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29 人生四諦

佛教的真理之一「四聖諦」,即「苦、集、滅、道」,說明生命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目的就是要激發眾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決心。而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裡,也有四句真理,可以幫助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安然、自在。「人生四諦」有四點看法:

第一、良藥苦口利於病:有病,必定要吃藥,在《本草備用》一書中統計,味道苦的藥,在所有的藥裡占的比例最多;攻毒治病的藥物中,最具療效的,往往也是最苦而難以下嚥的,所以說「良藥苦口」。可是一般人總是要吃甜的、吃自己歡喜的,明知「良藥苦口利於病」,卻是百般推辭,敬謝不敏,這就是凡夫的愚痴、執著。

第二、忠言逆耳利於行:有時候別人跟我們說話,明知是善意的忠告,可是我們卻不喜歡聽,因為覺得自己顏面掃地、有損尊嚴,甚至有時還會惱羞成怒,甩頭而去。例如,別人叫我改過,我不歡喜;別人叫我向善,我也不歡喜;一聽到別人說我哪裡不健全、哪裡有毛病,第一個反應大多是排斥。這許多忠言雖然逆耳,假如能虛心接受,必定有利於行。它會讓你增加人緣,會讓你做事順利,會讓你往來方便。所以,正直深刻的批評,雖然使人難堪,卻最能讓人反省改過而受益。

第三、澹泊明志利於心:三國時代,諸葛亮教誡孩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我們的生活裡,做人處世、修身養性也是如此。所謂:「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幾何?」生活不必追求奢華、享受,也不貪求擁有多少,只要簡單、夠用就好,應該把多餘的與人共享、共有,心能澹泊,自能安穩。

第四、清淨無求利於修: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人到無念便安閒」,要修清淨的道,就是不傷害人,不汙染自心;心中無求,自然坦坦朗朗。在《八大人覺經》裡提到:「多欲為生死的根本。」人所以有生死疲勞,都是從貪欲而起;如果能清淨少欲,無求、無為,必定有益於身心行為的修正,而離自在解脫的生活,也就為期不遠了。

《三國志》說:「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戰國策‧齊策》裡也說:「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能以這四種真理在生活裡實踐,行走在這個人生的道路上,必能「去處盡通」。因此,「人生四諦」有四點:

第一、良藥苦口利於病。

第二、忠言逆耳利於行。

第三、澹泊明志利於心。

第四、清淨無求利於修。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