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36 第八三課 食存五觀

人當有正念,於食知止足,

亦不遭苦受,易消而增壽。

──《阿毗曇毗婆沙論》

【提要】

飲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資糧,民以食為天,假如沒有飲食,人就無法生存,因此我們「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古人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所以,進食時,應存有惜福、感恩、精進、平等、慚愧、忍耐等六種心。思惟自己的道業,能夠懷抱這樣的心情,自然每餐飯都能吃出禪味,吃出自在。

【正文】

出家人的生活中,行住坐臥無一不是修行;就是最平常的穿衣吃飯,也都是在修行。

吃飯的時候,必須作五種觀想。有些寺院用飯的齋堂,就叫做五觀堂。

什麼是五觀?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我們想一想,每一種農作物都須經過農夫的播種、灌溉、除草,以及收割,然後由商人販賣,再經廚師洗好米,煮成飯後,才能送到我們面前來。而且農夫、商人、廚師在工作上所用的器具和生活上所需的衣物等,又須另一批人供給。「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一飯一菜,來處不易啊!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吃飯的時候,應該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甚至起心動念,是否合乎道德的行為?能受得起信施的供養嗎?

3.防心離過,不生瞋愛:所謂離過,就是離三種過失。吃飯時,不應該起貪瞋痴的心念,進而要生起慈悲、喜捨、智慧的心來。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人生在世,飢渴難免。為了借假修真,吃飯吃菜等於吃藥一樣,對於飯菜的好壞、淨穢、多少等,不可以起分別心。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為了現前能精進修行,以期未來成就佛道,弘法利生,所以才接受飲食。

以上所舉五觀,雖是僧伽生活,但在家信徒也應該作如是觀。因為如此,才能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習題】

1.什麼是「食存五觀」?

2.為何說出家人行住坐臥都是修行?

3.試撰寫一篇讀後心得。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