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72 第十二課 六度之利

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持戒可以三業清淨,

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進可以無事不成,

禪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佛光菜根譚》


【提要】

當我們開始做一件事時,都想從中得到一些利益,本文告訴我們,如果能實踐「六度」,即可自利利他,圓滿菩薩道行。

有的人會覺得菩薩道難行,六度難修,其實一切的布施看似給人,最後還是自己獲利;持戒看似受限,其實它是自由的;忍辱看似吃虧,其實是占便宜;精進看似很苦,其實是快樂的;禪定看似呆若木雞,其實是活潑的;般若看似無所得的,其實它是內悟的,只要我們能夠遵照這六條通往菩薩道的門徑前進,就能從此岸到彼岸。

【正文】

佛教修行的法門,六度波羅蜜以布施為首,佛陀教我們最佳的投資理財方式,就是「布施」;布施如播種、又如儲存。偈云:「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捨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佛經裡以尼拘陀樹為例,說明一粒種子能結出滿樹的果實,布施有「種一收十」的利益,而布施的功德,沒有人搶得走,布施是最堅固的保險箱。

佛教的戒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只是消極的防非止惡,更要積極的行善修德,利益他人。在身業方面,除了不殺、不盜、不淫外,進而能廣行好事,能得身業清淨;口業方面,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進而能口說好話,即能口業清淨;意業方面,不貪、不瞋、不痴,而存好心即獲意業清淨。

忍辱並非「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懦弱」行為;忍是一種大無畏、大擔當。《佛遺教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因此,忍是一種力量,是責任,是明理,是化解,是般若智慧。忍辱是為了對治瞋心,經云:「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所以有忍辱力量的人,面對榮辱毀譽、利衰苦樂,都能擔當。

精進,依佛教的教義而言,在修善斷惡、去染轉淨的過程中,不懈怠的努力上進,克服困難,務期達到目標。佛陀曾經告訴阿難尊者:「在家精進,衣食豐饒,居業益廣,遠近稱歎;出家精進,行道皆成。」因此不管在家、出家,唯有勤奮精進,才能無事不成。

禪定意譯「靜慮」,是指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的狀態。如《大智度論》說:「攝諸亂心,名為禪定。」我們的心,每天在五欲塵勞裡面逐境流轉,由於心識妄動,障蔽本自清淨的佛性真心,故常淪生死,唯有息緣靜慮,才能身心安住,才能開顯本有的智慧,而明心見性。

般若是內自證的工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的智慧。人生若無般若為前導,如盲人摸象,易為苦樂所動搖;有了般若智慧才能透澈宇宙真相,才能洞察秋毫,轉醜陋為美麗,轉黑暗為光明。

「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道至高無上的修行法門,我們要想自覺覺人、自利利他,非得行「六波羅蜜」,方能福慧圓滿,成就佛道。

【習題】

1.何謂「六度」?你覺得哪一度最容易做到?為什麼?

2.布施為什麼可以種一收十?請舉例說明。

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六度」?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1.奉行四攝六度,能廣結善緣;遵守五戒十善,能遠離罪垢。

2.布施,是慈悲的養成;持戒,是道德的增長;忍辱,是人格的昇華;精進,是力量的聚集;禪定,是修行的展現;般若,是智慧的極致。六度皆備,則是佛道的完成。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