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24 大馬弘法 世界本來同體共生—— 專訪星雲大師

文/陳翠娟

我覺得安慰的是:佛教能從過去的迷信發展到如今大家都瞭解的正信佛教。佛教現今的地位也隨著佛教弘揚的工作而獲得了提升。現在當佛教團體呼籲這個人間需要扶弱、世界需要和平時。世界也都能聽到我們佛教的聲音,並知道我們的願望。

台灣的春季,陽光明媚。佛光山傳燈樓會客室的室內溫度卻異常地低。國內外的傳媒工作者都正襟危坐在偌大的會客室內,耐心等候星雲大師的到來。時間一秒一秒過去,望向入口處,慈眉祥目的星雲大師在眾法師的陪同下不疾不徐地步入了會客室。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猶如高山雲海間發出的第一道曙光,驅走了室內讓人顫抖的寒氣。大師雖已年近八十二歲高齡,但身體仍很硬朗。行走時,腳步沉穩莊重;站立時則如古松般正直挺拔。當謙順慈祥的星雲大師如古鐘般端坐在椅子上時,他莊嚴的儀表令在座的每一位與會者都禁不住心生景仰。

出家七十年 最感欣慰之事

訪問進行當天,適逢星雲大師出家七十周年。詢及大師身披袈裟七十年以來,可有任何讓他感到最遺憾或最欣慰的事時,他以濃濃的江南鄉音雲淡風輕地答道:「幾乎是沒有啦。沒有最歡喜,也沒有最不歡喜的。但我覺得安慰的是:佛教能從過去的迷信發展到如今大家都瞭解的正信佛教。佛教現今的地位也隨著佛教弘揚的工作而獲得了提升。現在,當佛教團體呼籲這個人間需要扶弱、世界需要和平時。世界也都能聽到我們佛教的聲音並知道我們的願望。」

秉持著「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育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不但畢生竭力於「人間佛教」的弘揚工作,大師也積極在台灣乃至於世界五大洲推動各宗教融合的工作。

星雲大師笑說,可能連台灣人民都不知道,他就是台灣多年來的宗教委員會主席。「我每年都和天主教、基督教、一貫道、道教等十幾個宗教的領袖聯合一起舉行全民祈福儀式。這種跨宗教的祈福儀式也已進行很多年了。」

包容促進宗教和諧

如何讓佛教繼續推廣到世界各個角落的同時,又能與其他宗教維持和諧的關係?面對這個難解的問題,星雲大師從容地發揮了其最擅長的舉喻說譬:「佛教本來就是一個尊重、包容的宗教。在佛教裡有很多宗派,有藏傳、南傳、漢傳,但它們都能共同存在。同樣的,不同的宗教就像人有眼、耳、鼻、舌等諸根的差異,但眼睛有眼睛的功用,耳朵有耳朵的功用,不同功用的存在是好事。又好比我們一桌的飯菜,色香味都不同,但我們都喜歡所有的菜餚。所以佛教與世界上的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仍可以相互友好的往來、相互的尊重、相互地包容並共同存在。」

大師的回答總是很親切、很實際地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一如他詮釋佛法的語言那般,總是那麼地人性化、沒有說教式的教條、沒有形而上的玄談。

「在全球佛光山各道場過去的法會裡,我們都邀請世界上其他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的領袖來參與。雖然每個宗教都有不同的教主、教義、教史。你有你的耶穌、他有他的穆罕默德,我有我的釋迦牟尼佛,差別的存在並沒有關係。」

「不同宗教教義的差異,就像文學裡有小說、詩歌、散文、童話等多元領域。就算大家的教義及禮儀不同,宗教師及不同宗教的教徒還是可以友好來往。大家見面時仍可以點個頭、握個手,表示相互地尊重包容。」

大師認為這個宇宙本來就是「同體與共生」的圓滿世界。「同體」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地球上雖有各種國家、民族、地域的不同,但卻是共同仰賴地球而生存;「共生」則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是彼此互相依附及賴以生存的生命共同體。

大師說,各宗教融和是世界未來的趨勢,因此各宗教領袖應致力於相互融和的工作,以便能在同中有異、異中求同的情況下發揮無遠弗屆的力量。

「一如我們佛光會的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我覺得「平等」這個概念,更是現今人類最需要的。唯有常懷同體平等的觀念,世界才能和平。我也鼓勵人人都應有正信的宗教信仰,因為宗教能讓人心生包容與慈悲,而慈悲與包容能促進世界和平。」

此外,星雲大師透露,他為本身即將到馬來西亞進行和諧之旅及與國家級領袖進行對話的因緣感到歡喜。「雖然馬來西亞的國家宗教是回教,但是馬來西亞卻能包容那麼多的華人、那麼多的佛教徒。像馬來西亞這樣一個深具包容心的回教國家,已成功在回教國家的世界裡樹立典範。」

「我也非常欣賞馬來西亞的媒體,因為他們給予宗教活動很大篇幅的報導與宣傳。我也很希望台灣的媒體能對宗教發揚方面給予更大的幫助,因為現今的社會問題不是單靠政治一環便能解決的。它必定要在經濟、宗教、文化、教育、政治、媒體各領域的相互配合下,才能達到和諧平安的狀態。」

企業 VS 宗教 善用布施推廣真善美

話題從宗教和諧的領域轉向企業與金錢的課題。對於用錢的哲學,星雲大師覺得金錢必須用在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比如說,在創辦大學的經費上,大師會毫不吝嗇地撥款助建;但在不該浪費的事情上,大師會連一張手紙,也要用了再用。

「有錢有福報,懂得如何善用金錢才是智慧。我一生都沒有想過自己要擁有什麼。所以當錢來了,我會覺得那錢是十方信施的。所以必須把錢用了,才能發揮錢的價值;反之,如果在有錢後心起貪念,而把錢存到銀行裡聚財,那樣就無法創建事業了。」

大師認為人們不應該對錢抱著「有」的心態,而應持著「無」的逆向思考模式,因為「有」將讓你的金錢有所限量,但是「無」的心量卻能讓你的金錢能力無限、無量、無止盡的擴張。

另外,近年來有不少大財團、企業機構紛紛把錢捐獻給宗教團體。詢及這種透過金錢與宗教團體「沾邊」的情況到底屬於好事或壞事時,星雲大師答道:「企業機構與宗教團體結緣當然是好事,因為宗教是一個追求真善美的團體。宗教能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增加道德的力量、維護社會的次序。在每個現代的國家或一個再怎麼樣進步的國家,都不能沒有宗教的存在。人人都應提倡宗教,因為宗教能增強公民力量、鞏固國家的發展基礎。」

星雲大師補充,雖說「黃金是毒蛇」,但大師認為佛教並沒有全盤否定金錢的功用。「所謂『法非善惡、善惡是法』,金錢能使人為惡,也可讓人行善。只要是取之有道的淨財,便可用來促進社會安樂。」

星雲大師相信,佛教的出家眾也和其他的神職人員一樣,需要金錢去建構本身的膜拜場所,但他強調佛光山不一定喜歡大企業家的布施,佛光山更喜歡信眾們誠懇發心、細水長流的布施。「大布施的人偶爾還會有一點執著,反而小布施不執苦、不執惱。」

訪談結束後,放下受訪角色的星雲大師,立刻又忙著在會客室接見來自教育界的貴賓與來自世界各地參與信徒香會的護法們。眼前的大師仍舊精神奕奕並以續佛慧命為己志。看來近百的年紀從來就不曾成為大師繼續弘法利生的阻力。祈願佛教的千秋大業能如細水長流的河川般,繼續流往世界五大洲並利濟眾生。(2008.06.05/星洲日報/11版)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