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32 第三二課 四無量心

不害諸有情,修慈悲喜捨,

證無量梵住,圓滿不為難。

──《本事經》

【提要】

四無量心,又作「四等心」,是菩薩為度眾生離苦得樂,應具有的四種精神: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以無量的與樂心、拔苦心、歡喜心與平等心來廣度一切有情,是修學菩薩道的四個重要法門。

【正文】

佛道長遠,如果沒有無量的發心,就如車子汽油不夠,無法到達目的地,所以學佛要發「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就是菩薩普度眾生所應具備的四種精神:

1.慈無量心:「慈能與樂」,慈無量心是希望眾生得到快樂的心。慈與悲合稱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為魔法。但是,一般人常誤解慈悲,使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了姑息縱容,因此,慈悲必須有智慧。真正的慈悲是一種淨化、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願心,集合了愛心、智慧、願力、布施,就是慈悲。

2.悲無量心:「悲能拔苦」,悲無量心是解除眾生痛苦的心。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能激發感同身受的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就無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悲無量心是菩薩成佛的必要條件。

3.喜無量心:是見到無量眾生離苦得樂,內心深感喜悅。比較、嫉妒,甚至見不得人好,是人的通病,培養喜無量心,可以對治吾人不隨喜,不欣慰之習性,進而抱持歡喜心行菩薩道。

4.捨無量心: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捨除怨親、瞋愛、悲喜、苦樂等念頭。例如:放下對待之心,以「三輪體空」的智慧來行布施,自度度人。

《華嚴經》云:「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慈悲喜捨是我們安住依止的所在。四無量心的培養,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建立自他互易的觀念做起,常常換個立場替他人著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自能長養四無量心。

【習題】

1.試述菩薩度眾需具備哪四種精神?

2.你具有「慈悲喜捨」的性格嗎? 為什麼?

3.如何長養四無量心?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