅想提議:或許人間佛教之學理證成可以重新思索對於大乘佛教有著特殊意義的善巧方便智之思想旨趣,可以考慮回歸善巧方便智與般若慧並舉並重、交相輝映之菩薩學行思想傳統。筆者認為善巧方便智與般若慧內在的統一不僅是全部佛法的思想基礎,是大乘菩薩學行的思想基礎,也是人間佛教真正的思想基礎,而建基於此一思想磐石上的佛教就不但不是僅僅「肯定現實生活」的世俗化的佛教,而且也不致給社會人士世俗化佛教的外觀與印象,它是與教主釋迦牟尼一脈相承的佛教,是出家眾與在家眾可以無諍的佛教,是改造人間、淨化人生的佛教,是積累無邊福德、智慧資糧的佛教,是以大菩提作為唯一目標的佛教,是在「傳統」與「現代」之嬗變中一以貫之的佛教。

【附注】

*39從人間佛教與《維摩詰經》相互交涉的角度討論此經典,並以其作為人間佛教的重要理論資源之一,此思路已不乏高僧大德及學者之提出及參與。於中,我們擬特別提出二十世紀漢傳佛教3位高僧有關的著作與工作:(1)太虛大師有〈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釋會紀聞〉(民國11年9月在北京己未講經會講),〈維摩詰經別記〉(民國13年7月在泰縣光孝寺講),及〈維摩經意大綱〉(民國15年9月在星洲講)3種有關的著作,均收於《太虛大師全書》中,足見大師對此經重視的程度。(2)聖嚴法師著有《《維摩經》六講》,其中提到:「現在我們的法鼓山,正在提倡心靈環保,正在倡導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我們的理論依據,便是出於《維摩經.佛國品第一》所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本經在大乘佛教的聖典中非常重要,例如鼓勵在家居士修學清淨莊嚴的菩薩道,卻未忽略出家比丘的清淨律儀;鼓勵菩薩宜入世,宜處於眾生群中,但又主張離欲不貪著。《六祖壇經》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思想,實與本經有密切的關係。本經從基本的五乘共法人天十善道,通過三乘共法的解脫道,提升至大乘不共法的佛道。」引文見聖嚴:《法鼓全集7.維摩經六講》,頁9-10。(3)星雲大師是當代漢傳佛教中推進落實人間佛教不遺餘力且其成就特別卓越的一位人間佛教導師,在其所著《人間佛教論文集》中有〈人間佛教的藍圖〉一文,是以《維摩詰經》之〈佛道品〉作為根據,分別從眷屬、朋友、飲食、衣服、居住、交通、教育、娛樂、資用、修行等諸多方面,展示人間佛教之基本生活藍圖,這是迄今可以讀到的當代人間佛教行者關於《維摩詰經》思想的創造性轉型的闡釋。參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頁321-391。

*40有關此問題的詳細研究參見拙文:〈記太虛大師與梁漱溟先生關於人生佛教問題的爭辯〉,此文是2001年著者參加佛光山「人間佛教研討會」論文,後收入《華梵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頁167-190。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