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56 知識論

「日」有所「知」為「智」。智慧是人生的導航,汲取知識是智慧的開始,所以做人要求知識。世間的知識很多,有的人喜歡科學,有的人喜歡醫學,有的人喜歡藝術,有的人喜歡文學。各種領域、各個科別,都有各種的學問、各種的知識。知識的累積,不僅是靠年齡的增長,同時也包括了閱讀與思想的開闊。「知識論」有四點說明:

第一、學問是理論的知識:平常所謂做學問,大都是從書本上去研究各種學科的各種理論,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一種理論上的知識。甚至平時我們讀四書、五經,乃至讀佛經、聖經,以及世間上的各種百科全書,這些學問也都是講道理,講理論,這是理論上的知識。

第二、思考是實用的知識:儒家說「學而不思則罔」,書本上的知識有時還要加以思考,經過思惟以後才知道如何運用。所以在佛教裡講到知識、智慧的來源,有所謂「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也就是說,智慧有來自聽聞,叫做「聞所成慧」;有來自思想,叫做「思所成慧」;有來自修持實踐,叫做「修所成慧」。透過思想醞釀,可以消化知識,融會成為實用的智慧。就如同唱歌,曲哼千遍,無腔自轉,你唱呀唱!醞釀久了,自然就會唱了。

第三、判斷是鑑別的知識:世間上的是非、好壞、善惡、對錯,我們要懂得分辨、判斷,要知道權衡輕重,知所緩急,不能似是而非,一天到晚什麼都是差不多,這是不行的。雖然佛教講萬法平等,那是從理上而言,諸法的本性是空,所以它超越了有相的對待;然而在世間法來講,世間萬象還是千差萬別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不能混淆不清。

第四、智慧是覺悟的知識:世間的知識學問再多,如果沒有經過心領神會,則永遠只是白紙黑字,頂多只是一種學識。因此無論求知識,聽人講話,有時候說「我懂了」!你真的懂了嗎?叫你複述一次,你說我不會,可見懂是沒有用的,要會。佛教講「會道」,就是我能體會得道,道印在我的心上。因為會道,所以我能了然會意,成為智慧,這就是覺悟的知識。

知識是一種世智辯聰,是向外求得的;般若智慧是向內發掘,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在為學處事上,知識學問並不能解決問題,唯有心量開闊才能開發般若智慧,才能判斷正邪、轉迷為悟。因此,有關「知識論」有四點:

第一、學問是理論的知識。

第二、思考是實用的知識。

第三、判斷是鑑別的知識。

第四、智慧是覺悟的知識。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