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11 百學者聚佛光山 宗教文學盛事

【人間社記者陳昱臻大樹報導】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大覺堂登場,德國、南韓、中國大陸、台灣等超過百位學者齊聚一堂,探討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表示,在佛光山召開這場學術研討會,不僅是佛光山的盛事,也是文學界的盛事。

主辦單位代表之一的大陸武漢大學文學院長涂險峰表示,中國宗教文學走過近百年歷史,但中國宗教文學理論體系並不完備,對於佛教與道教文學,必須深入探討。他強調,中國宗教文學最具文學特色,有利於凸顯中國傳統文學。然而,中國宗教文學領域有無限探索的潛能,從當初的冷門學科到今日有百位學者參與討論,這是百年來,無數前輩傳承的結果。

中央研究院教授李豐楙則表示,大師自年輕就涉獵宗教研究與文學創作,而參加的學者都在創作宗教文史;我們在佛光山創造歷史,正如同大師在荒山創建人間佛國,這就是宗教實踐的創作,「準備好一支筆,開始要寫未來的宗教文學史。」

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則說:「今天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一個希望,希望對未來台灣的宗教、佛教文學史,盡我們應盡的責任。」

大師也分享自身與文學的故事,大師表示,他不曾進過學校,獲得知識最快的方式就是從文學入門,出家後,有機會讀到佛經,寺院也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著作,在沒有電視、電影的年代,書籍成為每天的生命寄託。大師說,自古以來,文學可謂一切學問的基礎,若要著書立說,歷史、哲學、奏章,都需要文學,也是每一位讀書人需要的。

大師:以縫紉機為桌寫作

而在研討會之後,傳燈樓舉行「人間佛教文學創作談話會」,由大師暢談「人間佛教」文學創作歷程。大師表示,他的創作歷程分成三階段,第一個時期是三十歲前,那時本著出家人的弘法熱忱,從文學創作上學習,二十歲起寫《無聲息的歌唱》,積極在報紙副刊投稿,陸續寫了《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當時沒有參考書,沒有桌子與凳子,就以縫紉機為桌。

大師表示,創作初期,文字並不成熟,但秉持要為佛教做事的熱忱,因此不怕苦。

大師說,第二階段是三十歲後,開始編雜誌,當時常因朋友邀稿、人情逼迫寫文章;「而今年長,感到寫文章是一種責任,透過寫文章弘法,對佛祖有交代,要盡一些責任。」

大師表示,他在《人間福報》一天寫一篇文章,十幾年沒拖稿,只要有空,即使在飛機上、車上,甚至腿上都能寫,感謝大家用愛來鼓勵我。(2014.01.13‭/人間福報‭/‬9版)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