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60 第八八課 如何規勸

講話要含蓄,切忌太露;

態度要委婉,切忌太直;

處事要圓融,切忌太真;

做人要寬厚,切忌太苛。

    ──《星雲法語》


【提要】

當一個人的言語或行為有了過失或不當時,我們會給予忠告或勸導,讓他改正錯誤,但勸導的方式和藝術,是必須講究的。

比如說,責備人時,用詞要含蓄,不要太直接,要有幽默感,太直接容易傷害對方的尊嚴,這樣不但不能被人接受,反而心生反感;規勸時,態度不要太嚴厲,要親切、委婉;做人處事,不要太苛刻或得理不饒人,最要緊的是厚道與圓融。如此一來,才能達到規勸最大的效應。

【正文】

當一個人的言行有了過失或不當時,我們給予良言忠告或直言規勸,使之改正錯誤,即為「諫」。其實,諫的類型和方式,並非如此單一。古人為了勇於規勸對方,除了直言骨鯁者以言語勸諫外,也有以藝術形式委婉地進行勸說者,如:北宋名相寇準的侍妾茜桃,為了規勸寇公體察民情,戒奢尚儉,以「詩諫」的方式,寫下了〈呈寇公〉諫詩兩首。又如:清初畫家蔣伊,以繪畫代書,言事喻理為民請命,收集了民間疾苦和酷吏穢聞,創作了十二幅畫,於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斗膽向康熙進獻,是為「畫諫」。

中國向來自稱是「禮儀之邦」,由於長期的文化積澱,交際言詞崇尚委婉、曲折,而諫詞則要求含蓄。時到今日,官民關係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講究進諫的方式和藝術,以求得規勸的最大效果,看來還是有必要的。因此,「如何規勸」?有四點意見:

第一、講話要含蓄,切忌太露:當我們責備一個人時,用詞要含蓄,最忌諱的就是太露骨、太過銳利,傷害了對方的尊嚴,這樣不但不能被人接受,反而心生反感;所以,責人之過,要讓對方堪受,要給對方留有餘地,讓他能夠接受,能夠令人歡喜接受,這是規勸的先決要件。

第二、態度要委婉,切忌太直:當我們規勸他人的時候,態度不要太嚴峻、太粗魯,有時候責備一個人,反而要對他更加的有禮貌、親切、委婉,不可以太過直接,如果你直言不諱傷害了他,讓他不肯接受你的意見,那就失去了勸諫的初心。

第三、處事要圓融,切忌太真:做人處事最要緊的就是圓融,切忌太真,有時候做人太過方正,難免得理不饒人,因此,方和正固然很好,但是圓融更重要,因為,凡事圓融一點,讓人家在你的包容裡,感覺到如沐春風般,對方便能體會你的圓融,接受你的善意。

第四、做人要寬厚,切忌太苛:做人處事的妙訣就是要厚道,最怕的就是太苛刻。小小的事情不要太計較,只要大事不糊塗,小事不必太介意。甚至在利益上,也要讓人家多分一點,多得一點利益;假如你比他優秀,更應該多包容他、愛護他,不可太過嚴苛,讓別人感受到你的寬厚,自然歡喜和你在一起。

古德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傳達感情的工具,但若運用不當,則成為傷人的利器,更何況給予他人規勸的話,又是最敏感的語言,我們說話能不謹慎嗎?

因此,會說話的人,首先考慮的是,一句話說出來,是否傳達了自己的意思,對方能否歡喜接受,所以,規勸也要有規勸的藝術。

「如何規勸」?有四點意見:

一、講話要含蓄,切忌太露。 

二、態度要委婉,切忌太直。

三、處事要圓融,切忌太真。 

四、做人要寬厚,切忌太苛。

【習題】

1.本文提供哪些規勸的藝術?

2.請分享規勸他人或被他人規勸的親身體驗。

3.講述一則「從諫如流」的故事。

4.文章中哪一段話,讓你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延伸閱讀——只有現在】

昨天已溜走,

明日怎麼看;

擺在眼前事,

盡心盡力幹。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