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20 淨化人心講座 智慧的人生 自在的生活(上)

文‧攝影/洪美珍

由內政部主辦,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承辦的淨化人心講座,日前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吸引了大批人潮參加,主講者是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講題是「般若與人生」。般若在佛教中就是所謂的智慧、光明,把般若與人生做更白話的翻譯就是「智慧的人生」或者「光明的人生」,星雲大師把這個老生常談的講題賦予另一番嶄新的風貌。而在宗教團體的問題接二連三浮出檯面之後,在一片撻伐整頓聲中,這個講座,就顯得格外的引人注意,也因此贏來滿堂喝采。

台灣「神蹟」式的經驗奇蹟,雖然為台灣人民帶來了富裕的生活,但卻未曾給人們同時帶來心靈的財富,當生活富裕之後,內心世界反而更顯貧窮,為了擺脫心靈的貧窮和空虛,人們開始尋求一些可以安頓身心的方法,但由於一般人對於宗教的認知太過淺薄,因此也往往讓一些似是而非的邪教團體有了可趁之機,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如何淨化心靈,就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而在宗教團體,問題接二連三浮出檯面,在一片撻伐整頓聲中,這個講座,就顯得格外的引人注意。

而星雲大師所做的演講,能夠吸引眾人「關愛的眼神」,在於他講題的內容能夠掌握時代的脈動;譬如在開講之初,他提出了三個社會大眾所共同關切又好奇的敏感問題:宋七力會不會發光?神通究竟好不好?有沒有用?宗教中的很多靈異,到底真假如何?這些話題,立刻吸引全場的注意力。

星雲大師指出,宋七力會不會發光,甚至佛祖會不會放光,實際上不是很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自己內心有沒有般若智慧,迷失的現代人能不能反觀自省,能否放出內心的光明,才是最重要的。

神通的問題,星雲大師也指出,其實人生活之中處處有神通,有神奇,譬如肚子餓了,吃了飯,就不餓了,冷了添衣去寒,立刻覺得溫暖精神,這些都是神通,實際上,人如果有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有了這些神通,反而身心不能清淨,因為假使有了神通,如果聽到有人在責罵你,你知道了,反而感到痛苦,沒有神通活得比較自在;如同沒有神通不知死期將近,反而活得逍遙快活;他也指出以前有一位修行者,修到「點火神通」,一根手指頭可以點火放光,但是五毛錢去買火柴,一點也有相同的光,他用最生活化的例子,淺顯的文字,生動的譬喻,將世人心中的疑慮,一掃淨空,如果說,這也是一種神通,那應該可算是「觀自在」或「無所不在」的神通。

對於本尊與分身的說法,星雲大師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本尊」有「分身」;會議時,自己不能出席,可以派代表參加,派去的人就是自己的分身,因為他必須代自己說話,參與決策;父母所生的孩子,也是從己身所分出,也是分身,老師將學術、智慧傳給弟子,弟子再將所學向他人傳播,也是分身。佛陀千百億個化身,觀世音千手千眼化身濟世,救人無數,只要能夠反省求諸己,那才是正確的。

宗教中有許多的靈異傳說,到底真假是如何呢?譬如說舍利子,我們翻開報紙,有時可以看到有人在賣舍利子,這些廣告多半都誇大不實,當然所賣的舍利子也是假的;舍利子在宗教中是很奇妙的事,靈骨即為舍利,靈骨塔是佛教尊貴之地,受佛教中人所景仰崇拜,絕非像一般商人或世俗中之邪道,將之用於詐財斂財。

因此星雲大師也認為宗教也要有一定的規範,但是這種規範教內及世俗應有區別;靈骨塔如果是正統之正信佛教,應該讓佛教僧眾自行來規範,如果是一般世俗有商業獲利行為者,應加以立法管理。

他也指出,宗教內部也要有一定的資格區分,佛教界要稱為法師、禪師都是需要經過嚴格的戒律和剃度修行,才能稱之,妙天、宋七力根本與佛教無關,把他們歸入佛教,實在是正邪不分的錯誤歸屬,是以法師、禪師、牧師和神父應有規範。這就譬如駕駛也要有執照,教師、法師若無資格區分,任何人都可以用之稱之,這就好像無照駕駛,怎麼能不險相環生?甚至害人害己呢?

對於媒體的相互競爭與報導,星雲大師也認為,沒有求證,個人式的謠言,往往比黑道更恐怖,尤其是媒體的判決,根本無法申訴,傷害比法院的處分更可怕;他對於近日媒體現象,也有很深的感受:他指出政府無法,媒體無德,佛教無辜,信徒無奈。

的確,筆者站在一個傳播學者與資深電視節目製作人的立場,對於台灣風起雲湧,競爭激烈的媒體也深表同情,實際上,台灣今日社會亂象四起,負責傳遞各種媒體訊息的「傳播媒體」(電視、報紙、雜誌等)都應該負起大部分的責任,當然媒體之間相互競爭,記者大人們為求爭取新聞內幕或作獨家報導,不惜你爭我奪,挖空心思,往往下筆時捕風捉影,加油添醋,無形之中對所報導的內容或採訪的對象,做了不實的批判或過火的描述,被報導者往往在還沒接受司法審判前,就已先被媒體定罪了。筆者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做為一個新聞人及電視工作者,對於這種「變質」甚至「變態」的媒體效應,實在感到痛心,這也難怪星雲大師要說出,媒體有德可以救台灣,口中有德可以自救救人之語了。

在這一場「般若與人生」的講座之中,演講場次不下百場的星雲大師,以他舌燦蓮花,精彩動人的妙譬,將主題做了四點說明:

一、般若非般若:以般若為名者很多,譬如像《般若心經》、般若寺,世上人無處般若也無處不般若,這就好比一個人心術不正,一天至晚詛咒他人死,這就不是般若。父母教子、老師講道、法師講經是不是般若呢?那當然是般若,《金剛經》中講述佛陀的般若生活,和平常人也沒有什麼不同,那就是自在的生活,也就是般若。(《金剛經》中所講,財施,即布施;著衣、持缽,是為了持戒;乞食,代表忍辱;洗足,為了精進;敷座,用以禪定。)

依照星雲大師之說法,智慧有好的智慧也有壞的。人的生活之中,譬如著乾淨之衣服,儀態和藹可親,對於佛法中勸人為善之信念能加以實施,那麼般若智慧到處顯現,人生到處是般若了。

二、何謂真般若:般若有很高的層次,凡夫境界的般若是正見,也就是正當的了解,布施不一定是般若,譬如以他人布施的錢用來購買刀、槍傷人,用來吃喝嫖賭,那就不是般若。信仰最怕就是邪信、邪知、邪見,無正知正見雖是迷信,還不至於危害社會,最怕就是邪知、邪信,迷信比不信好,不信比邪信好,但正信最好。宗教的真理,如因果生死,有其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和永恆性,星雲大師希望大家對宗教要有更好的認知。

星雲大師也指出,媒體現在都在替宗教算錢,宗教卻沒看到錢,我們看到因果,看到因果就看到真理,如納骨塔,一些出家人來照顧這些靈骨塔,不支薪,終身奉獻。不要因為一些非佛教之商人所建納骨塔的商業行為,以「牛屎心」來看待真正的佛教,應用慈悲心、佛心來看待才是。

所有的事情都有起因,二乘羅漢,般若即緣起,所謂緣起就是宇宙各種因果關係的組合,看房屋之啟建,花朵之生長,看到結果,必然得知其緣有因,不能只在結果上作文章,應先了解它的起因。

所謂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日常生活仰仗因緣而成,「果從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萬有現象建立在空有,空不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有,空即有。這好比口袋不「空」如何放錢?口腔無「空」如何納物?宇宙不空闊,如何容萬有呢?又好比台北市空地太少,為了爭寸土寸金就容易起爭端,家中的空間太窄,同住一屋的人為爭個位子吃飯、坐臥,彼此你爭我奪,也就爭執不斷。我們的心如果能夠虛空,也就是能有容人的雅量,那麼我們就擁有一切的富貴。

三、般若有何用:般若的用處很多,可以消除煩惱及痛苦,可以照見宇宙萬物一切皆空,有般若享有宇宙萬有,所謂的有般若,有佛法,就有辦法,心中開闊,就有快樂。(1996.11.28‭/台灣新生報‭/‬17版)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