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88 第九六課 涅槃

正見生長時,令愚痴損減,

脫惡滿善趣,速證涅槃樂。

──《本事經》

【提要】

涅槃原為梵文,翻譯成中文就是寂滅、滅度、無生,與擇滅、離繫、解脫等詞同義。《涅槃經》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簡單的說,涅槃就是經過修行而滅除了貪欲、瞋恨、愚痴、無明、邪見、是非等煩惱以後,所獲得的一種不生不死、物我兩忘、圓滿光明、自由自在的世界,也就是四聖諦中的滅諦,是學佛最終的目標。

【正文】

寺廟所供奉的佛像,一般有坐姿、立姿、臥姿等不同姿態。臥姿又稱涅槃像,表示福慧圓滿。所謂圓滿就是了生脫死、超越時空、泯滅人我對待,自他融合一體。所以,涅槃不是死亡,而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人生,是佛教最高的自我證悟世界。但是一般人不懂,誤把涅槃當作死亡,因此常見祭弔的輓聯上寫著「得大涅槃」,或說:「氣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對涅槃的意義產生莫大的誤解。

涅槃是證悟的境界,但是涅槃有層次上的分別,而各宗各派對涅槃的分類也各有不同,天台宗依體、相、用,認為涅槃有本自具足的「性淨涅槃」、透過修行證得的「圓淨涅槃」、為教化而示現的「方便淨涅槃」;法相宗則分為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等四種。

不管涅槃的種類多少,名稱如何,可以確知的是,涅槃絕不是死亡。如果涅槃是死亡,那麼學佛的人千辛萬苦,經過多生累劫的修行,僅僅為了完成死亡,那就太沒有意義了。涅槃不一定等到死亡以後才能證得,例如:佛陀三十一歲時,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早已證得涅槃,只是還有色身的依報存在,是為「有餘依涅槃」;八十歲時,在娑羅樹下入滅,則是「無餘依涅槃」;佛陀在四十九年間行化各地,接應群機,過的是無染無著的「無住涅槃」生活。佛陀曾在《法華經》中自述:「我於塵點劫前早已成佛,自是以來,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餘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所以,佛陀在此娑婆世界的誕生、出家、降魔、成佛、說法、入滅等諸相,都是「方便淨涅槃」的運用,也是「無住涅槃」的境界。我們之所以要求證涅槃,就是要找回本自具有的「自性清淨涅槃」。

涅槃是一種解脫,是永恆的快樂,是「常樂我淨」的世界。涅槃其實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證的,當我們遇到棘手困難的事,經過千辛萬苦,受過種種磨難挫折,最後終於圓滿解決了,可以說涅槃了;對於一個內急、或便秘已久的人而言,能夠順利抽解,這就是涅槃;乃至對於一個食慾不振、長久失眠的人來說,能夠好好吃一餐飯、睡個好覺,這種美妙的感覺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痛苦困難獲得解決,就是解脫生死煩惱,因此,當我們不再受制於貪瞋痴煩惱的束縛時,當下就是一種涅槃解脫的境界,所以涅槃乃人人可證,當下可得。

【習題】

1.試述「涅槃」的真義。

2.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證「涅槃之樂」?

3.請分享讀後心得。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