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5 本報回訪講主名家「講壇情」 十年光陰培養一方人心文脈

揚州講壇開壇十年,共舉辦過二百場精彩講座,共有一六○多位講主,來到揚州,登壇立說。名家極多,影響極盛,聲名遠播。本報回訪講主名家,在接受採訪時,名家們對揚州講壇的真心真情讓人為之感動。在他們的眼中,揚州講壇用十年光陰在揚州培養人心培養文脈。

為大師人格吸引 被觀眾熱情感染

大家為星雲大師的人格魅力所深深讚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莫言說,我和星雲大師進行過幾次促膝聊天,聊天時,沒有認為他是高不可攀的人物,他是慈祥的老人,寬厚的老者,是一個心裡有深厚學問的人,是一位人生導師。「談的都是家長裡短,都是人間俗事,回頭認真一思考,大師很多話裡都包含著很深的意思。包括大師題的四個字『莫言說盡』,我經常提起。」

莫言說,大家在揚州講壇的感受,「應該和我差不多,都是想把自己的感想給大家分享。星雲大師開創的揚州講壇,已經匯入善的洪流。」

于丹還被現場觀眾的熱情所感染。「第一次去,人就是滿滿當當,地毯上都坐滿了。揚州講壇在今天的社會有著不可取代的意義,不是把系統的知識傳輸出去,而是用一種觀念,把每個人的內心喚醒過來,讓你看到內心的尊嚴,內心對於文化的渴望,人心中對於愛,對於公平的信念。」

培養一方文脈 培養一方人心

教學相長,是主講人對講壇的又一種理解。濮存昕說,在揚州講壇,星雲大師召喚來很多有知識有思想有文化力量的人,從不同角度不同話題進行交流,大家在交流過程中開拓眼界,思想接通更大的空間,認識別人,其實是在尋找自己。「星雲大師是智者,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星雲大師是行者,用橋樑的力量去跨越此岸和彼岸。我們沒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但是我們可以跟著走,大家一起走,願意聚攏,積水成海。」

蒙曼說,今年八月再次來到揚州講壇,感受到講壇對於城市的改變。大眾通過到揚州講壇聽講座也好,做義工也好,塑造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更有文化追求的,有內心沉澱的那種生活方式。文化與生活的互動,才能塑造出一方市民。「而一個城市最美的風景毫無疑問是人。」

蒙曼說,揚州講壇開辦十年了,我想中間也有很多的波折,一屆一屆人的更新換代,一直堅持十年,做這麼大的功德,培養一方文脈培養一方人心。十年來,鑑真圖書館周圍的環境一直在變,這一片越建越好,但講壇的宗旨一直沒有變。十年如一日,用十年的時間在揚州培養人心。其實,就是因為它內在一直沒有變,才會讓它的周圍產生這麼大的變化。我們經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其實用不了百年,十年已經看到很大的變化了。就比方說,這邊的玉工,越做越精緻,越做越漂亮。老百姓對講壇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

吸引更多關注的目光 打造中國文化的思惟中心

十年來,馬瑞芳先後六次登壇主講,是登臨揚州講壇次數最多的主講人。「十年過去了,聽眾更多了,說明大家越來越感興趣了!」馬瑞芳深有感觸。她說,星雲大師是佛學大師,把佛學和人生的問題聯繫起來。「星雲大師是非常好的文學家,閱歷豐富,最重要的是星雲大師引導大家去做一個好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這是最令人敬佩的。」

十年之後,揚州講壇又該如何重新出發?余秋雨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他說,揚州一直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城市,每個人都有出生地,中國文化有幾個共通的故鄉,揚州一定是其中之一,中國文化史上總有幾個點,講起揚州時,即使不是揚州人,也會覺得這是文化故鄉。非常希望講壇的主持者能夠學習星雲大師的精神,能夠把佛教和當代精神結合得那麼好,能夠擁有大量的當代聽眾。星雲大師本身就是典範,星雲大師的話感召力很強,揚州講壇也應有這樣的感召力。揚州講壇還要做讓當代網絡矚目的活動,要和年輕的文化創意者一起努力,想出新的點子。再一個十年,揚州講壇就能吸引更多人,吸引全世界的人,揚州講壇就能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的思惟中心。

【聽眾】講壇與聽眾共成長 當年少年已步入大學

從二○○八年到二○一七年,十年時間,讓揚州講壇成為全國知名的文化講壇。而一個講壇的成功,除了主講人的精彩演講,更重要的是十年以來,風雨無阻前來聽講的聽眾們。十年時間,主講人和聽眾們,共同締造了屬於揚州講壇的傳奇和輝煌。

「我記得二○○八年的時候,十一歲的我經常按時坐在電話機前撥打一個爛熟於心的號碼,用等待彩票一般的心情等待兩張講壇入場券。」潘雯智如今已是一名大學二年級的學生。潘雯智說,我記得自己首次參加的是林清玄的講座。「翻開二○○八年七月十九日的日記,在歪歪扭扭的字句中,竟驚喜地發現了對當天的描述,「但是我明白了生命其實很美好」「沒想到,工作人員把我的紙條第一個遞給了林老師,我聽到後激動得要命,恨不得告訴所有人」。

十年以來,聽眾鄒榮生僅僅因為母親去世,缺席了聆聽余光中先生的講座。「剛聽講座的時候,覺得有三難:一是打電話訂票難,二是排班站隊取票難,三是碰到熱點人物來講座,無虛席站著聽課難。」這十年間,鄒榮生打壞了三部電話座機,曾經一次撥打過二百多個電話,都沒有打通過一個,有時候二個小時打通一個電話,訂到了二張票,就高興得手舞足蹈。「現在,揚州講壇的訂票途徑更多了,更加便民了」。

有一位六十七歲的老讀者,為了加深對講座的理解,把本報刊登的揚州講壇內容版面,工工整整、一字一句全文抄錄下來,然後用文件袋保存好,光抄寫的筆就用了幾十支。

追隨揚州講壇十年了,其中的艱辛和快樂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俗話說:「十年磨一劍」。揚州是一座有著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有著星雲大師創辦的揚州講壇,近十年的辛苦努力和文化傳播,成為揚州的新名片。

在講壇的聽眾中,有不少年輕人。葉旭洋說,自己經常思考什麼是「禪」?後來,聽了星雲大師的講座,讓其豁然開朗。「茶杯不空,不能裝水;口袋不空,不能裝錢;空不是無,空即是有。空中生妙有。這就是禪!」

揚州講壇的影響力傳到海內外。「身在台灣海峽此岸的我,能隔海隔空聆聽彼岸江蘇的揚州講壇,遍及世界各地的華人亦然。這要拜今天科技時代電訊網絡之賜!」台灣退休教師陳國鈞感嘆。

揚州講壇,讓奔走忙碌的人們追尋夢裡桃花源的心靈世界。

【義工】這裡有心靈富足的良方

「吉祥!」「請往這邊走!」「請慢點!」

一張張熱情的笑臉,一聲聲溫暖的話語,成了講座場館一道美麗的風景。去過揚州講壇的人都知道,每次講壇開講,都有義工付出的辛勞。有的上茶,有的獻歌,有的攝影……一切為了揚州講壇的正常運轉。在講壇十周年的特殊時刻,他們把自己對講壇的愛傾注於筆端,寫成了文字。

殷蓉師姐,每次都身著旗袍,為主講人沖泡茶水。她是知賓師姐的一員,知賓師姐擔負著泡茶、奉茶、引導的服務。絡繹不絕的賓客,時常夾雜著熱情高漲的,期待著主講人的開示或合影。此時,她們需要運用善巧方便的智慧迎來送往,確保主講人會客的有序進行。「泡茶的過程也是一種修行的過程,需內不為妄念所惑,外不為境界所染,靜定其心,將靜、凈、敬融於茶水之中。」

說起揚州講壇的情緣,高建廣師兄說,二○一三年女兒參加鑑真圖書館大學生禪學夏令營,讓自己更多地走進了鑑真圖書館,並深深地被大師的精神感動了。「當夏令營結束那天,我來館裡接女兒回家,法師和義工唱著《惜別歌》送別孩子們,在一旁觀看的我,居然被此情此景感動得泣不成聲,我當即與法師表露心聲,申請加入義工團隊。」成為義工後,不斷充實自我,服務大眾。自己也進一步收獲成長,增長了慧根,增添了慈悲心和歡喜心。「這就是我們心靈富足的良方。」

有一位義工,身患重病,仍然堅持。「我常常會因為痛恨重病毀了人生而耿耿於懷,在夜裡不停地想、不停地嘆氣。直到看到了星雲大師寫的一篇〈與病為友〉的文章。大師對病痛的理解啟發了我,我也開始嘗試忘記自己是一個重病患者的事實。大家說我心態很好,殊不知是得到了大師的文章的幫助。」(記者:桂國、王鑫)(2017‭.‬12.03‭/揚州晚報‭/‬A5版)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