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3 佛光照泰北——星雲大師泰北行

文/西堤

大雨降在潮濕多水的臺北,不僅不能使人感受到它是化育萬物的「甘霖」,甚且還會被咒罵天不開晴;但若雨水下在乾旱荒蕪的田野,即便只有一些些,卻足以令人望之雀躍,感激莫名了。

使健康與佛法降臨泰北

泰北邊區的難民,艱困地蟄守在貧病蠻荒之地三十九載,他們對於外來的關切與援助,正可謂「如旱地之望甘霖」。近年來,在國內眾多善心人士、慈善機構及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成立了「泰北難民村工作團」相繼濟助救援下,物質生活及居住環境已大有改善。然而,人在困頓之境,節衣縮食,餐風露宿都是可以堅忍熬受的,唯獨精神空虛,無以寄託之苦,才是最大的折磨。因此,把物資和金錢送往苦難的泰北容易,能夠帶去「心靈的信仰與精神的力量」,不僅十分地不容易,更不是人人想做就做得到的。

今年三月,在星雲大師的帶領下,適時地把關懷、溫暖及各種需要送到這個為大多數人遺忘了的邊境,正是「佛光山泰北弘法義診團」的目的。與其他造訪過的慰問團體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此行不僅攜有他們欠缺的物資,更使「健康與佛法」降臨在泰北,佛法無邊,此其一二。

鼓勵並肯定「成佛在人間」

原佛光山住持星雲法師,可謂今日佛教界一代宗師,乃眾所周知,從創設「佛光山」弘法至今二十餘載。他以學佛者的智慧,走現代化的路線,將佛法落實於生活;倡導「人間佛教」的觀念,鼓勵並肯定「成佛在人間」的價值觀,一時蔚為風氣,追隨者如潮滿湧,因而能奇蹟式地建立了名滿中外的「佛教王國」─佛光山;不僅僧徒千萬,其資產更被比喻為「富可敵國」,嫉妒的人則譏稱他為「最有錢的和尚」。

然而,對於外界這種種的褒貶如何,星雲大師無不一笑置之。對星雲大師深為了解的《普門雜誌》主編張培耕,另作了補充說:「其實應說大師是『最會花錢的和尚』才是,他每天為了弘法布施、捐錢濟貧、興辦教育、文化事業等等,花下大筆大筆的錢,正如佛家所謂的『十方來,十方去』,泰北此行,不過其躬身實踐佛法之萬一。」

「泰北弘法義診團」抵達邊界造訪難民,前後共七天,走訪了將近二十個難民村。由慈容法師擔任領隊,團員五十九人,其中法師十六位,中、西醫生共六位,護士十一位,護法居士二十位,另外有六位新聞記者。

我們不入泰北,誰入泰北?

出發前,星雲大師告誡大家說:「這一次到泰北,我們並不是去旅行,而是將大乘佛法、醫療帶往難民村。地藏王菩薩曾發願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不度盡眾生,誓不成佛。此行便是我們不入泰北,誰入泰北?」因而,雖在那樣一個蚊瘧滋生,設備簡陋,環境落後的地方,對於每一位已過慣文明享受生活的團員而言,既吃不好且睡不著,不方便洗澡又汗臭難熬,但從頭到尾,卻沒有人叫苦過,沒有人挑剔過,反而有著極深的悲憫、惜福與感激之心。

隨行的臺視「為善長樂」製作人周志敏小姐說:「一路上看到大師總是和顏悅色,一切甘之如飴,馬不停蹄地到處布施結緣,腦中不斷盤想如何救助這羣受苦的同胞,因此,大家再疲憊,也要吞忍下來。」

星雲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大師,早在三年前便有遠赴泰北的計畫,卻因泰國官方鑑於該地戰火未息,不夠平靜,顧慮安全問題而極力勸阻;大師探望難民的心願因而延遲至今春才得以實現。

身在異國邊陲,心存祖國

泰北邊區現今共有四十六個難民村,四萬多名難胞,全是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底雲南變色後,志願留在邊境繼續以武力從事游擊抗爭的義士及其後代;多數為雲南人,也有少數四川人、貴州人和邊疆少數民族,包括苗族、猺族、央子、阿卡、漢猓和土猓等,主要散佈在泰北清萊、清邁、密豐頌三省的邊界山區,其中十三個是擁有武裝的自衛村,肩負捍衛泰疆的責任;由密娥到帕當,西東綿延一千五百公里,現分別由雷雨田將軍與李文煥將軍領導照顧。

這些身在異國邊陲,心存祖國的難民,以鋤頭代替槍桿,以耕作取代戰鬥,當初以為只是暫棲之地;古有蘇武孤獨牧羊在北海,不過十九年,難胞的血淚悲境卻不料一守就是漫漫三十九載,雖獲允在彼地安家落戶,然而不是深山叢林就是在山坡丘陵地,條件極差,加以泰北雨水集中經常缺水,交通不便與世遠隔,沒有資金,更甭談技術,過著的是比游擊生涯更艱苦的「與天爭地」的日子。

佛化泰北

星雲大師率團此行,安排中的有:為新建的寺廟剪綵,灑淨、開光;為需要的團體與個人贈送佛像、經書、金錢;為身體有病痛的診療給藥;為心靈空茫無依的人舉行皈依典禮,以此信仰之力,‭ 開展他們人生的新旅程。

大師抵達泰北的第一天,聽完難民村現況簡報後,觸動了他的心思,當晚即作了一項決定──「佛化泰北」,將提供一百個公費名額,幫助有心有緣的年輕人,回國讀書、學佛、出家或參與佛光山所屬的文化、教育、慈善事業,甚至到世界各地弘法佈教,最後再返泰北回饋鄉里。他深信,唯有這樣,才真正具有深重而長遠的意義,並能提高難民村在泰國的社會地位,對解決問題和排除困難,必能有大的幫助。

在大谷地的救國軍某團團長,就曾語重心長地說:「過去有不少團體來,穿熱褲,唱熱歌、跳熱舞,我們這裡本來就很熱,這沒什麼意思。你們這回來,帶了醫療、佛法,恢復了大家的健康,撫慰了眾人的心靈,這才有很深很好的意義。」

諸位不是難民,而是忠義之士

泰國是南傳小乘的國家,難民村因此也有好幾座觀音廟,但位於「萬養」新落成的觀音堂卻別具特色,因為,土地是泰皇所賜,蓋的卻是一座中國的大乘寺廟;星雲大師因此捐助了五十萬泰幣,在大乘前殿後方另建一泰國式後殿,用以象徵中泰的友好與大小乘佛教的融合並弘。在禮佛後的歡迎會上,大師強調說:「最艱苦的歲月已漸成過去,從大家的精神表現而論,諸位不是難民,是真正堅貞不屈的忠義之士,因此,難民村應改為忠義村。」

星雲大師的這番話,可謂深獲人心,因此掌聲如雷,但令這羣「忠義之士」最感動的應是這位「出家人」的悲憫胸懷一如及時雨,因而在當日下午開光灑淨典禮與開示佛法之後,應大眾之請,舉行了一場皈依典禮。在旁的慈容法師說:「此際,那每一張跪在地上仰望大師的表情,好像是獲得三十多年來未曾有過的甘露法雨。」‭ 而在這樣一次極其難得的機緣下,皈依三寶(佛、法、僧)‭ 成為大師座下弟子的信眾,竟多達一百餘人。

家鄉雖遠,佛法無邊

於三年前卸下「佛光山」住持的重擔之後,星雲大師並未因此隱居山林,遁違俗務,反而更勤於四處雲遊弘法,周志敏形容說:「大師整年到頭奔波在外,難得休閒,平均一年裡有多達兩百個日子是在高速公路上來來去去,其辛苦可見一斑。」

但是,只要有需要他去的地方,跋山涉水,星雲從不曾推辭。比如「唐窩」這個曾經是第三軍指揮部所在的地方,前往的沿途上,黃沙滾滾,遇雨則泥濘難行,人車騾馬無不望之卻步。難民們說:「我們是很飢餓,但是寧可飯吃不飽,也要有佛堂可以參拜。」這話便深深放在他的心上,特別是在「熱水塘」一處招待義診團的地方,有塊黑板上寫著「家鄉雖遠,佛法無邊」更是叫大師與每個團員深為感慨而感謝莫名,終究,佛菩薩一直都未忘掉他們的。

在美建造「西來寺」

這十多年來,佛光山及眾信徒奉獻匯資興建的寺廟與慈善、教育機構,分布於全省各地及海外,今年七月,於美國洛杉磯更將出現有史以來的第一座國際佛教叢林──佛光山美國西來寺。此寺佔地十四英畝,規模宏大,莊嚴雄偉,但其籌建過程卻是千波萬折,備極艱難。最主要的阻力當然是源於文化的不同(基督教信仰在美國已根深柢固)。

星雲大師乃先於該市區購下一所教堂,改建成「白塔寺」作為據點,本著「服務代替弘法」,「救助代替佈教」的原則,廣做利生濟人的工作。比如成立交通服務中心,義務為國人及旅美僑胞服務;延聘中西醫,舉辦義診;創辦中華學校,傳播中華文化等,贏得了中美人士一致的肯定與讚揚,才能超越宗教畛域,樹立起佛教的良好形象,民國七十二年(一九八三)五月底,終於洛城郡務會議通過,准予闢建。

象徵佛教文化的西傳

「西來寺」的出現,象徵著佛教文化的西傳,同時也代表中華文化在西方有了根據地。長久以來,我們接受西方文化的巨大衝擊,然而科學與物質文明在今天似乎已走到了盡頭,他們開始反過頭來,想從東方的禪、佛、儒道等思想中尋找出路。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恩比更告訴世人:「人類的未來只有寄託在宗教信仰上。」星雲大師發大願將佛教文化西傳,不僅是一種遠大的眼光,更是佛家智慧在下一世紀將大放光芒,指引世人一條明路的先兆。「他什麼事總是頭一個做,想法、做事的方法更是走在眾人的前端,因而引來不少嫉妒者的微詞與批評,可是到後來事實證明,這些人還是只有跟隨著他的路走下去。」周志敏以旁觀的立場,客觀地為大師作為做了一番評述。

為忠烈祠亡魂誦經超渡

在唐窩村的最高處,有一座木造老舊的忠烈祠,供奉著陣亡或病故將士的忠烈英魂靈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對聯是「浩浩海天揚正氣,巍巍泰嶽祀忠魂」。張培耕說:「祠堂既不高大,亦不雄偉,但立於階前仰望,陣陣松濤聲中,祇見碧空蔚藍,白雲之下,殿堂顯得無比莊嚴。」

這些葬身異域的英魂,無奈與傷心之外,必定還十分不甘,星雲大師因此隨即在忠烈祠為其誦經超渡,引他們的靈魂回佛光山去,另外也再捐出二十萬臺幣在唐窩村興建一座佛寺,並建議命名為「泰華佛寺」以象徵兩個宗教的融合與文化的交流。

而早在數年之前,臺視公司便在大谷地的農場與村莊之間建造了一診療所,義診團於第四天抵達大谷地時,大師照例在該地的泰國寺廟中禮佛、誦經、說法、致贈佛經、佛像、建設基金,使佛光普照,廣結善緣,連農場與泰國寺廟亦不例外,此乃所以弘法團足跡所至之處,無不信心倍增,皆大歡喜。

教育、文化、慈善三位一體

訪過萬養、熱水塘、唐窩、大谷地、華亮五村之後,大師建議工作團及當地代表,未來興建新寺廟時,似可考慮將診療所與圖書館建在廟的兩側,讓教育、文化、慈善事業三位一體,在資源、人力、管理、活動上,可以做整體的配合與運用,如此不僅可以減低開辦費,功能亦可加倍發揮,又若村村有此建設,佛陀的慈光將更能永遠照耀著泰北。

而這所謂「寺廟、診療所與圖書館」三位一體的想法,其實也正是星雲大師一貫弘法所推展的具體建設方向。細數目今佛光山轄下的分支機構,不外從文化事業、慈善、教育、醫療與宣揚宗教信仰上著手努力:佛光出版社,電視宣教節目、《普門雜誌》、佛學函授、信徒講習會、佛光精舍、新竹無量壽圖書館、蘭陽仁愛之家,普門中學、大慈育幼院、大專佛學夏令營……不一而足。

至於道場寺院,從東岸、北部到南台灣,計有宜蘭雷音寺、圓明寺、基隆極樂寺、臺北普門寺、彰化福山寺、嘉義圓福寺、善化慧慈寺、臺南福國寺、高雄普賢寺、壽山寺、澎湖的海天佛剎等等不勝枚舉;海外如香港(佛香精舍)、舊金山(三寶寺)、關島(佈教所)、馬來西亞(鶴鳴禪寺)等亦多所用心,期使佛陀的慈悲智慧能使世人均霑其雨露。

佛教原就國際化,胸懷天下

這樣的「佛教企業」其意義與貢獻便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在大或多與否了!因之,或有人更非議佛光山的做法太過於企業化、國際化,大師心平氣靜地答道:「佛教的傳揚原本就是國際化的,源於印度,傳至中國,又分南北小乘大乘兩路,進入日、韓、錫蘭、泰國等國,另如玄奘等大師西行取經,無不彰顯著這樣的一個意思,守著一個廟不出門的出家人雖無可厚非,但在今天這樣一個現代化的社會,宣揚佛法實更應胸懷天下,促使中西文化雙向交流,對人類世界才能有所貢獻。」

施診醫療是此行的一大工作重點,泰北邊境的主要疾病是氣管炎、關節炎、貧血、甲狀腺腫大及皮膚病,多半肇因於營養缺乏與環境不潔。「看到肚大如鼓的小孩,瘦乾體弱的老人,如何不令人酸楚湧上心頭!」慈容法師難過地說。整個泰北,雖在大谷地有處公設診療所,卻只有一位醫生,要看病很不容易,因此,很多小病就是在找不到醫生的情況下,「拖」成了不治之症。

協助泰北難民建設功德會

而欲幫助難民脫拔凡此種種之苦痛與困境,星雲大師提出了組織「佛光山協助泰北難民村建設功德會」的計劃,準備朝四個目標努力。

一、以生產代替救濟。救濟無了期,最要緊的是讓他們能生產,有工作,得以獨立養活自己,幫他們開加工廠,做水果、蔬菜、玉器、豆油等的加工,這點要請臺灣的廠商發大慈悲到泰北去。

二、以職訓培養人才。這是開工廠的預備工作,訓練方式或請求政府在當地培訓,或設法讓他們分批到臺灣來學習,如此人才漸多,技能在身,生活自然能日有改善。

三、以宗教保有文化。寄居泰境,未來走向泰化自是難免,因此唯有從文化、信仰及民俗上來保存。這個可以在寺廟裏辦講習班、宗教班或歌詠班傳承下去,才不致使後代斷了根。

四、以觀光開拓財源:邊境自然風光明媚,景色迷人,是一項很好的觀光資源,可在從事生產之餘,慢慢朝此發展,必可開拓不少的財源。

使泰國永遠是一塊樂土

三月十日是訪問的最後一天,到達了此行的最後一個村落──帕當,歡迎的行列在大太陽下幾乎長達一公里,場面極為感人,休息時,大師向連日來隨行保護的泰軍致謝說:「佛教,在一家保一家,在一國保一國,邊界有人把守,國土更為安全;泰國山川美麗,大家一起來保護,使它永遠是一塊自由幸福的樂土。」

弘法團整整一週的泰北行,從華亮到帕當,東西千里遙對,走過之處,叢林山巒,小徑溪澗,峻嶺起伏綿亙,猶如一片廣闊的綠色海洋,置身其中,讓人覺得,每一個散分的村落便如孤島一般。

持恆長期地把愛心送往泰北

救助這些「孤島」上的同胞,星雲大師說:「可能不是只這一次,也不是短期的,而必須是持恆的、長期地把愛心送往泰北,這樣才能算是真正功德無量的事情。」‭ ‬

弘法團前去之後,泰北義民在心靈及精神上總算有了歸宿。而救總在這塊土地上努力了多年,今後將更因為有了佛光山的佛光照臨,有了星雲法師的大願庇佑,必能使得他們早一日脫離苦難;且其忠義英勇的精神,也將永遠留傳下去。(1988.05.15/中央日報‭/星期增刊19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