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3 星雲大師與劉長樂對話:包容的智慧

【解說】在當今佛教界,星雲大師是一位得到公認的高僧大德。

整整八十年前,一九二七年,星雲大師出生於江蘇江都,十二歲剃度出家,二十一歲時出任南京華藏寺住持,授記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在一九四九年到台灣之後,星雲大師致力於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的事業推動。

一九六七年星雲大師於台灣創建佛光山。

一九八五年自佛光山開山宗長一職退位,雲遊世界各地弘法。

一九九一年創辦中華佛光協會。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於洛杉磯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擔任總會長。

至今於世界五大洲成立近二百個協會,會員人數逾百萬,以期達到「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人間佛教理想。半個世紀以來星雲大師立足台灣弘法於世界,在各地開創道場,遍布全球五大洲。

迎佛指舍利入台灣

【解說】二○○二年二月二十三日,一項佛教界的法事活動,震動了數百萬台灣人。

世界僅存的釋迦牟尼佛指舍利,在經過多年努力之後,終於從西安法門寺請到了台灣,供無數信眾瞻仰。這次規模空前的佛教活動,在台灣各地持續了三十七天之久。五百萬人參與了這一佛教文化的盛會,其中有近十七天的時間,將寶物供奉在全台灣規模首屈一指的道場佛光山之中,供信眾朝拜。而如此重大活動的牽頭者,與國寶佛指舍利的護送者,當然非星雲大師莫屬。

星雲大師:我們請佛指舍利到台灣來,你們不可以有錯誤的想法,以為佛指一來,台灣就沒有問題了,一切都消災平安,一切都是富貴發財。這樣的話,給佛陀的壓力太大了。如果如此我也不要成佛,太辛苦了。‭‬

我們為什麼要請佛指舍利到台灣來呢?主要是,佛陀是一個偉大的聖者,慈悲、智慧,他有大的威力,他能夠讓我們自省,讓我們能淨化身心,讓我們能改善我們的習氣,減少我們的煩惱,減少貪瞋愚痴。

解說:自從鳳凰衛視全程直播星雲大師,恭迎佛指舍利到台灣的活動之後,便與大師結下了不解之緣,多次報導了大師的弘法活動。二○○七年是佛光山開山四十周年,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先生一行人,再次登山拜訪大師,希望在更多的人生問題中得到大師的開示,已經閉關的星雲大師欣然接受,與劉長樂先生進行了長談。

劉長樂:在二○○二年的時候,我們非常有幸能夠參加大師的迎佛指舍利到台灣的這樣的一個壯舉。鳳凰衛視全程追隨大師,記錄了這樣一個非常非常感人的,非常非常有震撼力的這樣一個行為。‭‬

星雲大師:感謝劉總裁,由於鳳凰衛視在全球播放佛指舍利的節目,不但很轟動,影響力也是至今餘音未息。

「心若虛空」的包容智慧

解說:佛教講求包容的智慧,所謂「心如虛空」。通俗地講,只有能像宇宙一樣,博大的胸懷包容萬物才能夠成佛。雖然目的相同,而追求的手段多種多樣,從三大宗教來講,今天的基督教分有三大教派,歷史上教派間的爭鬥也時常發生。伊斯蘭教教派眾多教義紛雜,許多教派間的矛盾,引發了曠日持久的武裝衝突。佛教也是如此,號稱八萬四千法門,分門別類方式繁多,思想體系也有諸多不同,但過多地專注於分歧,只會引起力量的分散。多年來星雲大師在傳道上,講求接待一切佛法,只要心中有佛,就有相通之處,只有融合的力量,才能把弘法的事業提上更高的層次。

這種融合與包容的精神,在佛光山處處可見,大佛城是佛光山一處重要的佛國淨域,有大小佛像千餘尊,大佛城上方高地上,環伺四八○尊金身立像的佛陀,簇擁著正中一尊一二○公尺高的金身接引大佛。在這樣莊嚴的地方,大師從佛像的修造講起了「包容」的智慧。

劉長樂:我們就在與大雄寶殿先後建起的大佛城接引大佛面前。

星雲大師:大佛城與大雄寶殿是在三十年前,先後開工的,也先後完成的。

劉長樂:我們剛才看到這個大佛裡邊的佛像很有意思。剛才法師們給我們介紹說它是密宗和顯宗並存,這樣的一種包容,我覺得在咱們這個佛光山的很多地方,包括很多的廳堂啊、佛像啊,都能把我們的中華文化體現出來。

星雲大師:你看到我們很多精采的地方。

劉長樂:謝謝大師。

星雲大師:像「不二門」,為什麼要「不二門」,這個門一個就好了,因為那個門,它的左面是東山日出,右面是西山日落,東山的日出,未曾日出,它又到西山,西山的日落,未曾日落,它又日出了。所以生死,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都是一個,來來去去,生生死死。就等同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東方為體,西方為用,其實體用是一致的。所以我就想把這個顯密要融合,禪淨要融合,南北傳佛祖要融合,佛教的在家、出家要融合,比丘、比丘尼大家都融合,不要分割,不要各自一個板塊,讓佛教沒有力量,所以我覺得融合的佛教,真是很美的世界。

劉長樂:您剛才講的不二法門真的很有意思。

星雲大師:當然同中有異了,但我們異中求同,在佛教裡面的這個包容啊,我們就講到管理吧,管理重要的就是要包容,這個包容啊,在佛教裡面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空,這個虛空啊,才能容萬物啊,就是般若無邊說的這個空。

劉長樂:關於「有」、「無」和「空」的辯證關係,是佛家般若學說中十分重要,也比較深奧的部分,早在中山大學有關佛教智慧的演講中,大師就曾經深入淺出地進行過講解。

星雲大師:「空」不是沒有,是要「空了」才會「有」,茶杯是空的,能裝水裝茶;茶杯裡面有東西了,不空,你的茶啊水啊放到哪裡呢?這個地方有這個空間我們才能聚會,假如沒有這個空間,你說我們到哪裡去聚會呢?要空才有,我們不要把空和有對立分開,所以《般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對於物質的有,空是代表精神的一個意義。假如人能了解了空,這不是了解,它不是知識。空是沒辦法了解的,它沒辦法了解,要重悟,要悟到你心空,這個人的心吶,它是一個虛空一樣的。

劉長樂:你心中能包容他們多少,我們從管理角度也好,還是從佛教哲學角度也好,如何來看待包容呢。剛才大師講到一個特別重要的話題,就是在現今社會,在現今的這個時期啊,我們實際上是個紛繁的世界,有很多的事情是不盡人意,包括那個政治方面的事情,也包括了人心方面的事情,當然也包括了現在的環境和自然,和人的關係等等的方面。渾沌的大千世界,現在有很多非常不盡人意的部分,怎樣用包容的心態來對待它,同時要處理好,也不能就此止步不前,全部地包容,什麼都無所作為。這可能也不行吧,大師。

星雲大師:比方說一個屋子裡面,你包容清淨的空氣,包容這個陽光,包容這個明窗淨几,你不能把穢氣啊,骯髒啊,垃圾啊,統統一起包容到一起,不是?包容也是要有智慧,也是要有處理的。我想清淨地,你要給予它清淨的處理法;汙穢的你要給它汙穢的,好像垃圾要清潔,就像我們佛光山,處理這個就是回收啊。廢物回收,也有一點收入。把那個錢收來,我們建了一個寺廟,花了十幾年時間。信徒也做得高興,我們出家人刻苦耐勞,也學到很多的本領,就例如現在佛光山。我們有遊客來,常常丟的垃圾的東西,我們把它撿起來每一個月回收,也能賣到一二十萬塊錢,所以我想這個垃圾髒,也不怕。只要會處理,你包容他。你不包容他,不把他放下來,跟他吵架,大家傷感情嘛。他的髒的東西我撿來我可以當錢來賣了,這又未嘗不好呢。所以很多事情想得開,想得通啊。這個思想通了,什麼就能通了。(2007.04.24-25‭/鳳凰網電子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