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2 第七課 三世因果

富貴貧窮各有由,夙緣分定莫強求,

未曾下得春時種,空守荒田望秋收。

──〈梁武帝問誌公禪師因果文〉

【提要】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佛教不是「宿命論」的宗教,主張個人的行為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都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流轉的生命,今生所遭遇的一切順逆境界,是過去行為造作而形成的果報;今生的一言一行,又決定了自己未來的命運。這種因果業報的思想,是佛教重要的教義之一。

【正文】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這首偈語是說,一個人今生的禍福、貧富,都是自己前世所造作的行為結果,而今生所作的行為是善是惡,又會決定來生的命運是好是壞,這種因果業報的思想,是佛教極為重要的教義之一。

佛教不僅講因果,而且特別強調三世因果,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說明假使所作的業因不滅,不管時間久暫,遇緣則起現行,由此而構成三世因果的輪迴原理。

三世因果並不一定就是前世、今生、來世,它可能是去年、今年、明年,或是昨天、今天、明天,甚至是前一秒、現在一秒、後一秒。總之,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

但是,佛教講「諸行無常」,世間萬法既是無常,必然不是常住不滅的,何以唯獨業力又能三世相續,循環不已呢?根據佛經所說,佛陀曾經將「業」比喻為種子、習氣:

1.業力如種:譬如一粒黃豆,經由播種、發芽、成長、開花、結果,而有種子保留下來。經過一段時期後,開花結果的黃豆莖幹雖然凋謝枯萎了,但保留下來的種子一旦遇緣,又會萌芽、抽枝、開花、結果。眾生業力的感果,也是這種現象。

2.業力如習:譬如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雖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裡仍然留有香水味道。透過這種「習氣」說,證明業力確實有感果的功能,因此,只要造了業因,一旦因緣成熟,必定會感受果報。

三世因果論不但使生命有未來,有希望,有光明,同時證明佛教不是「宿命論」的宗教。佛教主張個人的行為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一個人是幸或不幸,都是自己的業力所造,善惡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常作善事福慧增」,所以與其累積財富,不如多行善事,因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多行善事,多造善因,才是個人永遠的財富。

【習題】

1.為什麼佛陀將「業」比喻成「種子」和「習氣」?

2.你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 為什麼?

3.就三世因果論來說,壞人做了壞事,是不是就沒有補救的機會?

4.試舉一則三世因果的故事。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