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31 73所寺院 百餘法師 佛光山研習

【人間社記者賴台生、曾盈潔大樹報導】為期四天的「第十一屆台灣寺院管理講習會」二十六日圓滿落幕,來自全台的百餘位宗教界人士、友寺法師、居士大德紛紛表示,「入寶山滿載而歸,不虛此行」。此外,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與眾接心時,勉勵大眾要有健康的身體、勤勞的性格、忍耐的氣度、慈悲喜捨的精神,為弘揚佛法而努力。此次講習會共有彌勒內院、月眉山靈泉禪寺、中道學苑、靈鷲山無生道場、大觀寺、護國清涼寺、義德寺、紫竹林精舍等七十三個寺院道場共襄盛舉。為兼顧理論與實務,主辦單位佛光山寺除安排專業的「宗教立法探討」、「佛教與非營利事業經營」、「佛教與管理」課程,並有「寺廟憂患意識」、「佛教與社會關係」、「寺務運作與海外弘法」、「佛教與環保」等實務問題。與會法師把握機會,提出:「如何處理寺院後繼無人的困境」、「僧伽老齡化、出家人減少」、「台灣佛教要如何走入社會」、「全球佛教的未來,如何承繼傳統」等問題。

星雲大師表示:「『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佛門要友愛和平,才能團結。」由於台灣人口老化是普遍現象,因此勸勉與會者要存著「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決心,促使佛教人士發心,將正直的思想散播至社會。「挽救佛教,不能只有紙上談兵。」大師以台灣和大陸的佛教為例,指出佛教若能自由發展,便能快速提升。然而宗教的推行,也需法律作為根據,「沒有法,就沒有力量」,訂定法律不能只有限制,而是要做積極的事,「好比受『五戒』,不殺生就是要積極護生,不邪淫就是尊重他人的名節,不妄語就是積極讚美……」除了要有自覺心,大師還主張「尊重與包容」,他說,無論出家、在家都要積極「行佛」,發揚佛陀心包太虛的精神,保有寬大心胸,方能影響社會,甚至將淨化人心的理念遍及全世界。

大師隨即以「心量有多大,容納的世界就有多大」一句,強調無論是南傳、北傳、藏傳或密宗等佛教,都要和而不流,因佛法是全體的,各宗派間應彼此尊重;而大廟小廟也都無須計較,因「佛法在恭敬中求」,慈悲才是最重要的根本。

佛光山向來以「僧伽制度」最吸引友寺法師,甚至專程前來取法,請求參考《佛光山徒眾手冊》(後更名為《佛光山清規》)訂定道場制度、清規。大師首先釐清「百丈清規」固然重要,但自我評鑑更需重視,指出出家人應以慈悲、修行、弘法、忍耐、發心作為生涯規畫的基石,並歡喜表示未來可籌辦寺院手冊講習會,大眾也可參考他以兩個月時間錄製的《僧事百講》。(2009.12.28‭/人間福報/9版)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