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2 第十二課 三慧

人不能自伏意,反欲伏他人意,

若人能自伏意,他人意悉可伏。

──《三慧經》

【提要】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佛教講「三慧」,主要是勉勵大家要廣泛聽聞正法,並能進一步思惟經義。佛法重在多聞薰習,菩薩修二十五圓通,耳根圓通是一個重要的修行;聽有時比眼看還重要。平時要經常思惟、反省、內觀,才能生出智慧。修,就是實踐。所以,佛教鼓勵人要聽聞、思惟、修行;以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

【正文】

佛教是著重智慧的宗教,有了智慧才有分辨善惡是非的能力,才能斷除煩惱,才能證悟成佛;沒有智慧的人,福報再大,還是不能究竟解脫。所以,學佛除了要培福以外,更要具足智慧。

佛法中的智慧,與一般所講的智慧不同。一般的智慧,是世智辯聰,有時反而會助人為惡。佛法中的智慧,是般若,是通達諸法真理、指向人生正途的法炬。要得到這種智慧,需要從佛法中精勤修學,由淺至深,循序前進。依其方式有:由聞法而來的智慧,稱作聞慧;由思考而來的智慧,稱做思慧;由修行而來的智慧,稱為修慧。

1.聞慧:由三藏十二分教或善知識處聞知,也就是從聽經聞法,或閱讀佛典,由文義而引入悟境,進而對佛法生起甚深的信解,從而得到無漏*1聖慧。這是依聽聞所成的智慧,故稱「聞慧」。

2.思慧:以聞慧為基礎,進一步加以思惟、考辨諸法的甚深法性,以及因緣果報等事相,而有更深的體驗、更親切的了悟。這是由思惟所聞所見的道理而生之無漏聖慧,故稱「思慧」。

3.修慧:依據聞、思所成的智慧而對佛法有所悟解,進而與定心相應,觀察抉擇諸法實相,以及因果緣起等真理,也就是經過止觀*2雙運後所引發的深慧。由於此乃依修習而生的無漏聖慧,故稱「修慧」。

佛教講「多聞薰習」,就是說學佛要經常聽經聞法,並要思惟經義,尤其要如理實踐,如此聞思修三慧具足,方能找回本自具足的佛性,才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註釋】

*1無漏:漏,為漏泄之意,乃煩惱之異名。貪、瞋等煩惱,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門漏泄不止,故稱為漏。稱離煩惱垢染之清淨法為無漏,如涅槃、菩提,與一切能斷除三界煩惱之法,均屬無漏。

*2止觀:為佛教重要修行法門之一。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於特定之對象,並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稱為止觀,即指定、慧二法。

【習題】

1.何謂「三慧」? 請簡要說明。

2.生活中,你如何實踐「聞思修」?

3.請分享讀後心得。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