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96 第二三課 四依止

見世之過患,身自依法行,

賢者不樂惡,為惡不樂善。

──《五分律》

【提要】

佛教主張信仰要理智化,佛陀在《大涅槃經》說:「諸比丘!當依四依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四依法是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平日聽經聞法,必須依「四依止」的準則領悟經教言說,尤其「依法不依人」,更是佛教徒在觀念上首應建立的修持態度。謹守四依止的原則來修學,才能不偏頗、不疑惑。

【正文】

人生如大海,如何從痛苦的此岸到達快樂的彼岸,必須依靠佛法的慈航普渡。所謂「欲無痛苦須學佛,各有因緣莫羨人」。每個人學佛的因緣雖然不一樣,但是學佛的態度應該是一致的,也就是要依止四法修學,稱為「四依止」。

1.依法不依人:法是指真理;學佛應該以真理為依據,凡事按真理而行事,人不足以為依,因為人的思想、見解互異,而且容易受到時空之影響而不同,人有生老病死、去來遷流,而法(真理)則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因此佛陀明示要依法不依人,就是要我們依據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證」,不要因人的優劣而放棄信仰,或只做某一個寺院、某一個僧眾的信徒,而置整個佛法於不顧。

2.依智不依識:智指無漏的般若智慧;識是指有漏的分別意識。因為我們的認識往往被自己的成見、偏見、執著或社會制約所扭曲,以致起惑造業,輪轉五趣,無暫息時;而無漏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圓鏡智,好比一面鏡子,可以如實照見世間實相。所以學佛不僅要「依智不依識」,還要進一步「轉識成智」,如此才不會被世間幻象所迷惑。

3.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是使我們獲得知識,幫助我們獲證真理的方便,是一種假名,是用來詮釋道理的工具,而非實相本身。在日常生活中,語言文字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但也可能因為斷章取義,或因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表達方式而造成誤解。所以學佛應該從義理上去了解佛法,而不應該在語言上推敲、計較、執著,否則造成文字障,只會與道相去日遠。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方便法門是佛陀為適應眾生的程度、根機而施設,我們不能把方便法當成究竟,最究竟的是與佛心相應,所以學佛應該依了義佛心,不依不了義之方便。

「四依止」是學佛應知的道理,並且要確實實行。《金剛經》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陀說種種法,是為了幫助眾生找到自己的真如佛性,譬如以指頭指引我們見到月亮。所以修學佛法要能「因指見月」,千萬不能執著指頭,反遮蔽雙目而見不到月亮,徒然空費寶貴光陰。

【習題】

1.何謂「依法不依人」? 試舉例說明。

2.何謂「依智不依識」? 試舉例說明。

3.何謂「依義不依語」? 試舉例說明。

4.何謂「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試舉例說明。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