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6 星雲大師文學思想 陸學者探究

【人間社記者曹磊武漢報導】「從文學到理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學術研討會」,十八日至十九日在中國大陸武漢大學珞珈山莊隆重舉行,研討會由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有來自南開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安徽師範大學、浙江師範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等十一所高校、三十餘位專家學者及二十位碩博士生出席。

此次會議是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吳光正,其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宗教文學史》階段性成果之一。該專案以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為切入點,梳理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發展進程,揭示中國宗教文學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試圖建構一套解讀中國宗教文學的理論。

大師創作 體現中華文化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是《中國宗教文學史》中的經典個案,學者們試圖深入研究這個個案,為《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編撰提供理論依據。學者們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星雲大師全集》出版的契機,對大師的《無聲息的歌唱》、《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海天遊褅》、《往事百語》、《百年佛緣》、《星雲禪話》等著作深入研讀。學者們一致認為,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體現了「回歸中華文化」的家國情懷和「回歸佛陀本懷」的宗教情懷,對於建設人間淨土、推進兩岸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延成認為,此次會議集結人文科學各領域專家學者,他們對星雲大師及人間佛教文學各有研究,從星雲大師的著作文體、寫作方式、創作動機到星雲大師文學創作的哲學根基,各有深入探討。各學者獨立參會、各自表述,但討論的內容卻有相關的邏輯思惟。

「人間佛教不是某一個人的人間佛教。」吳光正表示,星雲大師為人間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哲學根基,研究時應探尋「一以貫之」的理論脈絡,藉此吸引更多領域、更多學者參與人間佛教思想的研究。

一以貫之 開拓研究思路

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蔡孟樺對與會學者表示感謝,她認為此次會議的討論熱烈、氛圍融洽,增進了中國大陸學界對於星雲大師的理解,為學界對星雲大師這一座文學、宗教寶庫,開拓了思路,希望更多學者投入探討,了解一代大師的文心與佛心。

此次會議,各方學者雲集,包括:中國大陸教育部長江學者、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文新、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蕭紅、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高文強、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培鋒、浙江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崔小敬、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林岩、安徽工業大學教授明成滿等。

人間詩學 給人明白

我認為將大師的文學思想以「人間詩學」命名,將更有利於推動大師文學思想的研究,正如提到大師的佛教思想,人們就會想到「人間佛教」一樣。我提出「人間詩學」的概念,指的正是星雲大師的文藝思想。「人間詩學」的價值,包括以「為人服務」為文學意義,以「給人歡喜」為文學功能,以「表情達意」為文學評價標準,以「給人明白」為文學創作原則。(黨曉龍)

海天遊褅 表述直率

佛教徒的異域求法記,從晉代法顯的《佛國記》到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等名作,星雲大師也寫一部《海天遊褅》。不同於傳統的異域求法記,《海天遊褅》中的反思意識特別強烈與真誠,反思的層面體現在佛教的發展,且大師的表述十分直率、情感充沛,甚至衝動激進、批評大膽,讓我看到一個不同於原來印象的星雲大師。(吳岳聰)

禪偈詩歌 闡發佛理

星雲大師實踐「人間佛教」的時期,恰是台灣經濟起飛,台灣民眾需要精神寄託,星雲大師順應了這一個歷史背景,將禪學的弘傳與當時台灣人的精神需求結合。

我的研究主要關注他的「禪偈、詩歌」的創作與解讀。星雲大師的佛教文學創作,不是純佛理化的說教,而是侃侃而談,像講故事一樣,巧妙地融入禪理。這些作品說明了星雲大師對古代禪宗文學遺產的重視與繼承,大師發掘了很多古代禪偈,以此為引子,闡發一番禪理,且有很強的文學性。(王一帆)

創作多采 雅俗共賞

星雲大師既是一位宗教改革家、宗教實踐家,又是一位文學家。他的文學創作多采,善用譬喻、故事、偈頌,邏輯清晰、語言通達,做到了雅俗共賞。可能也有人提出,是不是寫的太通俗了呀?但因民眾受教育的層次、以及文化程度不一,愈是簡潔明瞭、形象生動,愈能得到大眾的認可。比如佛光山提出的「三好」、「四給」,這樣凝練概括的詞彙,很容易被記住,便於傳播、落實。星雲大師的著作,有個創作底線,就是「給人懂」,因此著作大受歡迎。(甘紜菀)

(2017‭.‬11.22‭/人間福報‭/‬8版)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