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20 編者的話

一九八八年元旦台灣報業解禁之後,報社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因應各家版面的擴充,內容需求量大增,報導取向多元,宗教新聞也更受矚目。

報業解禁同年五月,在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中央日報‧星期增刊》中,以「封面故事」跨頁報導了「佛光照泰北──星雲大師泰北之行」,介紹大師為身處泰北異域邊陲的難民帶來有形糧食和心靈信仰。在當時,一位出家人能有如此大篇幅的報導實屬不易,且為佛教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形象。

早在一九六七年佛光山開山之初,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內政部長徐慶鐘都曾蒞臨訪視,也受到媒體報導,可惜的是這些彌足珍貴的資料已難以蒐集了。

隨著媒體激烈競爭,台灣報業逐漸朝向誇大不實、羶色腥等內容,改變了媒體生態,更讓公信力受到質疑。於是大師決定在二○○○年創辦《人間福報》為社會帶來一股清流。

大師知道言論的影響力,本身也是媒體追逐的焦點。其原因歸納幾點說明:

一、帶動佛教發展

大師在台灣重現了大陸叢林制度,相對於當時盛行的齋教,顯然有別。此後,佛光山的各項措施與決定都影響著台灣佛教,如舉辦具模範戒期之稱的萬緣三壇大戒、設立宗務委員會、住持採選舉制、封山、全台行腳托缽、成立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等等。

二、佛教成為文化

大師因應時代,將佛教傳統推陳出新,如恭迎法門寺佛指舍利來台、國父紀念館佛經講座、紅磡香港佛學講座、梵唄音樂會世界巡演、萬人音樂會、一筆字世界巡展等,不僅是創舉,也將佛教推向文化高峰。

三、名人來往廣泛

除蔣經國總統外,台灣歷任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甚至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李顯龍都與大師有過交流。

二○○八至二○一六年兩岸關係密切,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宗教局局長王作安等,都曾來山拜會過星雲大師。尤其,二○一四年大師赴陸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後,大師在兩岸更具聲望,使大陸媒體報導亦更加頻繁。

四、生平經歷正向

大師於一九四九年隻身來台,貧無立錐之地,四處漂流,因從小在寺院成長,未拿過一張社會文憑。至今,卻能在五大洲建立三百餘所寺院道場,收一千三百位出家弟子,創立國際佛光會信徒逾三百萬,成立五所大學及中小學,開辦人間衛視、《人間福報》弘揚佛法無遠弗屆,大師的個人魅力,充滿傳奇色彩,都能深刻激勵人心。

五、思想見解獨到

大師高瞻遠矚的思想,慈悲無我的品格,每每在國家社會發生天災人禍時,他的發言總能給人開啟智慧,安撫人心。如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時,大師發表:「活著就有希望,生存就是希望。」對於佛教徒最敏感的政治觀,大師提出「問政不干治」。二○一五年更以趙無任為筆名,發表七十篇對台灣政治社會的深度思想,都獲得廣大回響。

尤其,大師所提出的「人間佛教」的思想,以「三好、四給、五和」來詮釋佛教教理,如:身口意三業等,對佛教更具有劃時代的改革意義,未來必將影響世界佛教。

在面對橫跨半世紀歲月、數萬則與大師相關的中外剪報與期刊報導的龐雜史料中,本單元只能概略性的結集部分平面與網路新聞,時間從一九七六年至二○二二年,主要收錄自《中央日報》、《聯合報》、《聯合晚報》、《中國時報》、《民生報》、《台灣新生報》、《自立晚報》、《自由時報》、《旺報》、《人間福報》、《歐洲日報》、《世界日報》、《光明日報》、《佛音時報》、《南洋商報》、《星洲日報》、《星島日報》、《晨報》等近百家媒體,這些新聞雖然不一定能全面表現事件本身,卻可以看見當時的社會現況,反映時代意義。

為尊重各家媒體報導,還原當時的歷史原貌,因而保留文章原本的用字遣詞,以做為了解大師的重要史料。唯部分新聞標題未能明白呈顯該事件之內容主旨,為方便讀者檢索閱讀,在不影響原意的情況下略作調整,特此說明。

二○一七年一月

二○二二年八月修訂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