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91 《星雲大師全集》主題論壇

編按:星雲大師以佛法為體,文學為用,著書立作逾一甲子,解行並重的推動人間佛教的宗教實踐,學者譽為實用的佛教文學,因此,成就三百六十五冊的《星雲大師全集》,共三千餘萬字,十二大類,五萬條目,種類豐富、論述多元,堪稱人類文化史上最巨大的出版工程。

二○一七年五月十六日,佛光山在藏經樓主殿舉行《星雲大師全集》新書發布會,並於當日下午,分別於藏經樓主殿及法寶堂舉辦《星雲大師全集》主題論壇,禮請學者專家及社會賢達,談論大師一生的行佛事蹟。本學報特刊出論壇內容,讓讀者從不同領域,了解這套書的特色及對當代佛教與社會的影響,見證大師的智慧與貢獻。

地 點:藏經樓主殿

主持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學術委員/依空法師

與談人:遠見天下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

    西北大學/李利安教授

    台灣大學/張亞中教授

    國際佛光會檀教師/鄭石岩教授

    《星雲大師全集》主編/蔡孟樺小姐

依空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各位嘉賓,非常歡迎大家來到佛光山。今天「516‭ 」這個日子,對全球佛光人來說,是一個很特殊的日子,它是歡喜日、有智慧的日子,也是大眾歡聚的日子,讓我們看到星雲大師怎麼從一座荒山開始,把人間佛教走向國際化。

這個論壇從各個層面來理解大師這套《全集》的意義跟影響。《大正藏》也不過一百冊,《卍續藏》一百五十冊,《星雲大師全集》有三百六十五冊,就是要我們一天看一本,一年剛好看完,也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所以今天,我們請了五位很了不起的與談人,請他們在各自領域,幫我們梳理、理解星雲大師這部浩瀚的典籍。

國際著名經濟學者高希均先生是遠見‧天下事業群創辦人,他跟大師的因緣非常深厚,從星雲大師第一本傳記《傳燈》出版以來,高教授就是大師的方外知音。首先請高教授從您的觀點、您跟大師的因緣,您對大師對文化的重視,來談談您對這套書的看法。

大師用大家聽得懂的話弘法利生

高希均:去年是大師的九十大壽。諸位知道,大師非常堅持他的生日是不能慶祝的。凡是他的弟子當然都聽話。但我不是他的入門弟子,我是敬仰他的一位,所以我們為大師出版了兩本書《星雲之道》和《星雲之影》,我們覺得做這件事情非常有意義。

為什麼取《星雲之道》呢?有兩個意義:一個道路,一個是道理。星雲大師半個世紀以來,用大家聽得懂的話、看得懂的文字在弘法。我們都可以學,你跟我都可以學,這是一條路,這條路人人都可以走,所以我就為這個書取名《星雲之道》,這條路走上來實在太好了。

星雲大師一輩子獲得很多獎項,包括今天上午在這裡,香港中文大學的沈校長以及六位教授,專程從香港飛過來,親自把社會科系的榮譽博士頒給大師。至今,大師已經有三十多個榮譽博士了。

北京中央電視台每一年都舉辦全球中華文化年度人物,二○一三年大師最高票當選。《遠見》雜誌每年十一月初,都辦「全球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二○一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第十一屆的高峰會,我們把「終身成就獎」頒給星雲大師。大師推動「人間佛教」,改革了宗教,改善了人心,改變了社會,對兩岸人民,大師展現的慈悲與智慧,增加了和平共生,增加了和諧相處,增加了和善交往。我們很感謝大師從高雄來接受這個獎。

我跟大師三十年的友誼,深刻地感受到大師的言教和身教,那是我一生的幸運。大師出口成章、下筆如飛,時時慈悲、知己滿天下;他有以下的才能:1.敏銳的洞察力,2.強烈的說服力,3.堅毅的執行力,4.巨大的擴散力。他是宗教改革家、創意大師,也是教育家。大師在推動人間佛教的道路上,既能曲直向前,更能勇往直前。

大師第一個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命運共同體的說法。他說「以無為有」,不要據為己有,他說我連一個房子都沒有,大眾第一,自己第二,信徒第一,自己第二;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做難做之事,處難處的人;有情有義,皆大歡喜;我不懂管理,只懂人心。所以,台北一些管理系的教授碰到我的時候就說,有沒有機會介紹跟大師見面,要請教大師如何管理佛光山?佛光山在全世界這麼多道場,這麼多大學,這麼多的事業,有出版公司、有電視,大師小學都沒有畢業,英文也不在行,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我想,因為他懂得人性。我特別注意到,這次三百六十五本書裡,有五本是講管理的。如果我是管理學教授,我一定把那五本書認真地看,然後傳授給學生。大師的特質也很精采,他比企業家和政治人物更贏得人心。

近期以來常聽大師說:「佛光山是給出來的。」我們念經濟、念管理的,一想到給,就是財富,給人家錢。但不是這樣子的。大師二十三歲到台灣時,哪來的錢,哪來的財富?所以他不是給錢,不是給財富,而是給溫暖,給同情、愛、慈悲、捨得。大師一生都在累積以及散發這種無形的資產。他是眾生的義工,全年無休。他走的是有智慧的路、奉獻的路、人間佛教的路。

人間佛教貼近人生,可以親近和實行。它既有一時之效,也能持久擴散。既是言教,又是身教;既是佛教,又是文教。大師說,人間佛教,可以增加台灣的自信,促進大陸的誠信,能夠深入華人社會,也能進入西方世界。所以今天,信人間佛教的不只是華人,非洲、拉丁美洲很多的國家,越來越多人要了解人間佛教,成為人間佛教的信徒。大師曾經說:「我來世還要做和尚,我和尚做得不夠好。」這是大師永生永世獻身人間佛教的承諾。

依空法師:高教授的精采演說讓我們讀懂一個人,讀懂一顆心,讀懂了星雲大師。非常謝謝高教授。下面我們要請遠道而來的西北大學的李利安教授,他帶了一群非常優秀的碩博士生,從史學的觀點,研究怎樣實踐人間佛教。尤其這幾年跟佛光山結緣,我想他對大師一生推動人間佛教,對大師的著作一定有獨到的見解。

《全集》的編纂具足四個條件

李利安:非常高興,在這樣神聖的時刻,在這麼莊嚴清淨的藏經樓,與各位法師和居士見面,我特別感謝法師提出的問題,希望我能談一下對《星雲大師全集》的看法。

我是從事歷史研究的,所以我看問題的時候,喜歡從歷史的縱向,以比較宏觀的角度給一件事定位。

從歷史上來講,把一些文獻編輯下來,形成一個大部頭的、具有彙集意義的大型文獻,其實是要多次進行的。比較有名的應該有兩類,一類是佛陀的經典,經論律三藏;以及隨後佛弟子們對經律論三藏的解釋,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編輯,叫做結集。

古代發生了四次最有名的結集,應該說是把佛教的經律論三藏大部分彙集在一起。另外一次,就是到了中國之後,中國的高僧們對中國存在的佛教經典,包括中國人所著作的經典進行彙集,這叫編藏。到了宋代的時候,就開始有大量的藏經、刻印,一直流傳到今天,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藏經。

從古代印度精簡的結集,到中國一直持續的編藏,到近現代才出現的個人《全集》,應該說,在佛教文化領域裡,這三種是最有名的大規模編輯類型。我想,在佛教文化領域裡,甚至在整個華文世界裡,星雲大師的《全集》應該是規模最大的。《星雲大師全集》讓我們驚喜的,不僅僅是它數量上的巨無霸,還有內涵上所散發出來的一種智慧的力量、宏願的力量,這種精神的力量帶來的衝擊力是非常大的。《全集》的編寫,在內容方面應該有更多的思考。從歷史上看,第一,數量要很巨大才能編輯出版,但有了數量,不見得能夠貯藏。

第二個標準,要有思想、有內涵。《星雲大師全集》從數量上來講,是巨無霸,是空前的;從內涵上來講,就像我剛剛所說的,它蓬勃而出的一種精神的力量,一種智慧的啟迪,驗證了中國百年來,佛教對未來的探索,對歷史教訓的總結,以及在實踐當中所積累下來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所以從內容的角度來講,星雲大師的《全集》,應該說是超過了其他所有的《全集》。因為它象徵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

第三個就是有人要做。也就是說,這一種思想不是個人頭腦裡的思想,不是一部分人的思想,而是整個社會大眾所需要的一種思想,是有市場的、有需求的,在這種情況下,《全集》的編纂才有意義,才有可能。

第四個就是有人能做。佛光山有這樣的人才、力量和願望,也有這樣的戰略思想,所以《星雲大師全集》就誕生了。

從有數量到有思想有內涵,再到有市場有需求,再到有人能做,歷史上所有《全集》的編纂,都必須具備這四個條件當中的一個或兩個。《星雲大師全集》是四個條件同時具備,而且非常的具足。這應該是近現代的《全集》編撰史上,最獨特的,甚至是唯一的。這是從編撰的角度來看《星雲大師全集》總體的一個特點。

《全集》象徵新時代的到來

李利安:如果再從歷史定位來講,我認為《星雲大師全集》有四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標誌著今天的中國佛教,乃至整個世界佛教,正式宣告要回歸佛陀本懷,要接續釋迦牟尼佛本來的、正宗的佛教思想,以及大乘佛教傳到中國之後,漢唐時期輝煌發展的正宗的佛教歷史。

第二個方面,要告別佛教曾經有過的衰落時期。我們不僅僅要接續佛教的正宗時代,而且要告別明清以來,佛教退隱山林,消極無為,神性彌漫,脫離了社會主流的舞台,脫離了文化的主陣地,不斷地走向狹隘,走向閉塞,走向消極的歷史。這種歷史在晚清以後顯示得特別強烈,尤其是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之後。星雲大師接續太虛大師的宏願,並在太虛大師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新的追求、新的理論的建構,也有了新的實踐體系的確立。他在明清佛教的歷史教訓中回轉過來,告別這樣一個佛教的衰落史。

第三個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我們可以看到它彙集了百年以來,中國佛教不斷轉型的歷史,彙聚了星雲大師個人一生印證的經驗,以及對未來的渴盼和希望。

星雲大師在《全集》當中,通過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開示,不同內容的呈現,給我們揭示了百年以來,中國人對佛教的追求,以及佛教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中,如何一步一步從山林走進社會,從寺院走進家庭,從書齋經本走向現實生活的過程,不僅僅是智慧的呈現,更重要的是見證了中國佛教的轉型。

中國佛教其實有三個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兩漢時期一直到兩宋,完成了佛教本土化。第二個階段,兩宋一直到民國期間,中國佛教在大眾化、生活化、簡易化、神聖化、信仰化的同時,一方面滲透到人們的心靈深處,但另一方面,到了後期又走向衰落。

這種衰落主要是脫離人間,淡化了人間所導致的。第三個階段,是這百年以來,佛教所發生的第三次偉大的轉型。這種轉型,就是現代化的轉型。佛教和現代社會接軌,和現代文化、生活、所有的潮流接軌。在這個過程中,星雲大師是視野最寬闊、思想最深邃、方向把握最精到的一位宗教領袖。他能夠帶領佛教,清晰地、明確地、非常堅定地實現這次轉型,只有通過轉型,佛教才能扎根於中國,才能屹立於這個世界,才能在整個人類文化的陣地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四個方面,《星雲大師全集》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未來整個佛教發展的方向,就是回到人間,回到生活,回到人們最真實的心,讓佛教作一種智慧,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在我們每個人追求幸福快樂當中發揮作用,在我們人性的淬煉、精神的淨化、靈魂的安頓、生命的尊嚴方面發揮真實的作用。只有在現實的人生當中,發揮有效的、實實在在的作用,佛教才會有生命力,佛教才會有未來。

依空法師:非常謝謝李利安教授從大歷史的角度來幫我們導讀大師這套《全集》。他告訴我們大師的《全集》:量多、質好、人要、能做的,他告訴我們佛教的整個發展是回歸、脫離、轉型,然後再度開展。我的碩士指導教授,日本的中國佛教研究泰斗鐮田茂雄先生,晚年七十幾歲的時候,發願寫一套《中國佛教史》,要寫八本。

後來他患癌,寫到第六本就往生了。我問他:「老師,你右手寫論文,左手寫散文,究竟寫了多少書?」他也不知道,但是他的量還沒有大師的那麼多。

下面我們要請的這位,跟大師的因緣非常深厚。他從六、七歲就親近大師,幾乎是跟大師一塊兒走過來的。不用我介紹,各位就知道是鄭石岩老師。

《全集》猶如不二法界的無盡藏

鄭石岩: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分享我對《星雲大師全集》的一點心得。二○一七年五月四日,我借著在佛光山佛學院授課之便,拜見了大師,一則盼望他福體康泰,一則感恩他教導和啟發。在傳燈樓親近他時,我剎時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敬仰和感動;在慈惠法師的安排下,有機會面見大師,看到他福德智慧莊嚴,怡然微笑的精神令我感動。他自在地伸出手來,告訴我《全集》印好了,昨天才完全送到。

大師指著一排書,共三百六十五冊,說:「那是我一生弘法利生的歷程,也是隨緣弘揚人間佛教的心得,是拿來跟大家分享的。」他特別強調是「拿來跟大家分享的」。大師坐著輪椅陪我漫步,一睹《全集》的豐富,我心中更加欽佩。他以平常謙和的話語,道盡了不可思議的如來智慧,說出了人間修養的妙法。

我說這套《全集》真的是無盡藏,大師笑了笑沒有回答什麼。然後示意旁邊的侍者,拿出他剛寫好的一筆字跟我分享,那兩個字讓我陶醉其中,就像七歲時,對一位看起來宏偉如泰山的師父那種崇敬的感覺。

我欣賞著,讚歎師父在高齡病後,還能夠寫出這樣渾厚有力的書法。他說,這兩個字有弟子念作「和心」;也有弟子念成「初心」,是否有些混沌?他自己這麼講。我捧著這兩個字欣賞到入神,我說:「師父的一筆字,既是書法,也是佛法。如果念作『和心』,那就是與師父的『五和』相應。師父的『五和』是指: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若念作『初心』,那麼就與《華嚴經》裡頭所說的初發心菩薩一樣,功德不可思議。」師父燦然微笑。

此時,我的注意力又回到了《全集》,想著這部巨作正如《妙法蓮華經》所說的:「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比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以及草藥種種若干。法語彌布,草木大小各有所受,一時等澍,其澤普洽,一雲所雨,稱其種性差別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念了這段話,我說,以後讀者讀這套書的時候,都會各得其法,獲得吉祥和自在。我能夠有幸在《星雲大師全集》編印完成的次日,及時能夠聞其書香,觀其法味,聆聽師父開示和導讀,真是三生有幸,雀躍歡喜。站在《全集》的旁邊,師父就在我的身邊,有如佛就在我的身邊一樣,猶然想起《首楞嚴經》裡的句子:「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甚稀有。」敬佩油然心生。大師的慈悲智慧不可思議,相信讀者都會打開法眼,展開人間佛教的行持,猶如不二法界的無盡藏。

這一套三百六十五冊的《全集》分成十二大類,我覺得裡面很有時節因緣。我常常翻閱師父的著作,親近他,跟他談話。我七歲的時候第一次面見師父,現在我已經七十三歲了,見面的時候,我突然間好像變得年輕,變成七歲那樣的童年情懷親近他。雖然有童年的那些情懷,但畢竟已經七十三歲了,這七十三年中,我有了佛法,也真的像師父所講的有了辦法。

這句話在我中學的時候,師父就告訴我們了,「有佛法就有辦法」。他還告訴我們:各位年輕人你們要注意,學佛目的並不是要你躲到山上去,或者到哪裡去隱居起來,而是要你真正學會覺醒、思考,為社會服務,奉獻自己所學,行菩薩道,那才是真正的學佛。

我以一個學心理又學哲學,從事教育的行政工作者的角度再來看這套書,有一點小小的心得跟大家分享。我覺得這套《全集》是師父行持、弘法、布教、興辦社會事業,參與社會性、世界性活動,把台灣帶上世界舞台的一個紀錄。它具備以下特質:

第一,邏輯的一貫性。師父的思考系統是恆常縝密的,就算分門別類讀他的文章,你也不容易找到彼此之間有矛盾。它的前後一貫、有系統,而且都是智慧之言。這些智慧之言,是用他的覺性寫出來的。

第二,經驗的見證性。師父所談的東西,自己都體驗過。他用很淺白的文字,讓大家了解,佛法要如何運用在生活中。

第三,道德的實踐性。《全集》裡非常重視德行的問題,有豐富的道德實踐價值,是我們生命光明的指引。

第四,人生的圓覺性。我們來人世走這一趟,每個人的根性因緣、環境都不相同。你是大企業家,你可以行菩薩道;你是教授、行政人員,你也可以行菩薩道;你是計程車司機,你也可以行菩薩道。所有的菩薩是平等不二的,每個人都能依自己的根性因緣走出圓滿的人生,參悟生命的真正意義。

如果我們能夠好好運用師父的《全集》,有空把它抽出來,讀個幾頁,那幾頁就可能對我們產生啟發,讓我們在生活、工作以及人生的意義上,時時刻刻得到新的醒覺,開啟人生的道業。這是我對《全集》的一點心得和感想,簡單地跟大家分享。

依空法師:鄭老師跟大師就像父子一樣的互動,也是非常特殊的。他是非常有成就的佛教心理學家,佛學造詣非常深。

剛才幾位都講得很精采。現在要請張亞中教授。張教授跟佛光山的因緣從南華辦亞太研究所開始,他幫我們承擔所長一職,後來他轉台大,現在是孫文學校的校長,近幾年也在兩岸全球推動弘揚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精神,他一定有很多卓越精闢的看法。

大師的每一本書就是一個道場

張亞中:今天是非常神聖的一刻,我花了點時間把思想稍微整理一下,想讓大家更清楚、更有脈絡地了解個人的一些淺見。

我必須要說,大師這一生的弘法讓佛光山變得偉大,讓人間佛教也變得偉大了。我們今天看到大師三百六十五冊《全集》出版,讓台灣地區很多知識分子感覺變得渺小,讓我們所有佛光人感到更大的榮耀。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一個沒有正式上過學的出家人,寫下了多達三千餘萬字的著作,整理出三百六十五冊的巨著。這還不包括他所編纂過的近五百冊《佛光大藏經》、《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白話版》、《佛光大辭典》、《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也不包括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韓文等,二十多種文字所翻譯的大師著作。我沒有算過,我也不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人讀過大師的書,但是最少有好幾千萬、上億吧。不過,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各位,我所認識的每一個人,大家都非常喜歡讀大師的著作。

大師弘法一生,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在全世界有近三百多座道場,大師一生以教育文化弘法,他所建立的道場不只是寺院,也不只是學校,看到大師的《全集》以後,我突然有一個體悟:大師的每一本書,不就是一個道場嗎?

這三百六十五座道場可以分成十二類,適合不同的人。有適宜演繹及詮釋佛教經典為主的道場;有偏向學術論文性質的人間佛教論壇的道場;有以介紹佛門點點滴滴教科書的道場;有大師在全球各地演講的道場;大師更像一個文青,無論在散文、小說、詩歌、童話,幾乎無所不包的文叢這個道場;當然還有人可以從傳記中去認識佛法的道場;從大師與教界、政界、學界、徒眾、親友、信徒,跟社會大眾的魚雁往返中,認識佛法書信的道場;也有大師面對弘法種種困頓、艱苦卓絕的身影,但一直堅信「佛教靠我」的心路歷程的日記道場。

另外,我們也看到既是藝術,又是哲理的一筆字的書法道場;以及讓我們可以從照片中了解大師一生,從大陸到台灣走向五大洲弘法的佛光山行事圖影道場。最後,還有名家大德對於大師德性記載的附錄的道場。

為了讓眾生得度,佛陀設下八萬四千個法門,大師用文字設置三百六十五個道場,讓眾生以他們的所好,以他們習慣的方式,親近佛教、接近佛法。大師不是不立文字,而是善用文字。對於大師來說,佛光山的一千多位法師,是不夠的。數百萬的佛光信徒,也是不夠的。大師用畢生的精力,寫下了三千多萬字,每一個字都打動人心。這三千多萬字都是大師的化身,不論白天或夜晚;不論西方或東方;不論是教室還是家裡,當我們手上握著大師的書時,那就是大師和佛光山的法師在向我們開示。大師說過「我在眾中,眾中有我」,我們也相信這三千多萬字,如同大師跟佛光山的師父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

大師讓佛法回歸人間

張亞中:大師一生弘揚佛法的經歷告訴大家,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才是佛教的本意。正如大師所說:「人間佛教不但早在我的心裡,在我的行事裡,也時時刻刻在我的信仰中。」這三百六十五冊《全集》的出版,等同為人間佛教定位,構成人間佛教學,成為一宗法門,空有不二,教觀雙美,讓佛法的真義回歸到佛陀的本懷。

大師對佛教的貢獻是巨大的,也影響了其他宗教對佛教的看法,更改變了人們對佛教的認識。人間佛教的理念,一開始並沒有被充分地理解。佛教東傳中國以來,經歷了秦漢時期的東漢譯經時期,隋煬李唐的八宗成立時期,五代趙宋的禪淨爭主時期,元明皇朝的宮廷密教時期,滿清民國的經懺香火時期。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包括太虛大師在內的佛教高僧開示,呼籲回歸到佛教應有的本懷,也就是回歸到人間。佛教的教旨應該為人間而存在,為良善幸福的人間社會而作出貢獻。

大師改變了人們對佛教的認識,他讓大家認識到佛法並不是燒香求佛,而是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作為落實佛陀理念的法門。在星雲大師的理念裡,思想不只是義理的,更要實踐。在大師的引導下,佛教思想已從山林,走入了社會;從寺廟,擴及到家庭,把佛教思想落實在人間。釋迦牟尼佛的偉大,是因為創始了人間佛教;歷代高僧的偉大,在於他們說法傳承;六祖惠能的偉大,因為他一生在社會中走動弘法;而星雲大師的偉大,在於他同時具備覺悟者、傳播者與實踐者為一身。

這三百六十五本書,三千多萬字,都是大師的智慧。那一個一個的文字,就像大師在告訴我們:要放下、要慈悲、要三好、要四給。我突然有一個感覺,這三百六十五本書,不僅是大師在說,也是佛在說,是期許人人都可以聽得懂進而學習的法寶。我們感謝大師用他的生命現身說法,讓我們見證這個千年歷史難有的傳奇,讓我們成為這偉大故事中的一部分。

我很慶幸,和大家一樣,有如此殊勝的因緣追隨大師,聆聽教誨。讓我們一起祝大師身體健康,人間佛教的弘法,我們還是需要大師。

依空法師:謝謝張亞中老師。各位會不會覺得今天下午非常法喜充滿?他們所講的內容,都美得像一篇文章,請各位要把你們剛才所講的訴諸文字,刊登在《人間福報》,讓我們繼續欣賞。

有人說,佛門流行一句話,要讓一個人日子不好過,讓他去辦一所學校,要讓一個人日子不好過,讓他去辦佛教出版事業。傳統做文化工作的人,就像星雲大師講的,是沒有飯吃的,特別是做文化工作的人,是非常寂天寞地的,做起來昏天暗地,但是熬過了,你就作出一番成就,是頂天立地的,帶給大家歡天喜地。

這一套三百六十五冊的《星雲大師全集》,編纂過程一定有很多酸甜苦辣。這套書是由蔡孟樺小姐負責主編的,各位有沒有覺得很奇怪:這套書為什麼不是佛光山的出家弟子主編?這就看出大師的平等性。接下來,有請蔡小姐談一談這套書開始的構想和過程。

大師讓我們參與他整個生命的過程

蔡孟樺:台上所有的法師、教授們,都是我崇拜尊敬的人。今天因為《全集》的因緣,能跟景仰的偶像同台,感到非常榮耀。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我應該是累積了三大阿僧祇劫的福德善根因緣,才有這樣的榮耀,能夠參與《全集》這樣的盛事。

去年香會結束之後,師父終於同意讓我們來幫他編這套《全集》,因此成立了編輯委員會,就馬上召開會議。會議的開頭師父親自出席主持,他說他希望這一套《全集》是全彩印刷,全書插圖。至於要編幾本?怎麼分類?我們在全然未知的情況下就開始做了,前後經過了八、九個月的時間。而我們確實真的很有福報,在編纂的過程中,師父不斷地給予我們一些指導,為我們解除各種的迷惑。

當然,編纂的過程有諸多的酸甜苦辣,但是我覺得這些都不足以為道。為什麼呢?作為一個讀者,跟作者之間本來是此岸看向彼岸,但是編者有極大的幸福跟作者同在一起,我們透過作者的視野觀看這個世界。在《全集》編輯過程中,我一直深刻感受到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跟著師父經歷他浩瀚豐富的人生。

師父在《全集》的〈自序〉開頭就寫:這是一套複雜的《全集》。在時間上,他經歷了北伐、內戰、軍閥割據、兩岸對峙,到了台灣,甚至還經歷白色恐怖。他是一個經歷大時代滄桑洗禮的人。在空間上,他每一年在五大洲的弘法,要繞地球一到兩圈,是視野弘觀與國際接軌的人。在人事上,他上至各國總理、高官大臣、各界賢達;下到各行各業、男女老少、芸芸眾生,都是他情義往來、平等相交的人。在這樣浩瀚深廣的生命的結集裡,師父沒有掛念我們弟子是這麼地淺薄、資淺。

我們知道佛法如大海,三獸過河,每個腳印深淺不同;佛法像虛空,每一個動物展翅飛翔的長遠也不同,可是師父從來沒有計較我們生澀不盡圓熟的見地,如何面對他豐富複雜多元的人生。就在這樣慈愛的因緣之下,我們開始了《全集》的作業,在很多過程裡,我們或有迷惑不懂,歷經周折,可是師父無私地展開他的全部,讓我們參與、進入他整個生命的過程,我們隨著他,回到許多歷史的關鍵時刻,與他同悲愁同激昂同呼吸同心跳,彷彿跟隨他重新活過一遍。

從前我們看過很多師父的著作,感覺好像挺理解他的生命歷程,可是在《全集》的編輯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史料,很多過去沒有曝光過的一些書信、日記,從這些林林總總、人事往來的複雜度裡面,我們更完整、更具體地、具象地看到師父的一生,是經過了怎麼樣的一個過程。

依空師父讓我來說編輯的過程,本來我預備有兩個方向的報告,一個是針對《全集》的意義說明,第二個是針對《全集》編纂的一點體會。現在回過頭來,我先跟大家報告《全集》的意義。

《星雲大師全集》共十二大類,剛剛聽到台上每一位教授講,我都覺得滿有道理的。十二類也可以成為一年的十二個月分,三百六十五本就是一天一本,這也是一個挺好的解讀。《全集簡介》裡包含了這些內涵,打開目錄頁,可以看到十二大類的項目。

第一類的「經義」和第二類的「人間佛教論叢」,可以當作是「本門」,就是一個教法的根源的見證。師父在經義類裡面告訴我們,人間佛教不是憑空捏造的,不是沒有來由的,它是佛陀甚至歷代祖師對人間佛教的體證的來源。在論叢類,師父用自己的內自證來論述人間佛教。所以,這兩大類是《全集》很重要的思想根源所在。

之後的第三類開始到第十二類,從教科書、講演集、文叢、傳記、日記、佛光山系列、圖影到書法、附錄,整個就是「跡門」,就是所謂的應機教化。在教科書、講演集和文叢類中,大師指引我們很多修行的資糧,引導我們如何修證的方向。在傳記類裡面,舉出人間佛教歷史上的楷模人物,從佛陀、十大弟子、歷代祖師,到近當代人物中人間菩薩的示現裡,都有一些方法,為我們樹立學習的模範。

書信和日記的部分,可以看到大師一生裡應機教化的點點滴滴。佛光山系列、佛光山圖影,則見證了人間淨土的具體展現。最後的書法跟附錄,就像經典最後的咐囑流通分──書法是師父的一筆一字,把他生命體驗的法語和座右銘,精簡扼要的留下來,化成能做易懂可以實踐的法要。第十二類的所收錄的百多位學者專家,他們對師父、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研究心得,剛好作為一種總結、護持和見證。

所以,《星雲大師全集》有四點意義:第一,為人間佛教的思想正本溯源;第二,為人間佛教的開展確立方向;第三,為人間佛教的行者教化示範;第四,為人間淨土的實踐擘畫藍圖。

另一個要跟大家報告的是編輯部分,屬於我個人的一點小小體會。從去年三月開始,師父給我很多的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大師無盡的「給」,他無時不刻地問:「《全集》還缺什麼?還需要我什麼?有《全集》裡面沒提到的問題嗎?如果有,趕快問我,我可以回答、著述。」

從去年三月到現在,大師為了《全集》的出版,不到一年的時間,大概創作了近百本新作,這些都是過去沒有曝光過的作品。我一直在想,一個九十歲的老人,竟然可以從早到晚不斷不斷的口述,寫一筆字。大家是否知道,口述文章不是那麼容易,要先把題目想好,內容確認好,然後一條一條地來說。

我不知道現場各位教授們寫作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如果以我來講,我會先確認題目,然後找資料,找完資料之後,還要再消化,之後才開始提筆。讓我震撼的是,大師他不是,他可以把題目一下子講出來,然後我們一字排開,準備好錄音機,他就馬上開始,從破題、起承轉合到講完,綱目、架構、內涵精確完整。而且講完這一則,馬上又銜接下一則。(全場千人熱烈掌聲)

師父沒有所謂的準備時間、找尋資料。他沒有手機,也不會使用電腦。一切就是他內心自悟自證的內涵。他一生沒有進過學校,沒有正式受過教育,可是這一套《全集》的編輯過程,我看見了一位悟道者,本來面目的智慧呈現。

再者,我在師父身上,如實看到了他這一生不斷講述「空有不二」的具體展現。從他平日的生活、課徒講說、會客寫作等等,我常常感受到《金剛經》現前,他主張空無的思想,淡泊的生活,卻能弘法五大洲、度眾百千萬眾,活脫脫就是《金剛經》的演繹。印象中,他有一段話很精采,所謂「要會無為理,先從有相看。」他說,無為理並不是你什麼都不用做,也不是一切都沒有,而是你要確實地從生活中去實踐,去歷練,等你經歷過這一切的酸甜苦辣,你才懂得、親證個中滋味,進而化有味為無味,放下一切執著。而人間佛教的實踐者,他必須用「空無所有的心,住在有為法裡」,如果不是這樣做,那就不是佛法。

《全集》文字編纂即將完成時(去年十月底),師父生了一場病。在過程中,我一直在看師父,彷彿在與心中的佛陀對話一樣。師父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裡面有一篇文章〈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我一直把它當作像《般若心經》一樣,是師父對人間佛教實踐修證的般若總精髓。這裡面提到,人間佛教的實踐者,他這一生會住在空無的、平靜的、歡喜裡,時刻享受寧靜、和諧跟歡喜自在。我在想,師父生病了,那個歡喜自在如何展現?

大師日記中的理想全部實現了

蔡孟樺:我看到生病中的師父,努力復原的師父,到現在康復的師父,這裡面有很多感人的深刻的細節內涵,我無法在這裡敘述,我只能說,這個過程,讓我真的完完全全的信受人間佛教。因為在他身上,如實展現他所說的每一個教法的真實意義。而且《全集》有一個更大的意義,這是我後來發現到的。我們看到了師父二十六歲時寫的,從來沒有曝光過的日記。在那個日記裡面,師父談到很多他未來要做的理想。後來他都做到了。

當時他二十六歲,連住的地方都沒有,連吃飯都有困難,在一無所有、舉目無親,未來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之下,他卻滿懷信心、願力跟理想。他當時所有的願望跟理念,今天他完全做到了。所以,《全集》內容裡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教法,每一個內涵,可以說,大師不只是實踐,而且是親自驗證,然後寫下來,送給我們每一個人最美好的禮物。

因為接觸書信類的編輯工作,我發現大師的心目中一直有人。各位如果有興趣,我真的滿推薦大家可以好好研究書信類。書信類是我們從數十大箱、幾百個資料夾、數萬封信裡面找尋、挑選出來的。從極度泛黃,甚至模糊不清的那些信裡,看到了師父人生裡面很多不為人知、寶貴的情義故事。這些內容裡,有全球各界,宗教界、文化界、教育界,包括社會各種你無法想像的人物寫給他的信。求救、請求幫忙的信很多,這麼多世間人士,識與不識的人對他的請求,師父會怎樣回應呢?大師說,他這一生是「來信必覆,有求必應。」我不知道弘法這麼繁忙的師父,是怎麼做到「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的悲願?

尤其一九八七年的時候,他那時已經和大陸很多的親友聯繫上,而且是透過各種關係在聯繫,師父一直在找尋過去的師長道友。看到師父親筆寫給這些故友的信,我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師父的「有情有義」,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誠地刻入在他一生所相識、往來過的每一個人的生命裡面。(現場朗讀一篇一九八七年大師寫給師長故友的信)

最後,我提一下我心目中的師父──他是有一顆文心的大師。過去的人,以文心雕龍,他則用文心雕佛。他寫作以來,一直都以「文學為佛法之翼,佛學為文學之核」的理念在著述。他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希望透過一個文學人的悲憫,一個文學人的道德良知,一個文學人對美的省思,傳達佛法跟人間、跟芸芸眾生息息相關的面向。

不管是文叢類、書信類,都可以看到師父透過那顆文學的心,在一無所有的時候,透過手上的禿筆,對他的人生做了突圍,寫下了佛光山的歷史,改變了我們所有的人──因為我聽過太多太多的人說,他因為閱讀了大師的作品,因而信仰,因而出家,因而改變他的人生。如果沒有大師當時那支筆,孜孜不息地努力創作,我想我們的生命現在就不一樣了,此刻我們又如何在這裡相聚、以法相會呢?所以,謝謝師父留下的所有著作。

今天《全集》能順利出版,我心中一直縈繞著這句話「法幢不容傾倒,慧燈不可熄滅!」

這套《全集》,我們把師父一生重要的作品,集結來供養大眾,呈獻給師父。希望以此回向給師父,願他法體康泰,讓正法久住,讓我們佛光人、佛光教團,永存於世!更祝福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佛果圓滿。謝謝大家!

依空法師:非常謝謝蔡孟樺小姐。這套書集合全佛光山文化工作單位的職事法師、員工義工們,真正符合了大師講的集體創作。

早上講到,世間人的成就叫做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大師當然立德,他是道德的典範。立功,那不用說,就是剛才李利安教授講的,大師把佛教做了第三次的轉型。立言,其實大師念茲在茲的就是文教工作。剛開始跟隨師父的時候,我就初生之犢不怕虎。我說:師父,您寫了《十大弟子傳》,我要寫佛光山的十大弟子。大師跟我講,他在棲霞念書的時候,後山有個千佛洞,有個人明明雕刻了一千尊佛,數一數怎麼只有九百九十九尊?他不信,就再雕刻一尊,但算來算去還是九百九十九。原來,他自己這尊忘記算進去。我聽了這個故事非常感動、震撼,原來我的師父是這樣期許他的弟子,他自己很關心,念茲在茲文教工作,他也希望他的弟子一樣。不過我是個很疏懶的人,實在很對不起他。所以,我就立了一個願。我們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至少要做一個傳播偉大思想的人吧!

為什麼要編這一套書?剛才李利安教授有談到,我也這樣的看法,其實這就是佛光山的一次經典結集。大師在〈自序〉裡面講,要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自己的《全集》,因為歷史有時會被扭曲。光是佛陀的出家和涅槃,就有五、六十種說法。所以,老人家非常有卓越遠見,自己把歷史寫清楚,免得以後被混淆。就好像有人說,大師從過軍嗎?其實他只是做過僧伽救護隊。所以,這套書的編輯,也解決了很多歷史的糾纏,不必要的一些混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全集》現在沒有編出來,大師一些偉大的著作會四散佚失,沒辦法集中。

今天早上有人問我,假如以文學家角度來看星雲大師的文章,他的風格怎樣?我說他的風格像白居易。白居易寫詩一定要讓老人家看過都能懂,他才發表。

最後,我用朱熹的一首詩來結尾。朱熹有一天觀書有感,作了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片池塘,天上的雲朵,岸邊的草木,都非常如實地映現在水中。為什麼會這麼清楚?因為源頭有活水,涓涓不斷的來。

我從來都不相信開卷有益,要有益才開卷,所以我們要選書來讀。我現在推行「挑書運動」,要挑書讀。讀什麼書?《全集》三百六十五本絕對保險。這裡面的書讓你看到慈悲,看到智慧,看到願力,看到平等,看到很多,從文字般若裡面,帶著我們觀照般若,最後實證,了解到實相般若。這套書很占空間嗎?一點都不占空間。家裡只要有一點點空間,就能請回家。所以趕快來請一套回去作為傳家之寶。

真的非常謝謝台上這五位,我們再給他們掌聲,也謝謝各位的參與。(2017.07.16‭/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0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