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57 「多」之見

「多」代表豐富,也是許多人的希望。例如,福報幸福愈多愈好、快樂財富愈多愈好。隨著時代文明進步,「多元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新趨勢;企業要「多角度」才能永續經營;人要「多才多藝」,才能因應職場不同的需求;善行義舉要「多多益善」,世道人心才能淳善淨化;修行人要「多聞薰習」,才能智慧增長。「多」有許多功用,以下四點參考:

第一、多聞不如多見:目前資訊發達,但是天天在家看電視、讀報紙、光聽別人講,這是不夠的。古來禪門大德千山萬水的去行腳參學,就是要親身體驗、吸收活用的知識。現在經商重視實地考察,做研究要田野調查,明朝徐霞客放志遠遊,「升降於危崖絕壑,搜探於蛇龍窟宅」,為滇緬佛教留下珍貴的資料,所謂「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凡事應該要親身去體驗,才能擴展廣闊的視野。

第二、多言不如多行:有人說:德國人只做不說,日本人邊說邊做,中國人只說不做。俗諺云:「說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有些人看似滿腹經綸,說得頭頭是道,話是很多,實踐倒沒有。佛陀教導人要「解行並重」,王陽明鼓勵大家「知行合一」,孫中山說「知難行易」,再多的言論、計畫,如果光說不練,只能說食數寶、畫餅充饑,永遠沒有實現的一天。

第三、多疑不如多問:佛教講「大疑大悟」,經典裡,都是由弟子提問,佛陀為大眾解答;禪堂參禪打坐,叫你「提起疑情」,在疑處用心參修。胡適云:「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有了疑心,應該提出來問清楚、說明白,否則,把它放在心裡面,疑心生暗鬼,不但個人智慧不能增長,人際關係也會出現嫌隙阻礙。

第四、多慮不如多防:現在社會上的人不管有錢沒錢,不是怕竊盜就是怕綁架,這個不安全,那個不放心。與其掛慮,不如提防。例如,害怕病毒感染,就要重視環保衛生;憂慮人際關係不足,就要積極調整改善。不僅防止外境的惡因惡緣,也要防患內心的煩惱染汙,能防患於未然,損失必定會減少。

「多」不是要人貪求,如果待人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諒解,朋友會愈來愈多;內心多一點滿足,多一分感恩,身心就能歡喜自在;對真理多一點探求,多一分體會,自然能遠離愚痴果報。因此,「多」的四點:

第一、多聞不如多見。

第二、多言不如多行。

第三、多疑不如多問。

第四、多慮不如多防。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